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是利用敌方乡大夫(基层官吏)做间谍:“内间”是利用敌方王公贵族的亲信:“反间”是策反敌方间谍成为我方间谍;所谓“死间”,就是制造假情报,并通过潜入敌营的我方间谍传给敌人,使之受骗,一旦真情暴露,我方间谍不免被处死;反之,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就是“生间”。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敌人就难以摸清我们用间的规律。用间谍去做形形色色的谍报工作,当然要耗费金钱,但这与进行战争时国力民财的浩繁开支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如果吝惜爵禄百金,舍本求末,只会因小失大,造成不了解敌情而失败。派出间谍进行战略侦察,是一项十分机密的工作,因此对谍报人员要特殊看待,在感情上要特别亲近,使用上要特别信任。而要做到这些,掌管和使用间谍的人,必须有超人的智慧,仁义的胸怀,善于分析的头脑。五种间谍中,更重要的是反间,因为反间是被我收买利用的敌间,他掌握大量情报,将他策反,为我所用,能使其他各间顺利完成任务,故对反间尤应重金收买,优礼款待。孙武提出,在间谍人选中,最理想、最重要的是敌国大臣。间谍侦察的内容,不仅限于军事,还包括政情、民心等,这些都是决定军事行动的依据。所以重用间谍实施战略侦察在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神妙之纲纪,胜敌之法宝。
“知彼”的办法就战场全局来说,就是透过某些现象去发现敌人的真实意图。
《孙子兵法》提出了战场“相敌”的33法。譬如敌人离我很远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敌人使者措词谦逊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词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没有约会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兵倚着兵器而站,是饥饿的表现;负责供水的敌兵自己先喝的,是干渴的表现等等。《孙子兵法》还提出了积极的侦察办法,如通过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通过挑动敌军来了解其活动规律,通过战斗侦察来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强弱等。
致人而不致于人政治、经济状况的优劣,军队战斗力的强弱,武器装备的好坏,天时地利的道顺等,是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但如果认为战争的胜负仅仅取决于这些静态的客观物质条件,无疑是一种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孙子兵法》恰恰没有陷入机械唯物论的窠臼,而是把战争看成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变幻多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认为只有在这些变化运动中把握战争规律,在实战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实战发挥得好,强者胜,弱者也能变强取胜,由此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战术理论。
通向胜利的最根本途径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虚实篇》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必须“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这一名言历来受到兵学家们的重视,《李卫公问对》就说,古代兵法千章万句,最重要的无过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动地位的取得不能靠空想,而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努力争取,后世历代注释家都把《孙子兵法》中这一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争取主动地位、造成有利态势的观点称为“造势”。《孙子兵法》阐述了若干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争取和造成主动、避免和摆脱被动的原则和方法。
战争由于其概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大,总是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为了缩小冒险系数,避免陷于被动,指导战争全局的最重要的原则应是力求速战速决。
孙武说:兵贵神速,既使指挥艺术稍拙劣些,也要力求速胜,决不可为讲究指挥的工巧而旷日持久。《作战篇》详细阐述了兵贵速、不贵久的道理,指出进攻时的旷日持久在经济上容易加大国家财力消耗,导致财政困难;在政治上容易加重人民负担,影响生产发展,激化社会矛盾;在外交上容易被别国所乘,四面树敌;在军事上容易挫伤军队锐气,耗尽军事实力。
一旦内忧外患同时袭来,即使智谋高超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如何争取速战速决呢?首先要以谋取敌,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免攻坚;其次要以战养战,因粮于敌,即缴获敌军辎重物资补充自己,既可减少后勤供应上的负担,可少征百姓的赋役,又可给敌人造成困难;其三,奖励士卒,鼓舞士气,优待俘虏,瓦解敌人。
争取主动权的首要原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孙武说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规定的,其最有效的办法是突然袭击。为了保障突袭的顺利,战前要秘密决策,防止泄露,要正确地选择进攻时机,正确地选择主攻方向,一旦有机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也就是战争开始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沉静,不露声色;战争开始之后,要像逃脱的野兔那样迅速果断。
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打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瞬间给敌人以沉重而猛烈的打击,一举打乱其指挥和部署,压制其士气和战斗力。
收到使敌人前后不相策应、众寡不相依靠、官兵不相救援、上下不知所御、溃散难以聚合、聚合难以整齐的效果。在战略进攻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没有比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更能以较少的代价、较小的力量换取较大胜利的了。因此,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成了战争史上应用最广泛、威力最强大的手段,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机动快速势若迅雷的现代战争中,它更是军事家爱不释手的法宝。
要掌握主动权,重要的还必须遵循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攻虚击弱的原则。《孙子兵法》认为这是先有了取胜把握才寻求同敌人交战的首要条件。集中兵力的原则,不仅是指己方兵力集中的一面,还有分散敌方兵力的一面。一般来说,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就会空虚;备左则右寡,顾右则左绌;如果到处都防备,就会处处兵力薄弱。所以我方兵力优势的形成,就在于迫使敌人处处设防,不得不把兵力分散开来。
我军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造成了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劣势的敌人,以一击十,就像转动圆石从八百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取得胜利易如反掌。用兵如流水,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则应避开敌人坚强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的主攻目标就是敌人既要害又虚弱的地方,所以攻虚击弱与以众击寡意思是一致的。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轻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不去攻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之敌,不去攻击阵营堂皇实力强大之敌,等等,这都是避实击虚原则的具体运用。懂得了虚实之道,就会像以石击卵一样省力。
兵不厌诈为了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众击寡、避实击虚的目的,必须用巧妙的伪装迷惑和欺骗敌人。《孙子兵法》第一次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鲜明地提出了兵不厌诈、用兵是一种诡诈之术的战术原则,把这一原则看成是争取作战主动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兵不厌诈,就是伪装和欺骗,孙武称之为“示形”。
当时的“示形”主要是利用天然遮障,设置假目标和实施佯动或牵制性的进攻之类来迷惑敌人,隐蔽自己的战斗配置、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示形”的目的是察明敌人情况,而不使敌人察明我之情况。这除了要善于隐蔽自己不使目标暴露,还要善于积极制造假象,引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计篇》列举了兵不厌诈的12条战法,人们习惯称之为“诡道十二法”。
包括强而示弱、进而示退、声东击西、将计就计等。《势篇》进一步指出,制造假象必须有与假象相反的实力做基础,如果作战要假装混乱,战前必须有严明的法纪;战时要伪装怯懦,战前必须有勇敢的素质。部队实治而敢于示敌以乱,是因为组织有序;实勇而敢于示敌以怯,是因为态势有利;实强而敢于示敌以弱,是因为兵力优势。没有实力条件做后盾,不对敌情我情洞若观火,盲目地唱空城计是十分危险的。
兵不厌诈的目的在于调动敌人,使敌人不知不觉地陷入我们的圈套,暴露出为我所乘的过失或弱点,这中间除了伪装和欺骗外,还包括多方面的手段。例如敌人贪利的,可以投其所好,用小利去引诱他;敌将易怒的,可以激怒他;敌人谨慎的,可以骄纵他。诈术还可以正面使用,例如,为了使敌人屈服,就要用敌人最害怕的事情去伤害他;为了使敌人穷于应付,就要用危害他利益的事情去驱使他,等等。
兵形似水《孙子兵法》认为,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也应根据不同的敌情采取不同的打法。因而实战过程中夺取主动权,最根本的原则还在于战略战术的高度机动灵活。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敌人情态诡谲多端,没有固定刻板的规则,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打法。善战者,其战术的变化应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应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孙子兵法》把一般规律性的战术原则(如强弱、虚实、众寡、勇怯等)称为“正”,把临敌制变、灵活机动的战场发挥称为“奇”。认为无论攻、防、进、退,从作战指挥上说都不外奇、正两种形式。如同五声的变化可以奏出悦耳的音乐,五色的配合可以绘成美丽的图画,五味的调和可以烹出可口的佳肴一样,一般性的战术原则只有敌变我变灵活运用,奇正结合,出奇制胜,才称得上用兵如神,才能导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将指挥员高超独到的战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应贯穿于战争中的时时处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孙子兵法》详细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采取的各种打法。
例如,在敌我兵力对比不同的情况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散他,与敌人兵力相等要善于抗击他;兵力比敌人少就退却,实力比敌人弱就避免决战。还要根据敌人士气的变化把握适当的战机。例如,军队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懈怠,最后就疲乏衰竭了。故要避开敌人初来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衰竭时再打它。地形有险易远近之分,不同的地形也有不同的打法,特别不利的地形则必须避开,等等。
《孙子兵法》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以众击寡、以强击弱的问题。但它并不仅仅是强者的哲学。它认为强弱、众寡,完全可以创造条件发生转化。《九地篇》以对话的方式说明了以弱胜强的可能性。请问:“假若敌军人数众多,又阵势严整地向我前进,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先夺取敌人最关键的有利条件,就能使它不得不听从我的摆布了。”譬如以逸待劳常是制胜的重要条件,但如果出奇兵扰敌,使之调动频繁,或诱敌长途奔波,都可使之变逸为劳。再如粮草丰实是取胜的基础,但若断敌粮道,或截获销毁其辎重,或袭扰误其农时,都可使敌人变饱为饥。强弱、众寡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再强大的阵营也有其薄弱的环节,再弱小的军队也有其可用的地方。总体实力弱小的完全可以避实击虚,由弱变强,兵力数量寡少的也可以在要害之处集中兵力,以少胜多。指挥者要善于找出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局部突破,扭转全局。只要善于创造条件,即使敌人再多,也可被我所胜。哪怕是陷入险地绝境,也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只要指挥得当,利用士兵死里求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努力作战,也可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孙子兵法》这一系列思想的正确性,从古往今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无数次战例中就可得到雄辩的证明。
将帅与士卒战争中人是第一位的,将帅才能的优劣、士卒战斗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孙子兵法》关于军队建设、管理的思想也十分引人瞩目。
书中反复指出,将帅是民众生死的主宰,国家安危的柱石。将帅是国家的辅弼,辅弼周全则国必强,辅弼有隙则国必弱。军事从属于政治,将帅当然必须服从君主的领导,君与将的关系,孙武并不认为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
它把君比作车轮,把将比作车轮上的辅木支柱,君与将如同辅车相依,缺一不可。按照军事斗争的特点,对将帅进行正确领导的,就是孙武所主张的明君。孙武对国君的瞎指挥深恶痛绝,从三个方面提出批评: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而硬叫它进,不可以退而硬叫它退,就是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主持军队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的权变而主持、指挥军队,就会使将士怀疑。这些就是所谓因自己扰乱自己而导致失败。为了适应战场形势的变化,孙武认为本着保护民众和对国君负责的原则,将领可以不接受国君的命令,随机制变,实行机断指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从战争发展趋势上看必然会胜利的,即使国君说不打也可以坚持去打;不能取胜的,即使国君说一定要打,也可以不打。
正由于将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对将帅的标准提出了严格要求。这就是:“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审令。这五条标准,习惯上称为“五德”。孙武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表明了他对指挥才能的重视,这是颇有见地的。因为战争既是力量的竞赛,又是智慧的较量,作为指挥者的主要职责首先也应是斗智。一个贤将,必须对于关系全局的政治经济形势有深刻的了解,面对复杂、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