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

第126部分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26部分

小说: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的线式队形,而炮兵的机动性有了根本的改变,使机动炮成为与步兵及骑兵协同作战的主要作战武器。在军事体制等方面也都有了进步,现代意义的常备军体制已投入运行,其组织结构也具有了现代化军事体制的雏形。
所有这些变革,应主要归功于伟大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一系列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推动下,变革逐步为欧洲人普遍接受。这些战争主要包括三十年战争、大同盟战争以及荷兰战争等。
海军战术也有了重要的发展,这一时期确立的战术思想,一直贯穿在后来的两个世纪中,这主要归功于英国人罗伯特·布莱克。
军事领导
在这一世纪中,除最伟大的战略家古斯塔夫之外,还有许多杰出的军事领导人,其中最突出的可能有荷兰拿骚的莫里斯,法国光彩夺目的杜伦尼大元帅以及英勇的清朝皇帝康熙。尽管法兰西的战略天才红衣大主教黎塞留公爵不能称为军人,但他的理解力和对军事战略的出色运用却是无与伦比的。
这一时期还有其他的杰出军人,他们是比利时的梯利将军,捷克的华伦斯坦,法国的孔代亲王及伟大的军事工程师沃邦,英国的克伦威尔,意大利的蒙泰库利亲王,马拉地(今属印度——译者注)的西瓦吉(1627—1680年),清朝的努尔哈赤及日本的德川家康。在海上作战中,英国的布莱克是十分杰出的,虽然可堪匹敌的还有乔治·蒙克及威廉·佩恩,但荷兰的特鲁普及其儿子科尼利斯和德鲁特、法国的让·巴特和图尔维利等亦与英国最好的将军难分高下。
轻武器
在这个时期里,人们对轻武器进行了许多革新,其中最重要的是火绳滑膛枪的改进。古斯塔夫发现这种枪重达7—11公斤,必须放在木叉支架上才能射击,使用极不灵活。所以,他设法将它减至约5公斤,这样射击时就不必再用支架。他还采用了一种纸质弹壳——一种定量装药,里面装有仔细秤量的火药(可使弹道匀称一致)和弹丸。这种纸质弹壳也可能是古斯塔夫的发明。这些改进使滑膛枪更轻便灵活,更加容易装弹,发射速度也比原来提高一倍,即每分钟达一发以上。

插图001 早期的纸质弹壳子弹
16世纪,启用了一种弹簧点火开关,即用燧石与火镰相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1615年,法国军械工人布尔茹瓦发明了真正的明火枪或称燧发滑膛枪,后经改进约于1630年变成一种运动机械。但其成为作战的兵器的过程却是缓慢的。一部分原因是造价太高,另一部分原因是军事将领们保守的传统习惯。他们对于火绳枪已经心满意足。1670年法国有一个团全部配备了燧发滑膛枪。到1699年,它已成为欧洲军队的制式兵器。
到17世纪中叶,一种插在滑膛枪枪口的刺刀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并部分地取代了长矛。但这样一来,枪就不能再作为火器使用,因此长矛兵仍是步兵编制的必要补充,用以保证持续不断的火力。大约1680年,可能是沃邦发明了套环,用以将刺刀固定在枪管上,这样枪膛就空出来进行射击了。不久,有人又做了改进,在刺刀的把上安一个套节,用螺栓使它跟枪管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到17世纪末,欧洲各国军队普遍采用了这种刺刀。从此,滑膛枪士兵自己兼长矛兵,真正的长矛兵则很快从步兵编制中消失。
火炮
古斯塔夫是现代野战火炮之父,也是集中使用机动炮兵战术思想的先驱。当他痛心地发现炮兵火力不能伴随支援步兵和骑兵的机动作战时,他把主要时间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他通过缩短炮管长度和减小炮管壁厚来减少炮管的金属量,并最终减轻整炮的重量。然后,他通过引进经改进和标准化的炮弹,在缩短炮管的情况下保证了射击的准确性,使炸药在炮管内产生的压力符合一定的标准,从而减小炮管壁厚。

插图002 瑞典3磅“团属炮”
他把瑞典炮的口径标准化为适合发射的24磅、12磅和轻便的3磅“团属炮”三种口径,并取消了笨重的火炮。他还建立了专门的炮兵单位,并对他们像步、骑兵一样进行严格的训练。
城防设施与攻城装备
法国技师塞巴斯蒂安·戴·沃邦曾在攻城技术和城防工事的构筑技术的发展上作出过最为突出的贡献。由于他的努力,只配备有前装式兵器和黑火药的军队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这对于那个攻城战斗最普遍的时代十分重要。
还是这个沃邦,创造了一种双管齐下的攻城体制,他把攻城作战变成了一种技巧和科学。进攻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用攻城炮火在城墙上打开突破口,并扫清攻城道路上的障碍物,以便步兵纵队顺利出击,另一方面还要使步兵能够不等炮火打开敌人城墙上的突破口,就能在壕沟里的炮火掩护下向城墙发起攻击。在后一种情况下,进攻前通常先用大量柴捆(细树枝或灌木柴捆)填平护城壕沟和护城河,然后攻城士兵在炮火和轻武器的掩护下越过护城河爬上城墙。
在沃邦的攻城体制中,他创造了一种逼近敌人城堡的程序化方法。先在离敌人城防工事约550—640米的地方挖一条战壕,这条战壕跟选定的突袭点的防御工事走向平行。这样就可以防止城防部队的纵射炮火对整个战壕的袭击。战壕与城堡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它接近于当时进攻或防御火炮的最大有效射程。在挖好第一条战壕后,在它的前面再构筑一个土木工事,用来保护部署在那里的攻城炮。然后在这些炮火的掩护下,攻城工兵开始向城堡挖掘“坑道”或进攻战壕(这就是军事上“坑道兵”一字的由来)。这些坑道跟敌人的城防工事总是构成一定的角度,以“之”字形盘旋向前,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敌人纵射炮火袭击的机会。坑道兵将装满泥土的蔑筐和柳条篮放在带轮子的车上,在坑道里推着走,这样可以避免敌人炮火的直接射击。
当进军通道离敌人防线约270米时,开始挖第二条平行战壕,放置新的攻城炮。攻城炮从这里以猛烈的炮火将守城部队从壁垒上赶走,压制住敌人的炮火火力,并开始在城墙上轰击出突破口。这时如果可能,守城部队会以有限的反击力量出击,以阻止构筑第二条平行战壕,并设法毁坏或“塞住”攻城炮(塞炮是用尖铁、钉子或刺刀塞进炮的火门,使炮不能使用,如要使用必须将塞物取走)。攻城部队必须随时准备对付守城部队的这种出击,因此在平行战壕里始终要保留一支很强的步兵来保护自己的炮和炮手。

插图003 筑城与攻城
如果守城部队死守阵地,攻城部队意识到从第二条平行战壕发起攻击不能取胜,那么就要将坑道继续向前掘进。这时攻城部队要对付守城部队轻武器火力的威胁,但可得到自己第二条平行战壕的炮火掩护。新的坑道一直要挖到离城墙底下的护城壕沟或护城河几米远的地方。在那里修筑第三条平行战壕。当攻城步兵的火力使守城部队无法进入壁垒上的阵地时,攻城炮队便进入第三条平行战壕,向城墙进行近距离炮击。有时他们也采取改进了的坑道挖掘技术,它既利于攻倒城墙,也可使小股攻城部队进入敌人城防工事的里边,然后再跑出来投入战斗。当然,守城部队往往也会利用对抗地道来对付这种地道攻城手段。
通常从第三条平行战壕进行一两天炮火轰击后,就可以从城墙上打开突破口,如果敌军尚未缴械投降,那么就发起攻城突击。
陆军战术
在16世纪的一段时期里,“西班牙方阵”统治了整个欧洲战场。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见(参见第十三章→军事概况→军队组织体制→战斗队形),这种方阵由许多长矛兵和滑膛兵的纵深列组成,个别的在战斗中排成一线。不能机动的炮兵则通常在纵深列的前面排列成几线,并用骑兵加以保护,而大多数骑兵则用于保护这种呆笨方阵的侧翼。

插图004 瑞典滑膛枪士兵
古斯塔夫对于这种方阵战术加以彻底的改进和发展。由于火器的火力增大,射速加快,他得以在较少的横排中配置滑膛枪士兵和已经减少的长矛兵,从而使得纵深横排数不超过六个。几个独立的单位并排于一行,他们之间通常相隔一段距离,从而形成一个长排。瑞典的步兵通常由三个横队组成,前两个为主横队,第三个为后备队。在这些步兵横队之间,古斯塔夫配备一些骑兵和炮兵。骑兵用于保护步兵横队的翼侧,但若需要,那些机动步兵单位也有能力自行保护其侧翼的安全。
这就是现代线式战术的始祖,其基本思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今天都没有变化,尽管其间不时有所修改,两次世界大战间以及核武器时代战术有了很大变化,但古斯塔夫的线式战术思想一直保持到现代步兵战术领域。
通过综合德国及法国传统骑兵战术的优点,古斯塔夫改进了骑兵战术。其骑兵既有火力猛的优势,又可迅速达成突然进攻。他严格训练以使步兵、骑兵和炮兵紧密协同作战。这种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思想是古斯塔夫对战争最伟大的贡献。
军事体制及理论
作战队形
三十年战争是作战方法及军事体制的转折点。毫无疑问,没有古斯塔夫的贡献,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不仅以变革战术著称,而且以改革了军事体制而闻名。他建立了一支真正意义的职业化常备军。其内部组织结构就是现代军队小型作战单位的雏形(对于大型单位而言——主要指师和军,参见第十七章→军事概况→军事体制→师与军建制之起源)。
古斯塔夫的步兵中队(营)大约由500人组成,这种被法国人称之为营的作战指挥基本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营通常由四个连建制组成,作战中三个营合成为一个旅(相当于现在的团或旅)。这些军队编制的思想并非全部是古斯塔夫的创举,古斯塔夫的创新之处在于他确立了旅的编制,并以此确定了其指挥的层次,这些新的思想就是现代团队指挥体系的开端。那时的团或旅由一名上校指挥,营则由中校指挥,而由上个世纪演变而来的连建制由上尉指挥,其下属军官则是中尉。
军队系统的私有化
常备军作战单位的建立,几乎促进了所有军队全部采取私有化的体制,这种体制已经开始代替过去的封建残余及过去的自由连队。常备团队的上校军官通常由国王任命,并永久具有指挥和控制其团队的权力。而在早期,他们仅仅是在一次战役开始时征召军队,战役结束后军队便被解散,军队中的成员只是或多或少地从志愿者中征召。但随着军队体制的常备化,常备军队的作战单位不再解散,并一般通过国王提供的兵源和财力来补充和维持力量。这种与经济相关的募兵体制,增强了国王控制与管理军队的权力,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上校等军官的指挥权。
这种私有制性质的征兵体制在当时是有利的,一名军官可提出其征召的人员的数量和武器装备的数量,并不再为经济而担优。同时,军官可以在退休时卖掉其委任状,因此,军官的委任状变得十分有价值。这种购买委任状的习俗一直在一些国家的中持续到现在,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英国,他们在私有化体制消失很久之后仍然坚持这种习俗。
指挥等级
本世纪后期,法国几乎彻底地采用了瑞典军队的体制,他们将常备军战斗指挥的层次和等级,从团队推广至整个军队之中。通常,国王和王子只是整个军队名义上的“上将”。指挥的第二个等级是战区的指挥官,称之为“中将”,他们几乎均是贵族,通常指挥骑兵。步兵的指挥权一般由著名的职业军人拥有,他们不一定非是贵族不可,拥有少将军衔。陆军少将负责作战中的军队组织及各种管理。战役结束之后,中将和少将则失去了其指挥权限,恢复为其原有的常备团的上校军阶。
但到该世纪末,法国又设立了常备的元帅军阶。国王不在时,由元帅履行其指挥军队的责任。路易十四时代,由于在一个战区上通常有几支军队同时存在,促进了法国建立常备的少将、中将或是元帅军阶系列,并由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担任。同时,相应各位置上的指挥官体系也被建立起来了。从而自罗马衰落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化军阶体系出现了。这种体系的特点是:通过常备军阶来划分指挥的层次,而不是通过临时指派来确定指挥员。由于国家将军队的指挥等级体系被逐步推广至团级及其下级军队单位,到18世纪末,那种独立的私有化团队体制几乎全部消失了。
后勤支援
在这一个世纪,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后勤支援部队也出现了。这部分是伴随着军队的常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古斯塔夫的炮兵部队开始时没有支援部队,后来却组建一个分队以支援炮兵部队的作战。之后,在路易十四的大臣卢瓦(1666—1691年,任路易十四的国防大臣)的推动下,这种体制在法国军队中全面推广。
法国的沃邦则将工程保障军事化。他通过利用训练有素的军官和人员来保障这些工程任务,而不再利用过去一直采用的方法,即将这些事情交给那些毫无经验的居民去完成。同时,军队中的医疗及法律等也军事化了。
军队与社会
当时,欧洲除英国之外正处于专制君主统治时代,以严格的纪律、刻苦的训练和集中管理为基础的军事体制和一支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军队,特别适合于这种形式政府的需要。由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其开支和费用也越来越大,从而不得不将民用经济集中起来,并迫使政府征收高额赋税。这种趋势在法国路易时代得以具体实行,这主要归功于其两位伟大的辅臣路费伊斯和科尔贝尔。
另一方面,军事的发展对社会也产生了同样深刻的影响。战争需要大量人力,战争不再仅仅与上层社会阶级有关了。骑兵,过去曾经只是王公贵族涉足的领地,现在,只要你能够骑马就都有资格参加。雇佣军主要面向下层阶级征召,而军队的其他禁地也逐步开放。
科学和技术越来越多地用来为战争服务,特别是在新的炮兵技术和军事工程技术中。莫里斯和古斯塔夫曾经使用过轻便的望远镜;制图学也被用于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