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

第2部分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第2部分

小说: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练塘镇有两条街,一条叫上塘街,一条叫下塘街。在下塘街潭业里闵宅旁边,有一座低矮的小屋,那是陈云父亲早年居住的地方。后来,他父亲迁往陈徐祠堂东面一座平房里,陈云在那儿出生。陈姓是章练塘的“大姓”,沈、张、陈、王四姓在小镇上最多,陈徐祠堂,是陈、徐两姓宗祠。
  陈云出生后不久,1907年,父亲陈梅堂积劳成疾病逝。陈云父亲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所以陈云从不知道他的父亲是什么模样的。
  陈云的母亲廖顺妹艰难地带着两个孩子——陈云和他的姐姐——过日子。
  陈云的姐姐叫陈星。
  疾病和贫穷紧相随。陈云尚不足4岁,母亲又被病魔夺去!从此,陈云和姐姐陈星成了孤儿,只得靠外祖母抚养。不久,就连外祖母也离开人世。这样,舅父母收养了他……
  在贫困中艰难成长
  离开上海市区,我沿着318国道驱车向南,迎面就可以看见巨大的广告牌:“练塘,您理想的合作伙伴!”不言而喻,如今陈云的家乡,也敞开了对外合作的大门。十多米宽的市河上,小木船不时轻轻漂过。建于明代的朝真古石桥两侧,长满绿色的苔藓,又给我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我来这里之前,给中共练塘镇党委的老书记张宝华先生打了电话,他很热情,说是一定陪我进行采访。果真,有了他的陪同,我在陈云故乡的采访,非常顺利。
  张宝华是这里的“老土地”,在街上每遇上一个人,他都要点一下头,镇上老老少少都认识他。之后不久,满头飞霜的他退居二线,不再担任镇党委书记,而是成为《练塘镇志》编纂领导小组组长。
  在老张陪同下,我走过石桥,步行在下塘街。
  老张领着我来到河边一座白墙青瓦的房子前,说那是陈云舅父母家,是陈云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
  这座房子一开间,前面临街临河为平屋,后进有小楼。
  前屋临街,原本开店。窗子上有“窗踏板”,即窗的上方有一木板,白天可以用木棍撑开,晚间则收起棍子,放下木板,把窗遮起来,以求安全。
  后楼为一楼一底,陈云小时候住楼下,舅父母和表弟住楼上。
  据云,这座砖木结构、顶上覆瓦的老屋建于清朝,后来年久失修。陈云向来反对把他的旧居列为纪念馆,要求分配给居民居住,所以这座房子在解放后一直做办公室用。一位姓沈的干部说,她在这座旧房子里工作了好多年头。在“文革”中,由于旧居已成了危房,改为水泥结构。如今在原址上复建,焕然一新,难以给人“旧居”之感。所幸老张存有上世纪50年代这座陈云旧居的照片,使我得以见到老屋原貌。
  此屋原为下塘街18号,现改为19号。
  老张领我去看望当年陈云的邻居沈福宝。据告,陈云的舅父叫廖文光,乡亲们平日喊他“龙公子”。在练塘,廖姓极少。廖文光有一子,叫廖霓云(亦即陈云的表弟)。廖霓云自幼患风湿症,腿脚不便。舅父母收养了陈云,改姓廖,因此陈云小时候叫“廖陈云”,有时也写作“廖程云”。
  老张出示廖文光和他妻子的照片,我即用照相机翻拍下来。这两张照片,据告从未公开发表过。
  陈云舅父以裁缝为业,家境也不宽裕。于是,舅母设法相助,在临街的小平屋里放了张四方桌、几条板凳,砌了个灶头,开起一爿小酒店。
  不过,舅母亦患风湿症,手臂力弱,难以干重活。陈云稍长,便成了舅母的小帮手。
  小店里劈柴、洗菜之类杂务,由陈云承担,还照看体质孱弱的表弟。
  7岁时,陈云进入本镇贻善小学读书。贫困的舅父母无力支持他上学,不久他便陷入失学的痛苦之中。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在舅母小店的顾客之中,有一位叫杜衡伯的,乃是小镇上颜安国民小学校长。杜衡伯常来喝酒,见陈云聪明伶俐,手脚又勤快,觉得失学太可惜,答应让他免费入学。这样,陈云有了求学的机会。陈云一直记得颜安小学给予他的帮助。1986年9月,当颜安小学希望陈云题写校名时,陈云欣然命笔。
  离陈云家咫尺之遥,有一“混堂浜”。那里在清朝末年,开设了练塘镇上第一家书场,名叫“畅园”。镇上的居民喜欢听评弹,“畅园”生意兴隆。于是,另一家名叫“长青园”的书场也在混堂浜冒出,跟“畅园”唱起“对台戏”来。
  做完功课,忙完小酒店里的杂务,陈云的最大乐趣就是听评弹。好在小孩子家不收费,陈云成了“评弹迷”。不过,他只能站在书场外面听,这在当地叫听“壁书”。
  从评弹中,他听到了许多历史故事,也增加了他的文学修养。后来,他一直是评弹的热心听众,人称“老听友”。陈云后来跟评弹界有着许多交往,这最初的渊源便始于“混堂浜”。
  评弹引发他对音乐的兴趣,他学会了吹箫、吹笛,也会拉一手二胡……
  我在陈云旧居附近,见到一幢气派不凡的大宅。入内,见花瓷砖铺地,颇为豪华。
  那是吴宅,出了个吴开先。据云,吴开先最初也曾接近中共,但是后来跟陈云走上不同的道路,成为国民党政府上海社会局局长。吴开先于1988年病逝于台湾。老张告诉我,吴开先的儿子前几年曾从台湾来到练塘,来到老宅看望。当时,吴宅已成为镇政府的办公地(如今镇政府已迁另址)。
  如今的练塘镇相当富裕。这里以“三水一草”为基础,发展农业。所谓“三水”,即水生蔬菜、水禽和水产养殖;“一草”,即蔺草。
  在水生蔬菜中,收益最好的是茭白。练塘种植茭白已达1。5万~2万亩,年产茭白90万担,占上海茭白总产量的一半。
  练塘现在年产淡水鱼4万担,是上海的重要淡水鱼生产基地。
  至于练塘的特产蔺草,被日本商人看中,成为编织榻榻米的绝好材料。所以,我在陈云故乡采访时,遇上了日本商人,他们正在跟练塘“合资”生产榻榻米。
  在练塘老镇之侧,如今还崛起一大片练塘新区。新区里有两横两直四条水泥马路,多功能文化中心、爱丽宫商厦以及银行大楼在这里落成,完全改变了陈云故乡的面貌。
  商务印书馆成了陈云“红色的起点”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震撼全国。这一运动的冲击波,也冲击着小小的练塘镇。
  陈云曾这样回忆:
  “五四”的时候,我才15岁(笔者注:指虚岁),是一个高等小学3年级的学生。
  那个学校是在上海附近的乡间,很快就受到“五四”的影响。我们由一个姓张的教员领导着罢课之后,还进行了宣传和演剧。我还记得,我们演的剧叫做《叶名琛》(原注:清末两广总督,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不作战守,广州城陷被俘,死于印度),我也扮了一个角色。有一次在茶馆里讲演,我讲演的时候手足似乎蛮有劲,把脚一顿,桌子上的茶壶都给碰翻了。我们这个小镇也罢了市,人民反对日本和反对卖国贼的情绪,确是很高涨。
  陈云所提及的姓张的老师,叫张行恭。
  1919年,14岁的陈云在练塘颜安小学毕业。贫苦的他,没钱进入中学学习。
  从此,陈云的最高学历便是小学毕业。尽管他后来的文化水平早已是教授级的了,可是每逢填写各种登记表,在“文化程度”一栏里,陈云总是写上“小学”二字。他曾意味深长地说:“我永远是小学生!”
  失学之后,他很想到上海找一份工作。
  在人生的转折关头,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为重要的。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遇,决定了陈云的一生。
  那是因为陈云的小学老师张行恭十分喜欢他,张行恭的弟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于是就介绍陈云到那里当学徒。
  这样,在1919年12月8日(农历十月十七日),陈云离开当时属于江苏省青浦县的练塘小镇,进入了大上海。
  穿着长衫的陈云,跨进位于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务印书馆的大门,这是他一生极为重要的一步。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于上海。最初印刷商业簿册、表报,故名“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夏瑞芳善于经营,由印刷簿册的作坊转为出版社,出版教科书、工具书、科学和文学着作。
  1902年,清朝进士张元济(曾任刑部主事)因参加戊戌政变遭革职,由官场进入商务印书馆,创办广有影响的《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以及编辑中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于是商务印书馆名声大振。
  至1949年,商务印书馆累计出书达2万多种。如今,商务印书馆则“日出一书”。
  陈云来到位于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务印书馆,如同遨游于书海、书城,知识水平猛进。
  1982年2月7日,陈云为商务印书馆建馆85周年写下了这样的题词:
  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
  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第3章 陈云之初(2)


  最初,陈云在排字房当学徒,后在发行所当店员。所以,多年以后,有一回,陈云用牛皮纸包书、用绳子捆扎,那动作极为利索,使他的秘书大为惊讶。陈云笑道,那是当年在商务印书馆当店员时练就的基本功。
  陈云的毛笔字也写得不错,那也是因为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每日要往外大批寄书,必须端端正正在牛皮纸上用毛笔书写地址及收书人的姓名所练就的。
  对于陈云来说,进入商务印书馆,最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成了他一生中红色的起点。
  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相当强大的地方。早在1916年7月27日,刚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的沈德鸿,经亲戚介绍,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工作。
  沈德鸿,字雁冰,后来以笔名“茅盾”闻名于世。
  茅盾不仅是一位着作丰厚的作家,而且是中共资格最老的党员之一。在1921年7月中共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上海便有了一个小组,亦即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的书记是陈独秀,小组成员共17人,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共“一大”代表的李达、李汉俊、周佛海,还有陈望道、林伯渠、俞秀松以及茅盾等人。中共“一大”,就是由这个小组负责筹备的。
  中共“一大”之后,经常有各地的信寄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写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台启”。这“钟英”其实就是“中央”的谐音,亦即“中共中央”。因为那时中共各地组织的信,直寄中共中央,诸多不便,就由茅盾代转。何况茅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来自各地的稿件本来就很多,所以不容易引起警察局的注意。
  也正因为这样,商务印书馆成了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基地。
  陈云进入商务印书馆时,茅盾也还在商务印书馆。陈云比茅盾小9岁。那时,陈云用的名字是廖陈云。
  陈云思想活跃,又富于组织能力,很快就成了工人中的核心人物。
  1925年上半年,陈云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介绍人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商务印书馆小组组长董亦湘和党员恽雨棠。从此,陈云在政治上迈出了至为重要的一步。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着名的“五卅运动”。那是上海纱厂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顾正红在这月15日因罢工遭日本资本家枪杀,各界人士极为激愤。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举行示威大游行,途经南京路遭到英国巡捕房开枪射击,死伤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1925年6月,上海总工会成立。
  就在上海工人运动非常高涨的时候,年方20的陈云也投入了工人运动。
  在“五卅运动”后不久,1925年6月下旬,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会成立大会在上海虬江路广舞台举行。
  据当时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的上海印刷工人联合会代表徐梅坤回忆,到会的会员和各界代表多达4000人左右。担任会议主席的是王景云,廖陈云作为商务印书馆工会代表在大会上讲话。
  中共在商务印书馆工会中建立了党团,成员中除廖陈云和沈雁冰(茅盾)之外,还有徐梅坤、杨贤江、章郁庵、丁晓先、邬家良、王景云、徐新之、陈醒华等十几人,党团书记为徐梅坤。
  迄今尚存的商务印书馆发行所1925年9月所摄职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们的合影之中,身穿白色长衫、理平头的陈云居中而坐——因为他是职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其余的委员有马惠群、陈合庆、徐新之、章秋阳、赵琨瑜、谢庆斋、赵耀全、王宝元、李兰阶、唐文先、吴志青、张慕良、姚松柏,而陈云是委员们中最年轻的一个。
  商务印书馆工会包括“一处三所”,“一处”即总务处,“三所”为发行所、印刷所、编译所。
  领导商务印书馆罢工
  在商务印书馆工会成立之后,作为委员长的陈云,便开始酝酿领导罢工。
  1925年8月中旬,陈云抓住了很好的机遇:商务印书馆当局打算裁减职工,此事预先被工人得知,陈云马上在商务印书馆发行所酝酿发起罢工,提出“薪金太薄”“工作时间太长”“男女工人待遇不平”等,随即得到了商务印书馆印刷所的响应。紧接着,商务印书馆“一处三所”统一行动,都赞成罢工。于是,陈云领导了商务印书馆的大罢工,成为他平生头一回领导的工人运动……
  茅盾当时正忙于编辑《文学小字典》一书,得知要进行罢工,也就放下手头的工作,担任罢工的临时党团主要成员,和陈云一起领导罢工。
  据徐梅坤回忆,当时商务印书馆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已经发展到30多人。在罢工前夕,商务印书馆职工会执行委员会、工会党团以及工会积极分子共140多人,在上海青云路的上海大学附属中学里举行了秘密会议。会议由陈云主持,茅盾出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决定了罢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