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速度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英国皇家海军。到1688年大同盟战争爆发时,法国海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劲旅了。它的数量等于英荷舰队数量的总和。而资深的海军将领图尔维利在勇气上可与英军将领托林顿伯爵亚瑟·赫伯特相匹敌,在能力上则可能还略胜一筹。
按照逻辑,法国海军完全可以将英国舰队从英吉利海峡赶走,但是实际上它并未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路易十四未能抓住有利的战机,而且又不让法国高级将领安尼·希莱林·戴·图尔维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作战。后来,英国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的海军力量,法国再也没有有利的机会将英国人打败。
到本世纪末,法国人只能通过袭击商船去威胁和骚扰英国人了。在大同盟战争中,法军的让·巴特通过威胁和暴力来恫吓英国人的海岸线,从而至少为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在海战中败者之法。
主要战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引发三十年战争的最初原因是德国内部罗马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斗争,此后,尽管宗教斗争始终存在,战争却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政治斗争。主要是神圣罗马的哈布斯堡王朝企图尽可能控制欧洲大陆,而另一支力量特别是法兰西波旁王朝则力图限制哈布斯堡王朝的影响。在哈布斯堡一方,主要包括奥地利、德国信仰天主教的诸侯(包括国王、选侯、大主教等,下同)及西班牙;另一方则包括德国信仰新教的诸侯、信仰新教的丹麦和瑞典王国以及信仰天主教的法兰西王国。随着战争的进行,同盟成员不断变化,许多德国的诸侯不时从一边转到另一边,或者试图保持中立。其间发生了几次相对独立的战争,它们是:神圣罗马帝国同特兰西瓦尼亚的战争、西班牙同法国的战争、西班牙同荷兰的战争、瑞典同波兰的战争,以及瑞典同丹麦的战争。所有这些战争都规模庞大,残酷异常,战争最初发源于德国全部地区,之后波及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波兰以及尼德兰。由于军队的军纪败坏、鱼龙混杂,使得其中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德国屡遭掠夺和蹂躏。这些军队的物资供应主要从作战地区抢掠,从而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带来极大损失,其严重程度是自蒙古人入侵以来绝无仅有的。
地图01 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德国
背景
1608年,福音派新教联盟的成立 在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四世和安哈尔特之克里斯蒂安的领导下,德国信仰新教的诸侯,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同盟反对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信仰天主教——译者注)占有自由城多瑙沃特。
1609年,神圣天主教联盟的建立 为与新教联盟抗衡,马克西米连同其他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一起,共同创立神圣天主教联盟。
1609年,波希米亚的宗教自由 波希米亚国王卢多尔夫准许其臣民信仰新教。为保证其政策得以贯彻,他成立了闻名的“护教团”。作为直接结果,马提亚于1611年废黜了其兄长卢多尔夫,成为波希米亚国王。其宗教倾向则为旧教,并反对宗教自由。
1612年,马提亚当选神圣罗马皇帝
1617年7月17日,波希米亚选举 马提亚由于年已古稀,他操纵信仰天主教之地方议会议员选举其表兄弟斯提里亚大公斐迪南继位,但以图伦伯爵为领导的新教徒们拒不承认斐迪南之位。
1618年5月22日,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护教团”在布拉格召集议会,议会代表在拉德彻尼宫将皇帝马提亚最信任的两个参议官马提尼兹与斯拉伐塔自窗户中抛出(北即为“掷出窗外”事件这一典故的来由。之后,波希米亚人建立起义临时政府,并组建一支军队,由图伦伯爵率领。
波希米亚时期(1618—1625年)
1618年7月,战事开始 图伦进攻井攻破克鲁毛。
1618年11月21日,皮尔森陷落 在曼斯菲尔德伯爵的率领下,新教徒军队共2万雇佣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攻陷皮尔森要塞。
1618—1619年,天主教军队的增援 援军有两支,一支是由西班牙人出钱支持的军队,他们来自佛兰德,另一支来自奥地利。在冬天将至的几个月中,由图伦伯爵和斯克里克伯爵率领下的波希米亚人将弗莱米什军队阻止于布迭约维策,并横扫了奥地利边境地区。
1619年3月20日,马提亚卒 此时,神圣罗马皇位和波希米亚王位空缺。
1619年5—6月,入侵奥地利 图伦伯爵率军攻打维也纳,在那里,他同由加伯尔伯爵率领的特兰西瓦尼亚军队会师。
1619年6月10日,扎布拉特之战 在波希米亚,曼斯菲尔德惨败于由巴克库伊率领的帝国军队。图伦从奥地利召回,加伯尔则返回匈牙利。
1619年8月26日,波希米亚新教教徒们选举新国王 他们另选巴拉丁伯爵腓特烈选帝侯为国王,并声称废黜斐迪南二世。波希米亚人得到了卢萨设、西里西亚和摩拉维亚的支持。
1619年8月29日,斐迪南二世嗣位 在由皇帝操纵的国会选举中,斐迪南在法兰克福登基,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斐迪南二世在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连、萨克森的约翰·乔治及西班牙的菲利普三世的支持下,开始努力推翻波希米亚国王腓特烈。
1620年4月30日,皇帝命令腓特烈退位 腓特烈无视皇帝的命令,标志着双方战争的开始。
1620年7月3日,《乌尔姆条约》 福音派新教联盟的诸侯们,由于一方面妒忌腓特烈,另一方又畏惧皇帝,宣布中立。与此同时,波希米亚军队在奥地利起义新贵族的支持下开进奥地利。
1620年7月23日,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连的干涉 为支持皇帝镇压波希米亚人及其已难驾驭的贵族们,马克西米连随天主教联盟军队开进奥地利,该军队共有25000人,由梯利将军指挥。
1620年7—8月,西班牙干预 1619—1620年冬春之间,在布鲁塞尔、维也纳和马德里之间形成一个计划,据此,西班牙之斯皮诺拉于7月带领25000人从佛兰德出发向下巴拉丁开进。斯皮诺拉的一个秘密目标是在新教联盟的诸侯间达成一种平衡,以便将其力量控制于自己手中,不致使其倾向于波希米亚人。他的进军引起了帝国敌人的恐慌。他在科布兰兹旁越过莱茵河,假装直逼波希米亚,随后,他占领了巴拉丁的许多城市。波希米亚的腓特烈无力保卫其领土。西班牙人的介入帮助了斐迪南。与此同时,斯皮诺拉攻克了新教联盟的许多要塞,从而为西班牙人联接伦巴底与佛兰德之“西班牙道路”开辟了通途。
1620年8月4日,马克西米连在奥地利取得胜利 马克西米连在林茨打败了奥地利人伊斯塔斯。
1620年11月8日,白山之战 从林茨而来的马克西米连与梯利同由巴克库伊率领的帝国军队会师,共同进入波希米亚。在布拉格附近,他们遭到克里斯蒂安一世率领的波希米亚起义军15000多人的阻击,起义军随后撤至白山。清晨,天主教军队约2万人发起进攻,波希米亚人被打败,腓特烈逃往荷兰布雷斯劳。在马克西米连的率领下,天主教联盟军进占布拉格,并血洗该城,作为对波希米亚人反叛的严厉惩罚。追随腓特烈的诸侯统称为“冬王”。此后历经300年之久,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出现,波希米亚人才于1918年11月得以独立(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中欧和北欧→捷克斯洛伐克)。
1621年1月29日,腓特烈抗议 腓特烈的土地被没收,此举招致新教联盟诸侯的抗议,但斐迪南驳回抗议。此时,曼斯菲尔德重新整编一支部队,他们由逃亡的波希米亚人及巴拉丁的雇佣军组成,并宣称效忠腓特烈。由于身无分文,曼斯菲尔德开始对莱茵河流域地区抢掠以支持其军队。从此,战争开始了掠夺阶段。
1621年4月27日,腓特烈同荷兰联盟 荷兰人答应帮助他重新获得其在莱茵河流域的领土。同时,腓特烈和斐迪南全都拒绝了西班牙和英国的调停努力。
1622年,新教联盟的援军 不伦瑞克的克里斯蒂安还是巴登的乔治·腓特烈都支持腓特烈及曼斯菲尔德。
1622年4月27日,明戈尔斯海姆之战 梯利试图与科尔多瓦将军率领的来自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会师,但在明戈尔斯海姆被曼斯菲尔德打败,从而迟滞了这次会师。
1622年5月6日,温普芬之战 巴登侯爵乔治在最初取得胜利之后,被梯利与科尔多瓦的联合军队打败。之后,科尔多瓦率军追击曼斯菲尔德,直至阿尔萨斯地区。梯利则率领军队北上,阻击克里斯蒂安于美因河畔。
1622年6月20日,赫希斯特之战 克里斯蒂安企图同曼斯菲尔德会师,当其穿越美因河时,被梯利和科尔多瓦联军拦截。尽管克里斯蒂安损失惨重,但他终于率领其残余部队同曼斯菲尔德会师。
1622年7—8月,新教联盟军队撤退 曼斯菲尔德、克里斯蒂安及腓特烈撤至阿尔萨斯,之后又进入洛林。他们所到之处,村镇俱毁,田园荒芜。腓特烈在同其两位军队统帅一次争吵之后,撤了他们的职,随即他撤至塞曾。尽管他留下军队,但却没有给其手下以实际使用的权力,因此,其手下决定加盟荷兰军队。
1622年8月29日,费勒吕斯之战 由斯皮诺拉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侵入荷兰并包围了贝尔根,曼斯菲尔德与克里斯蒂安联合进军去解贝尔根之围。在费勒吕斯,他们遭科尔多瓦军队截击。经过激烈战斗,曼斯菲尔德从作战中逃脱,并向贝尔根推进,途中被西班牙军队骑兵追击,丢弃了许多武器和战利品。也是在此役中,克里斯蒂安受重伤。之后,双方均称取得了胜利。但曼斯菲尔德遇到了意料不到的情况,他们的军队缺少补给,这使得科尔多瓦加紧了围攻贝尔根的行动。此后,曼斯菲尔德转移到未遭破坏的、资源异常丰富的东费里斯兰。
1622年9月19日,梯利占领海得尔堡 经过11周的围困,海得尔堡陷落。此前,梯利已征服了巴拉丁的大部。
1623年2月23日,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被废黜 在斐迪南的训示之下,选帝侯们做出了这个决定,并将其选帝侯位给予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连。但萨克森和勃兰登堡的选帝侯拒不承认马克西米连。
1623年8月6日,斯塔特隆之战 克里斯蒂安离开弗里斯兰,之后在荷兰边界附近被梯利打败。此役克里斯蒂安军队亡6000人,被俘4000人,幸存的2000人逃往荷兰。
1623年8月27日,停战 腓特烈在英国人的要求下,企图同斐迪南议和,但曼斯菲尔德以及其他德国新教诸侯们却拒绝求和。
1624年1月,法国参战 在已同西班牙交战的情况下,黎塞留将他的国家卷入了一场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中。
1624年6月10日,《贡比涅条约》 法国与荷兰达成联盟共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6月15日,英国加盟。而瑞典与丹麦、萨伏依与威尼斯也分别于7月9日和7月11日加入联盟。法国、萨伏依及威尼斯同意共同在瓦尔泰利纳、阿尔派因隘口作战,从而有效地阻止西班牙与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合作,该地区正处于西班牙从意大利到尼德兰的供应线上。
1624年8月28日—1625年6月5日,围攻布雷达 布雷达是扼守通往乌得勒支及阿姆斯特丹道路的关键要塞,它被斯皮诺拉攻破。
丹麦时期(1625—1629年)
1625年4月,华伦斯坦崛起 斐迪南雇用华伦斯坦公爵为雇佣军统帅。华伦斯坦答应招募2万人的部队以保卫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6月,华伦斯坦被授权保卫整个王朝。
1625年夏,丹麦入侵德国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向威悉河下游进军,他企盼得到德国新教诸侯、荷兰及英国的共同支持,但几无建树。华伦斯坦则移师北方,同梯利将军会师,共同抵御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入侵。
1626年3月26日,《蒙松和约》 由于胡格诺派政变,迫使黎塞留从战争中召其军队回国,从而停止了与西班牙的作战。
1626年4月25日,德绍桥之战 曼斯菲尔德率领一支12000人的部队企图穿越易北河,向马格德堡挺进,但被华伦斯坦击溃,损失惨重,并被追击到西里西亚。不久,曼斯菲尔德死去。
1626年8月27日,卢特之战 此战,丹麦克里斯蒂安被梯利打败。军队损失大约一半,不得不逃亡。此时,许多德国诸侯都在寻求和平之路,反哈布斯堡王朝斗争处于低潮。
1626—1627年,德国面临严峻考验 由于连年征战,德国境内土地欠收,俄殍遍野,瘟疫流行,暴力充斥。
1627年,波希米亚之天主教国王 作为第一位波希米亚世袭国王,斐迪南皇帝之子继任波希米亚国王。
1627年,法兰西与西班牙议和 他们之间结盟,共同反对英国。
1627年9月和10月,达内什之败 梯利和华伦斯坦联合向易北河下游进军,克里斯蒂安被迫越过边界逃往荷尔斯泰因。
1628年,华伦斯坦获得殊荣 斐迪南皇帝将梅克伦堡及波美拉尼亚公国赠与华伦斯坦,这一削弱帝国权威之举使德国诸侯们深感震惊。选帝侯企图剥夺华伦斯坦的帝国军队指挥权,但并未成功。
1628年2—7月,斯特拉尔松之围 华伦斯坦企图控制波罗的海海岸,但由于驻军防守顽强,同时,又面临瑞典人威胁,华伦斯坦不得不撤退。
1628年9月2日,沃尔加斯特之战 此役,华伦斯坦大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
1629年3月6日,“归还教产敕令” 斐迪南下令归还所有教会土地(依《凡巴骚条约》没收的土地——译者注),这些土地已在各德国诸侯(或新教教徒们)控制之下。
1629年6月7日,《卢卑克和约》 丹麦退出战争,德国退还其占领的丹麦领土,主要包括德国北部的荷尔斯泰因、施托尔曼及迪特巴申主教教区。丹麦则同意不再干涉德国事务,主要是低萨克森领土分配问题。
1629年10月5日,《阿尔特马克停战条约》 帝国军队节节胜利,促使黎塞留安排波兰与瑞典达成和约,并支持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参加对德国的战争。
瑞典时期(1630—1634年)
1630年7月4日,古斯塔夫入侵德国 古斯塔夫率领13000人部队在乌瑟多姆登陆,向斯德丁进军,并进入梅克伦堡。之后不久,其军队增至4万人。
1630年8月24日,华伦斯坦被免职 斐迪南迫于新教选帝侯的压力,在累根斯堡召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