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29年,德意志帝国支援 帝国皇帝派西吉斯蒙德三世率7000部队,以阻止古斯塔夫从普鲁士向德国进军参加三十年战争的计划。科尼埃科波尔斯基立即开始进攻,并突然袭击了古斯塔夫及其进军途中的一支骑兵分遣队。
1629年,什图姆之战 瑞典骑兵的作战一塌糊涂,古斯塔夫两次受伤,他从此再也不能穿盔甲了。但瑞典依然牢固地占领着波罗的海沿岸。
1629年,《阿尔特马尔克停战条约》 这个条约之所以得以签署,是因为波兰急于求和,古期塔夫则希望抽身去参加三十年战争。波兰失去了立沃尼亚北部的德维纳河。瑞典被获准可使用普鲁士的除柯尼斯堡、但泽和普次克以外所有港口达六年。维斯杜拉下游的港口(马林堡、什图姆和格洛瓦)则临时由勃兰登堡选帝侯管理。
1632—1634年,俄国—波兰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
1632—1648年,拉迪斯拉斯四世的统治
1634—1653年,与瑞典“不流血的战争” 利用瑞典卷入三十年战争的机会(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瑞典时期),拉迪斯拉斯在维斯杜拉下游集结24000人的部队,从而构成对在普鲁士港口的瑞典人的威胁。在承认波兰对波罗的海东海岸拥有主权的前提下,波兰开始同瑞典谈判。由此导致了《什图姆斯多夫和约》的签署,依约双方将休战26年,并将普鲁士全部归还波兰;立沃尼亚的德沃纳河南部地区的大部也归波兰。
1648—1668年,约翰二世卡西米尔的统治
乌克兰哥萨克起义(1648—1654年)
起义者由波格丹·喀米尼茨基领导。由于双方作战均十分残酷,致使乌克兰惨遭破坏,人口急剧下降。喀米尼茨基不仅征召哥萨克,而且还集结了许多乌克兰农民。他还同克里姆可汗结成联盟并得到鞑靼军队的帮助。
1648年,哥萨克取得的胜利 这些胜利是在佐尔特—沃迪及科尔孙之战中取得的。
1649年,皮拉瓦斯之战 此战中,波兰的36000人的军队被哥萨克打败。
1648—1649年,波兰处于防御态势 波兰军队分别于1648年和1649年据守其战略要塞勒武韦、扎莫希奇和拉巴拉日,以抵御哥萨克的进攻。
1649年,《兹博罗夫条约》 条约使波兰与哥萨克的战火暂熄。
1651年,战争再次爆发 7月1日,在欠雷什蒂什扎克之战中,由约翰·卡西米尔率领的3400人的波兰军队决定性地打败了哥萨克与鞑靼联军,联军兵力为20万人,由喀米尼茨基指挥。
1651年,《比亚瓦—吉尔考条约》 哥萨克请和,但喀米尼茨基率余部仍然继续战斗。
1654年,《佩雷拉什拉瓦勒条约》 依照条约的规定,哥萨克置乌克兰于沙皇阿列克塞的保护之下,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条约的签署挑起了波兰与莫斯科间的战争。
1654—1656年,波兰与俄国的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
1655—1660年,第一次北方战争 波兰在此次战争中同瑞典作战(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1657年,特兰西瓦尼亚入侵(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的兴起与衰落)
1658年,《哈吉克条约》 慑于在北方战争中结成联盟的俄国与波兰之威势,乌克兰摄政维霍斯基同波兰达成该条约。依约,乌克兰、波兰和立陶宛人民有平等的权力,并创建独立的乌克兰公国,其统治者经由波兰国王批准后,由波兰行政长官担任。同时,乌克兰派上议院和代表参加波兰议会。此举再次挑起波兰与俄国的战争,而此时,波兰正在忍受着瑞典人的屡屡入侵。
1658—1666年,波兰同俄国的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
1668年.约翰·卡西米尔退位 继而为争夺王位发生了激烈斗争。
1669—1673年,迈克尔·维希涅维克基的统治 这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坚决支持国王的党徒与王室的反对派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争斗。反对派的主要领导者是约翰·索比斯基。
波兰—土耳其战争(1671—1677年)
经长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乌克兰于1667年被沿第聂伯河瓜分给俄国与波兰。1668年,哥萨克首领彼得·多罗申科拒不接受波兰的统治转而接受土耳其为其宗主国。此举必然遭到波兰的镇压,同时,波兰人也已考虑到土耳其必然要求其割让乌克兰。土耳其提出要求后,尽管波兰没有备战,仍然拒绝了土耳其的要求。
1671年12月9日,穆罕默德四世苏丹宣战
1672年夏,入侵波兰 大维齐尔(指伊斯兰国家尤指以前奥斯曼帝国的首相)艾哈迈德率20万的大部队从南部入侵波兰,土耳其人、鞑靼人及哥萨克人联合包围了战略要地卡梅尼察。经12天的围困后,要塞被炸平,1100名守军在城堡废墟上直至战死。攻克卡梅尼察之后,土耳其人在未遇什么有效抵抗下占领了卢布林。
1672年10月,《布切克条约》 由于迈克尔不能将其土崩瓦解的王国重新联合起来,不得不将波多利亚割让于土耳其,并承认位于乌克兰西部的多罗申科的独立。波兰还同意每年向土耳其进贡。但该条约并未被波兰议会签署批准。
1672—1673年,索比斯基重整河山 在面临被土耳其灭绝种族的危险的情况下,索比斯基组建了一支4万人的部队,向土耳其人发起进攻。此前,索比斯基已因早期战胜过土耳其人而闻名。
1673年11月11日,第二次霍京之战 此战,索比斯基首先歼灭了一支3万人的土耳其部队。随之攻占霍京要塞,其他土耳其部队未经作战就撤出了波兰。开战前几天国王迈克尔已死。闻此,索比斯基未再发动进一步的进攻,而将其部队重新部署,以保卫边界地区。1674年5月21日,索比斯基匆忙赶至华沙,在那里被选举为国王。
1674—1696年,约翰三世索比斯基的统治 此间,国内动乱依然如故。
1675年,土耳其入侵 大约6万人的土耳其部队和10万名鞑靼人入侵波多利亚和乌克兰,不久攻占霍京,并威胁勒武韦。
1675年,勒武韦之战 此战,索比斯基打败土耳其人,随后又将入侵者赶出国界,并取得几次小的胜利,从而解放了除卡梅尼察以外的波兰全境。但国内的问题却阻止了他集结一支大型军队以入侵土耳其的计划。
1676年9月,土耳其入侵 由易卜拉欣帕夏统领的20万人的土耳其部队,再次侵入波兰南部。
1676年9—10月,茹拉维纳之战 经过两个星期不间断的作战,索比斯基率16000人打败了土耳其人,此前,土耳其人驻守于德涅斯特坚固的要塞之中。
1676年10月16日,《茹拉维纳条约》 土耳其人同意将乌克兰西部重归波兰,他们则得到波多利亚,包括卡梅尼察和霍京。
1676—1681年,乌克兰仍然处于战乱之中 当波兰同土耳其作战时,俄国人也同样与土耳其交战(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土耳其战争开始),从而屡屡破坏《安德鲁索夫休战和约》(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一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俄国人还入侵波属乌克兰,并对其造成巨大的破坏,同时鼓动哥萨克继续举行反波兰的起义。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主要在波属乌克兰的东部地区进行,残酷的战争将富饶的东乌克兰化为一片荒芜的土地。
1683年3月31日,同帝国结盟 土耳其刚刚结束与波兰和俄国持续不断的战争,转而进攻奥地利。索比斯基认为,如果奥地利被打败,土耳其便会直逼处于波兰心脏地区的克拉科夫。因此,索比斯基同帝国建立了攻守同盟,并进行战争准备。
1683年7—9月.围攻维也纳(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维也纳战役) 这是索比斯基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1683—1699年,不连贯的战争时期 在同土耳其的战争中,双方各有胜负。索比斯基没有能够与俄达成任何协议。作战中,他虽然首当其冲,却不能得到嫉妒心极强的李颇德皇帝的任何帮助,他不得不艰苦据守乌克兰。与此同时,波兰内部依然处于动乱之中。
1696年6月17日,索比斯基卒
俄国
莫斯科的军事力量是在与西方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发展的,因此,其国家的落后状况也基本上在军事力量上得到了反映。17世纪之初,莫斯科军队装备落后,训练很差。他们经常被认为相对“弱小”的瑞典和波兰军队所打败。但在要塞防御中,俄国人却表现出异常的不屈不挠、机智多谋和勇敢顽强。1612年,瑞典和波兰入侵者就因进攻受挫被迫撤退,但入侵者的对手不是正规军而是普通的民兵。
到本世纪中叶,一种新的募兵制被引人俄国,基本内容是,农民和城市居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常备的步兵和骑兵团代替了老式的临时征兵。除了这些半正规的军队,俄国还有巧万名热衷于战争的哥萨克。到本纪世末,为应付突发事件,莫斯科可以动员30万名武装部队——其大部均未经训练。
17世纪早期,莫斯科正处于“动乱年代”。国内爆发许多骚乱事件,而外部则有瑞典和波兰的干涉,所有这些事件使俄国遭受重创,并丢失许多领土。但是,到本世纪中叶,沙皇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逐渐恢复,也由于波兰所面临的困难日益加剧,使得莫斯科在本世纪的后半纪,从波兰手中夺走了乌克兰北部的许多地区。
“动乱年代”(1604—1613年)
由这一事件开始:一个冒称是被害沙皇伊万四世幼子季米特里的波兰人,他得到波兰人和哥萨克的支持。1605年,戈杜诺夫死后(参见第十三章→东欧→俄罗斯→鲍里斯·戈杜诺夫执政),沙俄贵族间的权力争斗更加激烈,从而把沙俄带人一个极端混乱的状态,并招致了瑞典与波兰的干涉。
1605年,费奥多尔的统治 他被沙俄贵族杀死。不久,伪季米特里人主莫斯科,但旋即被沙俄贵族杀死。
1605—1609年,波兰干涉 几个波兰大贵族支持另—位伪季米特里的复位声明,莫斯科沙皇王朝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这更加坚定了波兰干涉的决心。
1606—1610年,叔伊斯基公醉的统治 他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1608年,巴尔霍之战 此战中,在45000名起义的哥萨克的支援下,波兰军队打败了叔伊斯基。不久,在恰达卡河之战中,波兰与哥萨克军队再次打败叔伊斯基。同时,波兰人又带来了第二个伪季米特里。不久,哥萨克及沙俄东部与南部的农民宣布支持冒牌的季米特里。叔伊斯基向瑞典人乞援,并许诺将卡累利阿割与瑞典。
同波兰的战争(1609—1618年)
1609年,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宣战 波兰国王声称,有争议的俄罗斯皇位应归他自己支配,据此入侵俄国。
1609—1611年,斯摩棱斯克之围 大贵族迈克尔·谢英率该城人民坚决顶住波兰人的屡屡强攻。12000守城部队得到了7000名居民的支持。
1610年9月,克鲁希诺之战 由季米特里·叔伊斯基率领的3万人的军队(其中有8000名瑞典人),去解斯摩棱斯克之围,被波兰人突然袭击并遭毁灭性打击。波兰军队仅有4000人(其中3800名为骑兵,200名为步兵,并配有2门小炮),由斯坦尼斯·佐尔奇威斯基指挥。此战中,俄国人有15000人被杀,叔伊斯基逃亡莫斯科。经增援,佐尔奇威斯基军队人数已达23000人,随后,波军向莫斯科开进。次年早期,斯摩棱斯克投降。
1610年10月8日,莫斯科陷落 波兰军队进入莫斯科和克里姆林宫。沙俄贵族废黜沙皇叔伊斯基。
1610—1611年,持久的谈判 莫斯科贵族准备推举拉迪拉斯(西吉斯蒙德之子)为沙皇,但由于西吉斯蒙德坚持自己要当沙皇,谈判破裂。
1611年,俄国国内的起义 在莫斯科爆发了反入侵者的平民起义。波兰驻守于克里姆林宫的军队被围。在帕夏尔斯基王子的率领下,起义迅速蔓延至东部和北部地区。
1612年,波兰军队撤退 由于波兰军队无力解救驻守克里姆林宫的波兰军队,遂撤离莫斯科。持续不断的边界冲突仍在继续,驻守克里姆林宫的波兰守军投降后被屠杀。
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1613—1667年)
1613—1645年,迈克尔·罗曼诺夫的统治 这位体弱的统治者建立起最大的俄罗斯王朝。
俄国—瑞典战争(1613—1617年)
1613年,远征诺夫哥罗德 莫斯科派军队去攻击瑞典人占领的诺夫哥罗德,遭到瑞典军队的截击,损失惨重。
1614年,入侵莫斯科 古斯塔夫将战事转移到莫斯科地区,他强攻俄国边界地区最坚固的要塞普斯科夫,经七个月之久的围攻,没有成功,古斯塔夫不得不撤至瑞典国内。此时,由于莫斯科怀疑波兰将向其进攻,而古斯塔夫正准备进攻波兰属立沃尼亚,因此双方均急于求和。
1617年,《斯托尔波沃条约》 该条约结束了俄国与瑞典之间的战争。依约,瑞典将诺夫哥罗德及其他几个城镇归还莫斯科,而俄罗斯则将其芬兰湾的最后立足点割让瑞典。因此,莫斯科失去其通往波罗的海入口。
1617年,波兰的再次入侵 波兰的拉迪斯拉斯要求成为沙皇,并向莫斯科进军,当遭到拒绝后,波兰贵族乔德凯维奇想通过强攻占领莫斯科,但失败。旋即和谈开始。
1618年,《杰夫林和约》 依约,俄罗斯承认自1609—1611年以来,波兰征占的沿边全部城镇和领土(包括斯摩棱斯克)有效。
1618—1632年,重新组建军队 迈克尔从英格兰、荷兰、丹麦和瑞典租雇许多雇佣兵,并组建了几个外国团。同时也组建了几个俄罗斯人组成的团,并引进外国军队的管理方法,俄罗斯还利用外国人对其军队进行训练。军队的火炮、枪支和弹药也从外国购买。
俄国与波兰的战争(1632—1634年)
1632年9月,俄国入侵波兰 鲍里斯·沙因率3万名俄军围攻斯摩棱斯克,该城守军仅有3000人。
1632—1633年,包围斯摩棱克斯克 经11个月的顽强防守,斯摩棱斯克的供应几近断绝。
1633年9月,斯摩棱斯克之战 拉迪斯拉斯四世率4万人的波兰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前,波兰军队已经围攻俄国人长达六个月之久,1634年2月,沙因的作战部队全部投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