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十元帅风云录-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聂荣臻便也走到地图跟前,背叉着两手,微俯着腰,聚精会神地盯视着图上刚刚被画上的各种符号,静听着值日参谋的报告。有时,他在屋子正中那张长方形的大办公桌旁边坐下,翻阅着由值班员刚送来的电报。
这时的聂荣臻还不满38 岁,他从1925 年旅欧勤工俭学回国后,投身于大革命的巨浪,参与领导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在香港、天津、上海,长期做过秘密的军事政治的组织与领导工作,在中央苏区,领导过红军总政治部,后率领一军团,在长征中指挥过无数次战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抗日战争爆发,他刚刚率部取得平型关胜利后,即受命开辟五台山抗日根据地,深感重任在肩。
聂荣臻被留在晋察冀地区进行开创工作,这是斗争形势的需要,而他本身也具备适宜这一工作的条件。他一方面仍然担负115 师的领导工作,一方面着手创建根据地的准备工作。
曾出任晋察冀边区政府主任委员的宋劭文,这期间和聂荣臻有过多次接触。他回忆说,1937 年9 月20 日前后,他离开太原,赴五台上任。抗战初期,共产党为了推动阎锡山“守土抗战”,通过统一战线的关系,建立了山西的统战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及山西新军——决死队,领导上党地区的抗战工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阎锡山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在山西搞所谓“政治革新”,选了一批年轻人到各县任县长,也起用了牺盟会的一些人,宋劭文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被派往五台县当县长。太原失守前,阎锡山把山西划了7 个地区,分别组成行政公署,晋东北为第一行政公署,委任宋劭文为主任。
宋劭文赴五台上任时,八路军总部已到了五台的南茹村。经邓小平同志介绍,宋劭文认识了聂荣臻。邓小平对宋劭文已有了解,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就告诉他说,根据形势的发展,八路军总部和115 师主力不久就要南进,聂荣臻留在这一地区坚持工作。要宋劭文以后多同聂荣臻联系。
聂荣臻告诉宋劭文,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稳定县政府的工作,还要为部队扩充兵力做些准备。部队主力将随总部南进,留下的兵力不会很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壮大抗日队伍。要扩军,就得筹集经费。在这方面,要尽量多想一些办法。不久,宋劭文不负重托,果然筹划到一笔可观的款子,成为边区政府最初的经费来源。
曾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的国民党人士刘奠基,特别难忘他在五台初识聂荣臻留下的印象。平型关大战之后,刘奠基受第二战区战委会主任续范亭的派遣,给五台守城群众运送350 条枪支。他在五台城逗留了几天, 听说聂荣臻和115 师师部驻在城关北门外,就找到师司令部,聂荣臻正好从房子里走出来。聂荣臻向刘奠基问明了情况,便领他到屋里,一边说话,一边同警卫员一起,给刘先生做饭。
这天天气很冷,屋里生的是炭火,这种炭是一种质地松散的煤。刘奠基看到聂将军不大会烧,火始终不旺。刘奠基是当地人,常用这种炭。他告诉聂荣臻,不能总往上添,也不能用火筷子扎来扎去,应该从下边慢慢筛箅子。
聂荣臻按这办法一收拾,不一会儿,炉子就冒出了蓝色的火苗,他高兴地说:
“真得入乡随俗啊,不是你指点,这火非灭了不可。”这顿饭,做的是炖白菜,五台的大白菜是很多的。趁热吃着饭,刘奠基说,自己感到前景有些渺茫,问聂将军究竟应该怎么办?
“问题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聂荣臻坚定地说,“这里很快就会成为单独作战的地区,我们所处的战略地位与任务更要加重,立刻要有新的部署。”
聂荣臻的态度是严肃的,却又含着深沉而又诚挚的感情。他告诉刘奠基,要坚持华北抗战,要号召晋察冀三省的同胞参加游击队、义勇军,武装保卫家乡,开展游击战争,组织各种抗日救国团体,摧毁汉奸维持会,建立抗日民主的地方政权,肃清土匪,恢复地方秩序,改善人民生活,团结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创建抗日根据地。而要创建根据地,光靠几条枪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坚强的政权组织,必须联合各党各派各阶层的人士,依照国民政府的组织法来组织一个统一的地方政府,这个区域才能巩固起来。要使华北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各地区的模范。
聂荣臻的一席话,使刘奠基稳定了情绪,感到了一种力量的支持,似乎也看到了前景的光明和希望。也就是从这时起,他留在了晋东北,并作为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参加了创建晋察冀边区抗日政府的工作。
初创艰难巧运筹
10 月下旬,115 师一分为二,主力随八路军总部进至正太线,驰援娘子关。
115 师“分家”的工作很简单,只是确定谁跟主力转移,谁留下来。这一工作由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负责。聂荣臻对罗荣桓说:“你来分,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几个部门都由你来决定。哪些人走,哪些人留下来,你有决定权,我不争一个人。”罗荣桓考虑到坚持敌后的困难,对聂荣臻的工作非常支持,他亲自挑选了一些人留下来,虽然人数不多,但很得力。司令部留下了李廷赞、刘彬、黄鹏、刘显宜等,政治部留下了舒同、王宗槐、潘自力、余广文、罗文坊等,供给部和卫生部留下了查国祯、叶青山、姜齐贤等。总部还支援了一部分干部。
“把唐延杰调给你当参谋长好不好?”总部的左权将军对聂荣臻说。
“好吧,反正我没有人,来一个多一个。”聂荣臻表示欢迎。
聂荣臻10 年前就认识唐延杰。他原来是安源煤矿的工人,北伐军打进武昌后,他拿着湖南省委书记夏曦的信去军委找聂荣臻分配工作,聂荣臻介绍他到叶挺的独立团当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时候,唐延杰在红28 军当参谋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他在总部先是任作战处长,后又任副官长。
“我胜任不了参谋长。”唐延杰对聂荣臻说,他感到这个担子实在重。
“你当过军参谋长,怎么干不了?”聂荣臻信任地说,“现在就我们几个人,我还独挡几面呢,你先干起来再说。”
多年后,唐延杰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犹新。他说聂荣臻原则性很强,作风正派,留下来的人来自不同的单位,可他没有薄厚亲疏之分。聂荣臻曾多次同原115 师的干部讲:要支持参谋长的工作。凡遇军事方面的行动,聂荣臻总是鼓励他大胆指挥。
留下的部队,有师独立团、骑兵营和师教导队的两个队。还有总部特务团的两个不完整的连,由赵尔陆负责,在山西、河北交界地区活动。此外,有343 旅派往平山、井陉、平定地区的工作团,120 师359 旅派往平山、盂县地区的工作团,685 团的一个连和孙毅带领的随营学校,随营学校底下还有些干部,总共3000 多人。
这就是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全部人马。
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区坚持工作,这点力量显然是单薄的。王宗槐回忆说,最初的政治部,就是舒同和他两个人。聂荣臻让他俩先把架子撑起来。
后来才又来了潘自力等几个同志。机关的人开玩笑,要问机关人员有多少?
一条土炕就够睡了。司令部就几个人,政治部也是几个人,一个部门有一条炕就可以挤下。
留下的部队和干部,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红军时期的骨干。聂荣臻鼓励大家,眼下我们人手少,但可以慢慢扩大。果然,部队发展得很快,老一点的战士、警卫员,甚至勤务员、炊事员、饲养员,后来许多人成了连长或指导员。
曾任晋察冀边区卫生部副部长的游胜华回忆说,115 师分兵的时候,领导决定他作为医务工作骨干留在五台山地区工作,当时他思想上不大通,一心想随大部队行动,不愿留在敌后打游击。为此,聂荣臻同他作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聂荣臻说: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需要大批各式各样的人才。眼下,平型关作战负伤的众多伤员,急需一批有经验有革命精神的医护人员为他们治疗。留在敌后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的。留你在敌后工作,不仅仅是多留一名医生的问题,而且需要你和其他的医务工作者,象滚雪球一样,组织和带起一支适合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医疗队伍。今后,还要创建前方医疗队和后方医院,要做的工作很多。
游胜华说,聂荣臻同他的这次谈话,态度诚恳,对他极有启发,同时也使他联想到在红1 军团工作期间,聂荣臻对他多次的帮助、关怀和细致入微的教育。
游胜华参加革命后在红1 军团卫生部当医生。在井冈山反“围剿”斗争时期,由于敌人的长期封锁,不少红军战士因营养不良患了夜盲症。游胜华向聂荣臻建议,让患夜盲症的战士服用一些鱼肝油,或者起码要吃一些猪肝。
可是,红军是不可能得到鱼肝油和猪肝的,聂荣臻便出了一个主意,用土办法治疗,下河捕鱼,捉虾,摸蟹,挖泥鳅和田螺,用这些含有大量维他命成分的东西治夜盲症。聂荣臻还挽起裤腿,亲自下河捕鱼捉虾。
游胜华说,在红1 军团经历的这些事情,使他深切地感到,聂荣臻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领导,他虽寡言少语,但谈起话来却深刻感人,引你深思,而且稳重老练,政策性极强。要他留在晋察冀,思想很快就通了,表示服从领导的分配。
1937 年11 月8 日,太原失守,日军占领了正太线和同蒲线。国民党政府及军队对坚持华北抗战完全丧失了信心,晋察冀三省大部地区完全被分割在敌后。于是,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了主要的地位,华北的抗战形势进入了游击战争的新阶段。坚持敌后抗战的历史任务,完全落在了八路军的肩上。
太原失守后,旧的政权彻底瓦解,那些被老百姓的血汗养肥了父母官,将政府钱财囊括一空,携带娇妻美妾、宝贝儿女、勤务兵、老妈子和大批黄金钞票,逃往郑州,逃往西安,逃往汉口,有的甚至直下香港。
从察南、晋东北以至冀西,田地里到处还看得见枯黄的庄稼无人收割;有钱的人家撇下了房屋地产逃走了;穷苦的人家,绝望地坐守着破碎的乡园听凭命运的支配;无数的难民逃到山村小镇里,挤满了大街小巷,他们没有了家,或者死掉了亲人,或者遭受了劫掠和凌辱,痛苦地呻吟着,生活没有着落。
人们唯一的希望,是寄托在五台山方面了,关切地注视着五台城有什么动静。因为在这一地区,只有五台,八路军115 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的少数部队在活动。
就在太原失守的头一天,11 月7 日,中共中央指示成立晋察冀军区,任命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查国祯为供给部长,叶青山为卫生部长。
深秋初冬季节,五台山开始积起层层白雪。留下来的部队,大多数指战员还没有棉衣,赤裸的双脚套着的还是草鞋。部队的给养十分困难,没有一定的供给来源,常常是顾得了今天,顾不得明天。
在平型关战斗中受伤的八路军伤员,由于不能随主力行动,大部分还躺在五台寺庙和周围村庄民房土屋里养伤。这里既没有后方医院,又没有充足的医药,连棉花绷带都缺乏。吃的多是玉米窝头和土豆。
遇到的另一个困难问题,就是留下的兵力过于单薄,敌强我弱,难于制敌。为了和日军作战,给予日军更大的打击,必须要有更多的武装力量。唯一的办法,就是积极发动群众。然而,群众武装也不是很容易就能训练成有战斗力的队伍的。
对于这些困难,聂荣臻还是有足够估计的。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如何战胜困难,度过难关,完成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受命之初,我首先考虑是的,必须使每个留下来的同志懂得党中央决策的意义,把党中央的意图变为每个指战员的自觉行动。”
“自从我二十年代投身革命之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党中央身边工作,可以经常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现在,自己带着一批同志留在了被隔绝的敌后,而负责开辟的这块根据地又是这样靠近敌人的心脏地区,必须多思考,反复领会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谨慎从事。”
“在最初的日子里,我们住在五台山的庙宇里,认真讨论了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意义何在?尽管当时山峦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地上结满冰凌,同志们手足冻裂,全身在风雪中颤粟着,但是,大家却以昂扬的斗志,热烈讨论着这个问题。”
为了度过初创时期的重重难关,聂司令员首先着手尽快解决部队的各种燃眉之急问题。
为治疗平型关作战负伤的众多伤员,他立即交给游胜华两个任务:一是筹备药品和器械,准备建立医院;二是广泛吸收当地的医生,迅速建立起一支医疗队伍。游胜华在卫生部长叶青山的具体领导下,立刻工作起来。他们从平型关战斗缴获的日军战利品中,清理出一批药品和器械,又从五台县倒闭的几家医院、药铺中买到一部分药品,还从当地医生那里获取了不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土药方,鼓励部队干部、战士采集中草药。同时,把平型关战斗受伤的伤员分别妥善安置在松岩口、耿镇等几个村庄的老百姓家中,这些设在老乡民房里的病室,就是晋察冀军区最初的后方医院。
医务人员,除八路军总部和115 师留下的少数几位外,多是吸收当地的一些私人医生和土医丰。有一位病理博士、原河北医学院教授殷希彭,曾留学日本,在冀中区工作的张珍了解到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就动员他参加革命。
殷大夫起初还有些顾虑,说他吃不惯小米,也不能象年轻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