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笔底波澜 >

第6部分

笔底波澜-第6部分

小说: 笔底波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浩舫袷澜绲闹餍伞:试凇端氖允觥分兴担骸傲菏献院拧泄旅瘛趾拧旅褡印脑又疽步凶觥缎旅翊员ā罚杉娜毙乃脊嶙⒃谡庖坏恪!旅瘛囊庖迨且脑熘泄拿褡澹颜饫洗蟮牟》蛎褡甯脑斐梢桓鲂孪驶钇玫拿褡濉!
  梁启超的言论、思想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黄遵宪说他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
  11月14日,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月刊,第二卷起即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发行,他在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大力张扬小说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开辟了一条以小说针砭时弊、传播思想的新路,他自己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和吴沃尧(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不仅仅属于文学史。
  《大公报》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初创,36岁的满族天主教徒英华(敛之)一人兼经理、撰述、编辑,他在《大公报》创刊号发表《大公报序》,标举“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的宗旨,提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报头刊有法文“L’Impartial”(“无私”),创刊仅3个月发行量就达到5000份,在上海、济南、南昌等大中城市及南洋、日本、美洲等地设立了60多个代派处和代销点。这份在20世纪前半叶声誉卓着、影响了几代人的报纸在“英敛之时代”即以“敢言”着称。《大公报》创刊第五天就发表论说《论归政之利》,公开要求慈禧太后撤销垂帘听政,归政于囚禁瀛台的光绪帝,直斥刚毅等后党是“国贼”,指控反对慈禧归政的大臣是“献媚之小人”,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敏感的政治神经。从那时起,《大公报》不断地呼吁君主立宪,伸张民权,抨击专制,笔锋犀利,经常指名道姓地批评、警告张之洞、盛宣怀、袁世凯等权贵。报
  《大公报》创刊号
  馆虽在租界,读者却多在租界外,这样大胆、无所顾忌的言论自然令世人刮目。无怪严复送给英敛之这样一副对联:“能使荆棘化堂宇,下视官爵如泥沙。”
  6月22日、7月7日,《大公报》先后发表《原报》和《论阅报之益》的论说,阐明报纸是政府监督、国民向导,作用在开民智,指出“阅报”有四益,可以知“政事得失”,可以了解国际形势,可以及时学到“新学”、“新艺”等。11月23日,发表社论《严设报律问题》,反对清廷制定报律限制言论自由,并针对某道员最近提出的“严设报律”条陈,逐条予以驳斥。
  《启蒙画报》——中国画报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画报
  在近代新闻出版中心上海,陈范主办的《苏报》与蔡元培等创立的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相互呼应,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变革力量,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黄宗仰、张继等都成为《苏报》撰稿人。这年冬天,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学潮不断,《苏报》开辟“学界风潮”专栏,不断报道各地学潮的消息,并支持上海南洋公学、南京陆师学堂学生反对学校当局干涉言论自由而引发的退学风潮,受到东南学界的注目。
  [记事]
  这一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其中有禁止学生“离经叛道,妄发狂言怪论,以及着书妄谈,刊布报章”、“私充报馆主笔或访事员”、“私自购阅稗官小说,谬报逆书”等荒唐的条款。
  彭翼仲在北京创办《启蒙画报》,内容涉及上下古今、军国大事、国际知识、科学技术等,不只是“启迪蒙稚”,也是启蒙成人。梁漱溟、萨空了、郭沫若等在孩提时代都曾深受教益,终生不忘,萨空了称其为“中国画报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画报”。
  1903年:风雨“苏报案”
  这一年将因“苏报案”而名垂史册,后世的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初发生的那一幕。
  5月27日,陈范聘年轻的章士钊任主笔,对《苏报》进行大胆革新,力图办成一个开放的公共论坛。5月底,少年邹容的《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出版。6月9日,章士钊在《苏报》发表《读〈革命军〉》一文,并在“新书介绍”栏刊出《革命军》广告。第二天,又发表章太炎署名的《〈革命军〉序》。短短一个月间,《苏报》还发表了大量革命言论。如同在上海放了一颗卫星,在整个舆论界放射出夺目的异彩,刹那的光华让《申报》等老牌大报黯然失色,论说一出,《中国日报》、《鹭江报》等报刊纷纷转载。这也是陈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章士钊任主笔的《苏报》
  邹容写下的《革命军》影响深远
  6月24日,两江总督魏光焘与湖广总督端方通电中透露,他已要求工部局查禁《苏报》。两天后,江苏候补道、南京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奉命到达上海,协助上海道袁树勋处理查禁爱国学社、《苏报》等事宜,罗网已经张开。6月29日,《苏报》还在头版显着位置刊出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节选自《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饱满的激情、极富感染力的文采赞美革命,甚至直呼光绪之名,“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即是“苏报案”发生的那一天,在清廷的要求下,经过多次密谋,租界工部局终于发出对章太炎、邹容、龙积之等人的拘票。至7月1日邹容投案,除陈范外,名列拘票的其余五人全部被捕,酿成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苏报案”发,舆论震惊。7月1日,与《苏报》在革命还是改良问题上有着尖锐分歧的《中外日报》也发表社论《近事慨言》,抗议当局“与言者为难”。7月2日,上海英文《字林西报》发表社论,反对查禁《苏报》。在章士钊主持下,《苏报》仍继续出版了七天,不仅刊出了《密拿新党连志》的消息,还发表章太炎“相延入狱,志在流血”的文章。7月7日下午,《苏报》终于被查封。7月9日起,英文《上海泰晤士报》连续两天发表社论,反对“未断案而先封馆”。清廷与租界为引渡章、邹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艰难交涉,台前幕后,数不清的算计和密谋,上海、南京、武汉、北京之间,要员、坐探(如志赞希、赵竹君)、密友(如《新闻报》的福开森)之间文电交驰,仅收入故宫档案的往来电文就有近190封。但引渡最终没有成功。
  从7月到12月,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多次开庭会审“苏报案”,由于租界当局与清廷的分歧,直到年底,此案仍未了结。《申报》在半年中追踪报道“苏报案”,留下了详尽可信的历史记录。两江总督端方致电赵凤昌,要求《申报》为将“苏报案”诸人引渡给清廷制造舆论,遭到《申报》的拒绝。
  就在“苏报案”发生前后,7月19日,因为报道中俄密约,北京“报馆访事”沈荩被秘密逮捕,正逢慈禧太后“万寿月”,例不“杀人”,由“斩立决”奉旨改为“立毙杖下”。7月31日是沈荩毕命之日,也是中国言论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刑部特制的大木板打得他“血肉飞裂”,“骨已如粉”,他却“始终未出一声”,刽子手们都以为他已死了,想不到他竟发出声音:“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最后才用绳勒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杀戮的新闻记者。沈荩惨死,震惊中外,“西人闻之胆寒”,北京的公使夫人曾会同向慈禧施压。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报纸纷纷刊出报道和评论。8月2日,《大公报》发表了沈荩的绝命词四首,9月16日,又发表了详细报道。
  清末上海租界的会审公廨
  远在狱中的章太炎闻讯写下“文章总断魂”等诗句,发表在8月14日的《国民日日报》。8月23日,上海各界在愚园举行沈荩追悼会,章太炎以其如椽大笔写下悲愤的祭文。当年,章士钊编写的《沈荩》一书出版,章太炎再次提笔作序。
  8月7日,章士钊、陈独秀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倡言无忌,发表章太炎狱中新作,一时有“小苏报”之誉。不到两个月(10月2日),清廷外务部行文总税务司,宣布对《国民日日报》“一体示禁”,并要求转告各邮政局对此实行禁邮。10月27日,上海各报刊出上海知县汪瑶庭禁卖《国民日日报》的告示,不准卖,也不准买。28日,上海各报刊出两江总督
  曾被誉为“小苏报”的《国民日日报》
  魏光焘言禁售阅《国民日日报》的禁报令。但直到12月4日,《国民日日报》才因内部分歧而宣告停刊,共出了118期。
  [记事]
  从1月到4月,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兴起了办刊热潮,《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直说》、《江苏》等纷纷创刊。《浙江潮》以“眷念故国”、“输入文明”为宗旨,第5期刊出《论欧美报章之势力及其组织》,称报纸是“第四等级”,是“国民教育之大机关”,其力量超过了“四千毛瑟枪”。
  3月,离《清议报》停刊已两年,地处江宁上江两县的明达书庄,“鸠集股本,翻印《清议》等报,四散出售”,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下札文禁止,指控流亡海外多年的康梁“播散谣言,刊布逆报,诬谤朝廷,淆乱国是,大逆不道,罪不容诛。”除了立即将“所有逆书板片纸张尽数起获,……验明销毁,不准有片纸只字遗留外”,严禁地方士民“出资附股,私相传播购阅”,明达书庄店主遭查办,具结“以后不再售逆书逆报书籍股票,违者重罚治罪”。
  5月,青年陈独秀在安徽筹办《爱国新报》。
  9月,天津《大公报》先后发表《论新闻纸与民智通塞有密切之关系》、《论新闻纸之职分》等社论,称报纸能“化野蛮为文明”,“论新闻纸之权力,可以督饬国民……论报纸之效验,可以转移风俗,即朝廷之政令,亦莫能敌其力”。清廷正是视报纸“若敌国”,“苏报案”和沈荩之死都证明了它对舆论的恐惧。
  10月31日,《大公报》发表《论中国定报律》文,抨击这是“钳制天下人之口”。
  12月15日,蔡元培等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日报。
  12月19日,林白水独立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先是半月刊,后是旬刊),以“白话道人”笔名大力倡导天赋人权、人类平等、百姓合群等新观念,几乎所有栏目都是他一个人写的。
  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创办的《浙江潮》、《直说》。晚清报刊多以地方命名,时人戏云:“浙江有《浙江潮》,直隶有《直说》,则山东应有《齐论》、《鲁论》,广东应有《广告》,河南应有《豫告》,甘肃应有《甘言》,福建应有《福音》。”
  1904年:“中国智识阶级的一个宠儿”——《时报》
  2月26日,蔡元培等将设在上海租界的《俄事警闻》改名为《警钟日报》,提出“国民自立”的思想,郑重决定:一、不录“上谕”,以示“不欲依赖政府”;二、不挂洋商牌号,以示“不受外人之保护”。在3月16日发表的社论《论报战》中提出“个人之思想,以言论表之。社会之思想,以报表之”。8月3日,发表论说《论专制与暴动之相应》,倡言“不自由,毋宁死”。《警钟日报》一度在国内19个城市设立了代售处,其影响由此可见。
  但租界并不是言论自由的王道乐土。2月29日,天津英文《中国时报》(China Times)因刊载批评沙俄政府的论说,被控“扰乱和局”,主笔英
  曾对少年邵飘萍产生影响的《萃新报》
  国人高文(J。Cowen)被天津租界当局“驱逐出境”。上海启文社、时中书局、镜今书局、东大陆图书局等,因为经售陈天华的《警世钟》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控告,各店主分别被判拘押3个月到两年。
  5月21日,在经过了长达11个月的拉锯之后,“苏报案”终于尘埃落定。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对“苏报馆革命党一案”作出宣判,章太炎、邹容分别判处监禁3年、2年,“期满驱逐出境,不准逗留租界”。《申报》第二天作了报道。清廷想致章、邹于死地,最后也未能如愿以偿,租界毕竟不是清廷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章、邹在“苏报案”中的表现感动了远在四川的卞小吾,他曾三次远赴上海探望狱中的章、邹,并决心效法陈范,毁家纾难,办一家报纸。
  租界之外,言论自由更无保障。6月27日,张恭等在浙江金华创办曾对少年邵飘萍产生过影响的《萃新报》半月刊,出到第6期就以“出语狂悖”遭查禁,史称“萃新报案”。10月,陈去病主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半月刊在上海面世,由柳亚子执笔的发刊词中有激烈的反满词句,《安乐窝》一剧更是对慈禧“穷极丑诋”。这本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一共只出了两期,第二年初即遭查禁。天津《直报》因为报道袁世凯部哗变的消息,一度被查禁,当年6月、9月两度易名为《中外商报》、《中外实报》继续出版。
  《时报》创刊号头版
  这一年在言论史上,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时报》和《京话日报》的问世。6月12日,狄楚青(平子)主办的《时报》以崭新的形态在上海这个报业中心横空出世,“突然似放一异彩”。流亡日本的“钦犯”梁启超潜赴上海,手订名称、体例、发刊词等。《时报》对报纸版式进行大胆革新,“对开四版、两面印刷”就是由《时报》开始的,逐渐被读者所接受,各报所仿效,使报纸、杂志终于在形式上完全分了家。虽然《时报》筹备期间,康有为一次拨给开办费7万元,到1908年累计拨款20万元,但《时报》始终坚持了非党派的办报方针,挂的虽是日商的牌子,实际上坚持了独立办报,梁启超起草的“发刊例”第一条
  《时报》主持人狄平子(楚青)
  即主张论说“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意见”,并主张“有闻必录,知错必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报》作出这一选择,康有为的保皇会少了一个喉舌,暗淡的晚清中国则多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