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传-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五○年七月十三日,朱德给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等写了一封信。萧劲光回忆道:“几天以后,我又专门去向他请示过一次工作。我先向他汇报了我们拟制三年建设计划的初步设想,他听了很高兴,还作了不少重要指示。他说:‘应该利用现有的时机和兵力,首先把沿海海岸各要地及岛屿的防御工事、防御设备建立起来,把各基地组织起来。这一任务应成为当前的工作任务,且应成为首要任务之一。’‘不能单从打台湾打算,而忘记了海军的基本建设。’他再一次提醒我们注意解决燃料问题。他给我们出主意,说:‘给军委打个报告,要求重工业部注意发展燃料工业。’他强调‘中国地方宝贵,寸土都要保护’海军的‘防卫在海上’。他提醒我们‘招兵要注意招水性熟悉的人’,海司要‘在海上建立生产,建立家务,等等。”(22)一九五一年九月十一日,朱德参加在青岛召开的海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他认为中国过去的海军是防内不防外,封建势力的海军,蒋介石的海军都是这样。我们建立海军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任务很重。我们的海岸线很长,要保卫海防,首先要靠海军。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仅两年时间,我们的海军就建立起来了。
目前这支海军的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但它是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建立的。我们强大的陆军曾经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我们相信,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中国人民也必将拥有一支强大的和陆军同样英勇善战的海军部队。”(23)他对海军的建设,从政治工作到技术训练,从开办学校到建设军港,从海岸炮兵到鱼雷快艇等等,都有许多具体指示。一九五一年八月三十日,他就海军建设问题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加强海军的防卫力量,建议批准海军领导提出的以空军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建立海军航空兵。在毛泽东、朱德的关怀下,海军航空兵得到迅速发展。一九五三年九月,朱德到大连海军学校视察,“检阅了全校师生员工,会见了苏联专家,听取了学校建设情况的汇报,观看了教学设备,还为学校题词,勉励大家‘努力掌握现代海军作战技术’。”
(24)直到一九七四年朱德八十八岁高龄时,他还登上军舰出海检阅北海舰队,他看到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奋斗,人民海军已初步进入现代化的行列时,非常高兴,写下“增强革命团结,加速人民海军建设”的题词,勉励海军官兵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继续奋斗。
朱德也十分重视装甲兵的建设。他在装甲兵干部集训会议上说:“装甲兵是我军的一个新兵种,它的主要装备是坦克。现在的坦克兵是从步兵、炮兵调来的,对坦克技术还不熟悉。从司令员到每个干部、战士都应该把坦克技术摸熟。要建设好装甲兵这一新的兵种,技术具有决定的作用。政治工作要保证技术的提高。军事任务要靠技术来完成。”他还指出:“今后的战争是诸兵种的联合作战,要取得胜利一定要发挥坦克兵的作用。它是有掩护的炮兵,是陆军中的骨干。要破坏敌人的碉堡,要追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就要靠掌握技术、发挥坦克的威力。”他殷切地希望装甲兵能尽快地掌握技术,说:“坦克兵的任务就是要很快消灭敌人,现在就要加紧学习技术,能熟练到什么程度就要熟练到什么程度,保证在敌人来时坦克能开得动、打得准,不然问题就大了。”(25)朱德对炮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的建设也都倾注了不少心血。他说:“有人说过炮是‘战争之神’,这话是有道理的。现代战争仍然要重视炮的使用。”(26)他向工程兵部队提出“建设一支能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建筑工程队伍。”(27)他认为铁道兵不论平时还是战时都十分重要,他说:“铁道兵是我军的技术兵种,是现代化国防军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你们的技术要学得很好,本领要练得很大,平时积极参加祖国铁路建设,战时担负起抢修任务,保证军事运输。在现代化战争中,没有铁道的支援,就不能很快地把部队运到前线去,就难以使用大兵团作战。所以你们的任务,不论在战时或平时都是艰巨的、光荣的。”(28)实现军队现代化,离不开人和物的结合。朱德从一生的军事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战争中,人与物相比较,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对现代化的军队来说,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人,首先要把人“现代化”起来。所以,他始终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放在军队现代化的首位。在一九五一年九月召开的各兵种司令员、参谋长及各军区参谋长、军训处长集训会议上,他指出:“今后的战争,将使用大量的军事技术与战斗器材,并有大量的人员参加作战,如果不能掌握复杂的武器技术和学会诸兵种的联合作战,就不能战胜敌人。”(29)朱德特别重视干部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张爱萍回忆说:“朱德同志对这一带战略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没有一支政治觉悟高,军事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军队现代化是化不起来的。他要求各部队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对各级指挥员的培养。”
(30)
一九五四年三月,军事学院第一期学员即将毕业,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组织了以朱德为主席的国家考试委员会,对学员进行考核。朱德在对学员的讲话中着重提出:“我们的干部必须是有德有才,也就是必须忠心耿耿地为保卫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努力学习,使自己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础,有现代化军事科学知识和为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须的文化水平,并能掌握业务,富有革命事业心。”(31)朱德认为要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就必须有文化科学知识。二十天后,他在铁道兵第三次庆功大会上说:“要学习文化,技术兵种的指战员没有文化是不行的。”(32)一九五一年元旦,他曾在军委举行的同乐会上发出“学习理论和文化科学知识,以加速部队的现代化建设”的号召。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解放军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很低的,文盲和半文盲数量很大。因此,全军上下把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作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来抓,很快形成学文化的热潮。到一九五三年,全军基本上消除了文盲和半文盲,战士们普遍达到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这对军队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战争要求的优秀指挥员,朱德特别重视建立各种类型的军事院校的工作。一九五一年,他在全国第二次军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地提出:“建设正规化的学校,培养训练干部,是我们国家当前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33)对学校的任务、办学方针、学习内容、对学员的要求等,朱德作了一系列具体指示。他指出,院校应首先明确自己在国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规院校应有统一的训练计划和制度;应有完善的设备和良好的教材;学习要有较长的时间保证;学员从入学、升级到毕业,都应有严格的国家考试;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能丢掉我军光荣传统;要认真研究作战对象的特点,吸收抗美援朝的作战经验。
军事院校的建立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到一九五七年已先后建立一百多所包括各个军兵种的院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先后培养了二十多万干部,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国防现代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军工生产,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朱德对国防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历来特别关心。新中国建立后,他一直把发展军工生产,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部队,当作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矗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从红军到解放军都是“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
武器装备的来源,主要取之于敌。那时,解放区虽然也有一些兵工厂,但规模很小,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也低。建国初期,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要同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美国的军队较量,需要大量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国内原有的兵工厂虽然大力增产,仍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中国政府在一九五一年五月派出以总参谋长徐向前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兵工代表团,赴苏联谈判并购买了一批武器装备。
但是,解放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何在?朱德认为:现代化是买不来的,也是买不起的。我们的国家底子薄,连年战争,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实现现代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一贯倡导的办法,靠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去发展军工生产。变过去的“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为现在的“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一九五○年七月十三日,他给萧劲光、王宏坤、刘道生、罗舜初写信说:“海军和飞机是近代化的兵种最高的必需的,要加强这两个兵种,就必须有造船厂、飞机厂。有了这两种工厂,能制造还不够,必须要有石油厂,才能强化起来。”(34)一九五○年八月十四日,他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对制造坦克和发展汽油工业应该抓紧,并建议把它们纳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一年九月十四日,他就一九五二年工业生产计划致函李富春时,又提出要利用已有的工厂、机器、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的作用,发展兵工事业,并把海军的造船、修船包括在内。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原有的兵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并新建一批占全国重点成套项目百分之三十的重点工程。先后扩建了七十四个规模较大的飞机、火炮、坦克、弹药、雷达、指挥仪、通信设备和电子元件等工厂,参照苏联的技术资料,先后仿制成各式武器,火炮、通信器材、工程机械、防化器材和各种弹药等。同时,加快飞机和舰艇的制造。到一九五四年,全国军工厂共试制成功二十三种武器,并正式投入生产。
进入六十年代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步入以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为主的新阶段。从仿造到自己设计生产,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这对军工生产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飞跃,使国防工业跨上了一个薪的台阶。
朱德还比较早地重视发展尖端武器的问题。他在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写给中共中央的访问苏、波、捷、德、匈、罗、蒙七国报告中提出:现在世界已处在工业技术革新中,必须运用世界最新科技成就,提高技术,对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在一九五七年八月二十日国务院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务院体制的会议上,他提出要发展尖端武器、搞原子弹和导弹的主张。这个主张,当时得到周恩来的肯定,他说:“朱老总讲得好。你有了两弹(原子弹、导弹)人家对你就不同了。这对科学技术有好处,尖端和基础是有密切关系的。”一九六○年十月,朱德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的军队一定要下决心用尖端技术武装自己。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在思想政治上武装好,再加上先进的装备,那就会成为天下无故的军队。这样就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不敢侵略我们。”(35)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直接关怀下,我国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自力更生地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成功地爆炸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原子弹,标志着新中国的国防工业真正跨入了现代化的行列。
对国防工业,朱德从一开始就倡导要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他就提出过军工生产要统一领导,兵工要带动民用工业。
(36)朝鲜战争停战后,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在这种情况下,朱德认为新的世界大战短时间内打不起来,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他说:“国际形势看来,十年八年打不起来。”因而,在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他认为“一开始就搞和平工业。光搞兵工恐怕有问题。”在一九五六年四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时,他提出了“经济建设为主,国防建设为辅。
国防工业建设应和民用工业结合”(37)的主张。
一九五七年,朱德视察湖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陕西、辽宁等地,发现许多国防工业的工厂,军工生产任务不足,多余的生产力没有发挥出来,造成很大浪费;而民用工业又急需新建同类型的工厂。他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正确办法,是国防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
他同薄一波、黄敬等分管经济和国防工业生产的领导人谈话时不只一次他讲过“军工要剪为和平工业”,“军工要搞民用产品”。并先后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写过七八份报告。一九五七年四月十八日,他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说:“这次看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兵工生产如何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重庆、成都、云南、广州等地存在着,而且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一般说来,兵工厂的特点是投资大、厂房好、职工多、设备新、技术水平高、生产能力大。这些厂去年就吃不饱,今年情况较去年更为严重。
现在有些厂就到处揽活自寻门路,有些厂还没有想到办法,只得让一部分设备和人员闲着。长此下去,损失很大。看来兵工生产在和平时期兼产一些民用物品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问题,迟早非解决不可,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及早解决,否则损失更大。”(38)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两个方案。一个是把当时管兵工生产的二机部同管民用生产的一机部、电机部合并,平时多生产民用产品,战时主要生产军用产品;另一个是把管兵工生产的二机部缩小,专搞原子武器的研制,其余的生产能力分出来,转向民用生产。国防工业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实践证明:朱德一向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