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3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8年7月23日,叛乱行动被镇压
1958年9月7日,未遂政变
1960—1974年,共产党暴动 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不断受到小规模暴动的骚扰。
1961年6月26日,军队暴动被镇压
1962年5月4—5日,6月4日,军队暴动被镇压 罗慕洛·贝坦科尔特总统以强硬的政治手腕镇压了军队的暴动,从而更加巩固了他的统治。
1963年11月,卡斯特罗的秘密计划暴露 政府军捕获了古巴间谍和大量武器。
澳大拉西亚
澳大利亚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澳大利亚派出2个步兵营,1个空军战斗机中队,1个空军运输机中队,1艘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参加“联合国军”。
1965……1972年,越南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 作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国,澳大利亚向支持南越政府的盟军派出了从营到旅规模不等的战斗部队和支援部队(约7500人)。
1965年6月3日,第一批澳大利亚部队抵达越南 100多名步兵组成的先遣队抵达越南,不久400多人的部队随后抵达(6月28日)。
1966年3月8日,实行征兵制 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次和平时期的征兵,引发了反政府示威。这次征兵的目的是派应征入伍者前去增援在越南的澳大利亚军队。
1971年11月1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联军在新加坡成立(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马来西亚→英澳新军队代替英国守卫部队)
1972年12月5日,征兵制的结束 新当选的高夫·惠特拉姆总理的政府履行了竞选时许下的结束和平时期征兵的诺言,并从越南撒军。
1972年12月18日,最后一支部队从越南撤离
1973年1月21—22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重申与东南亚条约组织和美国的协作关系 这是由澳大利亚总理高夫·惠特拉姆和新西兰总理诺曼·柯克在惠灵顿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的。
新西兰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新西兰向“联合国军”派出1个炮兵大队和2艘护卫舰。
1965—1972年,越南战争 作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国,新西兰向支持南越政府的盟军派出了1个炮兵连(后来又增派了550人的1个营;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
1971年11月1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联军在新加坡成立(参见上文一澳大利亚)
1973年1月21—22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重申与东南亚条约组织和美国的协作关系(参见上文)
1973年1月21—29日,新西兰的军舰进入法国核试验区 为抗议法国在塔希提附近进行核试验(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在太平洋进行核试验),一艘新西兰护卫舰航行到穆鲁罗瓦环礁12海里领海以外海面,法国正在那里进行核试验。
瑙鲁
1968年1月31日,瑙鲁独立 瑙鲁是由澳大利亚管制的联合国托管地(1947—1968年),是一个位于所罗门群岛东北部盛产硝酸盐的小岛屿。
斐济
1970年10月10日,独立 这年是斐济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874年)的第96年。
第二十二章 科技时代
(1975—1990年)
重大战争
两伊海湾战争
1980年9月9日,伊拉克入侵伊朗 伊拉克了解到伊朗由于国内革命实力大大削弱,因而借机对伊朗发动了大规模入侵,以解决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边境争端(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朗)。伊拉克军队一开始只遇到了微弱的抵抗。但他们过于小心,未能抓住时机速战速决。伊朗军队从初期的失利中恢复过来转而实施反击,双方在突入伊朗领土30多公里的战线上进入相持状态。伊拉克占领了霍拉姆沙赫尔城。
1980—1982年,相持阶段 双方都反复实施突击,力图突破对方的防线,但均未奏效。双方伤亡惨重。1982年1月23日—3月3日,约旦志愿者增援伊拉克(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朗)
1982年3月22—30日,伊朗实施反攻 伊朗发动决定性的进攻,以图将伊拉克人驱出本国领土。伊朗军队在一些地区将伊拉克军队击退了近38公里。
1982年4月30日……5月20日,伊朗再度发动进攻 伊朗将伊拉克军队再次逼退。伊朗军队一直推进到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海港城市霍拉姆沙赫尔附近,在此伊拉克军队的防御阻挡住了伊朗军队的进攻。
1982年5月22—23日,伊朗夺回霍拉姆沙赫尔城 伊朗军队利用夜暗突然发动进攻,包围了霍拉姆沙赫尔城,城中的伊拉克军队被迫投降。伊朗军队缴获了大批的苏制武器,这些武器显然是由叙利亚提供的。伊朗人对取得的胜利欣喜若狂,他们宣称:将把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作为这场战争的目的和他们“最大的权力”。
1982年6月10……20日,伊拉克提出停火和撤军建议 伊拉克建议,如果伊朗同意停火,它将在两周内从伊朗境内撤走所有的军队。伊拉克还宣布将实施单方面停火。伊朗对此的反应只是反复地要求萨达姆·侯赛因下台。
1982年7月14—30日,伊朗军队发动进攻 伊朗军队再次发动进攻。伊朗军队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1982年7月21日……8月30日,空战升级 1982年7月21日,伊朗空军的飞机袭击了巴格达。伊拉克则空袭了哈尔克岛,空袭目标是岛上的石油运输设施,并击沉了2艘商船。
1982年9—11月,伊朗发动新一轮进攻 伊朗在边境城市苏马尔附近的北部前线收复了一些伊拉克在战争初期(10月1日)占领的领土。伊朗军队又向迪亚姆以西进攻,进入伊拉克境内达约5公里,到达蒙达里城附近(11月2日)。伊拉克军队发动反攻,将伊朗军队赶回到边境。在南部方向上,伊朗向前推进,其火炮已将具有战略重要意义的巴格达—巴士拉公路置于自己的射程之内(11月17日)。
1982年12月21日,阿拉伯和平建议 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试图在这两个海湾交战国之间进行调停。
1983年2月2日—3月9日,伊拉克空袭造成大面积石油泄漏 伊拉克空军空袭了伊朗在波斯湾的石油生产设施,造成了波斯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石油泄漏。
1983年2月7……16日,阿马拉进攻 伊朗军队向巴格达—巴士拉公路方向推进,企图在阿马拉切断这条公路。他们到达了距阿马拉约48公里的地方,但后被伊拉克的反攻阻滞、击退。伊拉克宣称,击毁了伊朗100多辆坦克并抓获了伊朗1000名战俘。
1983年4月—10月,伊朗不断发动进攻 伊朗对德兹福尔以西的攻击未取得重大战果(4月11—14日)。然后,伊朗又对伊拉克北部发动进攻(7月23日),但没有引起伊拉克人的足够重视。伊朗军队然后又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企图突破德兹福尔以西伊拉克军队的战线。伊拉克打退了伊朗军队数次突击,然后发动反攻,但被伊朗军队打退了(8月6—12日)。双方伤亡均很惨重。伊朗军队对伊拉克北部发动了另一场进攻,并攻占了伊朗库尔德叛乱分子开辟的一个突出部(10月20日)。
1983年7月20日,伊拉克再度袭击伊朗的石油中心 伊拉克的飞机空袭了伊朗的石油工业设施。
1984年2月11……22日,伊朗再度发动进攻 伊朗恢复进攻伊拉克北部和中部,企图将战争推向伊拉克腹地(2月11日)。伊拉克宣称,在中部战线,它的部队推进到巴格达—巴士拉公路。伊朗军队向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又发起攻击(2月22日)。伊拉克虽击退了伊朗军队的进攻,但自己也遭受巨大的伤亡并丧失了一部分领土。伊朗军队发动反攻企图再度占领伊拉克在马其农岛上尚未开发的油田,但失败了。伊朗人宣称,在这几次战斗中,伊拉克使用了毒气。国际观察员也已肯定,伊拉克人显然是使用了芥子毒气。战斗中,伊拉克空袭了伊朗在卡尔夫岛附近的石油设施。
1986年7月,占领法奥 伊朗军队发动突然进攻。战斗中,伊朗军队派遣训练有素的特种突击部队渗透到伊拉克军队后方。伊朗军队打败了法奥半岛上的伊拉克军队并占领了该地区。此次战斗也表明,侯赛因有意控制战争规模而实施有限战争的企图是徒劳的。
1986年秋,伊拉克调整战略方针 萨达姆·侯赛因和其领导层决定放弃1982年以来一直采用的防御战略,转而采用积极的进攻战略。他们将军队从过去的12个师扩充到40多个师,甚至征用原先从未征召过的大学生来扩编共和国卫队。伊拉克更加广泛频繁地使用空军,并特别加强其与地面作战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
1987年5月17日,攻击美海军“坚硬”号护卫舰 伊拉克空军的飞机在波斯湾使用法国制造的掠海飞行的空射反舰导弹误伤了美海军护卫舰“坚硬”号,造成舰上37人死亡。伊拉克对此表示道歉。
1988年2—8月,袭城战 伊拉克使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伊朗城市,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伊朗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且缺少地对地弹道导弹,因而只能作出有限的反应。
1988年4—8月,伊拉克进攻 伊拉克军队发动一系列进攻,暴露了伊朗军队纸老虎的真相。四次进攻都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伊拉克军队以微弱的代价重创了伊朗军队,收复了法奥(5月)。伊朗军队溃不成军。
1988年7月3日,“文森”号事件 美国海军“文森”号巡洋舰,在海湾地区执行任务时将一架伊朗客机误判为来袭飞机,将其击落,造成290名机组人员和乘客死亡。这架民航客机没有回答美舰一再发出的要求证明其性质的询问,在进入“文森”号巡洋舰导弹射程相当一段距离后被击落。美国政府向死难者的家属提供了抚恤金。
1988年8月,伊朗进行改组 伊朗决定将革命卫队编人军队并受军队的领导。霍梅尼任命拉夫桑贾尼为议会发言人和武装力量总司令。
1988年8月20日,停火 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倡议的停火协议。霍梅尼把这比喻是“吞下了一服毒药”。但连连失败并加上难以承担的战争重负使伊朗不得不停止战争。
英国—阿根廷福克兰群岛战争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进入福克兰群岛 一支由2000人组成的特遣部队在斯坦利港登陆。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一支由84人组成的英国皇家海军陆战卫戍部队被迫缴械投降。
1982年4月3日,阿根廷占领南乔治亚 一支特遣部队在南乔治亚的斯利特维肯登陆,并在同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一支由22人组成的分遣队进行七小时战斗之后,控制了该岛。
1982年4月3日,联合国宣布阿根廷为入侵者 英国将阿根廷进人福克兰岛一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经投票表决,安理会宣布阿根廷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实属入侵行为并勒令其立即撤出(联合国安理会第502号决议)。阿根廷不理会联合国决议,但又提出和英国谈判。英国表示,在阿根廷撒出福克兰岛之前,绝不与其进行任何谈判。
1982年4月5日,福克兰群岛特遣部队离开英国 2艘轻型航空母舰(“汉密士”号和“竞技神”号)和其他28艘舰只离开普利茅斯港驶向福克兰群岛。这支海军特遣舰队还包括一支由200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组成的两栖特遣部队。马尔维纳斯特遣舰队的司令,海军少将约翰·乌利维尔德伯爵率领7艘战舰和皇家舰队补给船,从直布罗陀海峡启航开赴阿松森岛,在那里与从英国出发的舰队会合。此后不久,“坎培拉”号客轮满载2000人左右的部队从南安普敦启航,该船被征用作运送部队和输送各种补给(4月9日)。与此同时,英国皇家空军在阿松森岛上(该岛位于福克兰群岛东北方向6000公里)部署了“大力神”和AM—10运输机。该岛一时成为福克兰群岛特遣部队的重要补给基地。它源源不断地通过英国皇家空军的运输机、皇家海军舰队补给船和商船队向特遣部队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另外,该岛也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和侦察机的基地。
1982年4月8……28日,美国企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美国国务卿亚里山大·M.黑格往返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伦敦之间,进行穿梭外交,以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两国危机。但双方都拒绝作出任何让步。然后,美国宣布它将支持英国(4月30日)。
1982年4月12日,英国宣布对福克兰群岛实施封锁 英国宣布,在4月28日,马尔维纳斯群岛200海里以内任何阿根廷的船只,都将被视为人侵船只并受到相应的处理。
1982年4月18日,英国侦察部队登陆 特种舰艇部队(属皇家海军陆战队)、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和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秘密地在福克兰群岛登陆,实施侦察。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为后续大部队登陆作战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1982年4月25—26日,英国收复南乔治亚岛 英国直升机在格利特维肯港附近使用机炮和火箭弹火力迫使阿根廷海军的一艘潜艇浮出水面。次日清晨,英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支小分队在格利维特肯港附近消灭了阿根廷军队的一支小部队,从而使英国特种部队轻而易举地收复了雷斯,并在包括南乔治亚岛的作战行动在内的一系列作战行动中俘获了156名阿根廷军人。英军成功地收复南乔治亚岛不仅是心理上的一个巨大的胜利,而且也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它是英国海军舰船驶往阿根廷的中继基地。
1982年4月28日,英国开始实施封锁
1982年5月1……3日,英国空、海军取得胜利 从阿松森岛起飞的一架英国“火种”式轰炸机和从特混舰队轻型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鹞”式垂直起降飞机对斯坦利港实施了猛烈的空袭(5月1日)。机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次空袭中“火神”式轰炸机还对机场实施了另外四次轰炸)。“鹞”式垂直起降飞机还对设在古斯格林的一个较小的机场实施了攻击,与此同时,“海王”式直升机还对达尔文港的阿根廷阵地实施了攻击。在同一天,英军的一架“鹞”式战斗机使用空对空导弹击落了阿根廷空军的一架“幻影”式战斗机。随着英国海军的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使用2枚有线制导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老式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5月2日),海战也日益激烈。该舰不到一个小时就沉没了,舰上的368人全部阵亡。
1982年5月4日,阿根廷实施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