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洋战争(1879—1884年)
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夺氮肥及硝酸盐的产地塔克纳、阿里卡和塔拉帕卡(均属秘鲁)以及阿塔卡马(属玻利维亚)。阿塔卡马是玻利维亚唯一的出海口。智利经营开发硝酸盐的公司被秘鲁和玻利维亚课以重税,所以智利决定开战。
1879年2月14日,智利开战 一支智利海军远征队夺占了安托法加斯塔,该城周围附近的地方也很快被占领。随后智利封锁了沿海港口。秘鲁海军上校M.格劳指挥装有炮塔的铁甲舰“瓦斯卡尔”号成功地骚扰了在伊基克之外海上的智利战舰,整个智利海军都出动搜寻“瓦斯卡尔”号。
1879年10月8日,“瓦斯卡尔”号被击沉 5艘智利战舰,其中包括2艘铁甲舰,在安托法加斯塔之外的海上将“瓦斯卡尔”号包围。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海上追击战,“瓦斯卡尔”号不堪密集的炮击而投降。它的炮塔被击毁,操舵装置被击坏,193名水手中伤亡64名,其中包括格劳上校和立即接替他指挥战斗的四名军官。海上的控制权落人智利手里。
1879年11月1日,智利侵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南部 一支远征军在皮萨瓜登陆后,于11月16日突破玻利维亚—秘鲁联军在圣弗朗西斯科的重兵布防。11月27日,联军在塔拉帕卡击退智军,但没能利用胜利扩大战果。随着控制了玻利维亚海岸和秘鲁的塔拉帕卡全省,智军转而将目光投向北部。
1880年1—6月,封锁阿里卡和卡亚俄 秘鲁的防御措施包括使用水雷和无效的鱼雷。一支12000人的智利部队在阿里卡附近的帕科查登陆,然后向内陆进军。3月22日,在克斯塔德洛斯安赫莱斯,玻利维亚的N,坎佩罗将军指挥一支9000人的两国联军防守一峡谷,直至其侧翼遭到智利将军M.巴克达诺的包围。该战,联军损失530人,智利军损失687人。
1880年5月26日,塔克纳之战 起初,智利军发起的零散的攻击被击退。随后,巴克达诺集中兵力猛攻秘鲁军左翼,并横扫了战场。双方损失均很惨重,联军损失3000人,智利军损失2000人。随着联军在该地区完全被消灭,智利军转而进攻阿里卡,6月7日,通过一次总攻击占领了阿里卡。
1880年11—12月,利马战役 11月18日,巴克达诺率领一支22000多人的军队在皮斯科登陆,六个星期后,他沿着海岸向利马进军。在利马,由于22000多人的守军部署在两道连续的防线之后,很难从侧翼迂回。因此,智利军发动了正面进攻,夺取了在乔里勒斯的第一道防线,损失了3000人。两天之后,在两国和谈期间,智利军一次不经心的行动导致秘军发动了一次大胆的反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四个小时,最后智利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两次战斗,智利军损失5443人,秘军损失9000人。12月17日,利马被占领。至此,秘鲁的抵抗彻底被摧毁。随后,智利的大军撤走了,仅留下少量的占领军实施清剿扫荡。
1883年10月20日,签署《安康条约》 秘鲁正式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允许智利继续占领塔卡纳和阿里卡两省,为期十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再确定两地归属'塔卡纳,后来变成应在1929年还给秘鲁,参见第二十章→美洲→南美洲诸国(阿根廷、智利、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西) →塔克纳→阿里卡领土争端'1884年4月4日,智利与玻利维亚签订了《瓦尔帕莱索条约》,承认智利将永远占有玻利维亚的海岸地区。
1889年11月15日,巴西帝国的终结 M.D.D.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军政府秘密地将D.佩德罗二世赶出皇宫,并将他和其家人用船送到葡萄牙。在临时政府之后,很快成立了巴西联邦共和国。然而,骚乱仍不止,并终于在1891年9月,在南里约格朗德州演变为暴动。
1893—1895年9月6日,在里约热内卢的海军暴动 统率在里约热内卢港内海军的C.D.梅洛海军上将,要求F.佩豪托总统辞职。遭拒绝后,他指挥海军炮击里约热内卢。经外国公使们的调解才避免了进一步的破坏行为。梅洛和由G.萨赖瓦领导的南部暴乱者联合起来。而政府急忙召回在海外的战舰并调动政府军。在里约热内卢港指挥暴动舰队的S.D.伽马急忙弃船,并带领其部下到葡萄牙的军舰上寻求庇护。随后,他们被送到蒙得维的亚。梅洛和萨赖瓦发生分歧,暴动军瓦解。梅洛在对南里约格朗德城发动了一次不成功的进攻后,乘船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向阿根廷政府投降。1895年7月,政府军在南方彻底消灭了暴动残部,从蒙得维的亚返回的伽马被杀死。
1895—1896年,委内瑞拉和英国的边界争端 1895年12月,在英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之间存在的边界分歧导致了美国和英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该危机通过谈判得到解决,一个国际性的仲裁委员会普遍倾向于英国的主张。
西印度群岛
古巴
1849—1851年,洛佩斯远征 西班牙将军N.I.洛佩斯,是在美国的古巴流亡者领袖,他从美国出发进行了三次革命远征,但都失败了。1849年8月11日,由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干预,第一次远征失败了。第二次远征军包括一部分美国南部的志愿人员。1850年5月19日,他们在卡德纳斯登陆,但被赶出来。第三次远征,仍然包括一部分美国志愿人员,他们从新奥尔良出发,于1885年8月11—21日,在哈瓦那附近成功地登陆,但由于没有古巴国内声援暴动相配合,他们被抓获。洛佩斯和51名美国人经军事法庭审判,在哈瓦那被处死。
1868—1878年,十年战争 古巴的暴动得到美国的同情和支持。1艘前南部偷渡船“弗吉尼厄斯”号被卖给了一伙古巴暴动的支持者,但后来在1873年10月1日,于牙买加的莫兰特湾之外,该岘被西班牙战舰“旋风”号捕获。
1895—1898年,古巴起义 古巴人民对西班牙就其殖民政策进行的表面改革不满。在1895年2月23日,当西班牙宣布中止执行其拥护宪制的保证时,这种不满终于达到极点。公开的暴动招致西班牙残酷的报复,然而这种报复行为却并不成功。西班牙在岛上遍设带倒刺的铁丝网、壕沟和碉堡,以分割各个地区的起义者。最后西班牙V.威莱上将在古巴开设了许多集中营,将古巴平民从他们的家园中赶进条件极端恶劣的集中营。在美国,对古巴人民的同情和对西班牙的义愤之情逐渐高涨。随后,美国向西班牙提出了撤换威莱的正式要求。1897年10月,西班牙勉强同意,但却使两国关系变得紧张起来。1898年2月15日,由于一艘美国战列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被神秘炸毁,终导致两国开战(参见第十八章→北美洲→美国→西班牙→美国内战)。
1898年4月25日,西班牙—美国战争(参见第十八章→北美洲→美国→西班牙→美国内战)
1898年12月10日,签署《巴黎和约》 西班牙将古巴割让给美国,并请美国托管西班牙侨民。L.伍德的军事政府开始为古巴的永久独立做准备。
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革命的暴动和起义遍布全岛。海地分别在1867年、1870年、1874年、1876年和1888—1889年爆发了革命,之后,部分恢复了法制和秩序。多米尼加共和国逐渐和其西边的邻居疏远,由于对海地的惧怕,在当地人们的要求下,1861年它变成了西班牙的附属国。然而,由于西班牙的残暴统治,很快便在1864年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的革命,随后,西班牙在1865年放弃了多米尼加。1868—1870年,多米尼加试图变成美国的附属国,但遭到美国参议院的拒绝。在这一时期剩下的日子里,多米尼加变得相当的平静和稳定。
澳大拉西亚
新西兰
1860—1870年,第二次毛利战争 毛利族人刚毅不屈、英勇好战而崇尚自由,起而反抗在他们领地定居的英国人贪婪的连续不断的蚕食,从而导致了历时十年的小规模却又非常激烈的游击战争,并使人们大体上联想到美国白人与平原印第安人之间的争斗之激烈残酷。英国的正规军和当地民兵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双方都觉得永无休止的战斗也许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遂尝试由外交途径而不是武力来解决这一矛盾,并达成了妥协。毛利人于是成为殖民国家中一个受人尊重的民族。
第十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总体战的时代
(1900—1925年)
军事概况
概述
这一阶段是急剧变化的过渡时期,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日俄战争(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日俄战争)是典型的有限战争并使用了规模空前的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总体战并投入了更多的军队。汽油内燃机的出现,以及武器杀伤力的急剧提高,使作战行动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人们必须竭尽体力与智力来实施战争。
军事领导
关于领导者的素质在本时期的发展总是存在着商榷的余地。在军界之外,被称为“老虎”的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既是凶猛与暴行的化身,又体现着大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具备号召和集合起全法国为其生存而战的卓越才能。在军界,出类拔萃的人物有法国的霞飞和福煦、美国的潘兴、英国的黑格和艾伦比、德国的兴登堡、鲁登道夫和法金汉、俄国的尼古拉和布鲁西洛夫、土耳其的凯末尔、日本的大山岩和东乡平八郎,还有波兰的毕苏斯基和苏维埃俄国的列昂·托洛茨基。托洛茨基以其管理和军事才能逐步地将一支由大量低素质的农民组成的军队,造就成能征善战的红军队伍。就整体而言,本时期,德国军队军事领导的职业水准毫无疑问是最高的,然而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的水准也不是差得太远。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时,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已采纳了总参谋部的领导体制,并或多或少地沿用着曾被冯·毛奇(参见第十八章→军事概况)统帅下的普军和德军所成功运用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英国和美国曾长期抵制引入总参谋部体制,因为对处于盎格鲁—撒克逊民主政体中的许多人来说,它的出现是朝着军国主义迈出了一步。但是,在世纪之交期间两国实施的一些相对较小的战争中,有大量证据表明既有的领导体制之低效率与不完备。在英国,英布战争之后,英帝国国防委员会和霍尔丹勋爵成功地说服了大多数同胞,总参谋部是军事上的必需,它并不危及自由人民的根本权利(参见第十九章→欧洲→西欧→英国)。在美国,大致同一时间,陆军部长伊莱休·鲁特获得了类似的结论,认为可以采取措施弥补美西战争(参见第十八章→北美洲→美国→西班牙—美国战争)中明显体现出的指挥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战 略
拿破仑“全民武装”的思想已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国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家生产和供给其武装力量以武器和粮食的能力,比仅为其提供穿军装的人力更为重要。这一点在大战中被俄军详为诠释。由于不能在战场上对其军队进行充分地武装和维持,俄国的数百万炮灰相对而言是无甚效用的。英国对中欧列强的海上封锁、德国对协约国海上供应线的潜艇战,如果说实际上尚未超过的话,那么至少也和纯军事行动同样重要。因为这些行动的目的是要扼杀对方的国民,而陆军和海军的食品和弹药的来源正是依靠着他们。
这意味着政治和经济的考虑必然要支配军事的决策,战争将不再局限于军事。总体战的胜利像依靠军人一样依赖于农场和工厂的工人。这些在美国内战中已有的教训,人们不得不再一次地学习。
正如西线的僵局说明的那样,战略受到武器效能极大的制约。然而仅就此得出堑壕战争的僵局意味着在运用机动和火力来达成决心方面,军事领导能力的衰退和广泛的战略机动概念的衰亡这一结论是不对的。西线流血的僵局缘于地域的限制和增进了的火力的战术影响。在西线,战争是以机动战的形式开始的(“施利芬计划”),而其第一次决定性交战的胜利也是以机动达成的(霞飞在马恩河)。只是当机动的双方到达了可用陆地的尽头(在“奔向大海”作战行动之后),双方的交战才陷入僵局,正面的攻击和突破成为唯一可能的答案。
在西线,双方都不断地摸索着试图以战术突破来达成战略机动,但是尽管代价高昂,却没能取得决定性结果。为了突破纵深梯次的防御不仅需要强大的首次突击力,而且需要不断地投入预备队和实施不断的火力支援以保持强大的后续突击力,并向缺口两翼扩张,正像洪水不问断地冲击并扩大在水坝和大堤上已形成的缺口的那样。然后以丝毫不衰的勇猛行动向防御深远纵深扩大战果。虽然在西线有几次曾对防御阵地达成了一时的突破,但像理论上分析的洪水般的突破贯穿却从没有完全实现。以现有的输送手段和工具,双方都不能解决战术机动、机动性火力支援和后勒支援的难题,从而赶在防御一方机动预备队封闭缺口之前,将战术的胜利发展成逻辑上的、决定性的结果。在另一个主要的战线上存在着类似的僵局,然而由于存在较广大的空间,战术的突破和战略上的机动在东线要容易的多。
陆军武器、作战原则和战术
19世纪下半叶,军事人员都注意到武器不可逾越的界限越来越大。然而几乎无一例外,欧洲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都没有足够地重视美国内战的教训和经验(同时也没能留意在日俄战争中,这些教训得到的进一步的证实)。他们的注意力局限于欧洲的经验,而部分地是由于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战争都较短暂,他们普遍地没能正确地认识它们。
在20世纪之初,欧洲两个主要的军事大国,德国和法国都强调在战斗中夺取和保持主动权的重要性。大多数国家也以他们为榜样亦步亦趋。军队的热忱或称之为攻势精神渐为养成。攻势原则最伟大的倡导者是斐迪南·福煦将军,他曾任法兰西军事学院的院长,他认为火力的增强对防御者和进攻者都同等的有利。福煦还强调在武器训练方面确立较高的专业标准和掩蔽物的运用、保密性和战术机动的重要性。然而其追随者路易斯·卢瓦佐·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