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期望对日战争早日取得胜利,但是他又非常沮丧,一颗超级炸弹竟然能使他这样一位指挥官变得无用武之地,他不由得反对这样的战争途径了。
巴顿渴望战争,渴望指挥战争,渴望战争的荣誉。他不能没有战争。
不久,巴顿似乎又获得了一个重返战场的机会,虽然这个战场的规模不大。5月16日,他在英国旅游时,突然接到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的布尔将军的电话,要他立即到兰斯向艾森豪威尔将军处报到。巴顿于当天就返回法国,艾森豪威尔告诉他有关战事的具体情况:
目前铁托的势力正在向巴尔干地区迅速膨胀,有可能占领阿尔巴尼亚和意大利的一部分领土,特别是战略要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港口和威尼斯…朱利亚地区。杜鲁门总统想使铁托谨慎一些,指示马歇尔将军选派一支军队在意大利北部显示一下力量。马歇尔认为巴顿比较合适,就让艾森豪威尔通知巴顿。
巴顿欣喜若狂,用了两天时间做好了一切准备。更令他高兴的是,第7集团军第15军调归巴顿指挥。第3集团军拟在恩斯河上采取虚张声势的行动,一旦铁托有反应,第3集团军便跨越恩斯河,展开军事行动。
后来命令被突然取消,原因是驻意大利盟军总司令克拉克将军不愿让巴顿进入他在意大利的势力范围,于是竭力阻止巴顿指挥此次行动。根本的原因是,同麦克阿瑟反对巴顿赴远东参加对日作战一样,巴顿的鲁莽、不顾后果、性格倔强,以及“打耳光事件”的阴影,促使他们对巴顿采取了远而避之少惹是非的态度。
此时此刻,巴顿只好饮下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巴顿在两次参战无望的情况下,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勾起了他浓重的思乡之情。他决定返回家园休假,聊以排遣怅惘抑郁的心情。
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巴顿是位传奇将军,是位令人仰慕的、凯旋归来的英雄。返回祖国后,鲜花、彩带和欢呼的人群很快把他淹没了。在波士顿,起码有100万人排成长达25英里的队伍夹道欢迎巴顿将军。此时此刻,他感到,自己所受的一切磨难和打击都得到了补偿。但很快,他就发现,由于自己的言论和思想已经同美国的社会氛围很不协调,他好战的性格和已在美国流行的和平思潮发生了强烈碰撞。美国人民很快就开始冷落起他们刚刚狂热崇拜过的这位英雄来。
问题的起因在于巴顿在各地所作的演讲。熟悉他的人们都说:巴顿的嘴是不大听大脑使唤的。但是,在巴顿的演讲中,他总能展现出军人气度和英雄威武的姿态,给听众留下良好印象。有时巴顿也显得极为谦逊,在洛杉矶市政厅台阶上演讲时,他抚摩着胸前佩带的绶带说:“是勇士们赢得了勋章,只不过由我们佩带罢了。”说着就热泪盈眶,不能自己。但更多的时候,巴顿是以战时那种激昂颠狂的情绪来阐释他那杀气腾腾的思想和主张,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和不适当的地点发表不合时宜的讲话。在圣加夫列尔,在他祖父唐·贝尼托·威尔逊创立的救世主教堂,他先是率领学生大唱赞美诗,接着就发表激烈言辞敦促他们加强备战,继续保持高昂士气,放弃任何和平麻痹思想。这些强硬的言辞和凶悍的样子,好似一个好战分子在进行战争动员。他的话甚至比乔治·华盛顿在类似情况下发出号召时的措辞还要强烈。
在哈奇城的另一次演讲中,巴顿还深深触犯了烈士们的父亲。巴顿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在战场上牺牲了生命的人才算是英雄。相反,我倒认为在战场上送了命的人往往是大傻瓜。”这句不慎的话被美联社刊载出来以后,立即在各地引起轰动。巴顿又不得不出面向烈士的父母公开道歉,才算了结此事。因为此时此刻,饱受战争磨难的美国人民刚刚获得和平,人人渴望获得祥和富足的生活,巴顿的过激、不慎的谈话自然引起人们强烈不满。他多次受到牧师、知识分子,甚至“星条报”的批评。“圣战英雄”的形象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马歇尔将军和艾森豪威尔将军对巴顿的老毛病十分清楚,尤其在得知巴顿演讲有意造成西方国家和共产主义苏联之间矛盾后,愤怒异常,几乎一致怀疑巴顿患有精神分裂症,同时尖锐警告他:“请你行为检点一些,闭上你的臭嘴。”
面对美国公众的抨击和老朋友毫无礼貌的质问与斥责,更由于自己的思想不为世人所理解,巴顿又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鉴于巴顿在美国的表现,艾森豪威尔将军给他安排了一个驻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的职位,以使他缩短滞留美国的时间,同时也许是为了恢复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摆脱日益沉重的郁闷心情。也许艾森豪威尔是出于好心,但对巴顿来说,它却是一个十分厌恶和不适当的职位,正是这一职位毁了巴顿。
2。 勇猛有余、不讲政治的巴顿将军的悲剧性终结
巴顿毫无思想准备,就被送到他最不适应的职位上来,正如两年前在摩洛哥一样,但是由于这次是在德国,他将要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在卡萨布兰卡遇到的问题。
总的来讲,战后德国对新任行政长官来说,意味着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巴伐利亚是德国纳粹主义的诞生地,纳粹的败降必然会在这里留下一些棘手的问题。第二,行政长官必须同俄国人打交道,由于苏联在战争中的崛起,美苏已成为主宰战后世界格局的两极,而意识形态的不同必然导致两大强国的激烈冲突。这样,战后德国实际上已成为美苏关系的晴雨表。因此美国行政长官的职责是十分微妙的。
遗憾的是,巴顿平生只知道打仗,他只热衷于战争,而对管理工作十分陌生;政治问题,巴顿又是极少顾及,自然显得十分幼稚。果然不久,巴顿在德国任职时发生了许多致命的问题,从而葬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巴顿竟公然声称纳粹党和美国的共和党、民主党并无多大区别,从而引起公众大哗。艾森豪威尔只得免去他第3集团军司令的职务,调他到一个有名无实的部队——第15集团军任司令,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撰写战史。同年12月9日,巴顿决定返回美国并可能从此退休的前夕,因车祸负伤,被送到医院抢救。
尾声
巴顿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如梦如烟的往事,清晰地从记忆深处翻出来,又悄然地消逝。
巴顿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像那梦,像那烟一样,正一点一点地离自己远去。
他累了,他要休息了。
他合上了那双蓝色的、没有因重伤卧床而减一丝神采的眼睛……
一个清晰的、略带悲壮的声音响起,巴顿熟悉这声音,这个声音曾经响彻塞浦路斯一个城堡大厅——
呵,永别了!
别了,宁静的心灵!心满意足的永别!
别了,人间的一切!
别了,自豪的军队和
那化野心为美德的大战!
呵,别了,萧萧嘶鸣的战马!
凄厉哀诉的军号!
振奋人心的战鼓!
尖锐刺耳的长笛!
别了,皇家的战旗,和那
光荣战争的一切素质,
骄傲和壮观的场面!
呵,你这平凡的躯体,
古罗马不朽诸神的庄严呼唤!
与你那粗犷的吼叫是多么相似!
永别了,一去不复返的奥赛罗的业绩!
12月21日下午5时49分,距车祸发生11天零6个小时,巴顿的心力突然急剧衰竭,左肺受到血栓塞的猛烈袭击。1分钟后,这位“准备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的战神,溘然辞世。
“没有了战争,巴顿也就完了。”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当战争结束的那一刻来临时,巴顿就已经死了。他的精神死了。如今,肉体随着灵魂一同去了天堂,很难说不是命运对巴顿的最后一次垂青。与其精神上死亡,不如肉体上毁灭,这才是巴顿。
巴顿的葬礼在一个阴雨濛濛、浓雾弥漫的早晨举行。他被安葬在卢森堡哈姆的美军公墓中。这里,6000多名第3集团军阵亡将士长眠于此,巴顿像生前一样,同自己的士兵亲密无间,紧挨着他墓地的是上等兵、底特律人约翰·赫齐瓦恩的坟墓。将军的墓碑同士兵的墓碑一样的质朴无华,朴素的白色十字架上只有简单的两行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两行字
——
乔治·S·巴顿
第3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
不需要多余的生平介绍,不需要程式化的歌功颂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已经写好这一切,再清楚不过了。
军魂泯灭,将星殒落,这个世界不再有乔治·S·巴顿这个人,但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本世纪有这样一位军人,他叫乔治·S·巴顿。
伟大的人物总是有着超乎常人的特质,因此,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也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空前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几乎摧毁了人类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璀璨夺目的将星、帅星。艾森豪威尔、朱可夫、蒙哥马利……他们无疑是伟大的。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他们同时又都是有争议的。
巴顿自然也不会例外。
没人会否认巴顿叱咤风云、如虎似狮的英雄气概,没人会无视他长驱千里、拔城数百的赫赫战功,但是,成绩愈大,议论也就愈多,这是人类群体的特点,甚至是一种无奈的事实。
巴顿的支持者这样评价他——
“巴顿将军是统率大军的天才,是最具进攻精神的开路先锋。”
“他是美国无可争议的首席坦克专家。”
“20世纪的军事家里,只有他可以和拿破仑比肩而立。”
批评巴顿的人这样说——
“他狂妄自大,华而不实。”
“巴顿是个战争狂人。”
“巴顿勇猛有余,智谋不足。”
两种评价,或溢美,或贬损,向我们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巴顿。事实上,巴顿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正因为他融冰炭于一炉的奇特个性,才使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充满了各种是非争议。
对巴顿最简单、也是最恰当的评价,也许要算《纽约时报》上的社论了。这篇社论发表于巴顿去世的第二天:
“远在战争结束以前,巴顿就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枪不离身,笃信宗教而又亵渎神灵。由于他首先是一个战士,因而容易冲动且发火;由于他在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易受感动而流泪。他是一个奇妙的火与冰的混合体。他在战斗中炽热勇猛而残酷无情,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他决不是一个只知拼命的坦克指挥官,而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
社论以充满感情的笔调向世人宣告:
“历史已经伸出双手拥抱了巴顿将军。他的地位是牢固的。他在美国伟大的军事将领中将名列前茅……”
好吧!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顿的精神世界,探究一下巴顿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巴顿?……
首先,巴顿是个人,而不是个神。
功成身死兮山川同悲,将星殒落兮天地垂泪。巴顿的过早辞世,对他个人而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因为他注定只能是个和平的弃儿。巴顿归天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他生前所受的种种责难和非议随着他的亡灵,也一同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对他神话般地宣扬,一个“捣蛋鬼”变成了光环笼罩下的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巴顿被送上了神坛。
巴顿无疑是尊“战神”,但这只是人们对他的美誉,“战神”不是神,是人。
巴顿的军事才能并非生而就有,而是他在立志成为“最优秀的职业军人”的雄心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取得的。可以说,巴顿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伟大的将军而作准备。
巴顿说过:“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军人,必须熟知历史。”他是怎样做的呢?除了麦克阿瑟以外,他的军事藏书量在当时的美国是最多的,其品种也是最多的,内容最全面。麦克阿瑟的藏书有7000册,巴顿的数量仅比他稍少一点。
巴顿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在华盛顿特区的迈耶堡任职,在那里,他几乎谢绝了华盛顿上流社会的一切社交活动,把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和研究军事历史。对亚历山大、拿破仑、马尔巴勒、罗伯特·李、格兰特等著名将领的生平,他了如指掌,并决定在自己的军人生涯中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
巴顿是个有心人,即便是在闲暇时间,仍不忘他的军事本职。他在美国东海岸旅行时,结合旅程仔细研究了南北战争中的历次战役;他在法国度假时,常去观察那里的地形,访问那里的古战场。他曾经在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乡村旅行,这对他后来进攻法国和长驱直入柏林,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能真正驾驭战争。巴顿是幸运的,离开军校大门后,他参加了一个美国军人所能参加的每一个重大事件——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镇压“退休金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有了这样丰富的实践锻炼,加上立志成才的雄心和不懈努力,巴顿才成为我们所见到的巴顿。“军事天才论”是对巴顿的曲解,它不仅不是一种赞扬,反而是一种贬低。
“巴顿的成功来自于他敏锐的第六感觉。”这是神秘论的又一种论调。
不可否认,巴顿对军事行动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惊人预见性,但这绝不是什么“敏锐的第六感觉”,而是一种知识、训练和经验的厚积薄发。让我们看看巴顿对自己的辩解:
“我对战争已研究了40年,当一位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决定改变手术目标,连接那根动脉,或者切开更深一些,拿出另一个已感染的器官时,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