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魏征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都不被李建成采纳。对此,魏征感叹不已。
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后,曾经问魏征:“你老是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呢?”魏征说:“先太子如果能听魏征的话,我也就没有今天的福分了。”9对魏征此言,唐太宗点头表示赞同。
魏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心的把握。他非常清楚李渊的心理。随着唐朝的统一和稳固,李渊已不再是那个争夺天下的枭雄了。李渊对儿子们争夺皇位继承权的行为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他要避免骨肉相残,希望大家各安其位,却只会采取“和稀泥”的方法,既要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又对李世民的功勋心怀感激,一再补偿。兄弟俩每每产生争执,诉到李渊那里,李渊不是对双方劝解、斥责一番,就是把罪责归于其僚属。结果造成兄弟俩的矛盾越来越深。矛盾已经激化了,但是李渊的心理没有改变。魏征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能够接受的只能是通过正常途径、缓慢地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兄弟相争(3)
李建成苦恼的是通过正常人事途径和后宫途径削弱秦王力量的两个回合,自己都没有捞到好处。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呢?
这时候从宫中传出一条情报。李渊对宰相裴寂等近臣评价李世民说:“此儿典兵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陈叔达等人见李渊有准备贬责李世民的意思,慌忙谏阻。李渊也没有再说什么。魏征敏锐地窥探到了李渊的点滴真实想法。他发现李渊已经对李世民的大权独揽开始感到不满了,太子阵营完全可以利用皇帝的这个情绪为己所用。
三
兄弟二人的第三回合较量开始了!武德九年,李建成毕竟还掌握着行政力量,通过正常途径征得李渊同意,对李世民势力开始抑制和削弱,但并未损害其根本。
这一年的六月,心力交瘁的李渊对李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你的功劳最大。我想立你为嗣,但建成年长,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太子了,我也不忍心夺他的位。我看你们兄弟是互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我想让你出居洛阳,自陕以东地区都由你做主,建天子族旗。” 原来李渊想将天下分为东西两部分,将东部封给李世民,给以天子待遇。他希望以此来解决权力矛盾,避免冲突,保全诸子。
李世民同意了。但是李建成、李元吉认为李世民如果盘踞洛阳,有土地甲兵,天下就不失完整的天下了。同时从权力斗争上说,将李世民留在长安,也容易解决。以此太子集团的人多次秘密上奏说:“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李建成还发动后宫以利害说服李渊。李渊认识到自己的妥协计划将会导致国家分裂时,改变了主意。李世民没能出居洛阳,在李建成等人的进攻前,处境越来越危险。
当时突厥大军再次南侵。李建成决定利用突厥寇边的良机,实质性地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太子阵营的人上奏以李元吉为元帅,征调全国精兵强将出征与突厥决战。秦王阵营的许多文臣谋士都在被抽调的范围内。李渊同意了这个奏折,任命李元吉为北伐军主帅。李元吉公开征调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大将和李世民属下的精兵,“夺太宗兵以益其府”,组建北伐军。
这是名正言顺的实力抢劫。李世民遭到了沉重打击,在首都的力量对比中处于了危险的劣势。他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亲信商量。参与密谋的有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
武德九年六月三日,亲信们争论了一天一夜,得出的结论是:“事急矣!若不行权道,社稷必危。周公圣人,岂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成?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草泽,不得居王左右。”意思是:现在形势已经很紧急了。如果不行“权道”,我们的阵营就很危险了。周公这样的圣人,都不顾骨肉亲情。李世民为了国家社稷着想,应该大义灭亲。如果当断不断,就是坐等他人的屠刀落下。那时候,我们这些秦王阵营的人就会四处逃匿,家破人亡了。
李世民下定决心,与亲信谋划了一个大计划。
四
当天夜里,李世民就进宫向父亲李渊告状。他哭哭啼啼地诉说太子和弟弟元吉是如何处心积虑地要谋害他。为了增加自己的优势,李世民还“检举”哥哥弟弟两个人竟然在后宫奸淫后妃、宫女。李渊听到这样令人震惊的消息后,与李世民设想的一样,不为所动。末了,李渊吩咐宫人,明天一早将太子、齐王和几位重臣都叫到临湖殿来;又让李世民第二天再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如何处置所谓的“谋害秦王”和“奸淫后宫”案件。宫人按照吩咐去通知太子和李元吉去了。
李世民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
李建成、李元吉自然从宫中眼线知道了李世民“告黑状”的情况。也许,两人对李世民此举嗤之以鼻。李世民并没有丝毫他们俩意图谋杀和在后宫乱搞男女关系的证据,肯定不能对李建成、李元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在两人看来,这无非是李世民近几天来对权力被夺,心有不甘的情绪反应而已。
兄弟相争(4)
两人一商量,决定第二天一早进皇宫,向李渊说清楚情况,顺便奚落李世民一顿。
弑兄杀弟(1)
一
六月四日,庚申。
禁卫军将领常何这天轮到值勤宫城北边的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入朝必须经过玄武门。按例,皇子不能带士兵进宫。两人这天早晨带着简单几个随从就向临湖殿赶去。经过宫门的时候,常何还向太子和齐王行礼。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门口这个军官似乎很熟悉,没来得及细想,就进了宫门。
兄弟俩快走到临湖殿时,经历过战阵的李元吉凭直觉觉得周边情况不对头,急忙拉着李建成一起拔马往回跑。
宫中地域广阔,建筑众多,加上绿林花卉丛生,埋伏人是很容易的。当日凌晨,李世民就带领亲信将领和所有秦王府的亲兵埋伏在玄武门到临湖殿之间。李世民终于决定从肉体上消灭与自己争权的兄弟了!谁想,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没完全进入埋伏圈,两人就往回跑了。
李世民一声呐喊,伏兵喊杀而出,扑向太子和齐王而去。
李建成和李元吉见状,带着几名随从拼命朝玄武门跑去。玄武门离太子东宫很近,那里有数以千计的太子卫队。李建成只要逃出玄武门,就能反败为胜。玄武门越来越近了,谁想常何指挥禁军士兵迅速地将宫门合拢。
“嘭”的一声,玄武门关上了。李建成痛苦地闭上眼睛,仿佛自己的生命之门也关上了。
李元吉一发狠,勒住马,转过身去,迎着背后的追兵冲过去。李建成本想劝住他,见事已至此,也只能带领几个随从迎上前去,进行困兽斗。李元吉的箭术不错,在生死关头,朝着李世民连射三箭。谁知情急之下,年轻的李元吉发挥失常,竟然无一射中。李世民勒马回射。箭没有射向李元吉,而是朝着李建成飞去的。李建成头部中箭,当场坠马身亡。尉迟敬德指挥亲兵齐射,李建成一行人死亡殆尽。李元吉也受伤坠马。
李世民目睹亲哥哥被自己的箭夺走生命,那一瞬间的感觉只有他知道。我们可以推测,李世民当时愣了。血毕竟浓于水,那一瞬间的震惊让他不知道怎么做了。结果,李世民的坐骑失去了控制,跑到了路旁的灌木林中。马腿为树枝所挂,扑倒在地,将李世民掀下马来。
受伤的李元吉就躺在离李世民倒地之处不远的地方,这时忍着痛向李世民扑过去。
李世民坠马的时候受到撞击,基本失去了还手能力。李元吉轻易就将他按在地上,用弓弦勒住他的脖子,要置他于死地。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大喝一声,快马冲过来。李元吉见情况不妙,慌忙放下李世民,朝着武德殿方向跑去。尉迟敬德射出一箭。李元吉扑倒在地,死了。肉搏战就此结束。李世民全胜。
二
在这场肉搏战中,宫中禁军基本采取了中立态度,没有参与战斗。但是禁不住他们传播消息。政变的消息很快就被东宫的部将得知。李建成、李元吉两府的援军上千人,在冯立、谢叔芳的率领下,涌出东宫玄德门,沿宫墙奔向玄武门救援。
重要时刻,禁军被卷入了政变,并为李世民所利用。秦王阵营的长孙无忌、高士廉两人并没有参加玄武门内的肉搏。高士廉利用职权,释放了长安的囚犯;长孙无忌利用职权,给这些囚犯提供武装,迅速建起了一支神不知鬼不觉的“囚徒军”。长孙两人一直在玄武门外等待狙击东宫援军。“囚徒军”见太子卫队出动,冲上前去混战。
在宫殿中出现一群武装囚犯。禁军不能不过问了。常何凭借自己的禁军将领身份,鼓动一直旁观的禁军去“消灭”这些囚犯。负责皇宫北边禁军指挥的敬君弘、吕世衡两位将军也觉得不成体统,仓促中率领北门禁军去捉拿这些囚犯。试想当时的情景,三方一旦混战起来,谁还分得清楚敌我。结果,玄武门外激战的主角反倒成了禁军与太子卫队了。
更为蹊跷的是,禁军将领敬君弘、吕世衡两人在混战中被斩。禁军群龙无首,当天的值勤军官常何就被大家推举成为临时负责人。常何自然是指挥禁军杀向太子一边的人。禁军的向背成了玄武门混战成败的关键。
弑兄杀弟(2)
李建成毕竟经营多年,他的部属也是人才济济。东宫的人越聚越多。对他们来说,参加玄武门激战不但是为了李建成,为了表明政治立场,更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李建成的失败就是他们的失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常何率领的宫廷禁军渐渐招架不住了。冯立、谢叔芳还高声呼喊,要分兵去攻打秦王府。当时李世民等人已经倾巢而出,秦王府是座空城。玄武门内的人听了,都忧心忡忡。
粗中有细的尉迟敬德亲手将李建成、李元吉的头割下,用力甩到宫墙外面去。片刻之后,玄武门之外一片寂静;又片刻之后,外面传来了武器纷纷落地的声音。李建成阵营有的散去,有的呆立缴械……
三
六月四日清晨,李渊的心情很不好。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让宫人在北海池上准备好船只,泛舟湖上。尽管已经到了和几位重臣在宫中议事的时间,李渊依然没有起驾的意思。
昨天晚上,二儿子——秦王李世民进宫来向李渊哭诉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荒淫后宫、迫害自己的情状。几年来,李渊一直被纠缠于几个儿子的明争暗斗,心力交瘁,却要装出若无其事,公平公正的样子。这一回,李渊还是轻描淡写地吩咐宫人明天一早将李建成、李元吉和几位大臣召集来,共同商议,才将哭哭啼啼的李世民劝走……
李渊坐在船上,望见水中须发雪白的倒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隐约中,这位老皇帝听到临湖殿四周传来喊杀声,疑虑起来。他用一贯轻描淡写的态势吩咐岸上的小太监去查看情况,继续让小船静静地在北海池上随波逐流。
出去探听情况的小太监还没回来,临湖殿方向先传来了盔甲相撞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李渊眯着眼睛观察。原来是很不讨自己喜欢的一个将领——尉迟敬德手持长矛、全副戎装地带着一队士兵匆匆赶来。李渊心中一惊。
尉迟敬德在湖边立定,朗声禀报说:“皇上,太子和齐王大逆不道,发动叛乱。秦王已将两人就地正法。臣等怕陛下惊扰,特地前来护驾。”
李渊缓缓地放下双桨,久久说不出话来。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没有人向他详细汇报过当天发生的真实战况。玄武门之变留给李渊的最深印象就是一身戎装的尉迟敬德,是这个人告诉了他政变结果,还带人一直将他“护驾”到临湖殿上。
殿上,按时赶来参加议事大臣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人都已经等候多时。他们比李渊早一小段时间知道了事情的结果。
尉迟敬德高声宣布李建成、李元吉阴谋造反,已经被杀。现在恭请皇上明下诏书,清算太子余党,重赏秦王李世民。
李渊没有说话,环视了一下群臣。宰相裴寂低着头,一言不发。萧瑀、陈叔达两人积极发言,请李渊明确褒贬。宇文士及本身就参与了密谋,现在几乎是重复了尉迟敬德的话语。其他三人也统一口径,极力称赞李世民。六比零的表决结果,还有一个人弃权。
李渊知道大势已定,轻轻地点了下头。
四
玄武门前鲜血的清洗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白天。
当天晚上,政变后的父子终于相见。“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这段记录表明,李渊主动召见了李世民,并破天荒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里有一个典故。鲁国的曾参是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有一天,有人跑来告诉他母亲,说曾参杀了人。当时曾母正在织布,不相信。后来陆续又有两个人来告诉说曾参杀了人,曾母有点相信了,忙扔下纺织用的梭子逃亡去了。后来才查明,原来是一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与曾参无关。李渊引用这个典故,承认自己为小人蒙蔽,曾经做出过一些怀疑李世民的举动。这些怀疑的举动无非就是李渊借李建成、李元吉的口和手所做的削弱李世民权限的言行。这其实是李渊的本意。李渊现在这么说为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也为父子相见定下了一个基调。
弑兄杀弟(3)
既然父皇都认错了,李世民还能说什么呢?按照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了父亲的乳头。10父子俩抱头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