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红颜往事 >

第12部分

红颜往事-第12部分

小说: 红颜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落到后宫王政君王氏一家,出现历史上的“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最后汉朝由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篡位建立的“新”朝替代。

    维护汉王朝统治的人说王政君如同小说《红楼梦》中的邢夫人,王熙风说“邢夫人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认为王政君用奉承儿子胡作非为自保,让汉室无后,丈夫的早死,儿子的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给她留下了权力空间,使得她不断对娘家一族人提拔,王家一门飞黄腾达,王政君继吕氏大力发扬外戚专权,这巩固了自己的皇后地位,也壮大了王氏家族的势力,以至使自己无孙,皇室无刘姓嫡传,使刘姓的汉王朝终于异姓为王,她成了西汉王朝的终结者之一。
 


 第12章和亲姊妹:细君和解忧
                                                                                                  
    悲愁歌

    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千古青史,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出生入死,建立功勋;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温柔奉献,委婉机智,扭转局势,既需要英雄的鲜血,也需要美人的热泪。汉代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程不识的事迹至今广为传诵;信使张骞、苏武、班超的事迹亦令人赞叹不已;而细君和解忧作为“和亲”的使者,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细君先忧

    自从汉高祖在对匈奴作战中遭逢“白登之围”,深知汉朝的步兵车战难以匹敌匈奴的骑兵部队,就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用一个女子的温柔之躯,抵挡匈奴的千军万马,从而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细君公主为汉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以其生于江都,史称江都公主;又因远嫁乌孙,别称乌孙公主。她饱读诗书,爱好文学,妙解音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元狩二年(前121年),其父刘建因谋反事发,畏罪自杀,武帝不忍殃及无辜,便令细君留居江都。年幼的刘细君在家难与皇恩交相缠结的环境中刻苦自励,逐步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明达大体的品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后来成就其人生大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的压迫。当时,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相处最近,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

    原先乌孙国世世代代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于是乌孙国与匈奴成为世仇大国。汉武帝派使者两次出使乌孙,表示愿派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团结起来,共制匈奴。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汉书·西域传》)

    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细君以皇室公主的身份远嫁乌孙,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车队从江都出发,行经安徽灵璧时,刘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有《灵璧手印篇》记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以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倾注了诗人对这位前贤的景仰之情和缅怀之思。

    细君公主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昆莫见了自然喜出望外,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政治斗争。要获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必须获得足够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建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

    有歌写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旗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国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蛮之邦,却被奉为传统。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入乡随俗”,含悲忍辱再嫁。然而,无法化解内心悲痛,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因产后失调,再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排遣,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死时才25岁。

    据说细君公主还是乐器琵琶的首创者,晋人傅玄《琵琶赋·序》中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盘圆柄直,阴阳序也;四弦,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曰琵琶,取易传于外国也。杜挚以为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这里的“乌孙”,即指乌孙公主细君。

    解忧后乐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成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军须靡。这个解忧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与细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她丰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气概,忠君爱国的观念很深,对政治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对朝廷的“和亲政策”,她更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她是抱着一种大将军出征,必定凯旋而还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国效命。她远嫁塞外,不是悲悲戚戚,而是轰轰烈烈,壮志满怀。

    可是好景不长,解忧的丈夫暴毙。按照习俗,当了国王的翁归靡“肥王”也就接受了解忧和匈奴公主。

    这给解忧带来了新的希望。她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千方百计赢得肥王的欢心,以图国家的安宁,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同时,解忧与肥王性情相投,恩爱异常,接二连三地生下了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这时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使汉朝与乌孙国的关系相当密切,双方信使往返,不绝于途。那边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断向娘家告状,激怒了匈奴单于出面干涉,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以至于大有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婢女冯?,也是一位知书达礼、细心有谋、机敏爽朗、能言善辩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如姐妹,到了乌孙国后为她物色到一个乘龙快婿,将她嫁给了位高权重的右将军为妻。解忧和冯?在乌孙国特殊的地位,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权力。这样解忧与冯?在乌孙王廷内外连成犄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终于发兵威胁乌孙国,大言不惭地要乌孙国王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面对匈奴人的欺凌与勒索,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这年,汉朝发15万大军,与5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等4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70余万头。这次重创匈奴的战役,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

    汉廷与乌孙国通过这次军事合作,双方进一步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彼此更加水乳交融。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就连她的婢女冯?也被称作冯夫人,活跃在王公大臣之间,受尽礼遇尊敬,而且还代表汉廷,锦车持节,宣抚西域各国。

    可惜肥王不久之后一病不起,王位转给了匈奴公主新生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原有的政治格局迅速发生激烈变化,于是解忧的势力、乌孙的强盛、汉廷与乌孙的大好关系,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泥靡自幼饱尝冷漠滋味,也深感解忧长期以来对他及其族人的压制,如今当了国王,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于是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无道、为非作歹的手段,弄得鸡犬不宁,天下大乱,怨声载道,大家都称他为“狂王”。解忧公主依照乌孙的习俗,无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并为他还生了一个儿子鸱靡。两人感情不和,解忧提倡以德治国,发展生产,改善国民的生活;狂王则实施独裁政治,挥霍无度,沉溺酒色。国内反对狂王的声浪此起彼伏。不久之后,狂王把一个反对他的兄弟杀死,乌孙国就此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

    解忧迅速把这里的情况告诉汉朝廷。汉廷听到这个消息,派遣使者率兵前往乌孙国进行军事干预,并利用冯夫人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她对乌孙国内部情况的了解,多方疏通,上下协调,说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诡计,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贵靡为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同时,为了稳住匈奴,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这样,双方分而治之,安定了一段时间。

    不久,解忧所生的长子贵靡和幼子邸靡相继病死,乌孙国人都归附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再加上汉朝已大不如从前强盛,不能事事为解忧撑腰,解忧的处境也大不如当年。

    自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到如今汉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经生活了50多年,当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时已是满脸皱纹的老太婆。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思土,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汉宣帝赐给她田宅奴婢,待遇如同公主,以酬劳她为国牺牲、效命国家艰苦卓绝的精神。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

    品读:政治联姻

    政治联姻,目的多种多样,多为皇帝拉拢各友邦或是亲信大臣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是大臣之间的一种以政治为目的的婚姻。但是说到和亲,就比较单纯了,多是不同种族或者是原来的敌对国家之间一种共同谋求和平的方式,它是政治权力中的一种柔和政策,这种柔性政策历来被各个国家推崇。

    伏尔泰说过:“长期以来,基督教欧洲(俄罗斯除外)可以视为一个与分为若干邦的大共和国相类似的国家。”共同的宗教基础和一些国际公法和政治原则的相同使这些国家更容易走到一起,当时已经成形稳定的国家大致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德意志帝国、德国、荷兰、瑞典、巴伐利亚、意大利、葡萄牙等。这些国家之所以联系紧密,除了面积小、交通方便之外,就是因为有如东方人的传统特色——王室联姻。互相架起联姻的桥,我国公主嫁给你国的王子,我国的王子娶你国的公主。

    历史上最著名的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皇后就是作为奥地利与法国政治联姻的工具嫁入法国王宫的。路易十四生前就可以根据血统和继承法来预见他的一个孙子可以将来继承荷兰、美洲和半个意大利。欧洲国际间联姻的最后结果是,几乎每个国家的王室之间都是亲戚。比如,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把长女嫁给了法国的路易十三,把次女嫁给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费迪南,而费迪南的儿子又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次女为媳,路易十四则娶菲利普四世的长女为妻……整个欧洲王室全是亲戚。

    中国在古代也有王室的联姻,古代这种联姻叫“和亲”,但是历史上中国联姻通常只嫁不娶,以保持大汉血统的纯净,充分显示了中华帝国惟我独尊的中心地位。

    作为汉代细君与解忧两位公主远嫁到西域乌孙国,早早地承担起这种和亲政策。然而说起远嫁异域的和亲公主,人们就想起汉代的王昭君和唐代的文成公主,历史上的文人、艺术家对她们的历史功绩都极尽渲染,从而成为中国普通老百姓十分熟悉的和亲形象,公主刘细君和公主刘解忧出塞和亲的故事,就鲜为人知。

    事实上刘细君和刘解忧早在王昭君之前就开始了政治上的和亲,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且是皇室真正的金枝玉叶。就历史事实而言,王昭君出塞只是细君和亲的余响。

    细君、解忧二公主远嫁乌孙,为将西域纳入祖国版图产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虽然细君并不愿意呆在乌孙国,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她心中所记念的,只是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团结。细君、解忧这两位女性用她们单薄的肩膀,承担起保卫国家社稷的重任。当人们缅怀文成公主和王昭君的时候,不应忘记她们的先行者的名字和功绩。
 


 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