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 >

第1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第1部分

小说: 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
作者:多人【完结】 

 
目录
 
万里赶羊………………………………………………………萧 乾[蒙古族] 
神河断流………………………………………………………华 山[壮 族] 
五指山上飘红云………………………………………………李英敏[京 族] 
扬眉剑出鞘……………………………………………………理 由[满 族] 
飞天之梦………………………………………………………穆 静[满 族] 
国殇……………………………………………………………霍 达[回 族] 
刘三姐与黄婉秋………………………………………………何培嵩[壮 族] 
毛泽东请彭德怀出山…………………………………………马泰泉[回 族] 
   
 
 
万里赶羊
萧乾'蒙古族'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国营牧场场长额日和对刚从新疆运到他场里的那群细毛羊,真不知道怎么爱惜好了。他用贪馋的眼睛凝视着它们,用手指头轻轻梳拢着那毛色分外白的身子,拍着它们细长结实、活像一根根棍子的腿。这当儿,要是旁边有人搭讪一句,譬如说:“好羊呀!”喝,你瞧吧,这位热情的场长嘴就开了河。他先给你背一通羊的祖宗三代:它们本来叫“兰哈羊”,是苏联兰布利特羊跟咱们新疆的哈萨克羊杂交成的,然后,不等你插嘴,他就赞叹开啦:“哪儿找体质这么棒,经得起‘粗放’的羊呀!多么大的风雪也不怕,青草干草都一样吃,难怪牧畜专家们都认定这是顶合乎咱们国家当前需要的羊了。它们出的毛,包你织得出细哔叽!转年清明前后,咱们就可以用人工授精的办法,繁殖它一百多万只来。”
  这种细毛羊是新疆西部巩留县的巩乃斯羊场出的。把它们从那么远运到内蒙古来,这件事本身就不简单,而它们走的又是一条特别不平凡的路。
  过去从新疆西部运羊,不是用飞机就是由伊犁装汽车。这批羊可不是那样运的,它们是先被“吆运”(人赶着羊走)到乌鲁木齐,然后才装汽车、搭火车运来的。运羊的同志们从羊场出发,先是徒步赶着那一千四百只羊爬过十二座高达四千米的大雪山,渡过一百多个山洪肆虐的河口,路过苇塘和沼泽,穿过人类很少到过的原始森林,穿过毒蛇区、毒草滩,战胜了狼群和熊群,七十五天,到达了乌鲁木齐。然后,又在汽车和火车的运输过程中克服了重重难以想像的困难。他们走过五个省、两个自治区,经历了一万一千五百里的路程,才把这些细毛种羊“运”到了内蒙古草原。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样做,比用飞机运,给国家节省了二十多万元;比用汽车运,节省了将近五万元。这样做,使羊的体质受了一番锻炼,并且平均每只羊加了五公斤膘。
  我在呼和浩特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派到新疆去买羊的干部,特别是领队哈迪同志。他们的谈话,真是令人感奋的诗篇。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在我们的国家里,有怎样忠于职守的干部,怎样热爱祖国的人民!
  
  “走天山!”这是个大胆的决定,豪迈的决定。在拿定主意以前,六个干部和二十七个临时找来的工人心里不是没有好嘀咕一阵。好家伙,从来没有人赶这么多细毛羊走过这一千四百里终年不化的雪山!人病了怎么办?羊要是拐了腿怎么办?许多疑难纠缠着他们。
  天平总是有两端。一端是难以估计的困难(有些困难是现实的,有些是估计不到的);另外一端呢,是“吆运”对国家、对羊的好处。这具天平就在他们每个人心里摆上摆下。新疆畜牧厅厅长达夏甫说:“干吧!羊是结结实实的羊,你们中间又有放羊的老手,场里给你们找个好向导。”羊场的哈萨克族同志不容分说就动手替他们画起了路线图。
  好吧,走天山。
  于是,他们先把一千零五十只母羊和三百五十只公羊分成三个赶运组。每组一个兽医干部,四个工人,负责大约五百只羊。公羊喜欢彼此顶撞,撞出伤出转天就会生蛆;一般人宁愿管三只母羊,不愿管一只公羊。可是,兽医辛仲直主动提出来要负责这一组。这以外,还有炊事组。队里有蒙古、汉、回和哈萨克四个民族,大家同意一路上全跟着回族同志吃,炊事也完全由他们管。炊事组不但管做饭,还管拣柴和拉病羊。另外有个驮运组。行李、帐篷和粮食都得想法运。最初他们想雇几个新疆老乡赶着牧口驮,可是一划算得花五千元,还得给他们回去的盘费。不行,还是花三千来块钱买了二十四匹马。会计到了乌鲁木齐可以原价卖出去,不是又给国家省了一笔钱吗?
  为了保证病人不至于掉队,病羊不至于损失,他们还买了两辆大车。天山上赶马车,这是没听过的奇闻。许多当地老乡都拦阻他们,说山路窄得连两只羊都不能并着走,怎么能走车呀!可是他们决定还是带上。当然,他们一点也没料到这两辆大车会给他们造成多么大的困难。
  六月十四日那天,他们就跟着羊场的老工人乌木耳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头一关就是毒蛇。从六月十四日到二十七日,他们走的全是毒蛇区。哎唷,那真是个蛇的世界,没腰深的草棵里,遍地都是几尺长的花蛇,曲曲弯弯地蠕动着,有时候还挺起长颈子来朝人险恶地吐着芯子。一个赶羊的工人热了,把大褂脱下来放一放,等会儿去拿的时候,已经沉甸甸地钻进好几条蛇了。一天晚上有匹马挨了一口,不大工夫它浑身发黄,接着就蹦腿了。
  过毒蛇区,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随便怎样也不能叫羊给蛇咬住。他们挺着胸脯儿走在羊群前头,眼睛向四下里怒视着,手里攥着把鞭子,一路上抽得山里发出尖峭的回响。
  白天好办,晚上一宿营就困难了。他们总是很小心地侦察地势,看蛇窝多不多。二十日那天,他们挑了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叫伊士布拉克(“三个泉眼”),以为可以受不到毒蛇的威胁了。谁知道,刚搭好帐篷,一个哈萨克人气喘喘地跑了来,说:“啊呀,这儿山根儿底下全是蛇窝,可搭不得帐篷!”
  那十几天的日子过得心里可紧得慌,毒蛇的影子日日夜夜一直也没离开过他们。
  天山这个“天”字叫得可是真妙,高得人张嘴喘不上气来,腿沉得就像挂了个秤砣。往上看,石头跟石头、树跟树就好像接起来似的那么陡,上面还常掉几百斤重的大石头下来。过阿优达板(山口子)的时候,有人眼睁睁看见一只旱獭子给砸得脑浆迸裂。往下看呢——谁敢往下看呀!万丈之下净是冰窟窿,窟窿里是滚滚的黑水,丢一块石头要好半天才能落地;喊一声,回音要比自己的声音大多了。他们头晕,心噗咚噗咚地蹦……
  可是,有一天,就在这样陡的山上,他们遇见一群牛。放牛的是个哈萨克女人,她骑在马上,怀里抱着个刚满周岁的娃娃,另一只手还从容地理着头发。女人后边坐着个八九岁的女孩,她一手搂着妈妈的腰,一手还在玩着什么。另外有个十来岁的男孩,他骑着马,腋下夹着一只雪白的羊羔。大约是在换牧场,马背上还驮着帐幕。这下队上的人可觉得惭愧了,大家都说:只要自己不泄气,多么高也用不着怕。
  光不怕还不成,那三群羊呢?羊最喜欢爬高。它们不知道这山高得多可怕,不懂得体贴放牧的人,照样爬上爬下。只要羊群里有一只爬上去了,管羊的就得跟上去,把它叫回来,不然的话它越爬越高,就更不好找回来了。高处的羊还会用蹄子往下蹬石头。可是,刚把这只叫回来,那只又上去了。一天要是走六十里路,实际上就等于走一百二。
  羊就怕把蹄子磨烂了,一烂自然就拐。可是走那样的山路,蹄子怎么能不烂呢?想办法呗。过山的时候就给羊“穿鞋”,用一种皮套子裹在羊蹄子上。这种套子用不上一两天就磨通了。后来没皮子做套子了,大家把自己的衣服割下来。
  车呢?那两辆车一点儿也不比羊省心。本来嘛,天山上从来没走过大车。山太陡了,能走的路不到二尺宽,下面就是悬崖和冰窟窿。不能用马拉,怎么办好呢?先是用人抬,抬的人头发晕,脸吓得惨白惨白的。这时候有人说出一路上唯一的一句泄气话:“运得过去吗?运不过去临完再把命送在这儿!”旁边有人听见,赶快说:“山再怎么陡,穷边总没有敌人的炮火吧!可是咱们志愿军怎么把大炮运到上甘岭上去的,还不是就靠股干劲儿!”
  这么一说,大家的情绪扭转过来了,于是,办法也就想出来了。
  他们把五六十米长的绳子拴在车辕上,从上面拽着它;车往前移动,上面慢慢捯绳子。为了怕马往后一退,车翻了,领队的哈迪自告奋勇来驾辕,让马在前头拉,这样就不怕它退了。遇到特别窄的山路,像腾格尔达板,就把车拆开,抬过去。
  车在天山深谷里可出风头啦,当地人谁看见了都觉得新奇。车走过去了,牧民还弯下腰去细细察看大车留下的印迹。
  内蒙古够冷的了,可是比起这地方来显然还差得远。大六月天,有人耳朵都冻坏了,每天早晨起来,帐篷总冻上一寸多厚的霜雪,敲起来梆梆响。为了怕弄坏了帐篷,驮运组总是等太阳出来才敢拆。
  柴禾的问题也不简单。一下雨,马粪湿了,开不了伙,大家爬了一天山,还得饿肚子。
  水难得看见,而且看见了也不一定喝得到,因为有一种沼泽差不多是陷阱,连羊踏在上面,腿也会拔不出来。过牙克斯台达板的时候,人走在平坦的草原上,会像玩什么舞台牧技似的,忽然陷进半截儿去。
  一到渡口,水倒有的是,就是太多了。
  内地下雨的时候闹山洪,新疆有雪山,天一放晴,有山口子的地方必然有山洪奔下来。那是怎样的山洪啊!力量大得什么都挡不住。河并不大,一般也不过三五丈宽,三尺来深;顶宽的拉坦河有十二丈宽,四尺多深。可是,走在河里,骑在车上,马不用迈腿,人马就会移动。十几斤的石头,丢下去立刻就打转。有一回他们看见一对夫妇坐着辆大车,两个人各搂着个娃娃。山洪来了,立刻把大车冲翻,那个女人怀里的孩子给冲走了,她自己在漩涡里打转。男的撒开怀里的娃娃,抱住一棵漂下来的大树,拚命想挣扎过来救他的妻子。大家看见,登时奋不顾身地把孩子从激流里捞上来,放在马鞍子上,搓揉了好半天他的小肚子,才醒过来。
  这样的激流要是羊跳下去,一万只也给冲没了。一路上总得先派人前头去探路,找水窄而缓、河底不扎脚的地方走。找好了渡口,用套马杆子探探深度,然后动手给羊搭“桥”:把卧牛石一块块排在河当中,再从原始森林里扛来一些掉下来的干树权,把它们绑在卧牛石上。这还不够。石头旁边一排站上十六七个人,形成一道肉桥。于是,一千四百只羊就一只只地从这十六七个人的手里传递过去。一千四百只哪!起码要站上四个钟头。四个钟头人的腿都泡在冰雪化成的水里,腿肚子像针扎似的。有时候水流得太急了,站在河中间的还得把自己绑在干树权上。羊传递完了,人的腿也冻麻了,浑身哆嗦;手脚在传递的时候给羊犄角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有一回,正传递的时候,一只羊从人缝儿里窜下水去了。这时候,跟工人一道站在水里的兽医辛仲直就不顾一切地蹚到激流里去,一把抓住那只羊的犄角。山洪太猛了,眼看辛仲直也要给冲走,另外的同志又蹚过来抓他的手,后边的人又赶忙抓那个人的手……这样,大家就连成一道锁链,山洪才没得逞。事后,有人对辛仲直说:“真险哪!”可是,这个素寡言笑的青年兽医只说了声:“够本啦,羊总算没给它冲走。”
  狼真是很凶恶的动物。七月十二日那天,走过通格力戈达板的时候,离他们宿营的地方不远有个哈萨克牧人,头天他还是一百多只羊的主人,可是过了一夜,那一百多只羊却变成了一堆烂骨头,狼只给他剩下一只山羊。 

走过牙克伯地区一道森林的时候,他们远远瞅见一群狼在追两只羚羊。不一会儿,它们都消失到森林里去了。从那以后,他们对狼更加注意提防了。每天到宿营地头一件事就是数羊。一千四百只羊,真够数的,而且随数随提心吊担。数完了,就交给夜里打更的同志。打更是很吃力的活儿,可也是件非常重要的活儿。他通宵冒着高原的风雪守在羊群旁边,扯开了嗓门吆喝——吓唬狼。
  天山里头常起风暴。天上一出梯云,就要来风暴。狼这时候趁火打劫,在风暴里猛扑过来。羊这当儿也最容易羼群。每天选择宿营地,总要看暴风雨来了有法儿掩蔽没有,周围狼多不多;还有,人如果从山上掉下去,有法儿救没有。
  真是磨难重重呀,眼看就到乌鲁木齐啦,还过了两天毒草滩。这种草牲口一吃就没命。怎么办呢?只好连夜赶,一口气走了一百多里。也只有体格这么结实的新疆细毛羊受得了!
  宿营总是三座帐篷布成三角形,把羊圈在中间。马夜里不睡觉,它们在周围守卫着。有个蒙古族工人叫吐克吐,他平常不许别人放枪,可是有一天看见狼,他放了一枪,把马惊了,还跑掉一匹。吐克吐这下可急了。他摸着黑儿连夜满山找呀找呀,什么也顾不得怕了。到天亮,居然把马找回来啦。
  单靠内蒙古干部的工作热情还克服不了这么多困难。在这首《天山赶羊》的光辉诗篇里,比什么都动人的是各兄弟民族之间深厚的情谊。一路上只要听说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了改进畜牧业派来买种羊的,这个说明本身就是最吃得开的“护照”。什么样的要求对于哈萨克人都不是太大的,他们什么都肯命出来。
  六月二十七日那天,他们走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拉图地区。那一段路乌木耳不大熟,需要一位临时的向导;区政府替他们找了半天没找到。这时候恰巧山里头来了个哈萨克小伙子,头上扎着块布,样子看来挺壮实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