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红颜往事 >

第21部分

红颜往事-第21部分

小说: 红颜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阳公主死的具体时间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公元623年二月,但史书上记载了她不同寻常的葬礼,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礼官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平阳公主的父亲李渊则说:“鼓吹就是军乐,从前公主亲临战阵,擂鼓鸣金,参谋军务,古时候有这样的女子吗?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并且诏命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

    品读:女性战将

    从大禹、项羽、韩信到岳飞、成吉思汗、玄烨、谭嗣同,无不英气浩荡、雄性勃勃。英雄历来几乎就是男性的专长,女性似乎更习惯于仰慕和依恋英雄,但并不意味着英雄就与女人无缘,中国文学艺术中就有人们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穆桂英。

    中国女性作战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近来发掘出土的商朝王后——妇好更是一个连男人都望尘莫及的女英雄,春秋时军事家孙武在吴王宫中训练宫女来增加国家的军事力量。中国女性作为真正的英雄,进入历史的女性也不凡其人,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就是一位让女性骄傲的女英雄。

    平阳公主在古代纤弱、秀美的女子中独树一帜,成为旌旗猎猎之下的威武将军,是一位罕见的女中豪杰。

    当自己父亲和兄弟决策起兵,平阳公主见解非凡,让丈夫柴绍速往太原,自己则独立于关中组织武装策应。李渊起兵反隋后,平阳公主乃归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余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平阳公主队伍与父汇合围攻京城。平阳公主与兄李世民一起荡平西北之隋王朝残余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平阳公主带领的女子队伍,被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成为娘子军的挂帅将军。在平定关中高祖因公主独有军功,晋封“平阳公主”,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阳公主薨,李渊打破旧制,以正式军乐军礼为其送葬。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以彰其“伟烈”。平阳公主就是古代女性的精英。平阳公主打破了“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惯例,让人们相信在战争中,女性可以和男性并肩作战。
 


 第24章女不涉政:长孙皇后
                                                                                                  
    春游曲

    长孙皇后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她死后,她的丈夫,千古一帝的唐太宗痛哭,说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妻子,更是一个良佐,并在皇宫花园中建观望台,以便能常常看到她的陵墓。她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姿态长久地活在了这位英勇盖世的帝王心中,让他如此地眷恋呢?

    帝之良佐

    历史上,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称为“贞观之治”。这个盛世的得来,除了唐太宗英明地依靠一大批谋臣武将外,还得力于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大力辅佐,所以有人说,“贞观之治”有唐太宗的功劳,也有长孙皇后的功劳。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逝,对于自己这位结发妻子的逝世,唐太宗悲恸万分,并向左右劝解他的人说:“我不是不通天命,割舍不下感情,只是从此以后回宫再也听不到规劝我的话,再也没有人为我弥补缺欠,失去了一个良佐,叫我不能不悲痛!”

    武德九年八月,唐高祖李渊把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原来的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十分信任和欣赏,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等事,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听取她的意见,对则坚持,不对则不采纳;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朝政,总是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尽各的责任,尤其是女人不要干政。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可是,唐太宗有时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八个字:“居安思危,任贤纳谏。”

    这八个字虽然是长孙皇后脱口而出,其实是已经过深思熟虑,是长孙皇后长期以来,跟随太宗、观察太宗、分析太宗的结果。至今一些政要人物常常把这八字方针作为座右铭,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或自己的床头上,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名言出自一个女人之口,出于长孙皇后之口,这八个字既给唐太宗指明了方向,又没有细枝末节的建议和束缚。

    魏徵就是长孙皇后从唐太宗手中救下的一个谏臣,魏徵爱挑唐太宗毛病,他对国家大事常常直言不讳,敢于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是什么事,就怎么说。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也是直截了当地正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又敬又怕,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徵也不放过,甚至小题大做,让唐太宗常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太宗心血来潮,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要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

    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徵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出游。魏徵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气愤至极,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还念叨不休。他说:“一定要杀掉魏徵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

    长孙皇后柔声细语问明了原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贺喜陛下!

    她这一举动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言,由此可见陛下英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

    长孙皇后不仅救了魏徵一命,还派人赐给魏徵钱财,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君昏臣糊,君明则臣明,魏徵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认为这是唐太宗的充分肯定,更加尽忠尽力。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

    长孙皇后辅佐唐太宗,公正明智地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常常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深得宫中上上下下的敬佩,无形之中拥有了很大威信和权力,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甚至感觉听她的话、按照她的安排办事是一种荣耀。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唐太宗是至交,并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俸禄比别人多,但因为他的妹妹是皇后,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

    唐太宗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同朝为官,以成一家之政,我们不能像汉代吕氏那样,把亲戚朋友都安排到朝廷来。请你不要以妾兄为宰相!”

    唐太宗则不以为然,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不存在“朝里有人好做官”的原因,与长孙皇后无关,完全是“任人不避亲疏,惟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地位、情面和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

    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职位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说:“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如果有才,虽仇不避。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勤俭节约

    长孙皇后辅佐唐太宗,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张弛有度,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为唐太宗治国政策的施行做出了榜样,同时在后宫长孙皇后极力主张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

    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一件衣服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甚至穿补丁衣服;饮食宴庆也以节俭为美,从不铺张,往往一些剩饭剩菜“打包”,下顿再吃,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她不争风,不吃醋,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唐太宗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嫔妃,别显得谁亲谁疏,谁远谁近。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生活和事务。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拮据,生活开支有限。

    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碜。”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违背制度,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说得入情入理,令遂安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长乐公主从小养尊处优,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是娇贵的金枝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婚事从简,嫁妆从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公主要求增添些嫁妆似乎并不过分,可是这事被魏徵得知,他上朝时劝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却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因为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

    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徵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长孙皇后对女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高高兴兴出嫁了。

    品读:安国保家

    人说长孙皇后是“安国保家”的一位聪明的皇后,此言非虚,唐太宗继位后,唐朝正处于上车伊始,百业待兴时期,万民需要修养生息,皇家贵族则不可大肆铺张浪费,极尽豪华奢侈造成又一起民怨,而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自然不能安稳,作为一国之母的皇后,长孙皇后能以身作则在皇宫里勤俭节约,这完全是支持自己丈夫治国安邦的良策,要做到这一点,长孙皇后定有非常女性具备的贤慧大气。

    建国初期,长孙皇后一再建议唐太宗说“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这就是长孙皇后的安国总方针。长孙皇后“保家”策略就是不让外戚沾权,而在中国历史上,外戚一直在左右朝中的大事,它们是一个很特别的阶层。它们没有功臣们的能力和勋绩,也不像贵族们有着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和显赫的身世,甚至还不像宦官与皇帝有着特殊的亲近。他们能得到他们本来根本无法得到的一切,只因为他们的家族中出了一个皇后女人。由于这个女人是皇上最宠爱的女人,他们便轻而易举地飞黄腾达,享受高官厚禄。然而,把身家性命、仕途前程维系在一个主要是以色相取胜的女人身上是十分危险的。色衰爱弛,宫廷内外又无处不在倾轧,称为皇后的女人随时有被摘帽的危险。何况,外戚们的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很容易引起妒忌,成为朝臣攻击的首选目标;更何况,突然间的富贵易使人利令智昏,外戚们会不由自主地颐指气使,目空一切,肆无忌惮,从而种下祸根。

    历代皇后及外戚中,有许多凭着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的,但最后的结局往往是爬得高跌得狠,被流放监禁、满门抄斩者屡见不鲜,为了避免“赤族夷宗”的下场,长孙皇后实行“不参预国事”、“不做重臣”,保全了自己亲族,长孙皇后如此作法很简单,但历史上很多皇后宠妃,却没有几人能做到。
 


 第25章女霸天下:武则天
                                                                                                  
    曳鼎歌

    武则天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她是先帝唐高祖的宫女才人,却与太子在宫帏中秘行男女之事;她被发配到寺院作尼姑,却生下了皇帝的女儿,她好不容易以生女之名从尼姑变成昭仪,却又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女儿……这一切都暗含了一个女性非同寻常的目的,那么她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两度进宫

    武则天,本名武照,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她是中国历史上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