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云深深意识到,经济正处于困难之中。他对这一困难进行了分析。
陈云指出,这种困难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统治的结果”,而“我们不得不承受这样一份遗产”。所以,既要承认“目前全国财政经济在困难中”,同时更要看到“这是胜利中的困难”。“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工人阶级和政府一致起来想办法,困难是一定能够战胜的”。
当时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稳定上海的经济。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是中国经济命脉之所在。不法资本家趁上海处于新旧交替的混乱时期,囤积居奇,上海物价如同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人心浮动。
上海是陈云的家乡,他熟悉这里的十里洋场,知道上海这个海很深,暗潮汹涌,必须花大气力治理。整顿中国的经济,首先要从上海下手。1949年7月12日陈云刚在北京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一个星期之后——7月19日——便启程奔赴上海。
1949年8月8日,陈云在上海召开了财经会议,对经济上的困难作出了这样的估计:
目前全国财政经济在困难中,尤其是南线更困难。这是胜利中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难,要靠军事上的彻底胜利。
陈云还指出:
解放战争还在广大地区进行。作战费和600多万脱产人员的费用,很大部分是依靠发行钞票来解决的。到7月底,人民币的发行总额为2800亿元。在支出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吃和穿。上海是个工业集中的大城市,目前困难很大。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变。今冬明春如无特殊情况,全国除台湾、西藏、西康、新疆及青海的一部分外,都可以解放,解放区的人口将达到44000多万。要预见到这种情况。我们不但要注意克服目前的困难,而且要从全国范围来考虑财经问题的解决。
陈云一到上海,就下大气力抓“两白一黑”。所谓“两白一黑”,就是大米、棉纱和煤炭。稳住了“两白一黑”,就稳住了上海。
陈云以为,在“两白一黑”之中,煤炭只要保证不断从北方运到上海,就能稳住。与不法资本家的斗争焦点在“两白”,尤其是粮食。
上海的不法资本家大量囤积粮食,致使粮价上涨,造成百姓恐慌。陈云经过调查,认为上海如果每天供应300万斤粮食,才够市民消费,这是底线。7月底,正值江苏的早稻成熟,而且价格比上海低,陈云派人到江苏大量购进大米,运往上海。
陈云又急令“东北自11月15日至30日,须每日运粮1000万至1200万斤入关”。另外,又从江、浙、皖以及东北、华中、四川急运4亿斤粮食至上海。到了1950年上半年,上海国家粮库储存的粮食高达17亿斤。
起初上海的不法资本家见了粮食就抢购,“吃”进一批又一批粮食。可是当大批粮食源源不断抵达上海后,不法资本家虽“囤积”而“无法居奇”,最后不得不低价抛出,亏了血本,上海市场上的粮价也就平稳了。从此,这让人明白共产党里也有懂经济的能人。
在粮食问题上打不过共产党,不法资本家把棉纱作为囤积的对象。上海投机商们开始囤积棉纱。一时间,在一个月里上海棉纱价格上涨了4倍!陈云一边从各地调来大量棉纱,按兵不动,一边在1949年11月25日通令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沈阳、西安等大城市大量抛售纱布。起初不法资本家还拼命“吃”进,到了后来“吃”不动,上海的国营纱布公司依然在大量抛售纱布,迫使棉纱价格恢复正常。不法资本家再度败下阵来。
陈云抓住“两白一黑”,等于抓住了上海的经济命脉,终于把脱缰的野马制服了。
据陈云秘书周太和告诉笔者,当时为了使中央能够及时了解全国财经情况,陈云以他和薄一波的名义一起给中央写《财经旬报》,即10天报一次。这些旬报,多出自陈云笔下。
周太和说,这些《财经旬报》也是陈云很重要的经济着作。
陈云写了许多《财经旬报》,其中有两则收入《陈云文选》。现摘录1950年2月1日《财经旬报》中的一小段:
自人民币发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共发4。1万亿元。每月发行的新钞票,依当时的物价计算,总值是214亿斤小米。这4。1万亿元钞票,因为贬值,现在只值49亿斤小米。即是说,通货贬值中,人民损失了165亿斤小米,等于抗战前银洋8。25亿元。为时只有一年即损失这么多,是一个极大的数字。这是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一个具体材料。这样下去,人民将很难支持。
陈云肩挑一担“炸药”
1950年初,当春节临近之际,一天晚上,陈云家里给陈云秘书打来电话,询问陈云怎么还没有回家吃饭。
陈云秘书感到奇怪,陈云早就坐轿车走了,怎么还没有到家?
秘书以为陈云在路上出了什么事,赶紧查问。
后来才明白,陈云“逛街”去了!
原来,陈云叫司机开到北京前门最热闹的大栅栏附近,下了车。陈云来到市场,询问各种商品的价格。因为春节即将到来,北京市场正在大涨价,陈云去“逛街”,摸行情。
那时,陈云作为主管财经的副总理,常常悄然到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天桥市场、东单菜市场去“逛”。那时还没有电视,市民中认得陈云的人并不多,这给陈云以很大的“自由”。
陈云到了别的城市,也常常“逛街”。这样,他对全国的物价心中有数。
陈云曾说,自己那时主管经济,犹如挑着一担“炸药”:担子的这一头是物价,担子的另一头是粮食。不论是物价问题,还是粮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像炸药一样爆炸,引起全国性的大动乱。
陈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
先说说物价这个“炸药桶”:从1937年抗战开始到1949年,这12年中,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年年飞涨。
一幅漫画,形象地勾勒出这12年物价的飞涨:在1937年可以买一头大黄牛的钱,到了1949年不够买一根油条!
中国共产党接收了这个“烂摊子”之后,物价依然狂涨。能否制服物价这匹烈马,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权能否在中国站稳脚跟的关键。
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物价曾发生了4次大波动。
在1949年7月底至10月15日,不过两个多月,上海的物价竟然涨了1。5倍!北京和天津则涨了1。8倍!华中、西北物价的涨幅也与此相近。
陈云在经济工作中,向来主张分清轻重缓急。他首先是抓住重点。他曾说:“抓不住工作重点,那就如同在大海航行中把握不住方向。”
这一回,陈云抓住了“稳定物价”这个工作的重点。
第20章 经济专家(2)
陈云在1949年11月13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起草了《制止物价猛涨》的紧急指示。
陈云指出:
(物价猛涨)根本原因在纸币发行的大量增加。7月底为2800亿元,9月底为8100亿元,10月底为1。1万亿元,到今天止为1。6万亿元,发行增加近5倍,致使币值大跌,物价猛涨。
陈云还指出,控制物价猛涨,主要要掌握粮食和纱布,一个是吃,一个是穿,“是市场的主要物资,我掌握多少,即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大小”。“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农村主要靠棉布”。
陈云在《制止物价猛涨》中制定了这样的策略:
对于投机商人,应在此次行动中给以适当教训。为此:
(甲)目前抢购风盛时,我应乘机将冷货呆货抛给投机商,但不要给其主要物资。
(乙)等到收缩银根、物价平稳,商人吐出主要物资时,我应乘机买进。
由于陈云采取了这一系列控制物价的措施,物价这匹烈马终于被驯服了。一连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终于自1950年3月起,被制止了。
据统计,全国批发物价指数,以1950年3月为100,到1951年12月回落为96。6,到1952年12月则为90。6。
这样,在陈云的领导下,结束了国民党政权留下的长达10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平稳,民心也就随之稳定了。
毛泽东很赞赏陈云为制服物价飞涨所作出的贡献,指出“这一胜利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毛泽东此言,可以说是对陈云极高的评价。
确实,随着战争的胜利,工作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了经济。淮海战役是“打天下”的一场大胜利,而制服物价飞涨则是“坐天下”的一场大胜利。
据薄一波回忆,当时他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时,说到陈云主持中财委工作很得力,多谋善断。毛泽东听了,没有说话,顺手拿起笔来,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能”字。
细心的薄一波问道:“你写的这个‘能’字,是不是指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叙述刘备夸奖向宠的用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毛泽东点头。
上海的资本家们曾经认为,中共在军事方面有才能可打100分;在政治方面由于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很好,可打80分;在经济方面中共缺乏人才,只能打0分。
然而,当这些上海的资本家们得知,中共居然拥有陈云这样的经济奇才时,不得不佩服地称赞他是“共产党的财经专家”。
由于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高血压症日益严重,突然中风,不能理事,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陈云,于1950年6月经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代理因病休养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的工作。
任弼时原本是“五大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由于中风严重,脑出血量太大,于1950年10月27日逝世,时年46岁。
任弼时去世后,1950年10月,比任弼时年轻1岁的陈云,升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样,陈云便成为“五大书记”之一,而且是“五大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个。
毛、刘、周、朱、陈,成了当时中共的最高领导核心:
毛泽东主管全面工作;
刘少奇主管党务;
周恩来主管政府及外交;
朱德主管军事;
陈云主管财经。
陈云曾这么说及自己当时的工作状况:
我那个时候身体还好,除上午、下午有事外,经常是晚上8点钟到周总理那里,12点钟到毛主席那里,也忙啊。
1950年12月,于若木在北京生下次子。这一回,又轮到陈云取名了。由于陈云已给长子取名“元”,也就给次子相对应取名“方”。
于若木说,也真巧,铜钱外圆(元)内方,恰恰是经济工作的象征,而陈云正是主持中国的财经工作。曾有很多人问陈云,他给两个儿子取名时,是否有这层意思?其实,虽然陈云是在1944年调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但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从此就“定位”在财经领导工作岗位上。长子是在1945年出生的,当时,陈云只是按电报韵目给长子命名,与后来担当的工作纯属巧合罢了。
更巧的是,长子长大后,竟然也从事财经工作,以至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职务。
有趣的是,陈云在“文革”中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当时,“上面”要陈云改名,陈云就临时取了个名字叫“陈元方”——用两个儿子的名字组成。他风趣地对别人说:“还好,我没有改姓!”
要求部下“一毛不拔”
陈云深知自己肩上挑着一担“炸药”,万万不可疏忽。他没有上过财经学校,他的最高学历是小学毕业,所以非常注意学习和调查研究。
据曾在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杨波回忆,在1950年,陈云忽然要他到北京图书馆去查阅抗战前的《大公报》《益世报》。因为陈云记得,当时这些报纸上每天刊登棉布、棉纱、粮食、棉花的价格。陈云要杨波抄下这些价格,并对工农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作出统计。
杨波整理了1936年以及1937年上半年的商情。陈云看了,又要他继续查下去,查5年或者10年。
陈云从杨波整理的历史资料中,得出现在应该如何确定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依据。陈云认为,把农村的农产品、土产品收上来,把城市的工业品销下去,两者之间的价格剪刀差必须合理,既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又必须要保证工人利益。陈云说,这涉及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大事。
所以,陈云常说:“七分经济,三分政治。”经济中有政治,政治离不了经济。
陈云加强了税收。尽管有人俏皮地喊“共产党万‘税’”,陈云听了一笑了之。他认为,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不加强税收不行。
陈云又告诫他的部下,应该“一毛不拔”。他说,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不该花的钱就不花,财政部门要理直气壮地“一毛不拔”。
陈云严禁大吃大喝。据曾在他手下工作的孙晓村回忆:
我与陈云同志虽没有很多的个人接触,但在中财委工作时期,常在一个小饭厅吃饭,我发现他生活非常简朴。他经常讲要搞点积累,不能吃光用光。话不多,表现了他一贯勤俭节约的作风。我在中财委近4年,从未见过大吃大喝的场面,也未见办公室有什么讲究的设备,豪华的气派。
陈云要求“吃饭要照镜子”,成为美谈。所谓“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而且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迹,盘子干干净净像镜子!
1951年,苏联政府送给中国5辆吉斯牌轿车。在当时的中国,这要算是最高级、最豪华的进口轿车了,有关部门出了个主意,把这5辆新车分配给“五大书记”。作为“五大书记”之一的陈云,也分到1辆。陈云发现来了新车之后,怎么也不肯要,硬是退了回去。
那时,“五大书记”的工资全都定为一级,陈云知道了,硬是改为二级。他说,我不能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他们同级,应该比他们低。
陈云有两套毛料中山装,分别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