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被击成重伤,粟田只好取消他的进攻计划。数天之后(即11月11日),从A.置.蒙哥马利海军少将统率的“埃塞克斯”号、“邦克山”号和“独立”号航空母舰上,出动了大量飞机再次对拉包尔的日军港口实施了轰炸。虽然日军飞机进行了拦截,但由于在实力上美军明显占优势,结果日军的港口以及由粟田中将指挥的舰队进一步受损,之后不久,日舰队狼狈地撤回到特鲁克。
1943年11月25日,圣乔治角之战 伯克上校率领5艘驱逐舰,凌晨时借助夜幕掩护,在新西兰的东南海域击沉了3艘日舰,而美舰无一损伤。
评论:从早期付出巨大代价的经历中,美军建立了对日作战的绝对战术优势。这一夜战特长与美军排除鱼雷方面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意味着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美军再也不受小规模海上遭遇战的威胁。
空中作战
新几内亚和俾斯麦群岛空域
1943年1—5月,争夺制空权 由乔治·C.肯尼中将指挥的美国—澳大利亚第五航空队为取得对日军的制空权,在这一期间进行了艰苦的空中作战,第五航空队既要抗击驻在拉包尔的隶属日本海军的空中部队,又要抗击日军第十八集团军赶来增援的大量航空部队。经过多次激烈的空战以及对机场的袭击,到春天盟军基本夺得了制空权。
1943年3月2—4日,俾斯麦海之战 这是一次早期的空海战斗,发生在肯尼的中型轰炸机和一支由8艘驱逐舰组成的日本舰队之间,当时日舰正护卫着8艘运兵船载着7000士兵从拉包尔前往莱城。由于有浓雾作掩护,日军侥幸地认为可以借此避免盟军的空袭。但盟国空军及时发现了日军,并采用了最新发明的跳弹技术,进行超低空飞行,几乎贴近海面对日舰实施猛烈攻击。结果,日军有7舰运输舰和4艘驱逐舰被击沉,另外1艘运输舰也被美舰击沉,剩余的4艘驱逐舰带着重伤逃回到拉包尔。这次战斗中盟军仅损失了2架轰炸机和3架战斗机,日军大约有25架飞机被击毁。在7000名载运的士兵中有3000多人溺水而死,另外3000余人则被日军残余的4艘驱逐舰和潜艇救出。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中止了采用组成护船队对新几内亚实施增援的方式,而改为由潜艇或快速驱逐舰来完成。
1943年6—12月,空军支援地面作战 在此期间,肯尼中将的第五航空队精心筹划了支援地面行动的作战样式,并将这一方式保持到战争结束。具体为:首先,盟军出动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利用日军的弱点, 对预定作战地域的日军机场实施突袭,夺取这些地区上空的制空权。同时,出动远程轰炸机对较远距离上的日军空军基地进行轰炸,有时也得到从中南太平洋的基地和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的配合;其次,盟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对轰炸过的地域进行隔离,阻止日军的军事运输和舰队支援;最后,当麦克阿瑟指挥的地面军队向前冲击或准备实施空降作战及登陆作战时,航空兵要对地面日军目标实施极为猛烈的轰炸,这种攻击将贯穿整个地面作战过程。在空降作战中,由运输机负责把伞兵空投到指定地点,运输机可视情况来回空投物资,必要时给地面上的空降部队实施增援。与此同时,跟随地面部队一道前进的工程部队则要抢先修筑好遭轰炸破坏的机场,必要时得重建新机场。只有这样,战斗机才能更有效地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这些机场也可作为航空兵的前进基地,为远距离空中侦察和空袭创造条件。
所罗门群岛空域
1943年1—4月,日本空军实力锐减 在美国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后,日美军之间地面战斗暂时停止,但空中战斗仍在激烈地进行。由于日本海军航空兵在中途岛及以后战斗中接连失利,加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陆军和海军航空兵实力日益强大,从而使日本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随着美军从亨德森机场、新几内亚和航空母舰上对拉包尔的空军基地实施综合袭击,日军的处境更加恶劣。
1943年4月7—12日,日军实施空中反击 为了重新取得所罗门—俾斯麦群岛海域空中的优势和空中主动权,山本海军大将将第三舰队的航空母舰飞机从特鲁克派到拉包尔,以便对巴布亚和所罗门群岛上的盟军空军基地实施致命性的突击,从而削弱盟国空军的力量。实际上在这次袭击行动中,盟军的损失并不严重,而日军却以惨败而告终。
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毙命 当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乘飞机从拉包尔飞往布干维尔视察有关战场情况时,由于无线电通信被美军破译,被从亨德森野战机场起飞的16架美军战斗机拦截,结果两发炮弹击中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日本最有影响的战略家山本五十六的毙命,意味着日军距失败投降已为期不远,继任联合舰队总司令的是古贺海军大将。
1943年5—12月,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衰退 几个月以后,曾被山本五十六派遣到拉包尔的空中进攻部队被盟军彻底粉碎了,致使日军非常缺乏训练有素并具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训练事故屡有发生。在恶性循环下,日军的空中损失越来越大。到了1943年年底,日军仅在所罗门群岛就几乎损失了3000架飞机和飞行员。
中太平洋战区
1943年1—10月,美国海军集结 为准备跨越宽阔的太平洋向西进攻,尼米兹在夏威夷、斐济和新赫布里底群岛集结了大量的人员、军舰和飞机。到10月份,尼米兹麾下有:第五舰队,由雷蒙·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这一舰队包括7艘战列舰、7艘重型巡洋舰、3艘轻型巡洋舰、8艘航空母舰和34艘驱逐舰,这是美军最大的一支舰队;第五两栖登陆队,拥有运输10万余人作战部队的能力;第五两栖军,由海军少将霍兰·史密斯指挥。此外,尼米兹还拥有驻守在埃利斯群岛的第七陆航队(由黑尔指挥)及隶属于哈尔西的海军和陆战队力量。尼米兹的首要作战目标是攻占吉尔伯特群岛,在他看来,一旦占领吉尔伯群岛,就可以在此建立前进基地,为下一步行动——攻取马绍尔群岛作准备。在吉尔伯特群岛中,马金岛和塔拉瓦岛是日军重兵把守的对象,这两岛均有天然礁石作屏障。
1943年11月13—20日,对吉尔伯特群岛实施进攻前轰炸 11月13—17日,盟军先出动轰炸机对马金岛和塔拉瓦岛猛烈轰炸,然后在登陆部队上岸前,海军的重型火炮再次轰击,基本摧毁了岛上的日军工事。
1943年11月20—23日,攻占马金岛 虽然美军第二十七师第一六五团在强有力的增援下不费吹灰之力就粉碎了马金岛上的250名日军和数百名民工的抵抗,但仍未达史密斯所要求的速度。由于时间上的拖延,使得日军潜艇趁机对担负支援任务的美国海军部队实施了反击。经激战,美国海军的“利斯科姆湾”号护航航空母舰被击沉,舰上640名官兵殉难。而在登陆作战时才仅有66人死亡,152人受伤。在日本方面,大约500人战死,另外有100名左右的囚犯被抓获,几乎全是日本从朝鲜抓来的民工。
1943年11月20—24日,攻占塔拉瓦岛 塔拉瓦岛几乎是一个由环礁围成的城堡,岛形呈扁状,含沙质,面积仅为约822亩,岛上如蜂巢般林立着地下掩蔽部和约400个碉堡、障碍物和坚固的支撑点。岛上的日军守卫部队拥有从新加坡运来的8英寸(约20厘米)火炮。塔拉瓦岛被珊瑚暗礁环围着,其开阔地带均进行了潜艇布雷,且在海滩上缠满了倒刺铁丝网。由于侦察不严密,美军没有发现暗礁。尽管美军预先进行了空中轰炸,海军也实施了炮火准备,但当美军的第二海军陆战师发起冲击时,由芝崎海军少将率领的4700多名富有作战经验的日军一齐从地下工事里冒出,进入各自的防御阵地。美军大多数登陆艇由于触礁而搁浅,只有少部分登陆艇能抵达岸边。美军登陆部队在穿过仅几百米长的狭长地带时,遭到日军各种火力的交叉射击,损失巨大。当第一批部队借夜色登陆上岸时,海军停止了舰炮射击,以免误伤陆战队。在5000名登陆部队中,死伤达1500名。当天夜里,美军运来了坦克、大炮和弹药。第二海军陆战师预备队登陆,在日军交叉火力下,损失344名官兵。由于岛上没有更多的机动余地,美陆战队只好一步步正面推进。最后,在空中和海军火力的支援下,美军将日军压至塔拉瓦岛的最西端。11月22日夜晚,残余日军组织了一次自杀性反攻,但到23日被美军彻底消灭。美军俘敌约100人,其中只有17名士兵,其余全部战死。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有985人战死,2193人受伤。在这些作战行动中,古贺海军大将慑于美国航空母舰的威力,把舰队留在特鲁克,出动夸贾林岛的陆基航空兵,在感恩节(11月25日)夜对美军登陆部队的军舰实施了两次不成功的袭击。
地图31 中太平洋战区作战行动1943年11—1944年6月
评论:塔拉瓦岛之战,是美国军事历史上付出重大代价的战例之一。其教训使以后的登陆作战技术有很大提高,许多错误得以纠正。如:侦察不周密;地面和空中火力准备力量不足,尤其是缺少摧毁敌人良好防御工事的炮兵火力。这次战斗的战略意义是:海军部队在塔拉瓦岛之战中史诗般的英勇行为,使尼米兹在尔后攻击马绍尔群岛和摧毁或孤立日军在特鲁克的大型海军基地的作战行动中,更加注意陆基航空兵和海军力量的密切配合。
北太平洋作战行动(1943年)
1943年初,由于占领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和基斯卡岛的日军得到了堪察加河最南端出海口处的帕拉马肖鲁岛上的陆基航空兵支援,为此,美国决心将其消灭。实际上,在浓雾、多雨的北太平洋地区和日军作战,对于战争的进程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只能使美军自寻烦恼。不过,虽然战争结局主要取决于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重大战斗,但北太平洋的冲突也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943年3月26日,科曼多尔群岛之战 在白令海峡,查尔斯·H.姆克莫里斯少将率领2艘老式巡洋舰——轻、重型各1艘及4艘驱逐舰,同细萱中将率领的日军北方战区舰队的2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及4艘驱逐舰遭遇。当时日舰正在护送支援部队前往阿图岛。经过交火,美军的“盐湖城”号受伤,同时日军的“那智”号巡洋舰被击成重伤。当日舰逼近美舰时,美以3艘驱逐舰发起鱼雷攻击。由于担心遭到从荷兰港起飞的美空军袭击, 日舰逃回到幌筵岛。此后,日本仅靠潜艇对阿图岛上的驻军进行补给。
1943年5月11—29日,阿图岛之战 5月11日,弗朗西斯·W·罗克韦尔少将借浓雾把其麾下的第七步兵师送上阿图岛,经过18天激战,美军把日守备部队赶出坑道工事。结果2500名日军只有29人被俘,余者皆战死或自杀。美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12000名参战人员中,死561人,伤1136人。
1943年8月15日,基斯卡岛之战 8月15日,一支加拿大—美国登陆部队在基斯卡岛登陆,不料岛上的4500名日军守备队早于7月29日在迷雾和夜暗的掩护下撤走了。
1944年对日作战行动
战略和政策 1944年初,轴心国在太平洋、大西洋的势力有所衰减,而美国的战争力量(包括人力和武器)却在不断增长。早在1943年的潜艇袭击中,美国潜艇就击沉了日军约300艘商船,吨位达130万吨,超出日本生产能力700吨以上。日本虽开始意识到来自美潜艇袭击的威胁,但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1943年初,美军仍然广泛实施潜艇战,以此打击比美军强大的日军油船队伍。然而,毕竟日军还是可怕的对手,尽管有时在作战指导思想上犯有错误,但依靠其熟练的战术手段和狂热的士气,他们在各个战场仍表现得十分猖狂。
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 日军和盟军双方都在准备进攻作战,日军的目标是:占领中国的东南部,根除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基地,并从缅甸入侵印度;盟军的目标是:把日军赶出缅甸,解除日军对印度的威胁,并开通缅甸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以对中国实施援助。当时,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的矛盾日益激化,他希望中国军队在大陆保持成功的防御,而在缅甸实施积极的进攻,以配合斯利姆将军的英第十四集团军对缅甸日军的反击行动。
缅甸
盟军的形势和计划 1943年10月,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成立于1943年夏)宣布进入临战状态,当时司令官是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司令部设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后来迁到锡兰的中部城市康提)。蒙巴顿将军负责盟军在缅甸的全部作战行动,史迪威被任命为其副手。不过史迪威将军还负有其他使命,只能抽出一些时间在康提实施指挥。从印度向缅甸进攻的盟军地面部队,包括史迪威率领的正在缅甸北部的胡冈河谷积极与日军展开战斗的北方战区司令部(2个中国师),统由斯利姆将军指挥(史迪威作为“东南亚统帅部”的副指挥官,是斯利姆将军的上级,但其作为北方战区部队的司令官,却要受斯利姆的指挥)。蒙巴顿和斯利姆决心待1944—1945年的雨季结束后,即让印度的英军部队攻人缅甸。他们同意在印度—缅甸边境实施小规模的军事进攻,以支援史迪威的北方战区部队。这些军事进攻中有两次攻人缅甸境内:一次是在阿恰布附近的若开;另一次战斗是在温盖特将军的指挥下的远程奔袭,这次出击一直攻到缅甸境内的东北部(这些进攻都得到了在魁北克的丘吉尔和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赞同)。史迪威将军指挥3个中国师(后来增加到5个师)和1支较小的美军部队,也准备在1944年的雨季到来前,占领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市,因为那里有机场可供利用。
日军的形势和计划 日军也开始调整其在缅甸的部队。缅甸方面军由新来的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指挥,从属于司令部设在西贡的寺内寿一元帅,此人负责整个南部资源区的作战行动。木村拥有6个战斗师,其中有2个师归他自己直接指挥,另外4个师则属于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
河边正三将军令牟田以三个师的兵力越过山区向东印度发起一次进攻。连加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