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9年3月25日,阿尤布·汗辞职 由于全国发生的暴动日益加剧,他把政府移交给了陆军总司令阿加·穆罕默德·叶海亚·汗将军。
1970年10月7日,第一次普选 这次选举产生国民议会,该议会将在1971年初为该国制定一部新宪法。以谢赫·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东巴基斯坦人民联盟在这次选举中获得了绝大多数议席。谢赫·穆吉布及其领导的人民联盟为使东巴基斯坦获得自治进行了长期斗争。对于占统治地位而人数较少的西巴基斯坦民众和行政官员而言,这种选举的结果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1971年3月24日,叶海亚·汗总统颁布戒严令 这是在总统延期召开第一届国民议会后,针对东巴基斯坦发生的暴动而采取的措施。谢赫·穆吉布发动了一场非暴力公民不服从运动,使其实际上控制了巴基斯坦的这个东部省份。叶海亚·汗总统飞至达卡与谢赫·穆吉布谈判,但几天后(3月24日)突然离去,他把谢赫·穆吉布称为叛国者,宣布人民联盟非法。
1971年3月25日,内战爆发 由于巴基斯坦部队(几乎全部来自西巴基斯坦)主动采取镇压行动,导致穆吉布宣布东巴基斯坦独立,改称孟加拉国(3月26日)。在斗争初期,穆吉布被捕,装备精良的巴基斯坦陆军在大约五周内(到5月5日)残酷镇压了这次起义。东巴基斯坦人的伤亡数字不详,但可能超过了10万人。在战斗中,约300万难民从东巴基斯坦逃入印度,使该国本已存在的粮食严重短缺问题更加复杂了。4月间,又有300万孟加拉难民从东巴基斯坦逃入印度。一些难民曾试图骚扰东巴基斯坦边界,但成效不大,直到印度开始秘密支援他们后,这种情况才有些起色。这些行动使得边境事件不断增多,也促使巴基斯坦军队加紧镇压东巴基斯坦的暴乱。
1971年6—11月,与印度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 双方频繁炮击对方边境,并发动小规模袭击。印度对基地设在其西部境内的东巴基斯坦反抗者给予了大力援助。
1971年11月8日,美国对巴基斯坦实行武器禁运 尽管这被说成是一种美、巴双方“互相默许”的行为,但这的确是美国对巴基斯坦用美国武器镇压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日益不满的结果。
与印度的战争(1971年12月3—16日)
1971年12月3日,战争爆发 印度采取加强对孟加拉反抗者的援助,而又避免和巴基斯坦全面对抗的策略,最终收到了其显然一直预期着的效果:促使巴基斯坦首先采取敌对行动。巴基斯坦空军对印度的多数重要空军基地发动了大规模空袭,以期收到1967年中东战争爆发时以色列空军所取得的那种战果。但印度知道自己所采取的促使巴基斯坦发动战争的策略需要保持高度戒备,因此对巴基斯坦的空袭早有准备。巴基斯坦的空袭普遍没有成效。
1971年12月3日,印度入侵东巴基斯坦 由于对战争的爆发作了精心准备,印军以至少比东巴的9万巴基斯坦驻军多三倍的兵力,从北面和西面分两路大举入侵巴基斯坦的这个省份,同时还在北面、西面和东面三个方向实施助攻。
1971年12月4日,巴基斯坦军队侵入印控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军队小有所获,向前推进了约16公里。但早有戒备的印军已预计到了巴军的这种行动,很快就阻止了他们的推进。
1971年12月5—6日,苏联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停火决议 此时,印军正向东巴迅速推进。苏联为了支持其盟友印度,拒不同意停火,因为这会阻止印军的推进。巴基斯坦外长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立即将此问题提交运作缓慢的联合国大会。
1971年12月6日,印度承认孟加拉国
1971年12月14……16日,达卡之战 当印军地面部队在炮火和空军对该城守军实施空袭的掩护下,推进到距该城约11公里处时,战斗发生。东巴基斯坦政府辞职,逃至红十字会在该城划定的中立区内避难。
1971年12月15日,联合国大会要求在东巴基斯坦停火 这时,巴基斯坦在东巴的抵抗大多已经瓦解。联合国大会虽真诚呼吁停火,但又没有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之后大会就准备转入其他议程。对于联合国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巴基斯坦外长布托斥之为联合国“可悲而又可耻”的失败,并愤而离开联合国大厦回国。
1971年12月15日,印军向西进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印军收复了印度在克什米尔和旁遮普交界处的一些被占领土,并从海德拉巴和旁遮普的一些地方推进到了巴基斯坦境内。
1971年12月16日,达卡的巴基斯坦守军投降 K.尼亚齐中将向印度陆军参谋长马内克肖上将投降。战争实际上已结束了。
1971年12月17日,双方接受停火 印军的损失是:约2400人死亡,6200人受伤,2100人被俘;损失73辆坦克和45架飞机。巴基斯坦军队的损失是:4000多人死亡,1万人受伤,93000人被俘,其中包括了大多数受伤者。
1971年12月20日,叶海亚·汗辞职,布托接任总统 布托上任后颁布第一个法令,解除了高级军事领导人的职务,并将他们和前总统逮捕。
1972年7月3日,签署临时和平协定 布托总统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西姆拉经过五天会晤后,同意从多数交界地区撤军,但将最困难的克什米尔边界问题和93000名巴基斯坦战俘的遣返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1972年12月7日,达成《克什米尔停战线协议》 双方都开始撤军。
1973年8月8日,印度同意释放巴基斯坦战俘 战俘遣返工作于1974年4月完成。
阿富汗
1949—1965年,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 巴基斯坦拒绝接受阿富汗提出的修改边界的要求,双方关系紧张,偶尔发生边界冲突。
1956年8—10月,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苏联向阿富汗提供了火炮、弹药和飞机。
1973年7月17日,发生政变 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赫不在位时,他的妹夫——陆军司令穆罕默德·达乌德·汗中将夺取了权力,并宣布该国为共和国,他自任总统兼总理。阿富汗虽然在表面上建立了共和国政体,但从未间断的战争使它变得满目疮痍。
斯里兰卡(锡兰)
1948年2月4日,锡兰独立 它成为英联邦内一个独立的自治领。
1953年8月12……19日,发生共产党活动 政府从议会获得应急权力后,予以镇压。
1956—1961年,不时发生“语言骚乱” 这些骚乱源于少数民族泰米尔人希望他们的语言取得和僧伽罗语同等的地位。1958年(2—7月),这种骚乱加剧。但在政府同意给泰米尔语以有限的官方地位后(1961年8月5日),骚乱平息。
1962年1月29日,发生未遂政变
1971年4月5日—6月9日,人民解放阵线反叛 人民解放阵线对于总统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领导的极左政府所造成的社会进步缓慢心怀不满,企图控制科伦坡和其他城市。他们暗杀总理的阴谋没有得逞。城市的暴乱很快被镇压(4月13日),但在农村和丛林地区,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苏联向锡兰提供了战斗机和驾驶员培训人员。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都提供了直升机及机组人员。英国则运去了武器弹药。内战爆发两个月后(6月9日),政府正式宣布叛乱已被镇压。全国的学校重新开学。
1972年5月22日,锡兰成立斯里兰卡共和国 至此,国内各种政治势力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协。
孟加拉国
1971年3月16日,孟加拉国宣布独立 由于和西巴基斯坦存在纠纷并怨恨其统治,东巴基斯坦的政治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宣布该省独立,成立孟加拉国。此举导致巴基斯坦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恢复对东巴基斯坦的牢固控制(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巴基斯坦→内战爆发)。
1971年3……12月,独立战争 印度出兵千涉以前,东巴基斯坦的反抗大都失败了(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巴基斯坦→内战爆发)。
1971年,2月?7日,正式独立 这是印度战胜巴基斯坦的结果(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承认孟加拉国)。
尼泊尔
1950年11月11……20日,发生暴动 政府首相莫汗·苏姆谢尔废黜了国王特里布巴拉·比尔·比克拉姆(11月7日)。主张改革的国大党发动起义,支持国王。忠于政府的廊尔喀部队击败了暴动者。其后国王被迎回,恢复了统治。
1952年1月24日,发生未遂起义 共产党被取缔。
1952年8月13日,国王特里布巴拉实行直接治理 此举旨在平息已蔓延全国的动乱。1953年国王还政于议会(4月3日)。
1960年6月28日,与中国发生边境纠纷
1960年12月15日,发生王室政变 在军队的支持下,马亨德拉·比尔·比克拉姆国王夺取了权力,推翻了B.P.基拉拉首相的政权。
1961年3—12月,发生反叛 反叛被镇压。
东南亚
这一地区成了两种对立思想(共产主义对西方世界)在东方较量的战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崩溃后(1954年;参见下文),美国带头倡议在东南亚地区成立一个反共产主义的地区性组织,以阻止共产主义思想在该地区进一步传播。
东南亚条约组织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日内瓦会议)后,美国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创立一个互助安全条约网。东南亚条约组织就是在美国的努力下建立的。其八个成员国是: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英国和美国。缔结该条约,旨在进行集体防卫和经济合作,保护该地区的弱小国家免遭侵略。从理论上讲,东南亚条约组织仿效的是北约模式,但实际成效相对较小。
1954年9月8日,《马尼拉条约》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发出外交倡议后(始于6月30日),缔约国政府代表在马尼拉签署了《东南亚防御条约》。
1952年2月19日,《东南亚防御条约》生效
1964年4月15日,东南亚条约组织支持南越 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长理事会会议在马尼拉召开,会议发表了一份宣言,支持南越对越共游击队采取的军事行动。法国没有与会。
缅甸
人民的独立情绪,加上战争期间缅甸人既反对日本又反对英国的独立活动'参见①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②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5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促使英国同意给予缅甸独立。
1945—1946年,游击战争 英国军队被迫与持不同政见的武装分子在全缅甸展开了一场时断时续的游击战。在这些武装分子中,多数人是土匪。
1947年1月28日,英国宣布缅甸独立计划
1947年7月19日,昂山将军被暗杀 这位缅甸前总理、民族英雄和他的五名内阁成员,在仰光的一次内阁会议上被闯入的歹徒暗杀。凶手们被捕,受审后被处决(12月30日)。
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独立 在吴努总理的领导下,缅甸拒绝加入英联邦。
1948年3月,共产党起义 起义主要从缅甸中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开始。
1948年8月,克伦族起义爆发 目的是要成立克伦族自治国。他们起初取得成功,控制了缅甸中南部,并他们宣布独立(1949年6月14日),定都东吁。
1949年1—2月,仰光郊区的克伦义军 他们切断了仰光和曼德勒间的铁路,并进入了仰光市火炮射程内的部分地区。
1949—1950年,政府军反攻
1950年3月19日,政府军占领东吁 克伦族起义开始崩溃。缅甸政府重新巩固了对中部大部地区的控制。
1950年5月19日,政府军占领卑谬 这是缅甸中南部主要的共产党活动中心。
1950—1974年,缅甸游击战持续不断 在民族主义起义者和共产党起义者勉强进行合作后,忠于政府的缅甸军队在奈温将军的领导下,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游击战,使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恢复了法律和秩序。但地方性的暴动和游击战在许多偏远的省份仍在继续。
1953年4月23日,联合国呼吁中国国民党部队撤军 中国国民党政府失败后撒到缅甸东北部的这些中国国民党流亡部队,无视缅甸政府的权威。缅甸向联合国提出申诉(1950年)。这些流亡部队拒不撤走。然而,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约2000名中国国民党游击队员从缅甸撤至台湾(11月)。第二年年初,又有6400名游击队员及其家属撒至台湾(5月)。然而,据估计,仍有至少6000人留在这片丛林地区。
1956年7月31日,与中国发生边界纠纷
1958年9月26日,发生军事政变 由于政府管理腐败,又存在共产党发动政变的威胁,促使奈温将军接管了政府。在和中国签署《中缅互不侵犯条约》(1960年1月28日)后,他通过全国选举(1960年2月6日)恢复了文官统治。
1962年3月2日,第二次军事政变 文官政府的腐败再次促使奈温建立军人独裁统治。
泰国
尽管存在着大规模政治动乱,导致发生了几次军事政变和国王被谋杀,但同该地区其他国家相比,泰国相对稳定。泰国的反共立场非常坚定,也是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国(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东南亚条约组织)。到本时期末,对于美国在越南的行动,泰国给予了包括提供基地使用权在内的大规模援助。
1946年5月26—30日,法国和泰国发生边界纠纷 沿湄公河发生冲突后,泰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阻止法国的入侵。
1946年6月9日,阿南塔国王卒于可疑原因 他的兄弟普密蓬继承了他的王位。
1947年11月9日,军事政变 陆军元帅銮披汶·颂堪元帅控制了曼谷的政府。比里·帕依营总理逃到乡下。
1949年2月26—27日,发生暴动 在因共产党沿马来亚边界采取行动而实行的紧急状态期间,泰国陆、海军部队互相指责对方阴谋发动反对銮披汶·颂堪总理政府的政变,并直接导致曼谷市内和周围地区发生大规模战斗。
1951年6月29日—7月1日,海军暴动被镇压
1951年11月29日,军队暴动被镇压 然而,在混乱中,一次政变迫使銮披汶修改宪法。
1957年9月17日,不流血的军事政变 陆军元帅沙立·他纳叻掌握了政权;陆军元帅銮披汶逃到柬埔寨。沙立后来退役,建立了一个过渡政府(1958年4月)。
1958年10月20日,沙立再次夺取权力 重新掌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