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 >

第28部分

"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第28部分

小说: "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堂的一些措施,一般地可以肯定是弊多利少。反之,如果让绝大多数的社员回家做饭,对少数困难户根据他们的自愿,帮助他们组织生活互助组,或者办几户、十几户的院坝食堂或农忙食堂,这样做一般也可以肯定是利多弊少,或者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驻河北邯郸的中央调查组组长谢富治在报告中说,调查组一进村,群众就问:“食堂要不要下放到户?”又说:“食堂好比紧身袄,穿在身上怎么也不自在。”邯郸调查组刚到一个大队调查时,发现80%的社员赞成回家做饭。这时,大队一位副支书说话了:“食堂不能散,食堂是方向,解散食堂就是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谁要散,要经过县委批准。”群众听干部这么一说,都不敢退出食堂了。为了让群众表达真实的意见,调查组在五个生产队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公决。投票的结果是90%的社员赞成停办食堂,愿留在食堂吃饭的社员只有10%。
  中央辽宁海城调查组负责人胡耀邦在报告中说:青壮年、妇女、老年人、基层干部,没有一个说食堂好话的。干部们说:自从办起食堂,通常有一个干部顶着,不是丢就是坏,不是修就是补,不是吵就是闹,这个说“饼子有大有小”,那个说“勺子长眼睛啦”,伤透了脑筋。干部们表示,宁肯领导两个生产队,也不愿分管一个食堂。
  中央驻河北安国、徐水调查组负责人###在报告中称:两县不少社队食堂已经散了,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出现了一批“支应食堂”或各户轮流派代表去食堂吃饭的“代表食堂”。对于食堂,社员们最有意见的是食堂工作人员多吃多占,有的食堂炊管人员自己承认,他们每月要吃到40多斤粮食,比社员要多一倍,这种情况,造成群众之间、群众同干部之间不团结。此外,社员们还认为办食堂不利于积肥,浪费劳力和燃料,扩大了供给制部分降低了工分值等。
  各中央局直至县委派出的调查组,通过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也是食堂不能不散。
  1961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共中央西北局派出调查组到陕西蓝田县三里镇公社的农光生产队进行调查。调查组发现,干部、社员议论最多、反映最大的是公共食堂问题。这个大队在1958年8月仅半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食堂化,由于一开始就搞“吃饭不要钱”,食堂只办了四个月就吃了全年口粮的一半还多,针对这种情况,蓝田县委提出“食堂不散,分户做饭”,食堂实际上名存实亡了。1959年庐山会议后整风“反右倾”,主张解散食堂的人不加区别全遭批判,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社会主义是天堂,公共食堂是心脏”,“反对食堂就是反对社会主义”,到1960年2、3月间又全部恢复了食堂。
  调查组从座谈和个别访问中了解到,90%以上的社员不愿参加食堂,只有不到10%的人愿意在食堂吃饭。社员们主张不办食堂的理由是:(一)食堂占用的劳动力多。一般要占生产队劳动力的20%左右,多的达25%,而且多是“硬邦邦的强劳动力”,其中不少是党员、团员和积极分子。不但如此,社员把饭打回家后,还得加些野菜再做一遍,结果是“两头冒烟”,更浪费时间。(二)烧柴有困难。全大队每年集体收获的柴,不过150万斤,而食堂全年需要500万斤左右,每年的秋末冬初80%的劳动力上山割一个多月的柴,加上社员零星收集的,才够食堂烧。到了冬天,社员家里取暖还得烧柴,所以办食堂更费柴。(三)粮食标准本来就低,却要过保管员、管理员、炊事员、磨面的等几关,每一关都拿一点,社员吃不到定量。(四)社员对管理员、炊事员不信任,这些人换来换去,增加了社员间的矛盾。(五)食堂做饭,私人养猪没有潲水,影响了社员养猪积肥。(六)亲戚朋友来往吃饭不方便,有时还得受气。(七)排队打饭、等饭的时间比自己做饭的时间长,还不如过去各家自己做饭出工齐、出工快。(八)食堂困难多困难大,干部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食堂上,把心费砸了,还是管不好。
  

不约而同的结论(3)
青海省乐都县汉庄公社的下营大队1958年公社化时办了四个食堂,1959年春天一度停办,1960年春又全都恢复。食堂恢复之初,要求群众“带粮入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每一户派一名代表到食堂去吃饭,办成了“代表食堂”。为了让全体社员在食堂吃饭,干部们采取逐户搜查的办法,把社员家里凡是能吃的东西都拿走,强行办起了“全民食堂”。中共中央紧急指示信十二条下发后,由于允许社员打粮回家自炊,再也没有社员在食堂吃饭了,但食堂的招牌还在,干部们还不敢松口不办食堂,食堂所用社员的房屋和炊具也没有退,并且每个食堂还留一名管理员和炊事员。社员讽刺说:“管理员给炊事员打面,炊事员给管理员做饭。”
  这年4月10日至5月24日,西北局派出调查组到这里进行贯彻“农业六十条”草案的试点,征求社员对食堂的意见,开始社员还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后来经过“六十条”的宣传,又慢慢与调查组熟悉,才把满肚子的意见说了出来。事后调查组在给西北局的报告中说:“(社员)一讨论食堂就有讲不完的意见,并且火气很大,半夜不散且没有一个打瞌睡的。”讨论中有人提议:“(食堂)现在不办,等以后粮食多了时再办。”马上有人反对说:“气受够了,粮食再多,办得再好,也不吃食堂了!”话匣子一打开,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这个说:“在劳动的时候,一想起食堂,刷地一下,就没劲了。”那个说:“只要不说不参加食堂是思想不好,不说不合政策,我就不参加食堂。”调查组问:“在家吃饭不是要耽误生产,影响妇女的休息吗?”不料妇女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用排队打饭的时间够在家做饭了”,“只要不办食堂,哪怕半夜出工也保险不耽误”。
  这个大队的社员对食堂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口粮标准本来就低,又被层层克扣,管理员、炊事员多吃多占,口粮标准更是吃不到口,尽管炊管人员一换再换,但仍不能制止多吃多占的现象。调查组问一个社员:“要是你当管理员会怎样?”这个社员回答说:“我也非多吃多占不行。”二是排队打饭,耽误生产。三是办食堂不能养猪,以前没有办食堂的时候,每家都养一两头猪,有钱花,有肉吃,还能积肥,多打粮食,现在这个有194户的大队包括刚生下来的小猪,总共才六七十头。四是办食堂亲戚朋友来了没饭吃,不方便。五是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办食堂上,削弱了对生产的领导。六是在食堂吃饭,“有面子的人打得稠,没面子的人打得清”,不办食堂,“眼里看不见,心里不受气”。七是四个食堂,每天得派4个人,12头牲口驮炭,浪费人力、畜力,在家吃饭,社员每天下地捎回一些柴草就解决了燃料问题。八是食堂不能按自己的口味调剂花样,在家吃饭忙闲稠稀也好掌握。因此,这个大队的社员对食堂问题的态度是“一致主张不办食堂”。
  乐都县田蒲家生产大队的公共食堂也是三起三落。1958年8月,这里办了3个全日食堂,全体社员参加,开始搞“放开肚皮吃饭”,不算洋芋、蔬菜,每人每天吃一斤半面。到了10月,这3个食堂又合并成一个大食堂,吃粮标准由一斤半下降到一斤。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59年开春后,洋芋、蔬菜吃完了,口粮标准又下降到了5两。到了1959年3月,这个大食堂也就散了。庐山会议后,上级号召办食堂,但群众不愿办,为了应付上级,就办了一个“代表食堂”,每户参加一个人,带粮、带菜入伙,干部来检查,到食堂吃饭,干部走了,各自回家吃饭,这个代表食堂办了一个月也垮了。1960年5月,大部分社员的口粮吃完了,粮食靠国家供应,由于粮食不分给社员个人,而是直接拨给食堂,这个大队又办起了全民参加的全日食堂。
  在贯彻“农业六十条”草案过程中,青海省委派了一个工作组来这个大队调查。这时,公共食堂已经垮了,当调查组提起食堂问题时,社员竟一致认为“食堂问题多,在家吃饭好”。他们向工作组历数了食堂的诸多弊端,如: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约而同的结论(4)
(一)在食堂吃饭,口粮要过“五关”,定量吃不到嘴里。社员说,现在一天只有半斤粮,经过大队保管员、生产队保管员、磨面的、食堂保管员、食堂炊事员等“五关”后,过一道关少一点,一百斤粮最少短三五斤,一百多人的食堂,管理员、炊事员、队干部、磨面的总共有十几个人,这样一来,真正吃到社员嘴里就不多了。一个社员说:“一个萝卜几头切,社员能吃到几嘴?”他们说:“打面回家,有一两是一两,眼睛看着,心里放心。”
  (二)食堂人多锅大,烧硬柴,破坏林木。这个大队没有柴山,离煤矿又远,食堂只好砍树作燃料。两年来,食堂烧掉大小树木1500多棵,积肥拆掉的40多间马棚、圈房的木料,也都烧了。社员们说:“再办食堂,树都砍光了。”这两年口粮标准低,食堂的饭不够,社员把饭打回家还要添些野菜、代食品再做一遍。而在家做饭人少锅小,东捡西揍,烧柴问题就解决了。
  (三)食堂做饭费劳力、费时间,在家做饭,捎带就做好了。该大队有两个食堂,共有276个人在食堂吃饭,一个食堂需要一个管理员、两个炊事员、三人去砍柴,常年要12个强壮劳动力做饭,占了全大队总劳力的1%,加上磨面的、采集和加工代食品的、摘菜洗菜的临时用工,全年共要用1685个劳动日,占了全年总劳动日的12%,如果加上食堂11亩菜地的用工,这几项占去了全大队15%左右的人工。由于食堂人多,排队打饭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比自己做饭的时间还多。社员们说:“有到食堂打饭的工夫,自己做凉面也吃上了。”
  (四)食堂吃饭费用大。该大队的蒲家生产队食堂,1960年平均伙食费451元,占人均收入604元的65%,平均每人每月71元,如果在家吃饭,柴、菜、炊事员工分都不用出钱,每人每年只要18元就够了,比吃食堂能节约一半。由于食堂费用高,降低了工分值,许多社员生产不积极,这个生产队只有35户,却有8人装老装病不出工。
  (五)食堂吃饭不方便、不自由。社员们说:“食堂吃一样的饭,每人一勺,多没有,少不打,不分老汉、娃娃、病人,都是糊糊。”
  在讨论“农业六十条”草案的过程中,河北总结出了公共食堂十个方面的弊端。例如:
  ——办食堂费劳力。赵县滦城公社东柴村大队有110户516人,共167个劳力,全大队办了两个食堂,其中炊事员、管理人员16人,米面加工人员10人,经营菜地人员20人,还要10人天天为食堂运煤,食堂共计占用劳力56人,占劳力总数的30%还多。全大队的110户有75户社员家中有能做饭的老人和不能参加田间劳动的妇女,只有35户需要劳力自己做饭。按每个劳力做饭误工四个小时计算,全队一天只要用17个半劳力做饭,比办食堂还节约38个半劳力。
  ——费煤、费柴、费钱,不利于节约。过去历来不用煤烧饭的大队,因为人多烧毛柴误工而改烧煤,再加上烧煤不节约,浪费很大。武清县蔡村公社寺各大队280户,以前做饭都是用毛柴,办食堂后改为烧煤,1960年食堂仅烧煤就用去了32万斤。社员吃食堂的饭不顺口,从食堂领走饭后回家重煮的现象也很普遍,“食堂点火,家家冒烟”,又费了许多的煤和柴。
  ——食堂吃不好、吃不饱。社员们说,食堂吃饭要过三关,即粮食出库后的损耗;粮面加工员多扣;炊管人员和队干部多吃少给。结果层层剥皮,社员不能吃足分量。社员认为在口粮指标低的情况下,食堂不能采集野菜,加工又粗糙,不如自己做便于掺菜,做得细致,吃得饱。
  此外,办食堂平均主义严重,降低了工分值,多劳不能多得;食堂没有糠、秕、泔水,减少了养猪、鸡的饲料,不利于发展家畜家禽;养猪少了,肥也少了,社员自己不做饭,炕坯肥和草木灰肥也下降,不利于积肥;食堂不利于团结,社员怀疑炊事员和干部多吃多占,炊事员不满意干部和社员的监督,社员之间也常为打饭而闹口角;食堂排队领饭误工太多,单身汉因为没有人排队,结果因“干活在前,吃饭在后”也不满意,办食堂不利于出工;办食堂也不利于度饥荒,人多没好饭,口粮标准低怎么做也做不好;办食堂还使干部牵扯的精力太多,影响对生产的领导。这样,河北干部群众讨论的结果是,目前办食堂的条件不具备,办下去不利于生产,不利于团结,主张积极领导散好。
  

不约而同的结论(5)
“农业六十条”草案公布后,湖北省新洲县委在该县仓埠公社毕铺管理区第三生产队征求干部和社员对食堂问题的意见。在开始座谈食堂问题的时候,干部和群众摸不着底,有顾虑,只说食堂好,不说食堂坏。干部先说好,积极分子也跟着说好,群众则不肯开口,与会者都不愿讲真心话。后来,一个小队长问县委干部:“要我们说假的还是说真的?要说假的,食堂百个好;要说真话,还是下放到户好!”
  于是,群众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的说:“食堂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吃也得吃。你说食堂不好,就说你‘反对人民公社’、‘挖社会主义墙脚’,给你扣上一顶‘富裕中农思想’的帽子。罢!罢!罢!情愿吃点遭罪饭,不受那个冤枉气。”有的说:“食堂要是有饭有菜,有干有稀,有茶有水,就比家里强,像现在这样是脱了裤子放屁,费两道手脚,烧两倍柴,还不如家里方便。老是一点清水粥,吃厌了端起碗来就愁。要是一家一户吃,一样的东西能吃几样的饭,汤汤水水,舒舒服服。”
  湖北省安陆县青龙公社孛畈大队第一生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