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山脉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但还是派出了12000名最优秀的老兵在其子君士坦丁的率领下经海路赶到,增援城防部队。阿瓦尔人和沙赫·巴拉兹精心协调了计划之后,对该城开始实施强攻(8月1日)。在阿瓦尔人攻城的同时,波斯人企图在一小股斯拉夫人的支援下,乘小船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对该城实施围攻。但君士坦丁堡城上的士兵打退阿瓦尔人的一次次攻击,拜占庭的海军也粉碎了斯拉夫人和波斯人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企图。攻城战持续了10天,最后以联军的失败而告终(8月10日)。波斯一直未能在君士坦丁堡登陆,与阿瓦尔人会合,因而使阿瓦尔人遭受到巨大的损失。阿瓦尔人在缺少补给的情况下不得不撤退了。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作为最辉煌的篇章永远载入君士坦丁堡史册。
626年夏,安纳托利亚高原战役 赫拉克里乌斯的军队在经过一系列战役的消耗和分裂之后,人数锐减,最后所剩已不足3万人,兵力大大地削弱,只好在本都山脉转入防御。他主动放弃了特拉佩祖斯的一座坚固的要塞,沿黑海向西北方向,撤到了纳斯卡。在那里,赫拉克里乌斯沿帕西斯河组织实施了进攻性防御作战,阻止了波斯人的推进。他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吸引住了波斯帝国军队的主力,这样就给他的兄弟西奥多创造了一个机会,使其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西部打败了波斯人的另外一支部队。夏末,西奥多的军队又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中部,直接威胁着波斯军队从卡示西登到纳斯卡的交通线。赫拉克里乌斯的防御战略在他的儿子和兄弟的有力协助下,取得了同其进攻战略相同的战果。
626—627年,准备再度发动一场进攻 赫拉克里乌斯在冬季同哈扎拉斯的可汗齐拜尔签订了盟约,约定在来年的春季,从高加索向亚美尼亚和米堤亚方向一同进攻波斯。与此同时,拜占庭决定派军队取道叙利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和亚述直捣波斯的首都——泰西封。在准备过程中,赫拉克里乌斯从君士坦丁堡抽调部队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并在冬季和春初向南方埃行萨机动军队。
627年春,战役开始 赫拉克里乌斯率领7万人横扫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南部地区,从波斯手里夺回了10—15年前失去的大部分城市要塞。沙赫·巴拉兹在卡尔西登的军队被分割成两部分。当这位波斯将军知道科斯洛厄斯对他在君士坦丁堡的失败非常不满,并准备对他进行审判之后,他投降了赫拉克里乌斯。尽管沙赫·巴拉兹拒绝同拜占庭军队一道去攻打波斯军队,但他的投降却打开了通向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大门。
627年,入侵亚述 赫拉克里乌斯正从亚美尼亚的南部向底格里斯河上游进军,然后向南进入亚述。原希望与哈扎拉斯的合作不能兑现了,齐拜尔突然死去,其继承人不同意继续履行原来的盟约。赫拉克里乌斯决定将战争推到波斯的领土上去。一支由拉扎兹率领的波斯军队正在向东开进,但走走停停,且拒不交战。年迈的科斯洛厄斯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准备在尼尼微投入战斗。
627年12月,尼尼微之战 在亚历山大大帝曾打败阿拉伯人的亚述平原上,东罗马与萨珊帝国之间最后一场战争的决定性战斗开始了。两军相比,拉扎兹的军队占有数量上的潜在优势,但赫拉克里乌斯的军队占有精神上的优势。这是一场恶战。赫拉克里乌斯同以往一样,身先士卒,勇猛冲杀,虽然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战场。在最后一次攻击中,他亲手杀死了一名波斯将军。傍晚,波斯军队全线崩溃。
627年,追击 赫拉克里乌斯的统帅能力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他在身负重伤和其军队在尼尼微会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立即率领军队转入追击,以肃清波斯军队残部。他在48小时内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率领军队行军至少64公里,占领了格里特河和莱兹河上的桥梁,并一鼓作气推进到亚述。科斯洛厄斯在他到来之前逃到了首都泰西封。当赫拉克里乌斯兵监波斯首都泰西封城下时,他轻率地命令部队攻城。此时他的部队损失已经很大,加上这样快速地追击,军队也没带攻城车。随后,显然想起了胡里安军队曾在这里全军覆灭的教训,赫拉克里乌斯进行了小规模的佯动之后,便调头向北,再次撤到了波斯高地,在那里休整部队,恢复军队战斗力并向科斯洛厄斯发出和平的呼吁。
628年,波斯战争结束 当刚愎自用的科斯洛厄斯拒绝了赫拉克里乌斯的宽容的和平条件后,对战争早已厌倦的波斯人推翻了科斯洛厄斯,推举他的儿子喀瓦德二世登上皇位。喀瓦德二世立即接受了赫拉克里乌斯的条件。尽管现在我们仍不知道赫拉克里乌斯当时所提条件的具体内容,但赫拉克里乌斯显然“无意进一步削弱帝国的实力”,也没有领土要求。波斯人被迫退还了所有征服的领地并放弃所有掠夺的战利晶,包括基督教徒奉为神灵的“真十字架”。当然还包括大量的战争赔款。赫拉克里乌斯在按自己的条件在古米堤亚签订了和平条约后,率领他的大军凯旋,回到了君士坦丁堡。
评论:在六次战役中,赫拉克里乌斯率领他的军队转败为胜。他死了,但他的名字也同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一样永远载入军事史册。虽然一些事件也曾给对赫拉克里乌斯的评价蒙上过一层阴影,但事实是,当他登基时,拜占庭帝国正处在崩溃的边缘,早在7世纪初它就已经衰败了,这并非是因为赫拉克里乌斯的固执和军事上的无能。必须承认,在他执政的后期,一些他曾从波斯手中征服的边境省被他的新的敌人永远地夺去了;但他给他的继承者们留下的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帝国,它战胜了一系列的打击,并使基督教世界800多年免遭入侵。
赫拉克里乌斯与伊斯兰教的影响(629—641年)
长期的拜占庭—波斯战争使拜占庭帝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约有20万人死于战争,数不清的财富毁于战乱。赫拉克里乌斯当时已无力恢复帝国的实力,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敌人在帝国的东部边界出现了(629年),它就是伊斯兰教―一种宗教,一个穆罕默德建立的帝国。当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在长期的战争中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它开始横扫阿拉伯半岛,矛头直指波斯和拜占庭。推翻了波斯帝国后,穆斯林在不忠于拜占庭的叙利亚和埃及的中立的支持下开始迅速征服拜占庭帝国的东部各省(633—642年)。赫拉克里乌斯当时有病,身体很弱,加之由于他娶了自己的侄女而引起了他与教会和人民的不和,这使他已经不能亲自参加战争了。他的部下又没有能力指挥阻挡穆斯林疯狂的猛攻。当赫拉克里乌斯死于水肿后(641年),拜占庭东部的所有省都己落入穆斯林之手。但多亏赫拉克里乌斯早年的经营,才使像安纳托利亚高原和色雷斯这样的帝国中心地带免于落入敌手。
拜占庭的军事体制(600—1071年)
理论基础
拜占庭帝国之所以如此长久地兴盛不衰,主要在于它有一支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继承了罗马军队所有的特点:纪律严明、组织严密、武器精良、战术巧妙,并且具有无与伦比的团结精神。他们之所以具备并保持了这些优点,完全是他们十分强调知已知彼,并对战争的地形因素进行透彻分析的结果。
以上的结果记载于一批军事专著中,其中有三本是非常出色的。第一本是摩里斯的《战略学》,该书写于580年,当时他还不是皇帝。第二本是东罗马皇帝“智慧者”利奥六世的《战术学》,成书于900年。第三本是一本小册子,系福凯斯皇帝所著(也可能是其参谋人员所著),该书著于大约980年。
这三部著作证明:拜占庭的军事体制自贝利萨留之后的500多年间,虽然在具体方面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演变性的变化,但其根本性质依然如故。这三本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组织体制和军事理论,是在赫拉克里乌斯之后100多年间,其继承者们为了抵抗穆斯林的入侵而不断改进的产物。因而这种体制并非处处都能奏效,它有时也出现失误甚至根本就行不通,但是,它所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明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将领是富于卓越思想和杰出才能的。令人惊叹的是在长达五个世纪的时期里,在关键时刻总能及时出现这样的军事将领,以重新确立拜占庭的军事优势,战胜邻国的侵略。在后来的四个世纪里,这种体制所遗存下来的影响延长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后崩溃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里,《战略学》是一本基本的教科书。它涉及到了战争和军事领导的各个方面,是一本全面系统的论著。它很像现代军队的野战条令,其内容包括作战训练、战术实施、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并讨论了对付拜占庭帝国的各种敌人时所遇到的主要军事课题。
军事组织
拜占庭军队中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其基本行政和战术单位是中队,人数在300—400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营。每个中队由一名相当于古罗马保民官或伯爵(其军衔相当于现在的上校)的人指挥。5—8个中队组成一个联队,或称为师,由一名联队指挥官或公爵指挥。2—3个师组成一个纵队或称为军,由纵队指挥官指挥。拜占庭故意避免一成不变的大规模部队编制,这样敌人就难以估计他们军队的确切兵力。
拜占庭皇帝亲自任命其军队的各级军官,军官对皇帝也是忠心耿耿。同时,使用这种手段也可以使军官们只忠于帝国中央当局,而不是像罗马军官那样只忠于自己军队的统帅。这一点显然是被摩里斯采用了。
在赫拉克里乌斯执政后期以及他的继承者们君士坦斯二世和君士坦丁四世当政期间,拜占庭野战部队被纳入按地理位置划分的军区体制。这一点后来也为摩里斯广泛沿用。但随着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原拜占庭帝国古老的以省为界进行帝国军事行政区划的组织形式荡然无存了。然而,当拜占庭重新夺回安纳托利亚高原各省后,当地的政府部门的官员被迫将其职权交给负责地区防卫的军事长官。后来由于萨拉森人入侵威胁不断增加,统治者们又重新全面采用了原先这种民—军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每个军区由一名纵队指挥官领导,他所指挥的纵队就驻扎在该军区。为了便于管理,军区还要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军区,由联队长或中队长指挥。一些非常重要的边境地区还要划分成更小的军区―小队,由小队长指挥。那里,驻军经常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以对付任何外来的进攻。
在7世纪末的时候,拜占庭共划分为13个军区。其中7个在安纳托利亚,3个在地中海和爱琴海的岛上及沿岸领地,3个在巴尔干半岛。到10世纪时,军区数增至30个,但军队的总规模在这300年间并没有相应扩大,因而每个军区的兵力相应地减少了。这时常备军的人数大约在120000—150000人之间,骑兵和步兵大约各占一半。
靠边境的军区驻扎的常备军通常要比内地多。当接到作战命令时,每个纵队指挥官平均可以率领2—4个重骑兵纵队前往参战。他手下大约还有相等数量的步兵。但究竟是留下部分步兵,还是全部步兵都用于负责地方的保卫任务,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任务的性质或作战区域地形的特点等等)。
人力与补充体制
理论上,拜占庭实行的是全民性的兵役制,但实际上每个军区常备军是从当地最好的老百姓中征选出来的。虽然拜占庭帝国的军队中常常还保留着一些由“蛮族”的士兵组成的部队,但它已基本上不依靠“蛮族”来作兵源了。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通常都选用白己地区的士兵。最好的兵员大多来自亚美尼亚、卡帕多细亚、伊索利亚和色雷斯。希腊人被认为最不适合打仗。
军区这种军事体制含有用民兵进行地方自卫的军事思想。这种体制在当地人英勇善战的地区效果较好,但在有些地区,如希腊,这种体制却毫无作用。
因为当地人英勇善战,民兵游击战在抵抗和击溃侵略军的战斗中有力地支援了正规军。
拜占庭的战略思想
在拜占庭存在的大部分时期里,即使它的边境遭受掠夺,只要一经调停,它便会立即放弃征服或侵略别国的企图。拜占庭人的生活水平在当时是很高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尽管一旦遭受外部入侵便会蒙受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拜占庭并没因此而增加管理和军费开支。与此同时,拜占庭的统治者认为他们的财力资源始终为掠夺成性的邻国“蛮族”所垂涎。
因此,拜占庭基本奉行了一套防御性的军事政策,其目标在于保护自己的疆土和资源。他们的战略基础是中世纪的战略威慑和尽可能地避免战争;假如不得不打,则尽量少用人力和财力,对侵略者实行抵抗、惩罚和骚扰。他们的作战方法通常是灵活的攻势防御战,奋力将入侵者逼向自己坚固设防的山口或河流渡口,然后用两个或更多一些的纵队兵力协调一致地实施向心攻击,将敌人彻底击溃。
经济战、政治战和心理战可以辅助并常可避免军事武力的使用。在多事的邻国之间容易激起争端,为此,拜占庭常与他们结盟,以减少来自一些难以对付的敌人方面的威胁。给盟国以及有争议边界上半独立的“蛮族”的头领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也有助于减轻对本国军队的压力。为了帝国军事行动的需要,他们利用商人并收买了一批间谍,付以极高的报酬,在敌国和友邦宫廷的要害部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
拜占庭皇帝还经常使用宗教手段以达到暂时的目的。他们发现传教士能对皈依宗教信仰的统治者的宫廷施以微妙的影响,并且发现人们普遍坚持基督教的信仰必然会形成一个抵抗异教徒和穆斯林影响的屏瘴。
骑兵:兵器、装备和军服
帝国的基本军事力量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就像古罗马军团体现了罗马强盛一样,拜占庭帝国的重骑兵队也是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征。
骑兵头戴古盔或圆锥形头盔,头盔顶上有一簇彩色马鬃;锁子甲式戎装从颈一直覆盖到大腿;他们脚登铁履,上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