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朱德和他的夫人 >

第13部分

朱德和他的夫人-第13部分

小说: 朱德和他的夫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夺回了风车口。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2月1日,部队在江西寻邬吉潭同尾追的敌人激战后,转移到圳下休整。次日黎明,军部突被刘士毅部包围。这时朱德正在指挥红军与刘士毅部激战。伍为了掩护朱德和军部脱险,率领一部分红军战士从另一个方向袭击敌人,把敌人引向自己。朱德和军部脱险了,但她却负伤被俘。

  伍若兰被俘后,被解押到赣州,经严刑折磨,威武不屈。敌人无法,于2月12日将她杀害。

  3.双枪将康克清

  康克清是位健壮的农妇,渔民的女儿。一九二九年一月,就在朱、毛撤离井冈山之前,她在井冈山与朱德结了婚,当时她才十七岁。朱德这时已四十三岁。朱的原妻伍若兰(一位革命妇女)已于一九二八年遭国民党杀害。康克清从十五岁起就一直在井冈山战斗。

  1928年8月,陈毅带回80名新兵,康克清即是其中之一。康克清没有当过家庭主妇。她的父亲是渔民,一贫如洗,家里把每一个出生的女婴送给另外一家贫苦农民——甚至是分文不取的白送。女孩子便成为仆人、雇农或守着锅灶的家奴。康克清生下后刚满月便送了人,她奴隶般地生活,直到十五岁才逃出去参加了红军。朱德的身世也一样,他家有五名婴儿都因养活不起而被溺死。他自己被送给一家没有后嗣的亲戚,并进了一个地主子弟学校读书。他如是个女孩子,一出生就会被溺死。

  也许正因为朱德和康克清有过共同的遭遇,才使他们这样情投意合。康在与朱德结婚前一直是个普通战士。当时她本应做政治工作,长征前夕,她正好在一个拥有八百名战士的营里,营长在一次进攻中阵亡,战士们让她来指挥。他们击败了敌军。红军称她为“女司令员”。她无意安居下来生儿育女。长征结束后,她就埋头学习,希望成为一名高级军官。 
 

 
朱德的第六位夫人——康克清(2)

  

  

 
历史上的今天:康克清逝世
   康克清1911年9月7日出生在江西省万安县罗塘湾的一个贫苦渔家。少年时期,她亲身经历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种种黑暗,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25年在本乡从事妇女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任乡妇女协会常任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她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于1928年9月和近百名赤卫队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在江西瑞金任红军总司令部直辖的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政治指导员。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同年10月至1936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三过草地,历尽艰辛。

  康克清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1992年4月22日12时04分逝世。

  下面是新华社记者撰写的《康克清临终时刻》一文片段: 

  弥留之际,康克清对围在身边的子孙们断断续续地说:

  “这次,我可能拖不过去了……你们要好好地、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

  这时,泪水盈满了她的眼眶。

  2月28日,81岁的康克清住进了医院,病因是感冒、发烧。可是,她坚持不住院,因为她心里惦记着许多工作: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活动;

  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

  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

  ……

  在医生的劝说下,她终于答应只住两天就出院,然而病魔无情,没料到这一住就再没能回来。

  3月初,一些领导同志去看她,她还特别提起即将召开的政协常委会和大会。大家劝她静心养病,可她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康克清病重住院的消息传开后,许多人想来看她,她对秘书说:“我是个闲人,不要耽误别人的时间。”可她心里却总是装着别人。

  去年,康克清到广州住了四个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大夫张碧梧一直陪着她。后来,康克清送给她一床被套。这次住院,康克清得知张大夫有两个儿子,又特意请人买来一床被套带到广州,并捎话:“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有两个儿子。现在补上一床,请收下。”

  康克清对身边的同志说:“张大夫是个好人,该做的工作她都做了,不该她做的她也去做了,现在就需要这样的人。”

  4月初,清明节快到了,病榻上的康克清更加思念她的亲密战友和伴侣朱德同志。从1976年朱德同志病逝至今,每个清明节,她都带领儿孙到八宝山去祭扫,即使在外地,她也要赶回来。这次她实在去不了了,儿孙们带着她的嘱托和对朱老总的一片深情来到了八宝山。朱老总逝世16年来,她未能亲自去扫墓,这是第一次,也成了最后一次。

  4月10日中午,康克清突然呼吸困难,双唇颤动,血压下降,医生立即进行抢救。她的一个孙子贴着她的耳朵问:

  “奶奶,我们是不是把您的骨灰和爷爷的放在一起?”

  她点了点头。

  “其它的事由组织来安排,是吗?”

  她又点了点头。

  1992年4月22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康克清永远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康克清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什么都不要!”

  这正如她的一生——坚定、质朴,而又善良…… 

来源:人民网 2002年4月22日  
 

附录
 
 
朱德母亲钟太夫人

  

  

 
  孕育一代客家巨子朱德的伟大女性…………钟太夫人

  朱德母亲钟太夫人,1800年4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周河乡钟家山下一位贫苦的流浪艺人家庭,卒于1944年2月15日,享年84岁。父亲钟必顺,朴实厚道,吹得一手好唢喇,人称“钟吹嘴”。钟太夫人从小就很懂事,女指针红,置茶办饭,样样入手,体格高大健壮,曾裹过脚但没成功,最终还是一双大脚。及笄之年,嫁入朱家。

  钟太夫人非常勤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轮班煮饭,轮到了就煮一天。饭煮好了,还要种田、务菜、喂猪养蚕、拈棉纺纱、洗浆补丁,常常忙到深夜。朱德出生前一分钟她还在灶前做饭,临终时也同样还在灶前转动。年轻时,钟太夫人挑水拿柴,栽秧打谷,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是一把劳动好手。后来上了年纪后,在家的儿子媳妇、孙孙崽崽,争相教敬,纷纷将她接到自己家中玩耍,以安享晚年。谁知她一点也闲不惯,总是放了“笆笆”,就拿扫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砍到家中的柴,挽成小把码起备烧,或帮着绩麻纺线,喂猪喂牛。

  钟太夫人辛劳一生,但从未得过病,连药引子水都没喝过。八十多岁时,都还耳聪目明,神智清醒,口齿清楚。

  钟太夫人一生共生了十三个孩子,只养活了六男两女,其余由于家贫,无力扶养,一生下来就夭折了。面对这样众多的儿女,她教子有方,从不打骂,以理服人,循循善诱。

  朱德读私塾,取功名,到南充、成都求学,钟太夫人坚决支持。后来朱德又去云南投考陆军讲武堂,她十发同情和支持。成都体育学堂毕业后,回仪陇金城小学当体育教习,和反动的封建势力水火不容。仅一年就辞职没干了,在家干农活。那年麦播时节,朱德随父一起挑粪上山,谁知山高坡陡,不小心扑爬一跤,桶毁粪倒,泼了自己一身,臭气熏天。下种覆土,锄头又不听使唤,净往自己脚上铲。钟太夫人手把手地教朱德,如何根据山路的特点进行肩挑背磨,,如何抛粮下种,打窝覆土……就这样,年轻的朱德很快就熟练掌握了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

  不久,朱德的一位同学戴与龄从成都写信来,约他同去云南报考陆军讲武堂,这次家里没给什么钱。朱德的三叔朱世和常年在外做生意,思想开放,在经济上给了一些资助。朱德到云南后,钟太夫人又时常牵挂,常常去信给予诸多问候和安慰。

  钟太夫人一生虽然养了八个孩子。但二子朱代凤于1905年病逝,长子朱代历,四子、五子朱代炳、朱代均又早早为国捐躯,朱德系国家民族命运于一身,长年征战在外,只剩下一个幺儿子朱代庄和一大堆孤儿寡母在钟太夫人身边。朱代庄无心家事,整个朱家大家庭的责任,便由年老的钟太夫人一肩挑。

  钟太夫人,生性和蔼,为人处世宁愿自己吃亏,也绝不亏待别人。在朱家这样一个二十几个人的大家庭里,她从未和任何人争吵打骂,连红脸话都未说过,长幼叔伯妯娌相处十分和睦。

  朱德的养父母朱世莲夫妇二人一直没有生育。而钟太夫人却生养了八个孩子,负担十分沉重。嫂夫人刘氏一直要帮着带养一两个。钟太夫人知道这样做,虽然给自己减轻了负担,但一定会给哥嫂添不少的麻烦,因此一直真心相劝:“你们还那么年轻,一定会生的,何必那么着急!”刘夫人感动极了,更加坚定了帮助弟夫人的决心。每个月子洗屎洗尿,汤药服侍,都不辞辛苦,最终将朱德过继入室。享年78岁的嫂夫人刘氏1938年11月过世后,钟太夫人感到痛失知心姐妹,悲痛万分。

  钟太夫人一副菩萨心肠,特别同情穷苦人,就连叫化子她也能说几句话。邻居有什么困难,她千方百计地帮助,年头瑞节,家做甜饼、糖果,她自己舍不得吃,一般都分送给周围穷苦人家的小孩。谁家没衣穿,送一两件;谁家没粮了,印一两升;讨口子上门,总有打发。幺儿子朱代庄常常埋怨她出手太大方了,她就说:“做好事积德,多做善事有好报。”

  钟太夫人作为朱德的生母,一生也遇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

  1933年国民党边防军总司令李家钰部下戴连长一伙大挖朱氏祖坟,割颅烧尸,逼得朱家子孙纷纷改姓隐名,四处躲藏。1935年,红军撤离低陇后,国民党政府的地方团防武装,反攻倒算,四处追捕、残害红军家属,逼得朱母全家四处逃避,钟太夫人和幺儿朱代庄逃到泸州,得到朱德好友戴与龄多方掩护,才得以脱险。1937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钟太夫人又才回到仪陇马鞍老家。但因年荒,无果腹之粮,又是戴与龄捐助200块银元,钟太夫人等才顺利度过了荒年。

  面对如此困难,钟太夫人仍像往常一样,泰然处之,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1944年农历2月15日戊时左右,84岁高龄的钟太夫人,正在灶后转动,帮着媳妇做晚饭,忽然感到身体不适,晕倒在灶后。儿子媳妇、孙孙崽崽们赶忙找来一张椅子,扶她到上面坐起,孙媳妇陈福用广东话指挥大家说:“把婆婆扛到龙边(指 子)摊摊气”,钟太夫人听到就立刻用广东话回答:“我怕扛到鼓边扛到龙边!”大家知道老夫人不喜欢,就径直往堂屋抬。这时她似乎清醒了许多,吩咐抬她的人:“我脚甩甩的不稳当,给我把脚抬起”。到正堂屋,按照老人的意思,洗澡梳头,包寿帕、穿寿衣、蹬寿鞋。在这期间,还在不停地给儿孙们念叨不在自己身边的朱德。后来就像睡着了一样,很久就不落气收老。众儿孙跪伏一地,哭着恳求老夫人不要牵挂,她这才喉头“咕噜”一声,落气走了。

  按客家葬礼,口内含金,两手佩玉,封棺闭敛,择日下葬。

  钟太夫人的棺椁很大,是有子盖的六合子大料,灵房九尺多高,八角搬瓜,走马转过楼。金童玉女、纸人、纸马,都是请福临场有名的匠师龙显沛,亲自到家精工制做的。请僧人邓逸仙等7人,做了5天5夜的道场。所有孝子一起出动“飘香游青山”。从家出发,鞭炮阵阵,锣鼓声声,经轿顶包,到药铺垭,走潘家岩,再回。

  自发到朱家吊唁哀悼的有人很多,前前后后,众亲百客就坐了近百桌,光“讨口子席”就有5桌。

  钟太夫人遗嘱后辈,不要将她葬入早已修好的墓室,而要葬在屋左侧的一棵大松树下,不修坟头,不立墓碑;种树栽刺覆盖坟墓,任何时候都不得砍伐。因为钟太夫人担心自己,也会像朱家其他早已作古的先人一样,被国民党反动派挖掘曝尸。

  钟太夫人仙逝的消息传到延安,朱德悲痛万分,一挥而就写成《母亲的回忆》,发表于《解放日报》1944年4月3日延安版,以示蔡奠。朱德在这篇文章中对钟太夫人的品德、劳动以及对子女的教养都有详尽的回忆。他充满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已经饱尝艰苦,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舞我以后走革命的道路。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朱德母亲钟太夫人的事迹,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延安各界反响强烈,要求表彰这位贤母的呼声很高。于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主力,邀请延安各界代表一千多人,于4月10日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集会,追悼表彰钟太夫人。会场庄严肃穆,挂了很多挽联。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贺龙等领导人也前去参加大会,并送了挽联。党中央的挽联写着:“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勤劳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写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人的挽联写着:“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花;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荷好家风”中央党校的挽联写道:“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谢觉哉的挽联写着:“红星入怀,盖世功名光子余;白云在望,漫天暗怛陨慈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