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伏尔泰传 >

第1部分

伏尔泰传-第1部分

小说: 伏尔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尔泰传》
作者:'苏'C。阿尔塔莫诺夫【完结】 


    目  录

    一  童年时代……………………………002

    二  浪漫而反叛的青春…………………007

    三  巴士底狱……………………………014

    四  俄狄浦斯和亨利亚特………………017

    五  流亡英格兰…………………………026

    六  哲学通信……………………………031

    七  西雷岁月……………………………036

    八  普鲁士王子…………………………047

    九  宫廷宠臣……………………………053

    十  逃离凡尔赛…………………………060

    十一  爱米莉之死…………………………068

    十二  自然神论与税制改革………………079

    十三  普鲁士王……………………………086

    十四  狡兔三窟……………………………096

    十五  卡拉事件……………………………105

    十六  拉拜尔事件………………………114

    十七  天真汉………………………………119

    十八  回到巴黎……………………………126                  2


    一  童年时代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幽默大师伏尔泰,出生于1694年的巴黎。他的出生本身就是他和这个世界开的一个玩笑。他落地时就极孱弱,人们都认为他活不下来,在护士们拍打之下,他微微有了几口气。她们猜 :“他顶多活四天。”可没想到他却如此顽强:把病体拖了84年!在这84年中,他坚持不懈地和世界、 和人们开着玩笑,“笑和让别人笑”成了他的一个生活信条。他说 :“我狂笑,是为了防止疯狂。”他的纵声狂笑笼罩着18世纪的欧洲,有的人听了激奋,有人听的战栗。他的笑给他带来无限的荣耀和敬仰,也同时带来难以计数的困窘和烦扰。这就是伏尔泰--一个特别的、矛盾的人。

    伏尔泰的真名叫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有传闻说他是私生子,他本人在他的诗作和信件中也有影射,然而这终究只是别人和他自己的猜测,是不足为据的。他出身的家庭属第三等级,也就是资产阶级。他的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巴黎夏德莱区法院的公证人,是一个中产者,但他母亲玛丽马格丽特德阿鲁埃身上带有贵族血统,这给这个家庭增添了荣 光。

    尽管伏尔泰出生时那样瘦弱,存活后也常常给人造成生命即将结束的假象,但这并不妨碍他头脑的发达。在他的教父夏多纽夫神甫的教导下,他三岁时就能背诵不可知论者卢德的反宗教的诗《摩西亚特》和拉封丹的《寓言》。 他的父亲和哥哥阿尔芒都是让森派信徒,尤其是哥哥阿尔芒极为虔诚。神甫教他背诵的这首反宗教的诗以及家中的环境,使他自小厌恶一切盲目的狂热,并且在以后的战斗中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宗教狂热。而神甫教他背诵的拉封丹的寓言,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帮助。因此说,伏尔泰幼年时期所受的启蒙教育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教父夏多纽夫神甫。

    10岁时,伏尔泰被送入耶稣会主办的大路易中学。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学校里实行社会等级制度,贵族子弟享有舒适的单人房间,并且带着仆人,而包括伏尔泰在内的资产阶级的子弟则只能住集体宿舍。这种不公正在伏尔泰的心里埋下了后来所主张的人人自由平等观念的种子。

    大路易中学的课程主要包括神学、拉丁文、希腊文、历史和戏剧等,课程安排的内容相当过时,完全跟不上当时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实和时代脱节。后来,伏尔泰严厉批评了这所学校给他的教育 :“我不知道我所生长的国家的情况,我既不知道祖国的法律和制度,也不知道祖国的需要,对数学和精确的哲学也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只是拉丁文和毫无意义的东西。”

    尽管如此,伏尔泰的表现在学校里仍非常突出。他的才华为一些教师所欣赏。卜莱神甫说他“喜欢把欧洲重大的问题放在他的小秤上称过”。 他的一些作品被教师们拿出去炫耀。有一次,夏多纽夫神甫把他的一首诗拿给巴黎著名才女、85岁高龄的尼侬德朗格罗夫人,这位老人非常欣赏小阿鲁埃,觉得他颇有胆量和才华。她在遗嘱中赠给伏尔泰2000里弗,供他购书用。

    然而伏尔泰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他爱学习,也爱捣乱;爱思考,也爱反叛。大路易中学对学生有时比较苛刻,冬天要等小礼拜堂的圣水缸里的水结了冰才能生火取暖。小阿鲁埃为了表示反抗,把院子里的冰偷偷地放进圣水缸里。另外有一次,在上课时,小阿鲁埃讽刺的话激怒了雷日神甫,神甫走下讲坛,抓着他的领子大吼道 :“真见鬼,你总有一天要成为法国自然神论的宣传者。” 他的预言还真的应验了。

    伏尔泰在中学时,就在戏剧和文学方面显露出的天赋。他12岁时就写了一出悲剧《阿穆利乌斯和努                  5弥托尔》, 并且已善于演戏。他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诗句。一次,一个老兵到中学来,请求神甫帮他写一首诗献给王爷,卜莱神甫把这项工作交给伏尔泰。后来那位王爷读了诗后,很受感动,给那个老兵发了一笔年金。

    由于大路易中学很注重诗学、戏剧和文学的教育,因此不能说在这个学校的经历对伏尔泰毫无帮助。伏尔泰后来的不少思想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他在文学、戏剧方面的才华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崭露头脚。除此之外,他还和学校的一些教师保持了很好的私人关系。这也是伏尔泰矛盾性格的表现。他一方面反宗教,反对耶稣会,一方面又尊敬、感激那些对自己进行教诲的教师,如卜莱神甫、奥利维神甫等。奥利维神甫比伏尔泰仅大12岁,后来成为欧洲最有成就的拉丁文学者,也是伏尔泰一生中的好朋友。  靠着夏多纽夫神甫的提携,同时也靠着他出众的思想,他结识了圣殿集团的伊壁鸠鲁信徒,成为这些王公贵族的座上客。他和他们一起高谈阔论,朗诵自己的诗作,常常赢得满座喝采。  老阿鲁埃不愿儿子与这些人来往惹出麻烦,伏尔泰中学毕业后就被送进了法科学校。然而他的兴趣不在法律上,他的志向是作一名诗人。老父很气愤,认为当诗人就是个废物。但伏尔泰说 :“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法官的头衔,但买不到诗人 的桂冠。” 老阿鲁埃见儿子如此坚决,只好放弃把他培养成一个律师的计划。伏尔泰的教父的兄弟夏多纽夫侯爵正巧这时出任法国驻尼德兰大使,他指定伏尔泰为自己的随员。这样,19岁的伏尔泰第一次离开了法国。

                 


    二  浪漫而反叛的青春

    伏尔泰作为一名大使随员来到海牙,当时的海牙,相对于欧洲其他地方,政治上要开明一些,没有宗教狂热,思想比较自由,工业也比较发达。虽然伏尔泰抱怨说这里戏剧文化层次较低,不能经常欣赏出色的戏剧,但海牙较开明的政治气氛对他倒是十分适合。再加上他离开了家庭,不再受父亲严厉的管束,这使他感到自己像一只小鸟一样自由。

    19岁的伏尔泰到了海牙后,感到该谈一谈恋爱了。恰在这时,他在街上碰到了奥令波。奥令波是一个美丽、纯情的姑娘,在认识伏尔泰以前刚刚被前一个男朋友抛弃。她也来自法国,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而母亲则是一位新教徒。为免受宗教迫害,她的母亲,社诺阿依哀夫人,带着女儿逃到了荷兰。为维持生计, 社诺阿依哀夫人办了一份小报, 名为《精华报》, 定期出版,专门刊登有关知名人士的花边新闻和诽谤文字。伏尔泰很瞧不起她,但对她的女儿倒是满腔深情。他不叫她奥令波,而给她起个名字叫潘佩特。在给她的情书中,他写道 :“是啊,亲爱的潘佩特,我将永远爱你。虽然最不忠实的爱人也会 这样说,但他们的爱绝非像我的那样基于完全的敬爱之上。我非但爱你的人,且亦爱你的德性。” 伏尔泰和奥令波的秘密恋爱和约会进展顺利,但当奥令波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却大发雷霆。她自己就是因宗教信仰离开丈夫的,不愿女儿再找一个天主教徒。并且她认为伏尔泰并不是真心想娶奥令波为妻,再加上伏尔泰比奥令波还小2岁,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一切使得她严格禁止女儿和这位法国大使随员继续来往。当她发现她的言语训斥起不到什么作用时,就动手打了奥令波,并跑到大使馆,跪在夏多纽夫侯爵面前,哀求他管教伏尔泰。大使无奈,只好答应把伏尔泰遣送回国。动身之前,先把他软禁在大使馆,以使他无法和奥令波相会。

    可是这时恋爱中的年轻人,总能找到办法绕过眼前的障碍。他们通过仆人互递情书,交流彼此的情感。此外,浪漫的伏尔泰还把自己的一套宫廷侍卫的制服送给奥令波,好让她装扮成侍卫到使馆来和自己幽会。于是,每天薄暮时分,使馆外就会出现一个俊俏的年青侍卫,穿着漂亮的服装,风度翩翩,这就是奥令波,来使馆与被软禁的情人相会。然而,好景不长,不久,这个小把戏就被夏多纽夫侯爵发现了。侯爵这回真的动了怒,他立即把伏尔泰打发回法国了。

    在两人分别的最后一次约会中,伏尔泰告诉奥令 波,如果她能改信天主教,也许可以利用教会的力量使她摆脱母亲的管束,到法国和他相聚。奥令波同意这样做。于是,二人分别开始进行活动,伏尔泰求助于以前的老师、耶稣会教士杜尔纳米神甫,奥令波则请求她做主教的表叔戴弗尔给予帮助。他们的计划几乎有可能实现了。但这时,夏多纽夫侯爵出面干涉,担心会因此事而引起法国和荷兰之间的外交纠纷,影响两国关系。这样,他们的努力没能成功。

    伏尔泰海牙之行的影响并没有到此结束。夏多纽夫侯爵给老阿鲁埃写了一封信,信中罗列了伏尔泰的种种荒唐的劣迹。老父亲这一气非同小可,老阿鲁埃也真是不幸,两个儿子都与他的希望相距甚远。大儿子阿尔芒越来越迷信让森教,虔诚苦修,简直不近人情;小儿子却又举止放荡,行为不轨,简直太近人情。“我的两个儿子都是疯子,一个是散文式的疯子,一个是诗歌式的疯子。” 老阿鲁埃本来就对伏尔泰非常不满,这一次小儿子在海牙近乎疯狂的举止更使他火上浇油。在当时的法国,做父亲的要管教自己的儿子,可以请求政府给予一道国王签署的家庭敕令,可以禁锢或是驱逐儿子。老阿鲁埃得到了一道这样的敕令。伏尔泰躲起来,一边与父亲抗争、周旋,一边争取把自己的情人弄到法国。后来,奥令波到法国的计划没能成功,于是,伏尔泰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与父 亲讲和。老阿鲁埃对儿子毕竟是有感情的。他没有对伏尔泰行使政府授与他的权力,但条件是: 他要继续学习法律,并且从事法律工作。伏尔泰答应了。

    与奥令波分手的悲哀并没有影响伏尔泰多长的时间。毕竟他还很年轻,这段恋情在他的一生中只能算是段小小的插曲。随着时间的流逝,伏尔泰渐渐地把奥令波淡忘了,而奥令波也找到了新的爱情。

    1714年初,伏尔泰在巴黎一个律师事务所做见习律师。他很讨厌律师事务所里的事务和气氛,没过多久就溜掉了。之后,他和以往那班圣殿集团的贵族朋友又恢复了密切的交往。尽管有了最近几年的经历,伏尔泰已成熟了不少,但他仍然很乐意与这班纨绔子弟在一起高谈阔论,讽刺挖苦,反对宗教。同时,他也没忘了自己心爱的戏剧。为使自己的作品在将来搬上舞台时能够更成功,他这时已开始笼络男女演员,培养与他们之间的良好友谊。其中有一位法兰西喜剧院的女演员,名叫勒库弗尔,是位相当著名、很有天赋而温柔可爱的姑娘。她曾做过伏尔泰一段时间的情妇,并且在她活着的岁月里,一直是伏尔泰的好朋友。1714年伏尔泰写了一首讽刺诗 《反基东》,并把它题献给了勒库弗尔小姐。

    这段时间,伏尔泰的生活很是自由散漫,让老阿鲁埃不能满意。父亲为了使儿子浪子回头,把他打发 到德塞恩侯爵那里做秘书。这一惩罚对于伏尔泰,正是因祸得福。德塞恩是一位经历丰富的政治家,在路易十四的宫廷里也有一席之地。他自夸对于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公开或隐密的生活都了如指掌。伏尔泰并没有跟这位八旬老人学法律,而是着迷于听他讲述有关国王的历史掌故、国王慎重的和有失检点的事,并且在旁边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他后来的两部成功的著作《享利亚特》和 《路易十四年代》,都是得益于在这一时期从老政治家那里得到的启发和帮助。离开这里后,他仍时常回来向老人讨教。

    就在这个时期,法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了。路易十四的统治,对于法国的强盛确实起了不少作用,但在他执政后期的几次战争中,法国连连失利,国库虚空,民不聊生,再加上教派纷争、天灾人祸,人们对路易十四的统治早有怨言。因此,他的逝世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哀悼,而且正相反,人人拍手称快。由于路易十五这时只有5岁,不能掌管朝政,路易十四在遗嘱中指定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为摄政王。人们刚刚从老王的禁锢下解脱出来,以为自己获得了自由,攻击前朝政制和当朝摄政王的文字非常之多。伏尔泰也写了这些东西。由于摄政王以前也常混迹于圣殿集团的纨绔子弟中,伏尔泰对他的情况相当了解。他写了两首小诗,讽刺摄政王,其中一首 暗示摄政王与自己的女儿德贝利公爵夫人有乱伦行为。尽管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被一致公认为是法国长时期以来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