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元帅贺龙 >

第1部分

中国元帅贺龙-第1部分

小说: 中国元帅贺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元帅贺龙》
作者:水工【完结】




前言

  你研究过中国的元帅们吗?他们从二十年代血雨腥风中走过来,带着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的痛苦、希望、追求和奋斗,戎马倥偬,满身征尘。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爱与恨、智与勇。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社会出身,特有的人生经历,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人生画卷。但是,我以为,贺龙元帅的经历,是别具特色的。

  贺龙诞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逝世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命途多舛,给人们留下了不少欲解之“谜”。诸如:

  有人说,他是土匪出身。说者除林彪之流以外,信者也有人在;有人说,他出身贫苦,是个农民。那么,他的社会出身到底是什么?

  人们说,贺龙是位“传奇式”的人物,“奇”在何处?

  在军阀割据的二十年代,一个没有一点后台的民军领袖,能从营长当到镇守使,其奥秘何在?

  一个有着高官厚禄的中将军长,为什么能够在共产党面临失败的最倒霉的时刻,参加共产党闹革命?

  当中国那些未来的元帅们,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一个个叱咤风云的时候,唯独贺龙悄无声息。他到底到哪里去了?

  十年动乱之中,为什么贺龙早早在中国政坛上消失,被“立案审查”?

  现在,让我们追随元帅的足迹,将自一切真实地历史地展现开来。你也许能从中看到这位中国元帅历程之艰辛,时运之不济,性格之倔犟,精神之伟大。

  ………………………………………………


1、你能想到吗?元帅祖上是名门望族,而他,却是个
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小骡子客

  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二月初九,也就是公元1893年3月22日,一个婴儿诞生在湖南省桑植县城北12。5公里的洪家关一户姓贺的家中。他就是后来的中国元帅贺龙。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生存环境,对于他的一生,产生着非同寻常、潜移默化的作用。洪家关的贺姓,到底是怎样一户人家?了解这一点,对于了解这位元帅,无疑是重要的,何况,长期以来,对他还有种种不同说法呢?因此,不妨先来一次“寻根”。

  贺龙祖父贺良仕的墓表上写着:

  “祖籍湖北安陆,从军来湘,属慈利九溪,再迁桑植洪家关。门第鼎盛,簪缨蝉联,世为吾邑望族。”

  原来,贺氏家族非同寻常。贺氏先人贺从先,明末从军来湘。第二代叫贺云贵。第三代兄弟五人,分别以象、虎、龙、凤、凰名之。除贺凰无出外,余者繁衍成今日洪家关贺氏四大房。从第四代起,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在桑植,贺氏宗族支脉繁多,盘根错节。“门第鼎盛,簪缨蝉联,世为吾邑望族”绝非虚妄。

  贺龙乃贺氏第三代长房贺象之后。先祖贺大忠,曾祖贺廷宰。廷宰公幼读诗书,颇具文采,但命交华盖,屡试不第。他愤而放弃科举,开馆授业,在家乡教起私塾来了。廷宰公“丰有财宅”,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全乡闻名。洪家关面临港水支流玉泉河。有三条溪流,环绕河谷盆地,汇入玉泉河,所以,洪水季节,水流湍急,山水汹涌,行人无法渡河,常被阻于道。廷宰公要解民于难,倡议捐资修桥。据墓表记载,因为玉泉河地形复杂,工程量大,所捐之资财,不足以维持修桥的全部开支。廷宰公乃“斥腴亩以偿负”。他将好的田地陆续变卖,坚持修桥。从此,廷宰公这一支,家道日渐中落。

  贺龙的祖父贺良仕,人称衡山公,是一名武库生。据其墓表记载,衡山公“少读书不成,转而肆武,驰怒马,挽强弓,意气(氵光)(氵光),力屈等夷”,“然其度量渊涵,语言娴雅,有文人襟期”,“性狷介不为”,“生平不爱受人请托,亲戚或屈之在坐,闻其理直则喜,否则拂衣而去。”可见,衡山公是一个有文士之风,性情耿直的习武之人。他嗣承父志,“代继其役”,继续主持修桥。由于当时施工的技术和条件所限,桥垛屡修屡圮,经不起大水的冲击,十分困难。衡山公不畏其艰,罄其家产在所不惜。有志者事竟成。在他主持下,洪家关大桥终于落成了。这便是今日洪家关有名的“贺龙桥”。然而,桥成之日,衡山公已形神劳瘁,家产耗尽,仅留了一座三间的小木屋和少量田地,从此,一蹶不振,家境贫寒。他的三个儿子,只好以务农为生。

  这座桥,在贺龙投身革命以后,被国民党当局多次烧毁,历经沧桑。

  到了贺龙出世的时候,贺家已沦为地地道道的贫农了。

  贺龙的父亲贺土道,是衡山公的第三子。他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是一座小木屋和两亩薄田、半头耕牛(与别人合用一头牛)。不管怎样辛勤劳作,也无法养活一个八口之家。贺土道只得另辟蹋径,学会了裁缝手艺。从此,他常年累月离乡背井,串镇走乡,为人缝衣制裤,赚取些微薄银两,贴补家用,艰难度日。

  从上述“寻根”来看,我们的元帅既是名门望族之后,又是贫苦农民子弟。这两种不同社会阶层的品德和气质,对他后来有很大影响。

  按照贺氏宗族排辈,贺龙为“文”字辈。衡山公为其取名文常,字云卿,乳名常简。贺龙出世时,已有三个姐姐,他排行第四,却是贺家的长子,因而深受全家,特别是衡山公夫妇的疼爱。但是,贺龙出生于这样一个从望族败落下来的贫苦家庭,命运已注定他要走一条艰辛的生活之路。

  何况,他又生不逢时。

  贺龙出生后的几年里,湖南全省旱灾连着水灾。连《清史稿·德宗本纪》上都记载着:“赈长沙各府水旱灾”。赈灾写进了皇帝老子的小传,可见灾情之严重。湘西山国,穷乡僻壤,灾情更甚于他处,真是哀鸿遍地,饿浮载道。在这样的日子里,贺土道一家也是饥无定食,食不果腹。贺龙的母亲王金姑,是一个从湖北鹤峰县被人卖到桑植四门岩麻家当丫头的苦命人。在麻家受尽折磨,不堪其苦。贺士道到那里做裁缝,得知此事,他路见不平,倾其所有,将王金姑赎出,后来结为夫妇。王金姑为人忠厚善良,刻苦勤俭,是旧时代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因为多子多女,生活艰难,操劳过度而体弱多病。在这种灾荒年月里,贺龙一生下来,她就没有足够的乳汁来喂养儿子,饿得贺龙整天“呱呱”啼哭。王金姑流着泪说:“这孩子命苦啊,一生下来就挨冻受饿。”

  贺龙有个堂嫂,叫陈桂英。看见孩子饿得可怜,常常把贺龙抱过来,用自己的乳汁喂他。可怜的贺龙,长到四五岁,也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实在饿得受不了,就跑到陈桂英家里去找饭吃。他的大姐贺英追着喊:“常伢,快回来!嫂嫂家的饭也不够吃呀!”贺龙听了,只得怏怏地走回来,可是,好心的堂嫂还是盛了一碗饭送了过来,拍拍贺龙的脑壳说:“常伢,吃吧,嫂嫂疼你。”

  这位堂嫂的儿子贺桂如,后来跟随贺龙参加了工农红军,当过红军团长,1929年在桑植庄耳坪战斗中不幸牺牲了。贺龙一直惦念着这位堂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便托人带话问候陈桂英。这位堂嫂为此给贺龙寄来了一张照片。贺龙看了,感慨良多,亲笔写了一封信,让他的外甥、妹妹贺满姑的儿子向楚才带回故乡。信是这样写的:

  “桂英姐:你的来信我收到了。看了你的像片,你确实老了,你这一生可以说完全是靠辛勤劳动过日子,这正是你的美德。桂如侄儿虽为革命牺牲,但是他的血没有白流,换取了今天中国革命的胜利,你是很光荣的。我已写信给桑植县政府证明你是烈属。兹逢楚才回家之便,特函致复,并寄上我的照片一张,仅缺大女儿捷生一人,给你留念。贺龙1951年2月12日”

  人的生命是极其顽强的。强烈的求生欲望,能使人渡过看来不易渡过的困境。在饥一顿,饿一顿中,贺龙艰难地成长到了6岁。衡山公自己虽然读书未成,却从未忘记让自己的爱孙去念书。虽然,当时他们连饭也吃不饱,但他还是老着脸皮恳请族长,把贺龙送进了洪家关私塾。开蒙就读之日,衡山公很高兴,给贺龙取了个学名,叫贺平轩。他是希望自己的孙子“平步青云,翔雾连轩”。但是,老人没有料到,他的孙儿似乎与读书无缘。

  那时的私塾,教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方法只是死记硬背。学生们整天跟着塾师摇头晃脑、有腔有调地背个不停。贺龙天资聪颖,一本《三字经》,没几天就背下来了;《百家姓》、《千字文》更是背得滚瓜烂塾,可就不知道这里面讲的是什么意思,越背越没兴趣,于是,就向塾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弄个明白。可是,塾师不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敬,有违于大成至圣先师的遗训。他恼羞成怒,举鞭就打,常常对贺龙处以体罚。小小的贺龙,挨了鞭子很不服气,对读书也失去了兴趣,开始逃学。他随便找个什么借口,便留在家里帮助三个姐姐打柴、割草、犁地、拾稻。他觉得这比在私塾里死背书自在多了。可惜,幼小的贺龙井不知道,由此为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少遗憾。直到外出闯荡江湖多年以后,他才懂得了没有文化的苦处,开始自学。尤其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为了弥补文化方面之不足,他一直十分刻苦地学习。他天份高,领会得快,进步十分明显,然而,戎马关山,读书必然受到诸多限制。毛泽东有一次在西柏坡对他的秘书师哲说:“贺龙同志聪明过人,可惜书读得太少了。”

  贺龙不进私塾了,却迷上了听书,听民间说唱。什么禹王治水、文王盼姜尚、始皇统一天下、昭君和番、草船借箭、三关杨家将,等等,他都十分熟悉。乡里人对衡山公说:“你孙儿是十处打锣,九处有他。”可见其对听书之迷恋。

  衡山公看到孙儿读书不成,心里很不是滋味,埋怨孙儿不成器。湘西一带,历来有习武之风。衡山公长期习武,有一身好功夫。心想,总不能让常订一辈子在田里混呀!学文不成就习武吧!我自己来教他。哪知,贺龙对舞枪弄棒,拳打脚踢倒很有兴趣,学得刻苦而且专心。一老一少常在玉泉河边摆开架式,习武练功。衡山公也乘此机会给贺龙讲了不少曾祖辈的侠义之风、为人之道,意在对其熏陶。衡山公过世以后,贺龙又拜堂叔贺立远为师。正因为从小习武,不知不觉之中,十二三岁的贺龙长得人高马大,体魄健壮,有了一副好身板。

  衡山公过世后,三个姐姐相继出嫁,家里又添了两个妹妹和一个才四岁的弟弟。父亲长年在外,母亲体弱病多,贺龙成了家里唯一能下地干活的劳动力。挖土犁田,栽秧割谷,哪样也少不了他。农闲期间还要下窑挖煤,上山砍柴,去换取一些零用钱来买油盐酱醋。

  1907年,淫雨连绵,湘西洪水成灾。数十里内,汪洋一片。贺家山坡上种的那点子庄稼,早被山水冲得一干二净。王金姑和儿子面对滔滔洪水束手无策。贺土道从外面赶回来,带着全家老小,逃灾到春家坡燕乐界,给财主覃金阶当了佃户。贺龙成了一名小长工。

  贺龙并不怕苦,也有的是力气,却受不了财主们的气。他想另找谋生之路。

  在湘西一带,有不少人是赶骡马运货做生意的,叫做骡子客。他们赶着牲口,或骡或马,走南闯北,往来于湘鄂川黔甚至云贵边境。驮棉花、贩盐巴、运茶叶、销药材、卖骡马,从中赚一些辛苦钱。湘鄂川黔边境,山高峰防,道路艰险。他们居无定处,食无定时,十分辛苦,加之,世道不平,官府贪婪,匪盗蜂起,他们这些骡子客,被抢被诈,乃是常事,其艰难险恶,非一般常人能想见。但是,虽然赚钱不易,比起当长工、佃户来总要好一些,而且,能够闯码头,见世面,开阔眼界。贺龙十分羡慕这种生活,很想去当骡子客,可是,从哪里去找一匹牲口呢?他去找大姐贺英。

  贺英比贺龙大十岁,原名贺民英,又名贺香姑,是一个很有作为、非常能干的女性。她是贺家的大姑娘,很小就挑起了操持家务的重担。侍奉父母,教养弟妹,安顿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洪家关的人都说:“贺家香姑谁不夸.十二、三岁就当家。”1907年,表兄妹成亲,嫁给了谷绩廷,从此,她踏上了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谷家也是桑植的大姓。谷绩廷,人称谷虎,曾组织起一支劫富济贫的农民武装,名震一方。他同贺龙一道,组织了湘西暴动,后来,与贺龙分道扬镳,被湘西地方军阀陈渠珍委任为湘西巡防右翼支队司令。哪知,这是这位军阀的一个阴谋。1924年陈渠珍用手腕诱杀了谷绩廷。贺英悲痛欲绝,忍无可忍,挺身而出,担任了支队司令。她重整旗鼓,把队伍拉出来与官府对抗。1927年北伐战争时,贺英与四妹贺满姑到了武汉,受到贺龙的很大影响,决心投身革命。蒋汪合流以后,她根据贺龙意见,买了一批枪支返回桑植,召集旧部,组织起一支游击队。1928年,贺龙、周逸群奉命来湘西开辟红色根据地。贺英闻讯赶来。周逸群这位共产党员当过贺龙领导的第二十军的政治部主任。贺英在武汉认识了他,很佩服其学识与为人。她对周逸群说:

  “周主任,我把这支队伍统统交给你们,就算我献给共产党的一点礼物。”

  周逸群十分激动,握着贺英的手说:“好极了,党正需要这样的‘礼物’。香大姐,我代表党向你致谢。”

  从此,贺英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是创建湘鄂边红色根据地的杰出人物之一。在那一带,威望很高,人们亲切地叫她:“香大姐”或叫“香姐”。1931年4月,工农红军主力东下洪湖,贺英率领游击队留守后方。1933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