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罗荣桓传 >

第50部分

罗荣桓传-第50部分

小说: 罗荣桓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胶济铁路的那天夜间,正在急行军,罗荣桓的担架突然断了,队伍不得不停下来。警卫部队立即派出警戒。管理处长何敬之派人随向导到附近村子里找门板。由于护送部队人很少,停留的地方离铁路又近,大家都为罗荣桓的安全担心。可他却反而安慰大家,叫大家不要着急。他再三嘱咐去找门板的人员,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照价付钱。

  找门板的人走后不久,就听到村子里狗叫起来。以往,为了便于夜间活动,根据地和边沿游击区的狗都打光了,可这一带以前是敌占区,村子里还有狗。俗话说,一犬吠形,十犬吠声。顷刻间,远远近近都有狗叫。有的干部怕惊动敌人,罗荣桓却缓缓地说:“现在不是日本投降以前了。现在,狗一叫,敌人会吓得更不敢出来。”他说话声音不高,可紧张气氛消失了。等找门板的人员回来,绑好担架上路,夜已经深了。

  队伍在胶县以西过了胶济铁路,胶东南海军分区司令员贾若瑜派来汽车接罗荣桓进入莱阳城。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正在海上组织渡海工作,政委林浩和其他领导干部赶来看望。罗荣桓不顾劳累,向林浩了解了胶东调去东北的干部和部队的思想状况以及海运情况。

  在莱阳,罗荣桓接到了中共中央十月三十一日发出的关于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命令,任命林彪为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为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为副总司令,肖劲光为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为副政治委员。

  在莱阳休息几天后,罗荣桓乘车来到烟台,视察了港口和防御工事,听取当地领导干部汇报了十月四日美国军舰开到烟台近海并派人上岸,企图“接收”烟台,经当地军民坚决斗争和延安总部的抗议,美舰被迫撤离的情况。

  十一月五日,罗荣桓一行到达龙口。一到码头,只见岸边是一队队等着上船的部队。海湾内外,满眼是船,嘈杂的人声和喧嚣的涛声交相震荡,一派繁忙景象。

  罗荣桓一行的行动都是保密的,出发之前,只有许世友等部分领导干部来送行。

  临分手了,罗荣桓问许世友:

  “你留在山东了,有何打算?”

  “准备打仗!”许世友豪迈地回答。

  罗荣桓点点头,握着许世友那当年曾在河南少林寺练过武功的短粗钢硬的手,指了指身旁那匹随骑兵连而来的战马,说:“把它留给你吧。”这匹战马已经陪伴他四五年了。如今,他要渡海,便把它送给了许世友。许世友没有思想准备,他怔了一下,便将自己佩戴的手枪从腰带上解下来,双手托着,回赠给罗荣桓。


       ------渡海

  
  罗荣桓一行乘坐的六艘汽船驶出龙口不久,按照预定计划,作战科长尹健和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谷广善率机关人员及特务团一个营所乘的五艘汽船向东北方向驶去,准备在庄河县登陆,然后去沈阳与罗荣桓会合。罗荣桓夫妇乘坐的汽船径直驶向大连,准备登陆后乘火车去沈阳。同船的有参谋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供给处长何敬之、卫生部长黄农、罗生特大夫和他的英语翻译方政、一名俄语翻译及秘书、机要人员、少数警卫战士,还有孩子、保姆。为了防止在海上碰到美国军舰发生麻烦,船上人员一律穿便衣,罗荣桓穿长衫,林月琴着旗袍。警卫人员的枪枝,有的掖在怀里,有的用绳子吊在船尾水下,既不易被发现,又便于万一情况有变时,可以立即提上来使用。

  起锚时,龙口海湾里风平浪静。罗荣桓等站在甲板上向送行的人群招手。人群、房屋越来越远,海岸终于成为一线山峦。离开了战斗多年的齐鲁大地,告别了根据地的父老乡亲,船上的指战员们都有些依依不舍。

  罗荣桓一行的船队速度较快,超过了两边一艘艘帆船。当海岸终于消失时,起风了。浪头越来越高。已经逐渐散开的帆船象树叶一样在波峰浪谷之间,时隐时现。罗荣桓乘坐的小汽船也不住地摇摇晃晃。甲板上开始有人呕吐,大家纷纷退进船舱。为了防止呕吐,人们咬着事先准备好的咸菜疙瘩,但是不管用,一个吐开了,就象是患传染病一样,大家都跟着呕吐起来。在指挥船上只有罗荣桓、罗生特和保姆三个人没有晕船。

  罗荣桓爱干净,看到大家呕吐得满地都是污物,他一会儿端起盛满污物的痰盂到船舷边倒进海里,一会儿又打扫舱房,忙个不停。

  “别倒了,首长!”大家知道罗荣桓在患病,非常感动。

  “等会儿我们一来打扫吧!”船长说,警卫人员也说。大家不愿让他再劳累了。

  罗荣桓放下扫把,回到舱房,躺在铺上,但是心潮逐浪,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觉。

  这么多人呕吐,毫不奇怪。渡海的这数万大军,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坐海船。不仅如此,这一次数万大军的渡海行动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然而,它是在没有气象预报、缺乏通讯联络、没有导航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次渡海加上由陆路北上的部队有六万余人,他们能否顺利到达东北,并迅速扎下根、打开局面,这是罗荣桓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下午,风浪更加险恶,船开到砣矶岛避风。罗荣桓一行都上了岸,在岛上兵站住了一宿。

  次日,风小了些,有的干部建议等风浪平静后再开船。罗荣桓斩钉截铁地说:

  “马上开船。任务要紧。晕船嘛,苦一点,可死不了人!”

  船队又启航了。开始,船身还象摇篮一样晃动;不久,海风逐渐减弱,浪头也小了;细碎洁白的浪花,拍打着船舷迅速向后退去,汽船在海面上犁出一条雪白的水带。

  汽船继续向北航行。大家打开地图,对照指点着远方的大钦岛、城隍岛等大小岛屿。

  黄昏时分,一轮落日浮在海面,晚霞满天。罗荣桓同大家一起站在甲板上,尽情欣赏这海上夕照的壮丽景色。

  天色逐渐暗下来,船长向罗荣桓报告:“过了城隍岛,就离开了山东,东北面不远就是旅顺口了。”

  罗荣桓举起望远镜,朝船长指的方向望去。由于他视力不佳,而且已近黄昏,在苍茫暮色之中,只见海天相连茫茫一片。但是,当他往右转了一个角度,却在水天连接处发现了一个小黑点。

  “那是什么?”罗荣桓问。

  船长举起望远镜顺着罗荣桓指的方向看了看,回答说:

  “是艘军舰。”

  两副望远镜一齐瞄着小黑点。小黑点越来越大,果然是艘军舰,正向他们乘坐的小汽船驶来。在夜色中,军舰上的灯光一闪一闪。

  罗荣桓略加思索,回到舱里,对大家说:“有艘军舰正向我们开过来,还不能辨明国籍。如果是苏军的好办,万一是美国军舰,大家一定要沉住气,不要慌张。现在大家按预定方案分头作好准备。”

  大家立即忙碌起来,警卫员都上了甲板,有几个守在船尾,准备随时提取武器。供给处长把携带的黄金分散藏在船舱里面。机要人员准备好随时销毁密码、文件。晕船的人也顿时振作起来,各就岗位,准备应付紧急情况。

  军舰上机器的隆隆声越来越响,探照灯光柱在汽船上扫来扫去。两艘船越来越近,这时已经看得清楚,是一艘苏军的巡逻艇。大家松了一口气,由紧张变为兴奋。靠舷以后,一位苏军军官向他们问话。

  “苏军艇长问我们是什么船。”同行的俄语翻译说。

  “告诉他们,我们是运输船。”罗荣桓说。

  “船上载的什么人?”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

  “你们上来一个人。”

  罗荣桓派情报处长苏静带翻译上艇交涉。

  不一会,苏静返回报告说,苏军艇长请罗司令过去。

  罗荣桓带了一名警卫员,与苏静一起登上巡逻艇。苏军艇长带他进入舱里的灯光明亮的小客厅,双方落坐后,就通过翻译交谈起来。

  “您就是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吗?”艇长打量着罗荣桓的长衫和礼帽,露出疑惑的眼神。

  “正是。”罗荣桓点点头。

  为了彻底消除对方的疑虑,罗荣桓叫警卫员从皮包里取出一张照片交给艇长。照片是红军初到延安时照的,上面有毛泽东、罗荣桓和许多井冈山时期的老红军干部。苏军艇长认出了毛泽东又认出了罗荣桓,立刻站起来,向罗荣桓敬了军礼,说:

  “司令员同志,实在对不起,打扰您了,请务必原谅。我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职责。”

  于是,气氛融洽了。主人让水兵端出了咖啡,彼此又寒暄一番。谈话中,那位艇长说,苏联在外交上承认国民党政府,但根据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并不阻止八路军的行动。船队可以在除旅顺、大连以外任何一个港口登陆。

  罗荣桓等回到小汽船上,苏军巡逻艇掉头向北驶去。

  罗荣桓下令小汽船按预定的另一个方案,向东北开航,朝辽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的貔子窝(今新金县皮口)驶去。 
 
 
第十九章 艰难创业 
   
 ---------从貔子窝到沈阳


  罗荣桓在貔子窝踏上了东北的土地,随后,乘汽车到普兰店下榻于一座日本式小屋里。安顿好住处后,罗荣桓立即派人联系去沈阳的火车。

  这时肖华任南满(后改称辽东)军区司令兼政委,驻在安东(今丹东)。他得知罗荣桓登陆后,就派人来迎接,并把他的小女儿接走了。第二天上午有了火车,何敬之等赶到车站一看,原来是一辆运货的“闷罐”车。车厢刚刚运送过马匹,里面到处是细碎的马草、马料和马粪。为了赶时间,罗荣桓决定就乘这一列车走。大家动手打扫干净,上了车。车厢里没有座位,只好铺开马褡子,放下背包,坐在上面。

  罗荣桓看到有的同志对于坐这样的车厢不大满意,就解释说:

  “坐火车比走路快多了!我们到东北来,不是来享福的,是来打仗的。往后,还得靠我们的两条腿走路呢。”

  火车象老牛,慢腾腾地爬行着,逢站就停,一停就是老半天。罗荣桓嫌火车跑得太慢了,他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东北局,以便尽快开展工作。战局瞬息万变,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

  此时蒋介石在全国拥有四百三十万军队,又有美国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总共只有一百三十万人,干部战士会不会有惧战情绪?重庆谈判一个多月,《双十协定》签订了,国民党能不能执行还是一个问题,部队中会不会滋长和平幻想?到了新区,人生地不熟,要吃高粱米和土豆,气候比山东要冷十几度、几十度,有的部队还没有穿棉衣,这些实际问题和由此引起的思想问题应当如何解决?怎样做好从全国四面八方来东北的各个部队的团结工作?如何开辟新区,建立根据地,以保证作战部队有巩固的后方?这些关系到我军能否在东北立足,能否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大问题,罗荣桓不能不周密考虑。

  火车在距沈阳六十多公里的辽阳站停下不走了。罗荣桓叫大家下车到站内休息,自己带着苏静等人进城找部队。终于找到刚刚调来的当地八路军负责人程世才和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凯。

  他们热情迎接罗荣桓,并给罗荣桓一行安排了住处,随后向罗荣桓汇报了部队情况。

  冀热辽第十六分区部队是解放山海关,最早进入东北的中国军队。他们到达沈阳后,许多被日本侵略者俘虏与捕捉送到东北作苦工的中国士兵与老百姓,踊跃参军,也有些伪军警人员和社会游民乘机混入,还有些人自已拉起队伍,要求收编。冀热辽第十六分区部队出关时只有四千余人,这时已发展到数万人,编了六个旅及若干独立团队。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大量日军的武器装备。由于苏军不同意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市驻扎,冀东十六分区部队的司令部不久前从沈阳移到了辽阳。

  罗荣桓称赞冀东的部队首先进入沈阳,及时向中央报告了情况,并抓紧时机大量扩军,在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斗争中,争取了先机,是一项重大贡献。

  罗荣桓对于冀东部队这样迅猛地扩大也作了具体分析。他说:你们的部队发展得这样快,是特定的有利条件促成的。但是这些部队并不巩固,你们原来只有几千人,消化不了这么多新兵,所以这些新部队应当与其他出关的老部队合编。

  罗荣桓的这个意见,对冀东部队的干部来说,是个过去还没有充分考虑过的问题。后来,遵照东北局的决定,这些部队与其他老部队合编。罗荣桓这次谈话,对合编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思想准备作用。

  罗荣桓在谈话中,还强调了建立南满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讲到要准备打仗,要在新扩大的部队中进行阶级教育,巩固部队,并且要警惕新编部队中的复杂成分,清除那些“三朝元老”分子①〔“三朝”指张作霖、国民党和日伪〕。

  十一月十三日,罗荣桓一行乘汽车到达沈阳。

  沈阳是东北第一大城市,驻有苏军,中共也设置了市政机构。但由于日本投降后才三个月,一切尚未就绪,社会秩序紊乱,治安状况很差,加上生产停滞,物价不稳,人心仍很浮动。市民群众受日伪长期统治,对国内政治情况知之甚少,不了解蒋介石实行不抵抗主义和同日伪勾结的罪恶行径,对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英勇抗战的情况也了解不多。许多人持有“正统”观念,盲目相信“中央”政府,尽管人民自治军纪律严明,买卖公平,说话和气,他们也总是敬而远之。还有一些市民见人民自治军服装简朴,枪械不精,举止言谈土气,而日伪残余和暗藏的国民党特务分子却时有活动,夜间还常听到枪声。他们也不大相信共产党能够在东北站住脚。

  罗荣桓一行在沈阳三经街博物馆找到东北局。彭真见罗荣桓到来,非常高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