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陈毅军事文选 >

第38部分

陈毅军事文选-第38部分

小说: 陈毅军事文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进攻。我亦利用东北军旧关系(彼军对我颇以恩人自居,认为在西安事变 
前主张停止剿共对我有功),企图中立霍守义便利抗韩。霍则利用韩我冲突, 
依、违两可,以求生存。最近霍守义因跟韩走,脱离于学忠升任军长,大得 
利益。韩确受了霍之帮助。我在利用韩、霍间关系亦并未吃亏。项、袁在皖 
变前则不懂得利用川军与顾祝同之间的矛盾,堕入顾祝同挑拨川军与我之恶 
感的奸计中,造成孤立,也是皖变中失败应得教训之一。最后,桂系在全国 
范围内某一时期是以反蒋的地方实力派出现,故桂、蒋关系可供利用。 
    但在皖变后桂系企图作反共先锋以取悦于蒋,则这种利用成为不能。同 
时桂系与我关系恶化,还由于彼在我第二、五、七三个师包围中,大别山地 
区之争执,使彼此关系立于极尖锐地位,故极难改善;面桂系封建军阀之本 
质有时暴露得较蒋系更反动。然而桂系之部下却又有可以守中立的分子。如 
在路西与我二师对峙之曹师长[39],因他在敌后不能二面作战,则极愿与我 
亲善。我第二师因见曹师凭险固守急切难下,亦采取双方休战以争取时间, 
来作训练部队和整风及地方建设工作等。总之,顽方内部党、政、军间均充 
满了各种矛盾,应懂得分析加以利用,以适合总的反顽的战略目的。 
    3.在战略战术的指导上,首先区别对顽与对敌的不同。而在军事上、政 
治上,反顽反敌都包含一个思想转变问题,没有政治准确、战术教育准备, 
必致转不过来。如高级司令员懂得这个转变,不一定中下级指挥员能够同时 
转变,下级战斗员群众更是如此。打日本的道理,打顽军的道理,先在政治 
上讲个清楚。打日本的战术,打顽军的战术,在军事上也先要讲个清楚,否 
则糊涂战与浪战均要失败。 
    4.顽方与我党从江西打起,如今打遍全国。这个“老朋友”有他长处, 
在于他的规模具备的军事机构,加上相当深入的反共教育,善于把抗日情绪 
组织到反共方面,装备训练均较我为好。其短处通常是军官的实力主义,不 
敢冒险牺牲。军官手中掌握大预备队,有大预备队主义,怕迂回包围,多头 
指挥、战役计划零乱等,加上政治上各种矛盾,推动其大度削弱了自己的战 
斗力。蒋虽采取对抗战失败的将领则严惩,对反共失败的则鼓励的政策,终 
于无补其部队上下的团结。 
    我军一般弱点是在于带兵和练兵的办法没有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故改 
进甚少。这是留待军司令部去解决的任务。 

    (三)军事建设的经验 
    1.主力建设: 


    一九四二年春华中主力计八万,地方军计四万。此时期第四、第二师均 
难独立对顽,靠第三师增援,苏南亦常向苏中呼援,第七师常向第二师呼救, 
形成华中兵力对敌嫌太拥挤,塘小而鱼大;对顽嫌兵力不够,决口多防堵不 
来。乃决计使主力精干化而放手扩大地方军,以三分之二主力编入地方军。 
于是第一、第六两师的十五个团只保持四个主力团,余皆与各县地武[40]合 
并,第六师师部取消,部队归第一师指挥。第二师三个旅改为两个旅,从九 
个团改为四个团,调一个主力团加强第七师,余与地方合并。第三师拨一个 
团归山东,第七、第八两旅均留二个主力团,余入地方,第十旅完全和地方 
会并,师与军区并,旅与分区并。第一、二、三、四师保持了十个不与地方 
军合并的机动团,并可以听军部调用。这个部署是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 
年逐渐演变而定型起来。这样使军、师有主力在手,而各县亦有主力巩固边 
区。敌“扫荡”时,我主力团属于大突击和大转移部队,地方团属于当地坚 
持和小转移的部队。平时则主力团集中整训,着重实践总结,体力锻炼,战 
术学习,近战技术,生产节约,纪律整顿等。主力在反顽战则应强调突击, 
反“扫荡”初期先转移,保存实力,末期回去收复失地。地方团则巩固地方 
边区,并不断向敌伪区伸张。这一部署使边区巩固,新区创立,反顽、反“扫 
荡”均比较能灵活应付裕如。 
    2.地方军建设: 
    一九四二年春所谓四万地方部队,均战力不强,成分复杂,叛变逃跑时 
有所闻。边区极不巩固,使根据地人心不安。边区党政时常受敌伪顽匪摧残 
袭击。地方党政尽是文官,不谙武事。地方部队主力不管,地方管不来,形 
同孤哀子一样。这样使华中主力不得不拨去担负地方任务,有主力等于无主 
力,虽有地方军四万亦等于没有,民兵则更未形成,根据地的治安问题十分 
严重。 
    自从决定主力精干化,而拨主力并入地方军后,情形便改观了。一面主 
力编入地方,一年以后所有地方部队均战力高强,能追随主力之后独立应付 
敌顽,在事实上扩大了主力,使根据地巩固而向外扩大,一面地方部队的主 
力化不是走的过去路线,强迫调离原地,而是把主力并入地方,去加强当地 
斗争,落脚生根,为地方群众日常生活利益而斗争,与地方人民打成一片, 
把边区巩固变中心区,向外推进,于是地方性逐渐消失。这是走的加强其地 
方性以最终消灭其地方性转化为主力的道路。这一辩证的发展,便把主力地 
方化、地方军主力化的矛盾正确解决了。因此现在华中的十四万大军,每个 
团均能独立打鬼子、打顽军,也就是主力扩大了。以前地方军怕鬼子怕顽军, 
只欺负伪军的现象,完全改变而提高了。 
    3.民兵建设经验: 
    华中自卫军工作开始时,即感觉其只有开大会时刀剑林立的捧场作用, 
其次便是形式主义的查路票的劳民伤财的坏处,故一般不强调搞自卫军而着 
重在民兵建设,但并不取消自卫军,只在中心地区乡为单位利用冬暇作一些 
人人皆兵的军事训练工作,作为民兵的一种教育基础。 
    民兵工作是开始于群众减租运动胜利之后,为巩固胜利,群众要求武装 
的心甚切,因此实行向地主转移枪支。起初用硬转办法,下命令向地主强要, 

结果造成枪支外流,或埋入地下,甚至武装反抗。以后采取借用的办法,由 
农会打借条,政府劝告到期退还,这样时借时还或早借晚还,地主嫌麻烦而 
自动捐枪,把借枪条退回。这样开始借用一、二支枪,以后逐渐添借,特别 
反“扫荡”及肃清土匪运动中民兵表现了力量,地主自身取得安全,又确见 
减租运动是有节制的,于是也自动拿枪出来。通过这一渐进办法,把枪逐渐 
从地主手中转到工农手里来了,华中民枪甚多,估计至少在二十万支左右, 
现在转入农民手中的枪支无确数统计。如继续用这一逐渐转移办法,将来武 
装的需要定可逐渐满足。 
    民兵战斗力之提高,是在于边缘区的反维持的斗争(淮南、淮北及淮海 
区)和反伪化、反“归化”、反“清乡”斗争(苏中、苏南)。伪 
    军依靠据点向我区之乡村逐渐推进,派款派粮。边区人民不堪其扰,发 
生组织民兵的需要。凑款捐枪属地主、富农,出人出力属贫农、中农,轮更 
守夜,守望相助,党从中加以领导,遂开展民兵与小伪军战斗。此为民兵发 
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通常民兵筑围寨固守,相持紧急时,我主力及地 
方武装加以增援,击退敌伪,民兵情绪高涨。每一农村的胜利,必蔓延邻村 
掀起民兵看家自卫的热潮。第三阶段,敌伪派款筹粮不遂,乃乘夏收秋收之 
际四方下警告,不“维持”、不“归化”即大烧大杀,意在乘我粮食在野的 
弱点。此时应懂得策略,凡不多少给一点而一味硬拚会失败,因主力增援不 
可能每天每地随呼随到。如一味向敌人赔小心,任其诛求无厌,刺激其贪欲, 
亦必致失败沦为伪区。因此在夏收秋收我有弱点时,应用软办法以小利和缓 
之,在收获过后我之打算又不同,可采取强硬办法。民兵工作与伪军工作部 
门应采取密切配合,使伪军不敢轻易侵犯我区。我研究了各地民兵在边缘斗 
争的经验,从敌伪据点起算,二里以内是属伪化村(对敌一面负担),我方 
难以插足;二里以外到五里以内(两面负担),通常是敌我争夺或缓冲地带; 
五里以外则通常(基本上)为我区,每年只需多少向敌伪给一点应付的维持 
费用;而七里到十里则完全属一面负担,为抗日民主地区。这种形态是以民 
兵为主要支持力量所形成,故民兵力量之强大可以窥见。 
    民兵战术,通常靠在政治上与敌据点内人民的联系,取得灵通的情报, 
靠广大群众的协助,数十里村坊协助应援,靠强固防寨配合地道固守,昼夜 
狙击汉奸,伪装主力,诱敌深入村庄,进行埋伏袭击。一般说来,华中民兵 
的力量远远超过内战时期的赤卫军和游击小组。民兵常常很自然的转化为地 
方武装,并且在民兵加强之后,小敌骚扰,民兵可以击退他,大敌则靠主力 
来援。因此使县、区地方武装遇着一种苦恼,地方小仗打不到手,他赶到时 
民兵早打退了,而大打又无力独立负担。这样造成地方武装愿当主力的情绪。 
    民兵建设一般在地方支部和乡农会领导下,因地方需要而建 
    立的。故华中只区、乡有武委会,区以上皆不强调设立。 
    (四)群众工作建设的经验 
    1.群众工作的工作路线。华中根据地在一九四二年以后要渡过难关,反 
对敌伪残酷“扫荡”,反对顽军大举东进,一切决定于根据地之巩固。巩固 
工作之中心首先摆在发动群众上面。只有群众运动深入开展,才能削弱封建 
势力、动摇顽方的社会基础,消除敌、伪、顽的内应而造成我在农村中之优 
势。把这第一步弄好,才能根深蒂固,使我党值根于华中地区,使党在农村 
中有不可动摇的堡垒。地方党的基点解决,才能顺次去解决基层政权,而过 
渡到上层政权的比较民主的改造。同时也在有了有组织的广大群众和农村党 

以后而顺利的解决人民武装(民兵与自卫军)问题,这样就使地方建设开始 
与军事建设是分不开的,而达到最终的结合,使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四 
大建设都比较平均而坚定的发展起来。这是华中地方建设的完整步骤。原订 
计划是打算在二年之间做完,在四二年春开始,于四四年春全部完成。换句 
话说,要求四二年夏收秋收完成减租减息彻底深入,不作其他的事,四三年 
则转到政权改造和民兵建设等。 
    2.群众工作的经验(略) 
    (五)政权建设与三三制之实施(略) 
    (六)精兵简政情形(略) 
    (七)财经工作和部队以及人民生产情形(略) 
    (八)党的建设和领导一元化实施情形 
    1.加强党的领导的一元化和建立坚强的战略单位(以师为单位)。华中 
各师战略单位负责同志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基本上虽是团结的,但隔膜 
牵扯仍时有表露。或属于历史性质的未决悬案。或属于目前工作部署处理性 
质的,或属于分工性质,其间并无根本的政治路线的对立,多半由于实施党 
的领导一元化及精简机关之时,对干部配置,经费审核,这部门或那部门常 
有畸轻畸重之感,形 
    成隔膜误会以致影响到工作和团结。其中心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近 
乎宗派情绪问题,工作关系处理不善的问题。这里需要从思想 
    上培养每一个负责同志,一方面由各单位自觉的了解去形成一个 
    中心,推贤让能,纠正谁不服谁的宗派倾向;一方面要懂得对共同工作 
的同志不能求全责备,而应互相取长补短,彼此虚心请益,养成民主协合的 
新作风,纠正过分自信的专断的倾向。必须先从打通 
    思想入手,才能使各独立领导的战略单位能团结得更好,工作得更 
    好。这一工作我们过去只局部做了一些,拟在一九四三年春召集各单位 
首长来开始这一工作。 
    2.党的领导的一元化和精简办法在华中的反映是:在乡一级 
    使农抗主任、乡长、支书三者统一起来,许多地方开始试行一身而三任, 
每一部门设副职兼理。这一办法在组织上确定了农村的工农优势是好的。在 
区、县两级确定县书[41]或县长兼任部队政委,这样推动了他们去注意打仗, 
关心部队情况,弥补军队与地方的隔阂,推动一批文官能兼武事。反之对部 
队亦推动,使其懂得把自己的基础依靠在地方党政和人民身上,加强部队政 
权观念、群众观念是有极大作用。在师、旅两级由师、旅长或政委兼地方党 
委书记,则推动 
    他们注意地方的事情,懂得去研究部队衣食饷款的来源,把过去只 
    知道打仗、不管地方的推脱现象纠正过来了。 
    3.党的领导一元化实行困难在于:(1)如军队同志兼地方党委书记,中 
心移到军队而使地方党政工作日常处理较以前减弱了。反之如地方同志兼军 
队政委,则中心移在地方而使部队日常工作处理较前减弱受些影响。这一矛 
盾的解决,应该是使各部门工作均键全有独立工作能力,而以区党委总其成, 
不致遇事均要找书记或政委请示。另一面书记和政委的领导方式,要懂得从 
一般事务工作解放自己,要懂得掌大舵,撑满帆,注意自己的工作时间外, 
更必须首先估计到自己附近其他工作同志的时间,不要任意指挥。其他同志 
也不要作壁上观,等发命令。一般说来华中的党的领导一元化在开始时摸不 

着规律,颇有些不惯,积久就更顺畅无阻了。 
    4.党的建设方面,把最重要的干部教育说一说。我们干部分新、老干部 
两大类。老干部分三类:(1)大革命时期入党的以后参加内战,以知识分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