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 >

第23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第23部分

小说: 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他悉心支持妻子,不辞辛劳。所以他来接她,晚晚如此。
  他总提前来,蹲在门外等。守门老人心肠好,总招呼他进剧场。夏天,可以歇歇脚,冬天,可以避避风。因为,老人知道他的心思绝不在看戏。
  深冬的一晚,她发现台下没有那双她熟悉的眼睛。
  他没来?!
  散场,她急急冲出来。啊,他在的,在每晚伫立的老地方,在那盏路灯下!他倚在桥畔的栏杆上。
  她跑过去。他的手好冷!凛冽的江风挟裹着带碎米雪粒的细雨,阵阵袭来。她感觉脸上,手背被风刮得芒刺般生痛。他的嘴唇泛紫,身上衣服被打得透湿。
  他就这样等了她将近两个小时!
  没能赶上末班车。他蹬车搭她回去。
  路上。她关切地问:
  “怎么,没进场?外头这么冷……”
  他咬咬牙,没吱声。但他终于说了:
  “……那老头不让进!”
  老人被冤枉了。
  后来得知,是上面有人特地吩咐老人不让进的。理由是:“这人没票,不能白看戏。”
  他们明知他不是为了看戏,却偏要这样。
  老人解释,没用。只好遵命。
  从此以后,小何就不能进剧场了。不论炎夏,或是寒冬,他都在门外等。
  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然而,在那年头,对她不公平的事何止一件?
  一位跟婉秋要好的女友说:“你呀,人家这么待你,你还这样地死老实!你不会拿搪?你试拿搪嘛,看他们能把你怎样!”
  “你讲讲,怎么个拿搪法……”她问朋友。
  “憨得你!你‘病’了——发高烧;头疼;咽喉炎……或者,‘家有急事’……临到上你的戏,台下坐满了观众,你就来这么一下,给他们来个火烧眉毛!”
  “为什么””她的眉心皱成了一个“川”字。
  “他们对你不公道呀,你应当给点颜色他们看看呀!”
  原来这样,婉秋大笑,直摇头。
  “不能拿搪,不能拿搪!我们做人要讲人德,做戏要讲戏德。当演员的,上台就好比士兵上战场一样,这时,与指挥员之间不该有半点的个人恩怨……我们演员拿搪了,戏砸了,倒霉的还是观众。”
  女友愕然、惑然,良久良久地凝视着婉秋。
  小何深深理解妻子的心,默默地支持着婉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当婉秋晚上演戏,他都是坚持苦等、接送。 
 
 
   
 
刘三姐与黄婉秋(八) 
何培嵩'壮族'
 
  八 渴望

  一九七四年,她又无戏可演了。她闲极无聊,呆在永福县她妈妈家里。
  一天,桂林来了人叫她回去排戏。
  听说有戏,她眼睛一亮。她决定去。当时,她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四个月了,稍许大的动作本应是尽量避免的。但上级叫去,又能上舞台,她乐意服从。对艺术,她从来是如饥似渴。
  回到桂林。排练。审查。修改。再排练。忙活了数天,她随团赴首府南宁,参加某届自治区曲艺调演大会。
  演的是“文场”。她和另一位男演员合作演出。曲目叫《送农药》。没料到,《送农药》得到肯定,她们的表演也得好评。广西电影制片厂看中它了,要拍记录片。
  歌舞团的有关领导找到她,态度异常的客气。
  “嗯……现在制片厂要拍《送农药》……这说明你的演出是成功的……我们想跟你商量个事……”
  商量什么,一时还没挑明。她感觉蹊跷:为何如此吞吞吐吐?嗫嗫嚅嚅?可以直说嘛!
  后来,她终于听出了弦外之音:是要把她换下来,那男演员也换下来。让团里另外两个演员取而代之。
  理由呢?
  没说明白。
  她想问。但没问。因为别人不想讲明白——那么,我们自有不愿讲的苦衷了。
  是嗓子不行? 是体形不行”或是表演水平不行?
  不像是。绝对不是!要不,为什么可以上舞台,但不能上银幕”
  过去拍《刘三姐》,自己的形象可以走遍海内外,为祖国赢来荣誉和声望。今日,却不允许拍一个短记录片。
  咄咄怪事!
  她心里是明白的:有人依然把她看成“黑苗子”,把她看扁了,看死了。就这么回事!
  她来气了,脸色一沉,拧头就走。
  她踯躅在文化大院附近的马路上,茫无目的。
  马路好干净!几乎一片叶子,一根小草都没有。
  想起来,马路是他们扫的。
  军代表率领他来来南宁时,规定每人带一把扫帚。在列车上,扫。到了住地,扫。还到大街上,扫。说:“这是红扫帚精神,我们要发扬光大,我们还要扫遍全广西。”
  昨天,她和大伙一起扫马路,扫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一个中年男人探出头来嘻皮笑脸地说:“喝,刘三姐做好事!来,欢迎你进来扫扫我家里……”
  想至此,她真的感觉哭笑不得了。
  好事,自然是应当做的。但是,作为演员应该在表演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叫她一个劲地扫地,不分界线;而表演方面,则给她画地为牢;这增加了她的烦恼。
  她转到区舞舞团一位前辈家里。
  “……古老师,他们用我,但他们不相信我……”
  她感到喉咙发哽,声调哽咽。她倾吐了心中的烦闷,止不住想掉泪。
  这位“古老师”,就是诗人古笛同志。他当时的境遇也不算好,他同情地看着她。他想宽慰她几句,但始终没有说。
  他摸出一张纸,用铅笔写了几句诗:
  
  桂林山水秀,
  诗泉万古流。
  三姐歌声美,
  婉转动千秋。
  
  他默默将纸片递过去。
  她凝眸沉思。她知道,他是在热切地期望着自己振作起来,像过去一样,为祖国河山,为美好艺术歌唱,永远歌唱。但她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开怀歌唱是困难的。
  第二天,她要求回桂林。调演大会尚未结束,她只身回去了。
  北上的列车风驰电掣般行驶。
  天阴沉沉,乌云横飞。她的心情也像这天色一样阴晦。失望似藤蔓,紧缠着她。她感到好胸闷,于是靠近窗户探出头去透透气。然而,她的心始终像灌了铅似的,一直沉甸甸。她轻轻咬着嘴唇,凝望苍穹,心里暗暗地说:天啊!何时云开日出,晴空朗朗? 
 
 
   
 
刘三姐与黄婉秋(九) 
何培嵩'壮族'
 
  九 “没功夫叹息”

  惊雷作响,春回大地。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不久,《刘三姐》得以复映。
  黄婉秋坐在影院里,看自己十七年前拍的影片。
  坐在她旁边的女伴抑声啜泣,握得她的手好痛。是过分高兴?还是通常说的悲喜交集?
  她也无声落泪了。她任由泪水流落,不去擦它。
  这样的泪,是该让它畅畅快快流的。
  为了那一去不返的韶华时光;
  为了那夹杂着酸甜苦辣的梦一般的回忆;
  为了现在的由于过分喜悦而产生的百感交集;
  为了……
  真是痛定思痛,其痛犹深啊!
  风华正茂之时留下来的银幕形象,到了中年再来观看,这是什么滋味呢!十年,被耽误了整整十年啊!这中间,不是可以演好多戏,拍若干部新片吗?
  青春几何?演员的青春比金子还宝贵啊!
  她听到哭声。不止她一个大哭,邻座的好些观众也都在唏嘘感叹。
  散场。灯亮了。背后有人轻轻拍她的肩。
  “你是……黄婉秋吧?”
  她回头去看。一位陌生的老太婆,眼睛哭得泡肿。
  “没错,是你,我没认错人!”老人喊起来。
  老人将她两只手抓得好紧!欢喜得嘴唇不住地打颤。
  婉秋鼻头又发酸了。
  老人说:
  “总算又看到《刘三姐》了,我等她,等了十几年呀!……说出来不怕你笑我痴,‘文化革命’前,我是个三姐迷,这电影我一连看了四五十场,我那个小仔帮我排队买票都买烦了……妹子哎,我是你的老戏迷啦,你才点点大时,演的第一个戏《斩三妖》,我看了,以后你演的戏我场场总要看的……” 

  她记起来了,《斩三妖》确是她的启蒙戏。其时,她才十三岁,是学艺三个月后的首次演出。时间这么久了,而这位老观众却还记得那么清楚。有益于人民的艺术,会受到人民欢迎的。
  老人演心欢喜,颤颤巍巍地走了。
  婉秋伫立良久,感动的泪水在脸上奔流。她回家。
  她内房的正墙上,一幅绢裱书轴映入她的眼帘:
  
  久闻刘三姐,
  近访黄婉秋。
  山歌动天地,
  诗意誉神州。
  不屈恶势力,
  敢捣莫家楼。
  今日重上演,
  艺技更风流。
  
  这首诗是新华社记者任丰平写的。前不久,她采访了黄婉秋。记者感叹这出戏的命运的坎坷,钦佩她这个人的精神的可贵,激动之情难以自抑,于是赋诗言志,并且请广东一位名书法家书写,托书斋精心裱贴,然后送与她的。
  她如今觉得墙上这诗,似一双灼灼利眼,盯视着自己;又像一团火,燃烧着她整个的人。
  她好一阵激动!“四人帮”及其一伙践踏艺术,迫害演员,而各阶层人民是尊重艺术、尊重演员的,他们对自己寄于很大的希望。对,要唤回青春、要恢复技艺,要奋发!她不禁站到大立柜的穿衣镜前,端详自己。
  然而,她深深地失望了!
  正面照,有点像冬瓜。
  侧面照,有点似粽粑。
  不要照了!当年的窈窕身段,绰灼风姿,无情地弃她而去了。她变得过于富态了,身高一米五五,十八岁拍《刘三姐》时还不足一百斤,如今是一百三十五斤了。
  须知道,发胖和年龄,都是演员的大忌和大敌。而这些,她不幸地全沾上了。怨谁呢?怨恨“四人帮”!现在,她还自责起来了,在动乱的年月里曾经自暴自弃。 

  记得一九七四年,她将要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过去的局长郭文纲和老伴拎着只大母鸡来看望她。寒喧之后,问道:
  “婉秋,你看过昙花开吗?”
  她点点头,感到有点诧异。她以为郭局长要讲“昙花一现”的故事了。
  “看过的。它的花瓣一开,很好看,但过不久就凋落了……”
  “是的,是这样的。可是,昙花的持续力却是很长的。这朵刚刚谢了,那朵又开了,像接力赛。你注意到没有,它的整个花期是相当长的。其实,它是很顽强的,柔中寓刚,人们对它误解了。《刘三姐》演过了,也映过了,观众喜爱它。虽说它今天还不能重映,但总有一天会的!我呀,就盼望着看到新的《刘三姐》,新的黄婉秋……”
  语重心长,苦心婆心。
  两位老人走了。
  她默默地沉思着。当她低头看自己的身子时,嘴角不觉泛出一丝自嘲的苦笑。
  小何的母亲在旁看出了她的心思,说:“婉秋哇,莫愁!等孩子生下来,你去买一块缠腰布,天天缠腰,这样,你又会苗条起来的……”
  所谓缠腰布,她听人说过的。通常是买白加布,一丈来长,紧紧缠腰,久之,可以恢复漂亮的身段。
  但是,她忆起以前演《送农药》时自己的遭遇,不免感到心寒和丧气,她终于没有采取任何控制身段的措施。
  ……
  现在,回想起这些,她懊悔不已。她不禁长叹了一口气。
  “不,不能叹息!不能遗憾!”——这话,是谁说的?是苏里,对,正是苏里!她拉开抽屉,取出不几天前苏里来的一封信,“婉秋同志,我们现在是没功夫叹息,也没功夫遗憾,要紧的是做!……”
  “没功夫遗憾,没功夫叹息。”这话,震动了她的心。 
 
 
   
 
刘三姐与黄婉秋(十) 
何培嵩'壮族'
 
  十 减肥篇

  烫金的请柬。
  一九八○年夏,香港南方演出公司“特邀桂林市黄婉秋《刘三姐》剧团赴港献艺”。请柬上径直点了黄婉秋的名。港人对她推崇备至,尊她为“歌仙”,“歌王”。“文革”前港澳举行过《刘三姐》观影比赛,最高记录者逾百场。如今,虽然过去了二十余载,她在港人心目中依然盛名不减。该公司预见到:打出黄婉秋的“招牌”,那上座率和票房价值定然是可观的。
  歌舞团的演员们皆大欢喜。她也欢喜;但准确点说,她是喜忧掺半。
  前不久的一件事,就很使她担心。
  歌剧《港湖赤卫队》首次复演。她饰主人公韩英。
  戏剧发展到韩英越狱时,她爬上石磨。欲攀窗。
  所谓“石磨”,乃是木制的道具。竟然经不住韩英一站,“嘎吱”作响。
  有的观众听见了。传来嗤笑声。
  “韩英好胖!”什么人下意识地叫起来。声音不高,但清晰可闻。
  哄笑声。
  这个游击队长赶忙越窗而出,仓卒跳下去。
  “通!”楼板好响。
  一百三十多斤从高处坠落,焉得不“通”?
  幕侧的乐手们,忍不住都笑了。
  她亦笑。然而心里在落泪。
  必须减肥——她发狠了!
  练形体。每天上午,压腿,跳跃,跳民间舞,她和姑娘小伙们一样练,没开“小灶”。数天下来,她无处不痛,身骨像散了架,尤其是十字路口留下的腰伤,竟如遭剑刺。
  晨跑。绕着鹅卵形的杉湖,朝朝跑几千米,风雨不辍。
  这些运动,她本不能做的。她有胃下垂,这是多年的老毛病了。每回练功和激烈跑步下来,她的胃总是又沉又疼。
  如此数月,她去过秤,乖乖,指针直往“130”上蹿。越是锻炼,倒反越结实,越沉了。
  她的运动减肥,以失败告终。她的心好沉重。
  广东有“港人好楚腰”之说。这话未免偏颇。但作为演员,苗条的身段,无疑是重要的。
  她决定节食。这是她最后一个“秘密武器”了。
  此时,区文化局从全区荟萃歌舞戏曲精英,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广西《刘三姐》彩调剧团”,集中于首府,日夜赶排,准备择日飞港。伙食、营养等待遇,自然格外优惠。但她没有口福。
  早餐,她吃一小婉白稀饭,一只馒头;带一只馒头回去。然后排练。九时许,休息片刻,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