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的地方志 >

第16部分

中国的地方志-第16部分

小说: 中国的地方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淇由此断定它就是天主教。《(至顺)镇江志》中还具体记载了当时镇江信奉“也里可温”教的人数和户数,并有若干“也里可温人”的传记。当代史学家陈垣据此作了进一步考证,写成《元也里可温考》一文,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天主教在元朝传播的情况,糊涂了几百年,这才基本上弄明白了。

  地方志中收录了许多古人的诗文,往往有不见于其他书籍的。例如宋代的柳永,是宋词的大作家。相传他是个风流浪子,他的词多半是歌咏寻欢行乐的豪华盛景,以致宋朝有人说,宋仁宗在位42年的太平景象,全写在柳永的词里了。柳永留下的诗很少,只有两三首。20世纪50年代,钱钟书编《宋诗选注》,只选了柳永一首诗:《煮海歌》,编者认为这是宋代写盐民生活最痛切的一首诗: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盐用具)煮就汝输征。

  ……

  卤浓盐淡未得间,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干粮)。

  秤入官中充微值,一緍往往十緍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

  为了煮盐,盐民必须入深山砍柴,从“潴卤”(引聚卤水)到煮成盐,其间只能靠借贷维持生活。盐煮好了,官家只付给微薄的代价,所贷的钱却要付10倍的利息。柳永做过昌国州(浙江定海)一个盐场的监督官,不但细致地描述了煮盐的过程,而且对盐民的困苦无助满怀同情。可见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柳永的词去了解柳永及他所处的时代。《煮海歌》揭开了宋仁宗“太平盛世”社会真实的一角,也将柳永的另一个侧面显示给我们。这首诗,正是保存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第六卷中。

  明代文学家、我国著名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的整理编辑者冯梦龙,在61岁时做了福建寿宁县知县,编有《寿宁待志》。志中材料大多是他亲自调查所得。在《待志》的“风俗”类中,记载了寿宁重男轻女,“生女则溺之”的恶习,并保留了“寿宁县正堂冯”用白话写的一篇《禁溺女告示》。告示宣布要严惩溺女弃女者,并愤愤责问:

  “访得寿民生女多不肯留养,即时淹死,或抛弃路途。不知是何缘故?是何心肠?一般十月怀胎,吃尽辛苦,不论男女,总是骨血,何忍淹弃?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如今好善的百姓,畜牲还怕杀害,况且活活一条性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

  这篇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白话、研究中国风俗史,及研究冯梦龙本人的思想,都可供参阅。

  地方志所涉及的领域还有很多。如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曾辑录中国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汇编成《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几大册;1923年出版的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抄自地方志的风俗资料占一半;《(乾隆)湘潭县志》(湖南湘潭)等志书中,载有祭礼时的舞蹈动作图和舞器、乐器图,有的还附有舞器、乐器的规格和用法;瑞典人卜斯文定著有《中国的皮影戏》一书,他曾参阅中国北方诸省的志书,从中寻找皮影戏发展的线索。而那些关于文物古迹的记载,不仅是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对于旅游业也大有裨益。如四川泸州市曾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整修了市郊神臂山上宋代抗元名城的遗址,既保护了古迹,又可供人凭吊游览。方志中保存的大量美丽的神话传说,更能为山水增色,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增添无穷的趣味。

  人物志往往占地方志总篇幅的1/4、1/3甚至一半以上,此外还有不少人物资料散见于志书的其他部分。一些在封建史家看来不够资格入“正史”的人,如曾经在一个地区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抗击侵略的民间英雄、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没有做过大官的文人学士等,往往能在地方志中找到他们的事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籍贯、生平和家世,就是红学家们根据多种地方志的资料考证出来的。曾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杰出的史学家,“正史”中无传,而他的家乡浙江宁海的县志中收录了他的墓碑碑文,比较完整地记载着他的生平事迹。赵景涂、张增元所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一书,所收录的元明清戏曲家中,有124人从未见过其他史籍记载。北京天文台在普查天文资料中曾作过统计,在他们查阅过的地方志中,仅明代与天文有关的历史人物的记载就有400多项。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在地方志中也多有反映。如前述关于“也里可温”的研究,就涉及元代中国和西方的交往。南宋末有个蒲寿庚在福建泉州做官,任提举市舶司(管理中国往外国或外国来华的商船)30年,在中国与南洋通商史上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但《宋史》、《元史》中都没有他的传记。而明代《(万历)闽书》等地方志中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的事迹。 日本学者桑原骘〔zhi质〕藏曾著有《蒲寿庚考》,援引闽粤方志论证蒲寿庚是阿拉伯人。中外学者都通过研究蒲寿庚的生平来研究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关系,研究宋朝对“回教人”的政策和“回教人”对中国的贡献。

  在我国边疆地区的一些志书中,甚至还保存着若干周边国家的古代史料。例如,云南在明清两代所修的10多种省志中,都有“边裔”、“外国”等门类,其中有不少关于东南亚地区的记载。现在云南省修志机构的专家们正与泰国学术机构合作发掘和整理其中的泰国史料。他们的工作将对国际泰学的各种研究课题作出积极的贡献。

  每一部地方志都像一幅工笔绘画,它的细致入微的笔触,几乎触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现着过去的时代,一切有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它去探寻历史的奥秘。

  地方志是我们从前人手里继承的一份丰厚的遗产。但是,它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来,统治者的专横,阶级的偏见,对科学的蒙昧无知,以及部分修志人的私心和不负责任,使大多数旧志中弥漫着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气息,许多事实并没有得到客观如实的反映,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它是一座真正的宝藏,无数价值连城的矿石,掩藏在历史堆积起来的泥沙杂质之中。现在已经探明开采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珍宝,在等待着热爱祖国,热爱乡土,有志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后来者去勘探,去采掘。我们深信,在用先进科学和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新一代人手上,这一举世闻名的宝藏必将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辅文图片

  敦煌发现的早期地方志—唐代《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部分)

  《(康熙)诸罗县志》卷首的风俗图 右:登场 左:捕鹿

  《(乾隆)钦定热河志》卷三十五:避暑山庄烟雨楼图




 … ………【gzbysh】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