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金瓶梅人物画廊 >

第5部分

金瓶梅人物画廊-第5部分

小说: 金瓶梅人物画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认识黑暗,反思国民性,是为了奔向光明。
  西门庆,这个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罂粟,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对这个人物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有《水浒传》的普及作用。在《水浒传》中,是说西门庆被武松在狮子楼杀死,大快人心。《金瓶梅》作者借用了水浒故事,他要用宋朝社会影射明朝末期,他就进行了改动,没有让西门庆就此死去,而是让他又苟延残喘了几年。
  那如何安排武松的命运呢?他让武松还是打死了人,打死了衙门中一个与西门庆狼狈为奸的小官李外传。西门庆死里逃生,勾结官府,把武松刺配到河南的孟县,当时的孟州,而且潘金莲也早在武松返回之前就嫁给了西门庆。《金瓶梅》的主要故事就是发生在武松服刑期间。作者交替运用漫画式描写和写实笔法,把西门庆如何欺行霸市,如何买官贿赂,如何贪赃枉法,如何寻欢作乐,如何奸占妇女,最后如何纵欲身亡,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并且以他为核心,描写了人世间一切丑陋的情感和社会的黑暗。西门庆最后是家破人亡、风流消散,其他人也都为自己的放纵和贪婪付清了账单。在这个色彩斑斓、变幻莫测而又无比真实的世界里,一切的丑恶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而且即使在几百年之后,我们重新审视,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好像它从来没有被消灭,也根本不会消亡似的。
  在第七十九回时,西门庆纵欲而死。没过多久,潘金莲与西门庆女婿陈敬济(“词话本”上是陈经济)的奸情东窗事发,被大老婆吴月娘发卖,发卖的地点就在王婆家里,老婆子贪心不足,非要一百两的赎身钱。陈敬济色欲熏心,哪管什么人间伦常,为了凑够一百两买回小岳母,只好长途跋涉去东京,在此期间,太岁武松回来了,杀死潘金莲,让潘金莲、王婆、陈敬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样又接回到《水浒传》故事,但也有不同之处。此时的武松可不是那个威风凛凛、不食人间烟火的武松了,而是一个必须讲究原则性和灵活性的人世间武松了,他为了骗取王婆信任,说要拿出一百两银子为嫂子赎身并且迎娶她。等把两个笨鳖骗到武大郎家中后,凶相毕露,杀死二人,这才上水泊梁山落草,此时是本书的八十七回。这样来写,肯定是有损于作为反抗英雄的光辉形象,所以我们要注意两书的区别。
  这样的女一号的命运至此结束,而女二号李瓶儿早在六十二回就已经归西了,女三号庞春梅的人生轨迹一直延伸到大结局第一百回,因为三个主角中各带一个“金”、“瓶”、“梅”字,此书遂称为《金瓶梅》。它与《红楼梦》一样都是以女人为主角的,但是她们的品性和思想境界天差地远,只是结局都相同——无不以悲惨而终。先做简要介绍,后文详述。
  最丑恶的东西——对那些云游过四方的人而言,他们未曾见过比“人”更丑恶的东西了。深入思考《金瓶梅》里所描写的社会与人,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尼采这句话。《金瓶梅》中刻画的人物会使我们认识到人的丑恶面和动物性,这是经济社会中现实的人,同时也是冷酷、残忍和阴暗的。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巅峰之作中的人物没有真正的情感,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他们都是精通生意经的商人,他们不是经营有形商品的,那种商业没有技术含量,他们手腕灵活,把自己的肉体、尊严、人格和灵魂等一切能够拿来交换的都拿出来交换,彼此甘之如饴、心照不宣,他们都是物欲的奴隶。而西门庆是所有人中集邪恶品质之大成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笔者戏作一联,对西门庆做个概括:吃喝嫖赌,奸巧毒诈,他西门庆样样占尽,纯粹衣冠禽兽;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这大官人全然无缘,真个斯文扫地。
  我们就是要研究这样一个人物,一个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复杂脸孔的反面人物。曾经有个颇有些正义感的朋友不屑于研究此等人物,但是我们必须用理智战胜情感,必须抑制住恶心感,去细细研究他,因为他是一定程度的“客观存在”,在西门庆出现之前之后,曾经有一些西门庆的影子飘荡在世间,四处作恶。实在有认清其嘴脸的必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回光返照之时,正是因为其极端反动和日趋没落,所以它更加丧心病狂和歇斯底里,无休止的文字狱和高度精神压制就是明证。人们生活在此种威权之下,要么通过父荫子袭,要么通过科举考试,要么通过投机钻营,才能上升为统治阶级,转过头来就残酷地镇压百姓。而胸怀大志且怀才不遇的人,要么就是揭竿起义,要么就是消极避世,要么就是秘密战斗,来对现实进行抗争。自古以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因为他们奉行“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信条,但是他们也有力量,就是手中的一支笔。用笔同样可以战斗。从《金瓶梅》整体的思想意识来看,作者对社会上的黑暗现实还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只不过他采用实事求是的笔法,而没有加入太多的道德批判来创作,所以造成了很大的误解,以为他这是对丑恶的纵容。朋友们,如果要是选择道德说教的内容,那么中国社会的道德教材比比皆是,正是因为这种道德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才会催生出《金瓶梅》来。
  笔者以为,作者也是在战斗,不过我称之为秘密的隐蔽战线战斗,也就是“第二条战线”。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讲究斗争策略的,因为如果贸然行事,作品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说古代的作者都善于为作品添加保护色,把变色龙的生存之道融入在文学创作中,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是一种创作上的悲哀,同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红楼梦》明明是写清代社会,偏偏要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开头,并且创造一个“无可稽考”的朝代;《聊斋志异》明明是写社会现实,偏偏要借助于神道狐魔,只是蒲松龄用了史学的春秋笔法,寓褒扬与痛斥于文字之中;同样道理,《金瓶梅》的作者明明是写明朝末期的社会,偏偏要借助《水浒传》的力量,来进行影射。这都是作者的明智和无奈之举。由此我们转入正文。
  第三回定挨光王婆受贿设圈套浪子私挑
  在西门庆的再三恳求之下,王婆为西门庆定下了一条“挨光计”,她先是提出了偷情所要具有的五个条件:
  第一、要有潘安的貌。
  第二、要有健壮身体
  第三、要有邓通的钱
  第四、要有忍耐功力
  第五、要有空闲时间
  西门庆认为自己这五条都具备。第一、他虽然没有潘安的绝世容颜,可也算是风流潇洒。第二、他一直努力锻炼身体,在体力方面也能拿得出手。第三、邓通是《史记》中《佞幸列传》的一个人物,是汉文帝的宠臣,曾经被授予铸造钱币的权力,“邓氏钱”曾经遍布天下。可是他奉承太甚,甘心情愿为汉文帝吮吸脓疮,得罪了文帝之子汉景帝,因为汉景帝在被迫之下也做了这事,可是明显不情愿,这在文帝心中就产生了对比,似乎是亲生儿子都没有邓通孝顺。景帝即位后,通过税务局查帐的方式弄得邓通一文不名(名,指占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彻底破产,最后活活被饿死(当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就是这种结局,汉文帝当时还不信,认为能让他得到荣华富贵的是自己。汉文帝没有考虑到自己终究要死的。),但是他作为财富的代名词已经在历史上出名了。这时的西门庆虽然还不是很有钱,但也算家资充盈。第四、这个“打老婆的班头、降妇女的领袖”如今还不算完全得志,没有后来的飞扬跋扈,况且如今还没有得手,肯定要做低伏小,忍耐一些还是可以做到的。第五、他整天就是游手好闲的,时间肯定充裕,而且他在追逐女人上是不惜投入主要精力的。也就是所说的“潘驴邓小闲”五条标准都具备。
  接着,王婆抖搂出她那个自称是“孙武子练女兵”(这个故事也是《史记》上记载的,所以张竹坡称《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很有道理,两书在刻画人物上异曲同工,都有力透千古的功力。只不过一个是描写普罗大众,一个是记录帝王将相而已。)的妙计,总共分十个步骤:
  第一、先要给她买好布料(这个老太婆总是巧妙地占便宜。),她会在借日历的时候,大吐苦水,什么年老多病保不准何时有个山高水低,而裁缝又太忙兼顾不了她的活,趁机请潘金莲帮忙做衣服。如果她答应了,事情就有一分把握。
  第二、再借口说自己的茶馆没人照顾,如果潘金莲能上王婆家来做,事情就有二分把握。
  第三、如果潘金莲在中午时接受她的款待,而没有坚决推迟并且起身回家的举动,事情就有三分把握。
  第四、等三日后,西门庆假装无心前来喝茶,王婆邀请他进内室来坐。如果潘金莲没有恪守男女大防的古训,起身离开,事情就有四分把握。
  第五、王婆借机夸赞西门庆的“泼天富贵”和“乐善好施”,如果潘金莲也在旁边搭话,事情就有五分把握。
  第六、王婆借口款待“一个出钱,一个出力”的两位施主,在她起身买菜之时,如果潘金莲还是不走,事情就有了六分把握。
  第七、王婆继续得寸进尺,央求潘金莲代为招待西门庆,如果她仍旧默许,事情就有了七分把握。
  第八、王婆买完东西,邀请潘金莲同桌饮酒,如果她还是欣然而受的话,事情就有八分把握了。
  第九、等到喝酒喝得兴起之时,王婆推托没酒了,西门庆便拿银子让她出去买酒,如果潘金莲仍然稳如泰山,事情就有九分把握了。
  第十、这是最关键的阶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看西门庆的综合素质以及临机应变的功夫了。要求西门庆沉得住气,不可毛手毛脚坏了好事,如何见机行事,把筷子弄掉,而且要恰到好处,要掉在潘金莲的脚边,借捡拾筷子之机,捏弄她的小脚。如果她大呼小叫地反对,由王婆出面解围,如果她还是不做声,事情就是十分圆满了。剩下的问题,只能他们两个来办了,老王婆帮不上忙。
  针对王婆这条计策,我们再看看文龙先生有什么精彩评论。
  文龙先生评论道:天下事,有看起来很艰难,但做起来很容易的情况;也有看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苦的情况。世界上原本没有刻板之事,有满肚子话要说,可是到时候竟然难以启齿,本来是无心之言,反而能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反正不管做事说话,如果早就被人料定,就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对于王婆子定“挨光计”这一回,被张竹坡夸赞为绝妙文章,我倒是哑然失笑,不以为然。写文章最忌讳平铺直叙,让人一碗水看到底,必须用曲笔、用活笔,才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让人兴致盎然、爱不释手。而这一回,大力渲染的“挨光计”,早就被王婆子一语道破天机,后文已无悬念。第三回只不过是就题敷衍,把简略的部分详细道来,把虚写的情节充实起来而已。
  在《三国演义》当中,每当设定一条计策时,总是附耳低言,如此这般,使人急于要看下文,方知如此这般、原来如此,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如果事前和盘托出,而下文仍旧是如此这般,那不是循环反复吗?这样怎么能称之为绝妙文章呢?我十分不喜欢这第三回,认为味同嚼蜡,没有给人留下太大的思考空间。喜欢看第三回的读者,必定是淫心荡漾,想要照猫画虎。调情难道还能循规蹈矩吗?按照步骤,依照模式,顺着次序,前去偷人,如果他要是不挨个大耳刮子,算是他祖宗显灵。
  在张竹坡眼里被视为“绝妙文章”的段落,在文龙先生看来却是古板僵化、味同嚼蜡。这种思想观点的针锋相对,不仅仅能让我深刻地理解《金瓶梅》,更让我得到重来没有过的思想解放。说实话,我在没看文龙评语之前,也拥有和张竹坡相同的观点,但是文龙的观点让我深为折服。这不是我朝三暮四,而是见贤思齐。同时,我的思维又产生了连锁反应,让我思考辩证法的妙用。至少听正反两种意见,思维才会趋于理性,在比较当中才能找到最佳的的答案。
  《金瓶梅》与《水浒传》在这一回当中,没有本质性的不同。怕读者忘却,我只是简要地做几点说明。第一天,潘金莲来到王婆家里帮忙做针线,接受了王婆的吃请。晚上武大回来后,看见她像喝酒的模样,就问缘由,她就说去帮王婆做寿衣,王婆过意不去,非得留自己吃饭。武大好心提醒她不要这样,远亲不如近邻,彼此互相帮忙,让她明天再去时带些钱,买些回礼。其实武大倒是深通礼尚往来之道,这件事做得不错,可是他遇到了处心积虑的阴谋家。《金瓶梅》也选用了基本与《水浒传》上相同的那首诗:阿母牢笼设计深,大郎愚鲁不知音。带钱买酒酬奸诈,却把婆娘自送人。
  第二天,潘金莲如约而至,到了吃饭点儿,她一再坚持今天由她请客,王婆怕自己太过殷勤引起对方警觉,打草惊蛇,就收了钱,自己再添些钱,招待得很周到。《金瓶梅》也保留了《水浒传》上的“看官听说”:世上的女人,不管平时如何精细,只要是被小便宜笼络住,十个有九个要遭人算计。这种理念符合《金瓶梅》的创作原则。尽管兰陵笑笑生在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描写,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实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对世人的劝谏。包括在对《水浒传》遗产继承时,也基本选用和截取具有一定警世作用的材料。
  第三天,就遇到了西门庆有预谋的“意外造访”。《金瓶梅》中选取《水浒传》中这一节,相似之处都是先借王婆之口突出西门庆有钱,什么“家有万贯钱财,在县门前开生药铺。家中钱过北斗,米烂成仓,黄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放光的是宝,也有犀牛头上角,大象口中牙”云云。但是在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