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消失的民族-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又把羌和戎连称,把戎和狄连称。
戎
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称西戎。常用为非华夏民族泛称。春秋时期戎人相当活跃,以允姓之戎、姜氏之戎、犬戎最为著名。学者认为允姓之戎即西周的狁(或作猃狁)、远古的荤鬻(或作獯鬻、薰育、荤允)。允姓之戎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迤北一带,经常侵扰周疆。“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给周人带来很大痛苦。当时诗云:“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周宣王命重兵出征,才把狁赶回去。及至春秋,戎、狄内侵,“允姓戎迁于渭汭(今陕西泾水入渭一带),东及轘辕(今河南偃师东南)”,后又更有逾汉水而南者。学者多认为姜氏之戎即殷周汉晋之羌;犬戎即殷周之畎夷,《山海经》又名犬封国。“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周穆王西征,迁犬戎于太原。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厉王时,戎入犬丘,宣王虽曾胜狁,然“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又“败绩于姜氏之戎”。到周幽王时,戎已大盛,终致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下。平王立,东迁洛邑,以“避戎寇”。关中之地尽为戎有。这时秦已崛起西徼(学者有谓秦亦戎族者),世与戎战。周室东迁,秦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岐酆之地。列为诸侯,进而尽取犬戎所据周地。晋亦西向攻取骊戎。关中之戎遂东西迁徙,于是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洛阳,陆浑之戎迁于伊川,形成“逼我诸姬,入我郊甸”的局面,更有南入汝汉江淮者,而楚之东南、西南也都有戎。自陇以西则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皆先后为秦所灭。燕、赵北部间有代戎,燕东北部有山戎,后亦并于诸国。入居中原的戎人,经春秋战国长时期的民族交往,逐渐与华夏融合。
戎
戎姓 来源有四:
1、 以封国为姓氏。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出自姜姓。戎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裔以国名为姓,遂为戎氏。
2、 以职官为氏。周朝时有掌管军械的官员名戎右,其后代子孙亦称戎氏,成为戎姓一支。
3、 出自少数民族。商朝以后有戎族,其中有允姓山戎,居于燕北,其后裔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形成戎姓的又一支。
4、 上古周朝时,宋微子之后,其子孙以戎为姓。
堂号
〃柳丘堂〃:秦末时,戎赐借连敖的引荐跟随了汉高祖刘邦。因破三秦有功,升了都尉。消灭项羽之后,他被封为柳丘侯。
历史名人
戎昱:唐朝荆南人,至德年间以文学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当时,京兆寅李鸾欲将女许配给他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时视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坚决拒绝这样做。德宗初年历任辰、楚二州刺史。
戎益:宋朝信德人,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岁值灾荒饥谨,他劝率上户,得米17000余斤,民赖以全活
戎宪:明朝句容人。他年幼丧母,事父甚孝。父卒,叔无子,他迎养叔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人们问他为何如此孝敬,他说:〃叔与父同气,不孝敬叔,如同不孝敬我父也。〃
姓 氏 来 源
姓氏: 戎 祖籍: 江陵
祖宗: 宋微子 郡望: 江陵郡 江陵堂
分类: 其他
历史名人
古籍对戎氏家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的活动情形都有记载,如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戎赐,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功劳。刘邦统一天下后,升任其为都尉,又封柳丘侯。唐代有诗人戎昱,宋代有平江知府戎益,明朝有持身洁介、为官执法刚正不阿的戎洵。〃
姓氏来源
戎氏的始祖是周朝的宋微子。根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等有关古籍记载,戎氏,是宋微子的后代。宋微子生于殷商末代周朝初年,最初居住繁衍于湖北的江陵。宋微子是殷商末代君主纣王的长兄,为人端凝恭正,德行高尚,跟他的弟弟纣王是云泥之别。周武王灭纣夺得天下后,为了天下归心,供奉商汤之祀,最先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宋公,但是武庚心怀异心,在周成王年间起兵叛乱,被镇压诛灭。同时,周天子为了表示对商汤的敬意,平叛后又把武庚的伯父微子封为宋公,成为周天子的诸侯国,商汤子孙在宋国繁衍相袭数百年。这是正宗戎姓的一支。戎姓的另一支,根据《尚友录》记载,他们是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戎夷的后代。一些姓氏学者认为,春秋时期,鲁国的西南部有个戎国,所在地是今天的山东曹县西北部,,是少数民族戎人建立的国家。戎族人后来与中原华夏族融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按照当时的俗例,就以国名为姓,称为戎氏。还有的学者认为戎姓是出自周朝,但是和头一种说法不一样。他们认为,戎姓是来源于周朝任戎右官的人,他们的后世子孙以官职乐称中的“戎”作为姓氏。也就是说,戎姓的来源有三支,两支出自周朝,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县)。
★狄
古代汉族史藉对住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狄亦作翟。其先为荤粥,传说在殷代为鬼方,周代为玁狁。春秋时长期活动于魏、宋、齐、鲁、邢各国之间,公元七世纪时分为赤狄、长狄、白狄三部。他们又各有支系,统称北狄。秦汉以后,也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玁狁在春秋时叫戎或狄,是匈奴的先民。
狄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
另:
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於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於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缐”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復其故土。是後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後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後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後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华夏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於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於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於晋﹑齐﹑宋﹑鲁﹑卫。
★匈奴(胡)
古族名,国名。是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活动于长城以北广大漠区。第一个单于驻头曼城(今蒙古包头市境内)。战国以前又称胡。胡,是匈奴的自称,又是他称。汉族史籍把住在东边的称东胡,住在西边的称西胡,西胡又是汉族对匈奴及其以西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住北边的称北胡。匈奴经常侵犯汉朝北方和西域各族。公元前二0九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推举制自立为单于。冒顿在位期间,势力最盛,控弦之士达三十万,南并楼烦、东灭东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等族。到老上单于时,又从伊黎河流域逐走月氏,服乌孙,遂成东至辽河,北抵贝加尔湖,南至长城,西至葱岭的一个草原大国。汉武帝时曾两次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和李广深入漠地二千里大败匈奴于寘颜山(今杭爱山南支)、狼居胥山(今乌兰巴托东侧)。以后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附汉,屯居朔方、五原、云中一带(今内蒙地),助汉守边。北匈奴留居漠北,仍经常入侵北方内地,燕、赵、秦曾分别筑长城以御之。东汉明帝、和帝时曾派祭彤、吴棠(出高塞阙),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分四路出击,大败北匈奴于天山和蒲类海,两次夺得伊吾城(今哈密),窦宪、耿秉又大败北匈奴于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国和杭爱山),降者二十万人,命班固刻石而还。永元三年窦宪率汉军再次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匈奴战败后,便离开了蒙古高原,向西远徙,从此,便一蹶不振,其故地全部被鲜卑族占领。留下的余部曾建立悦般国,其王仍称匈奴王。西迁的北匈奴曾在四世纪到欧洲,四世纪末战胜阿兰人、东哥人,又战胜罗马帝国,建立匈奴帝国,东起里海、西至莱茵河,公元四五一年沙隆之战失败,四五三年阿提拉逝世,帝国迅速瓦解。十六国时,入居塞内的匈奴族刘渊自称汉王,存在二十五年(中间改国号为前赵)亡于后赵。赫弗铁连氏建夏,存在二十四年,亡于吐谷浑。沮渠氏建立北凉存在四十二年,亡于北魏。匈奴是以犬和狼为图腾的古老民族之一。
匈奴
当伊朗人种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无疑地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国人所知。匈奴一名与后来罗马人和印度人称呼同一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可能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纪时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中国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当时居住在中国边境上,即在鄂尔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马斯佩罗推测:所谓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纪时已经归降于赵国的中国人。赵武灵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正是为了有效地防范这些游牧民的进攻,秦国(陕西)和赵国(山西)的中国人都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这一军事改革带来了中国服装上的彻底变化;弓箭时代的长袍被从游牧民那里学来的骑兵裤子所取代。从游牧民哪里,中国武士们还模仿了羽毛装饰的帽子、〃三尾服〃和后来对名为〃战国时期〃的艺术起到很大作用的〃带扣〃。也正是为了防御匈奴,赵国及其邻近诸国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据中国史家司马迁记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似乎成为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中国人把这些词解释为〃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在这些词中可以发现突厥-蒙古语词根,特别是〃撑犁〃是突厥-蒙古语词(Tangri,天国)的译音。在单于之下,有两个最大的官职,即屠耆王,意为左右贤王。汉文译音〃屠耆〃与突厥字(doghri)有关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实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所能谈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的那样,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统治集团内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这个游牧民族,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一般行进的方向是朝南,这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已成为习惯;类似的现象在匈奴的后裔、6世纪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上述服装的一些细部,特别是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