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传-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劲光答道:“粟裕同志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
毛泽东听后,点点头,表示赞同。
这年十月,刚刚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粟裕在给中层以上干部讲话时说:“同志们,。。对现代战争来说,我也是个小学生,和大家一样,要努力学习!我向大家建议,今后要多到边防、海防等战略要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部队情况;同时,要加强对外国现代作战经验和外军动向的研究。一是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是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把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这三大课题,当作我们院的主要任务来完成。”
“粟大将军真谦虚,他自己也是小学生,那我们这些人连小学生的格都不够了。看来,我们今后主要是搞国防、军队和现代战争的研究了,要紧扣这三个课题来工作。”会场下,人们在窃窃私语。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在1958 年3 月才经党中央和毛泽东批准创立。由叶剑英元帅任院长兼政委。
粟裕在会上要求大家做的,也就是他自己要努力做的。多年来,他不辞辛苦,对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富有成果的研究,写出了不少具有重大价值的报告、建议、学术文章和战争回忆录。
“粟裕院长是我们的好领导,也是一名最有成果的研究员。”军科院的干部们常常这样称赞道。
1967 年3 月。中南海西花厅。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
一天,周恩来派人把粟裕找去,神色严峻他说:“现在的情况很困难,国防工业系统已处于半瘫痪状态。你过去有战功,一下子还打不倒,你去支撑这个局面吧!”
粟裕此时心情沉重,但他理解总理的处境。因为,“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正进入颠狂时期。
几天后,中央正式任命粟裕为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
事实上,粟裕的处境也不怎么好过。
林彪及其党羽正挑唆军科院一小撮人,搞打倒粟裕的活动。而国防工业系统,又是林彪妄图夺取的重点。
在不断恶化的形势下,军管小组很快宣告解散。
这是一个1969 年冬夜,还是在中南海西花厅。
周恩来忧虑地对粟裕说:“部队你已回不去了,就留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吧!”周恩来总理又一次把粟裕召去,进行个别谈话。
粟裕非常感动。他心里明白,林彪、江青己把他赶出军队了,这是总理在保护他。
粟裕对周恩来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不会做地方工作。”周恩来为他鼓劲,安慰说:“不会做,可以学嘛!”
粟裕迟疑了一下后,对周恩来说:“请总理替我向毛主席报告,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上前线!”
周恩来当即回答:“那当然,要打仗,少不了你粟司令!”从此,粟裕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分管交通、邮电和港口建设。
粟裕到国务院工作不久,就接到了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夫人关璇的求救信:
彭德清身陷囹圄四年多,下落不明,生死不明;彭母贫病交加,合愤死去;子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粟裕终于打听到了彭德清副部长的下落。他告诉夫人楚青给吴璇复一信,请她放心,问题慢慢解决。
楚青当即给吴璇写了信:
人还在,请放心。虽然问题还未清楚,但要相信党,最后总能搞清楚。吴璇接信,自是高兴不已。一是丈夫还活着,二是将军在过问他的事。
粟裕一面斥责造反派:“陶勇己被整死了,难道还要把彭德清也整死吗?”一面又安慰吴璇:“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党,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一定会把问题搞清楚。现在的问题是人有病,一定要想办法治疗。可以直接写信给周总理,请求让彭德清出来治病,信由我负责转送!”
周恩来总理看着粟裕转来的吴璇的求救信,眉头紧锁,提笔在来信上批了八个大字:
“解除监护,住院治疗。”
彭德清在粟裕的奔走下,在周恩来的关怀下,终于得救了。
彭德清病愈后,粟裕又多次向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反映了彭德清的情况,使彭德清又回到了交通部工作岗位上。
1969 年冬夜。
粟裕住所。
这是一栋淹没在京城万家灯火中的旧式平房。
夜里,两个年轻人突然来到,楚青认出了这两个青年人:“孩子,你们受苦了!”
“我们想报名参军,其他条件都合格,只是最后政审时,由于爸爸正被‘审查’,没有结论,基层征兵机构不敢批准我们入伍。我和哥哥爬上货车,顶着寒风,饿着肚子,悄悄来到北京,来找粟伯伯。”原来,这是与粟裕共同战斗多年的老战友钟期光的两个儿子。钟期光的二儿子钟德东向粟裕和楚青一五一十介绍了情况,并说:“我们怕连累粟伯伯,所以在晚上才来。”
粟裕安慰他们说:“我了解你们的爸爸,我们一起抗日,打国民党反动派,风风雨雨几十年,不能说他没有错误。但他是革命者。现在审查他,尚未结论,我认为他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你们不要急,要相信党。总有一天会搞清楚的。当兵政审问题我给你们作证。”
粟裕一席话,感动得钟家两兄弟热泪盈眶。
不久,粟裕给安徽省军区的负责同志打了电话,钟家两兄弟都加入了人民海军的行列。
1972 年1 月10 日。北京,八宝山。
京城,寒凝大地,泪洒黄土。
一排排小轿车有序地停着,黑压压的人群佩带着白花和黑纱,人们除了泪水便是抽泣。这天,中央在八宝山为戎马半生的陈毅元帅举行追悼会。
粟裕更是悲痛不已。“陈粟”这个在战争年代连在一起的称呼,即使进入了和平年代,人们也还是不愿将他们分开。今天陈老总走了,粟裕顿觉独木难支。
八宝山公墓礼堂,人们默默地沉浸在悲痛之中。突然,毛泽东、周恩来走来了。
毛泽东苍白的面容,无力的步伐,迟缓的语调,顿时使礼堂的气氛更加悲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看着毛泽东的神态,霎时间,己泣不成声。
粟裕赶到毛泽东面前,和毛泽东紧紧握手。这是“文革”以来,他们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见面。
毛泽东握着粟裕的手,凝视着将军的苍苍白发,不无感触他说:“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不多了!”
“主席也要多加保重!”粟裕向毛泽东祝愿道。
毛泽东的一句话,使身处逆境的粟裕由衷地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同时,粟裕心里在说:“陈军长,您安息吧!毛主席来了,周总理来了,人民没有忘记您!”
陈毅夫人张茜满脸泪痕,走进毛泽东就坐的大厅。粟裕站了起来,毛泽东也想起身,张茜快步上前,拦住毛泽东,哽咽着说:“主席,您怎么来了?”
毛泽东凄然泪下,慢慢地一字一字他说道:“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接着,毛泽东如数家珍般地诉说了陈毅的革命功勋。
追悼会上,周恩来缓慢、悲痛地念着悼词。毛泽东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听着悼词,勾起了一幕幕往事,悲痛万分。毛泽东身后的粟裕,早已以泪洗面了。空气凝固了,呜咽之声在八宝山上空回荡。
毛泽东、周恩来要离开会场了,粟裕走上前去再次与他们握手道别。
毛泽东上车几次都没上去,警卫人员扶了他一下,才上了车。他坐在车里隔着玻璃向送行的人们挥手。
这一瞬间,粟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仿佛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感觉。但他心里还是在祝愿主席身体健康,多活几年。
1972 年春节前。天津港。
春节前的数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
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天津港发生了压船压货的严重问题。粟裕受周恩来指派,立即赶到天津,冒着严寒,视察码头,看望船员。之后,他马上组织召开了干部、工人座谈会,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代表总理看望大家来了。快过年了,我们这里出现了压船压货的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商讨一个解决的办法,尽快加以解决。抓革命,也要促生产嘛!”
天津港干部、工人在粟裕的引导和鼓舞下,不几天,解决了天津港的压船压货问题。后来当周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时,粟裕深有感触他说:
“我国除了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之外,还有五千多条自然河流,总长度达四十三万公里,以及九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这些江、河、湖、泊过去是打击敌人的有利战场,今天则是发展水运事业的有利条件。”
粟裕指出:“空运、陆运、水运要全盘规划,统筹安排,互相补充;要战时与平时相结合,近期打算和远景规划相结合。”并从战略高度提出修建通辽铁路、南疆铁路、黄河大桥的许多重要建议。
粟裕还勇敢地指出了交通战线上存在的问题:“当前主要问题是一乱、二差。乱就是:规章制度乱,生产秩序乱,思想上也乱,不知该把生产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为好;差就是港口设备陈旧,建设落后。因此必须立即抓好调度指挥,健全岗位责任制,搞好安全生产;同时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港口建设。”
粟裕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得到了交通战线上新老同志的钦佩。
1973 年夏,粟裕冒着酷署,又一次深入沿海各主要港口,作全面的实地调查,系统地反复研究,最后写成报告:《关于加强港口航道建设和疏运问题的建议》。
粟裕连夜将此报告当面呈送周恩来:“总理,这是关于改变我国港口落后面貌的报告,请审阅!”
“好,我看看,有问题再叫你来讨论。”周恩来显然很高兴粟裕如此雷厉风行地抓工作。
周恩来找粟裕谈话了:“报告我看了,基本可行,你们抓紧落实就是了。
决定由你担任建港领导小组组长。你还有什要求?”
“没有要求,一定完成任务!”粟裕不辜负周恩来的期望,坚定地回答道。
为研究码头选地和建设规划,粟裕又一次从南到北,跑遍了沿海主要港口:湛江、黄埔、镇海、上海、江阴、连云港、烟台、大连、天津。由此进入了轰轰烈烈的三年大建港时期。
到年底,港口规划共完成五十二个深水泊位扩充设计。这些港口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交通部的水运工作,反复摇摆于修船还是造船之间,方针不定,以致发展缓慢。
针对问题和矛盾,粟裕指出:“我们修、造船能力只能达到需要的百分之六十,远洋船百分之八十要到香港或国外去维修,而水运工业是发展水路运输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修造并举,以修为主;造船则大中小结合,以中为主,同时狠抓配套件生产”的方针。
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对这一方针十分重视和赞赏。
由于方针正确,领导得力,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十亿多元,新建了十个三千吨级以上的船坞,扩建,新建了修造船厂、船舶配套厂十四个。水运部门的同志称此时期为:“黄金时代!”
当时,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大部分被下放到湖北阳新干校劳动改造。粟裕得知情况后,想方设法,分期分批把他们调回北京。
粟裕对他们说:“知识是没有罪的,干革命没有知识不行。我是个士兵出身的人,尽管几十年来,学习还算努力,但仍常常感到知识不足,跟不上工作的需要,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相信,你们回到北京后,是能够把你们所掌握的知识,献给国家,献给革命的!”
工程技术人员们,纷纷表示对粟裕的感谢,表示一定要为国家、为革命做贡献。
1975 年4 月。粟裕肩负特殊使命南下。
粟裕受邓小平之命,南下部队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这是粟裕将军的一次特别行动,是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向军队打招呼,警惕“四人邦”搞乱军队。
1975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政治年份。毛泽东虽病体难支,但仍主政;周恩来病魔缠身,仍忧国忧民,却力不从心;邓小平受命于危难时刻,却又奈何不了“四人帮”的淫威,不久,又被“反击”下去。中国,将怎么办?国人在焦虑,世界在关注。
粟裕决定要到华东去,这倒不是因为他曾在华东战斗过,要回大本营,而是别有一番心事在心头:
眼下,王洪文、张春桥之流已分别窃取了军内要职,正在插手军队,上海又是他们的巢穴。此番必须先到华东,给一些老同志打打招呼。
4 月,粟裕在合肥召开军队座谈会。
座谈会上,有的军队同志向粟裕发问。“粟司令,‘城市民兵指挥部’是怎么回事?和我们解放军是什么关系?”
“五十年代我当总长时,亲耳听到毛主席说:‘鉴于苏联贝利亚事件的教训,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军队系统。’现在,既有人民武装,又搞民兵指挥部,值得研究。”粟裕说这番话,一方面是向出席会议的一些同志打了招呼,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四人帮”妄图篡夺军权的阴谋。
5 月,粟裕赶到江苏和军政负责同志座谈。
粟裕先听取一些地、市委书记对国家目前形势的看法以及地方突出矛盾的汇报。会后,粟裕根据大家意见,遣词造句,把小平的意图,把“四人帮”
的问题,都暗示给这些地方官,好让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要迷失方向。
粟裕还特别就“民兵指挥部”问题,借毛泽东评贝利亚事件之谈话,讲了自己的观点,好让地方干部澄清是非,把握好工作方向。
在一次军分区的讨论会上,发生了争议。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