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屯懈浇厍谡饫锝辛艘怀【龆ㄐ缘淖髡建D漠北之战,彻底击败了匈奴,7万余匈奴士兵被歼。这一战彻底打垮了匈奴,从此以后,他们不再对汉帝国构成威肋。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卒 这个战绩辉煌的年轻将军,死时还不足22岁。他戎马生涯的主要战果是,打通了汉帝国与西域交流和贸易的道路。
公元前111—前109年,武帝对南征战 打败匈奴、巩固了北方地区以后,武帝又将注意力转向南方地区。这一时期在南方南越王国的势力剧增,其统辖的范围包括东京(位于今越南北部)和安南(位于今越南东部)。武帝很快击败并统一了南越地区,越南山地民族的头领也承认汉帝国为其宗主国。
公元前108年,进军中国东北地区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和高丽北部地区的朝鲜国被击败,成为汉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104—前102年,汉帝国向中亚渗透 李广利率领汉帝国军队进入今甘肃省,而后跨过阿尔泰山,进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大宛国。沿途同中亚地区一些独立的小国进行了一些作战,取得了胜利,但对大宛国的郁成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李广利只好率军又退回甘肃敦煌地区。经过调整补充以后,李广利再次率军进击大宛国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大宛国承认汉帝国的宗主国地位。但这次胜利的代价十分惨重。因沿途的损失,李广利的6万部队中仅仅3万人到达大宛国,战后,只有1万人返回汉帝国。然而,李广利带回了3000匹良种马,使汉朝能够培育、繁殖出优良的战马。
公元前100—前80年,汉武帝的巩固作战 汉武帝统治的末期,集中全力巩固多年来征战的成果,并重视发展经济,以恢复帝国因多年持续征战而已经枯竭的国家财政。
公元前80—前1年,汉帝国和平 这是汉帝国一段短暂的和平与繁荣时期。在外蒙地区对匈奴的远征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73年,匈奴入侵土耳其斯坦(亦称突厥斯坦,指中亚及中国新疆一带―编者注) 这次入侵被汉帝国和乌孙人联合击退。乌孙人是印度一欧罗巴人种,与大月氏人有直接关系,居住在塔里木河以北地区。
公元前54年,匈奴再次入侵土耳其斯坦 汉帝国和乌孙联军再次击败了这次入侵。
公元前36年,索格提埃之战 汉帝国一支远征部队进入塔里木河以西的中亚地区。这支远征部队可能与罗马军团交战过,并击败了罗马人。这支罗马部队,可能是安东尼入侵安息(参见第四章→欧洲·地中海→“后三头同盟”之间的战争→安东尼入侵安息)军队的一部分。索格提埃位于奥克苏斯河以东,在波雷提米图斯河流域,可能是罗马军队进入亚洲的最东端。汉帝国军队能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大概主要归功于他们的弓弩手―其箭头或标枪很容易穿透罗马士兵的盾牌和盔甲。
汉朝的军事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军事体制。汉朝军事力量的基础是军民合一的军屯制。其法律规定,凡年龄在23—56岁的男性,每年必须到各地的军事训练中心接受一个月的军训;每人也必须按照要求,在中央禁卫部队服役一年,再到边防部队服役三年;当局部地区出现紧急情况或同外敌作战时,这些民丁必须响应国家的召唤,重新回到军中服役,汉武帝同匈奴作战时就是如此。
第五章 罗马的和平
(1—200年)
军事概况
在世界军事史上,罗马的和平时代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战乱最少的一段时期。这并不是说在罗马帝国较平静的行省外部不存在冲突,它只是表明,由于罗马帝国所拥有的军事力量异常强大稳固,无论是外来的袭扰还是内部的摩擦都难以动摇帝国牢固的根基。即便是在风雨飘摇的亚洲大陆,在同时代也鲜有能够向罗马帝国挑战的卓越将才。可能只有中国的班超和贵霜帝国皇帝迦腻色迦堪与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四位最伟大的戎装皇帝提比略、图拉真、马可·奥里略和塞维鲁相提并论。他们虽称不上军事天才,但却无一例外地具备作为伟大的统帅应该具备的旺盛的精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坚强的意志。
罗马和平
一般认为,罗马和平始于公元前29年,即屋大维(奥古斯都)战胜安东尼回到罗马之时。它终止于马可·奥里略的统治时期,大致上在162年,即东方战争爆发之时。当然,把162年看做是罗马和平这一黄金时代的终结点,并不意味着马可·奥里略已无力保护帝国免受日益增长的外来侵扰。
公元前13年,奥古斯都将罗马帝国的陆军裁缩至25个军团。即便把雇佣军和近卫军计算在内,帝国军队的总数也不超过30万有。后来随着“蛮族”沿莱茵河和多瑙河边界的袭扰加剧,帝国军队的人数到马可·奥里略时期已略有增长,但也仅35—40万人。这支数量不大的常备军加上数百万退伍老兵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他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组织严密的优良传统。
奥古斯都在创立优抚退伍战士制度方面又一次表现了他的睿智。6年,他建立了一项确保退伍者利益的永久基金,称之为“军库”。此外,奥古斯都还鼓励退役士兵在边塞省份定居。尽管这些退伍老兵往往将定居点本能地选在曾经服役过的要塞附近,但仍使帝国获益匪浅。首先,在帝国遭受外敌入侵或边境冲突中,他们至少可以作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力量投入战斗;其次,这些定居点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与常备军兵营、要塞、碉堡(城堡)等一起沿整个边境线构成了一道稳固的防御屏障;再者,这些定居点还培育了新一代优秀群体,他们生长在军人中间,接受着忠于祖国思想的熏陶,无疑是罗马帝国最理想的兵源。最后,这种安居边塞的制度还促进了从前落后民族聚集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当然,这种制度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负面效应,即随着大批壮劳力安居边塞,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意大利南部和帝国中部农业人口状况的恶化。总而言之,退役士兵诸项事务的管理成了罗马帝国经济、殖民和军事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一黄金时代,罗马帝国的海上力量却大为退化,它不再是一支强大的舰队,而更像一支警察和海岸警卫部队,其作用也仅限于稽私和打击猖撅的海盗。
在罗马和平时期,帝国的政治、军事生活中最令人不满的是对近卫军在帝国中的地位、作用缺乏制约。近卫军对国家的从属性没有从法规、道义等方面得到规范。他们整日无事可做,到处闲逛、甚至荒淫堕落,更可怕的是,他们还经常充当争夺王位和影响国家政策的工具。虽然在69年(即四帝争霸之年)后,近卫军曾一度被纳入帝国的严控之下,但事过一个世纪,这座堕落的闸门又一次被康莫达斯开启。近卫军再次成为左右皇权的有力工具,从而导致了塞维鲁军事专制统治时代的到来。
兵器
罗马和平时代,陆军和海军的武器装备都没有突破性的发展。虽然罗马人也担心其军事优势不能得以长久的保持,但由于不曾受到严重的挑战,也就失去了激励他们创造的动力。事实上,尽管需要武器装备进一步更新,但当时的科技水平还较低,无法为其提供所需的基础。
地图01 古代文明的极盛(约150年)
欧洲·地中海
罗马世界
罗马早期的统治者奥古斯都决定沿着一条明显的、易于防守的边境线来建立自己的疆界,他设立了边境行省,并把它们当作军事前哨阵地和缓冲地带,以防止欧洲的一些“蛮族”侵犯帝国的心脏地区。在罗马帝国的西北部和西部是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军事防御不存在什么问题;在南部是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同西部一样,在军事防御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在东部有黑海以及穿过地势起伏、崎岖不平山脉的幼发拉底河和卡斯河,形成了自然的边界线,东部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安息王国,而由于外交手段和安息游牧部落内部的虚弱,这种威胁正在减少(参见第四章→欧洲·地中海→罗马帝国和罗马和平的开始→同安息签订条约)。然而,阿尔卑斯山之北部和东部地区,却存在着军事威胁。这些土地上居住的是坚强勇猛、生性好战的日耳曼民族,其中一个民族在奥古斯都统治的早期就已经渗入到高卢和意大利本土(参见第四章→欧洲·地中海→罗马帝国和罗马和平的开始→沿北方边境线作战)。罗马帝国除了在多瑙河流域,从莱厄提亚到潘诺尼亚之间的前哨阵地之外,再也没有明显的障碍、屏障来阻止“蛮族”的入侵,没有缓冲地带来为防守边境的罗马军团提供机动的空间。奥古斯都感觉到莱茵河太靠近高卢的富裕省份,而且特别危险的是,在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上游之间是深深的突出部,它向西南方向延伸了很长的距离,一直到达今瑞士的巴塞尔。在纪元前,奥古斯都就已经决定沿着易北河和多瑙河建立一条帝国的北方防线。奥古斯都的养子德鲁苏斯和提比略在日耳曼和拉伊提亚地区实施的战役(参见第四章→欧洲·地中海→罗马帝国和罗马和平的开始→沿北方边境线作战),是他整个计划实施的第一个步骤。
1—5年,日耳曼起义 从公元前1年开始,此起彼伏的起义遍布日耳曼全境,一度威胁到罗马征服者早期的统治。4年,奥古斯都从东方召回其养子提比略,把他派往日耳曼地区。在两次作战中,提比略巧妙地镇压了那些起义。第二次作战是一次陆海联合作战。罗马军队派出一个分遣舰队,在易北河两岸的陆上远征队的协同下,沿着北海岸并顺着易北河逆流而上,对起义者进行扫荡。
6—9年,潘诺尼亚人起义 潘诺尼亚和依利芮孔发生了激烈的反抗,迫使提比略不得不率军到多瑙河地区作战,而把巩固日耳曼地区的任务交给罗马皇帝使者P.昆提流亚斯·法鲁斯。6—9年,经过一系列虽不壮观但却异常巧妙的作战,提比略平定了潘诺尼亚。莫俄塞亚和上潘诺尼亚变成了罗马的边境行省。
9年,阿尔米纽斯和法鲁斯在日耳曼 法鲁斯在日耳曼指挥5个罗马军团,外加一些辅助部队,其中齐鲁斯基族的一个辅助大队由阿尔米纽斯指挥。阿尔米纽斯是一个年轻的日耳曼部落酋长,他曾经在提比略的潘诺尼亚军中服过役。法鲁斯率领3个罗马军团和阿尔米纽斯的辅助大队,作为警备部队驻扎在威悉河以东的夏季营地中,这个营地位于现在的德国中部城市明登附近。当夏季即将过去时,法鲁斯准备返回他在利珀河的阿里索(也有说是哈特恩)地区的冬季营区。阿尔米纽斯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开始实施他蓄意已久的反抗罗马的计划。在他策划下,从威赛尔到阿里索之间的地区,突然爆发了一些小规模的起义。对这次起义的策划,法鲁斯虽然事先得到了一些友好的日耳曼人的警告,但他不相信阿尔米纽斯会反叛他。法鲁斯决定在返回冬季营地阿里索的途中,顺路镇压这些反抗。
9年9月(一说10月),条陀堡森林之战 法鲁斯指挥3个罗马军团,外加辅助部队,有近2万人的队伍,开始向冬季营地行进。军队的后面跟着许多士兵的家眷,还拖着绵长的行李纵队,至少有1万非战斗人员。越过威赛尔地区以后,部队进入了条陀堡的高山丛林地带,道路十分崎岖难行,大雨更增大了行进的难度,而且罗马军队开始遭遇来自于日耳曼游击队的袭扰。阿尔米纽斯与其分遣队,在离今德国的代物莫尔德市不远的地方突然全部叛逃,并消灭了罗马军队的一个分遣部队。毫无疑问,这对罗马军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法鲁斯集合他的队伍,试图继续向阿里索营地进发。当听到其营地已经被周围的日耳曼游牧部落占领的消息后,法鲁斯显然又想沿着埃姆斯河流域向北行军,在罗马北海岸的一个前哨地区建立一个基地。但是,由于非战斗人员、行李纵队、地形天气以及找不到适当的行进路线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他前进的速度很慢。因为日耳曼人的不断袭扰,罗马军团开始开辟新的穿过森林的路线。经过几天艰苦的作战,日耳曼人最终冲入了这个地方,并对罗马军队实施分割围歼。法鲁斯和其他幸存的军官以及所有的伤兵都自杀身亡,少量幸存的罗马土兵和几乎所有的妇女儿童,都被集体杀戮。
评论:条陀堡森林之战给罗马所造成的灾难,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传说,奥古斯都为此悲痛欲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经常会突然放声大哭,用头撞击门柱,高声叫喊:“法鲁斯,把军队还给我。”尽管这些年他派出了远征队进入日耳曼进行报复,但条陀堡森林的灾难,迫使他放弃了征服日耳曼并建立殖民地的企图,而是沿着莱茵河和多瑙河建立了一条防线。这个被他的对手所接受的决定,对未来的欧洲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为这个原因,条陀堡森林之战,通常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战斗之。
8—13年,提比略和日耳曼尼卡斯在日耳曼 奥古斯都派提比略去报条陀堡森林灾难之仇。通常这位罗马皇太子对完成这方面的任务非常老练、富有经验。在讨伐日耳曼人的作战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之后,奥古斯都再次派提比略去东方,而由日耳曼尼卡斯接替他在日耳曼的工作。日耳曼尼卡斯是德鲁苏斯的小儿子,也是提比略的养子,13年,他率领一支远征队到达了易北河地区。
14—37年,提比略统治时期 提比略是奥古斯都选择的继承人,14年奥古斯都去世后,元老院把他养父的权力授给了他。提比略是一位严厉而有争议的人物,他像胜任土兵一样胜任国家行政管理工作,他主要奉行他杰出的先辈制定的政策,使帝国继续保持繁荣。在他的统治期间,除了大日耳曼的作战以外,重要的军事事件很少,主要的一次是高卢起义。这次起义被盖尤斯·赛利琉亚斯迅速地镇压了下去。在犹太国,犹太人的领袖因慑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的淫威,于30年,把耶稣基督钉到了十字架上,因而曾一度造成了民族和宗教的混乱。提比略还挫败了一次由其助手——近卫军指挥官琉西厄斯·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