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揭秘-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歇斯底里症似乎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时代——要来得少,这可能跟教育的普及、心理压抑减少有关,但这并不表示现代人的心理较健康,而是心理疾病的类型发生了转移。
对于人生困境,本案例提供给我们一种吊诡性的思考:当你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你是要听从自己的“潜意识之声”抑或“意识的召唤”?有不少人——譬如分析心理学家荣格(C。 G。 Jumg)——认为,“潜意识之声”是生命的内在之声,能引导我们的生命进入更圆融的境界,本案例中的T君,他的症状显然就是他“潜意识之声”的外显,最后,他听从了这种“潜意识之声”,回到故乡去做一个银行职员。也许这对他而言,是一种较“圆融”的生命境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显然是在规避自己的人生困境,因此是一只挫败的鸵鸟。
抽筋的海伦及其女友们(1)
在早会时,海伦的脚部抽筋,很多同学都看到了;第二节下课后,有人跟着抽筋。消息传开来,立刻有一大堆女生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抽筋,学校乱成一团。
海伦是个高中女生,在班上很得人缘。
有一天,她和家人去参加一个聚会,会中有跳舞节目,但海伦却显得闷闷不乐,她推说自己对跳舞没兴趣,而只做个旁观者。在舞会中,看着别人婆娑起舞,海伦突然觉得右脚有短暂的抽筋现象。
海伦的闷闷不乐是有原因的。
原来在不久前,学校的体育老师已开始教跳舞,但海伦却缺了好几次课。在她同父母参加上述聚会的前三天,学校公布了嘉年华会上舞剧演员的名单,在班上相当杰出且得人缘的海伦竟未获选任何角色。更令她难过的是,她心仪的一个男孩子舞跳得很好,在嘉年华会舞剧中将担任重要的角色,而海伦的竞争对手——另一个很会跳舞的活泼女孩,将与那个男孩同台演出。
在与父母参加宴会后几个礼拜,海伦的脚部仍经常抽筋,特别是一紧张就抽筋得更厉害。很多同学都注意到她的症状,对她表示关心。
就在海伦开始抽筋后三个礼拜,她的两个同学朱莉和法兰西丝去参加某个舞会,会后,朱莉到法兰西丝家中,她的脚部和颈部也不由自主地抽起筋来,而且在第二天到学校后,仍然有这些症状。
星期三早会时,海伦的脚部又出现厉害的抽筋,很多同学都看到了。第二节下课后,法兰西丝竟也开始抽筋,同学们见状连忙将她送到保健室。此时,坐在法兰西丝旁边的格拉黛非常紧张,觉得自己的身体有点颤抖,然后在其他同学的注目及尖叫下,她也跟着抽筋了。
消息传开来,立刻有一大堆女生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抽筋,学校乱成一团。校方不得不请父母将孩子们带回家,学校还因此而停课了几个礼拜。
解析:
这是一场典型的“集体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发作。
转化型的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有时候具有“传染性”,当一个团体中的某一个人先出现某种症状后,其他人也跟着发生类似的症状,好像一场“心灵的瘟疫”。
本案例中最先出现症状的海伦,以脚部抽筋来排斥跳舞,乃是一种典型的转化症状。但为什么其他同学也会发生类似的症状呢?弗洛伊德曾有一个女病人杜拉,因为在潜意识里认同她的情敌,结果产生与情敌一样的歇斯底里性咳嗽,“仿同作用”在转化型症状的“感染”上,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海伦在班上表现优异而且很得人缘,是许多同学认同的对象、行为的榜样,她的症状自然较容易受到他人的仿同,就好像很多人常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们崇拜的电影明星摸鼻子一样。
但除了仿同外,恐怕还有别的原因。学校、军队和工厂是最常发生集体歇斯底里症的地方,譬如考试压力下的学生,排队在操场聆听台上老师冗长而令人厌烦的训话,此时若有一个学生因支持不住而倒下去,结果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在短时间内,有一大群学生也跟着应声而倒。又譬如在电子工厂生产线上的女工,有一个女工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结果几分钟内,数十名女工可能都会出现同样的症状。她们说“好像闻到什么奇怪的气味”,但经过调查检验,往往没有什么“刺激性的气体”存在;即使有,也未到使人感到恶心、呼吸困难的程度。
这样的集体发作主要来自“心理刺激”,因为当事者都面对同样的心理困境——对学生来说是功课压力与冗长的训话,对女工来说则是单调而令人厌烦的工作。另外,“暗示性”在行为的相互感染里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其实,集体歇斯底里症乃古已有之。在古时候,人——特别是女人,必须经常压抑她们真实的情感,日积月累,可能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当时社会即为此安排了一些“狂欢的祭典”,譬如古希腊的“酒神祭”;在这些祭典里,人们可以纵饮狂欢,以平常不被容许的方式发泄他们久遭压抑的性与攻击的情感,再度获得内心的平静。这些狂欢祭典,实际上就是一种经过安排的集体歇斯底里发作。
()好看的txt电子书
基督教在欧洲得势后,曾经禁止类似的狂欢祭典,但在中世纪,欧洲各地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舞蹈狂”(dance mania),它像瘟疫一样,蔓延得相当广,且发作者主要是女性。医学史家席格瑞斯特(H。 E。 Sigerist)对13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的“舞蹈狂”曾有下列描述:
“这种病通常在酷暑时发生……正在睡觉或清醒的人会突然跳起来,像被蜜蜂叮到般感到一阵刺痛,有的人还会看到蜘蛛,有的则否。但他们都知道这一定是一种蜘蛛在作怪,于是大家很快地从屋里跑到大街上或市集里,激烈狂舞。没多久,其他也被‘叮到’或在几年前被‘叮过’的人也都加入了舞蹈。
“病人越聚越多,穿着奇怪的服饰疯狂地舞蹈……有的人撕破衣服,展示她们的裸体,完全失去了羞耻感……有的则拿出剑来,像比斗者般狂舞着剑;有的则拿出鞭子,彼此鞭打……有的人举止更怪异,像被抛上天空般飘飘欲仙;有的在地上猛挖洞;有的则像猪一样在污泥里乱滚。他们都喝了大量的酒,像酒醉的人一样狂歌和高声谈话。”
抽筋的海伦及其女友们(2)
这些症状很像过去“狂欢祭典”里的疯狂表现。古老的祭典虽然没有了,但心理的冲突与压力依然存在,且比以前更有过之。一个人按捺不住,爆发歇斯底里性发作,就好像火种一样,引燃所有的火药库,结果变成类似昔日狂欢祭典的集体歇斯底里发作。
16世纪的一位德国医师,对某女修道院所爆发的另一种集体歇斯底里症亦有很精确而深刻的观察。他发现修女们在发作时“双眼紧闭,仰躺着,腹部弓起,私|处凸出,不停地抽搐。发作过后,张开眼睛,脸上露出羞耻与痛苦的明显表情”。他调查这种怪异流行病的来源,才知道不久前,修道院附近的一些少年,在夜里潜进修道院,和修女们幽会,后来东窗事发,修道院严禁这种丑行继续下去。不久,住在修道院里的一位少女开始有了“爱人每晚来找她”的幻觉,而爆发了上述的症状。照顾她的修女们在目睹她的发作后,也跟着产生同样的症状。那位医师明确指出,这种流行病乃是来自“性的压抑”。
当然,从海伦和她同学的集体歇斯底里症,或是常见于工厂里的“生产线歇斯底里症”来看,我们可知任何心理冲突都可能产生此症。
书包 网 。com 想看书来
七小时的大脑空白(1)
她一再回忆,但脑中只浮现一个如梦似幻的影像——停车场,而她不觉得“停车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M小姐因举止怪异而被警方送到精神病院。
她的问题是她丧失了七小时的记忆——对从当天中午十二点到晚上七点这段时间内,自己到底在哪里、又做了什么事等完全没有印象,脑中一片空白。
在医师的询问下,M小姐说出了她的身世(她对那天中午十二点以前的经历倒是记得一清二楚):
她来自一个不幸的家庭,因为母亲红杏出墙而导致父母分居。她原先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经常招蜂引蝶,M有几次还受到母亲姘夫的性骚扰。
后来M爱上了一位年轻的船员,且怀了身孕,但船员却在婚礼前数天失踪,一去不回。她将孩子生下来,三年后,带着孩子去和父亲及两个弟弟住在一起。
但父亲对她并不友善,在住院前三四个礼拜,父亲一天到晚骂她懒惰、撒谎、不是个好女孩。在与父亲争吵中,她开始有了头痛、倦怠、失眠、焦虑、孤独、忧郁等症状。就在这个时候,她又遇上了一个年纪比她稍大一点的男孩,很快就对他产生依恋。最近两个礼拜中,她经常在晚上去找他,从他那里获得了家里所没有的温暖与平静。
M小姐住院后,很快适应病房的生活,心情也好了许多,但不管怎么回想,就是想不起那七个小时的遭遇。她只记得当天早上做好家事后,在中午前搭上一辆公共汽车,想去看她的医师,然后就是一段七小时的“空白”。而她自己对这段记忆的“空档”似乎也不以为意,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M小姐说她一再回忆,脑中只浮现一个“如梦似幻”的影像——停车场,但她不觉得“停车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医师认为这个梦幻般的影像一定和被她潜抑到潜意识里的经验有关,要她更详细地描述这个影像。她说:“那是一个停满车子的停车场,有一个男人在停车场的那一边,我不晓得他是谁。有一个女孩子正从这边往他那边跑,我觉得她就是我。这个景象一再出现,那个女孩以她最快的速度在奔跑,但似乎又没有移动。看起来是我在奔跑,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奔跑……我想我可能是要跑去向那位男子求救。”
医师问她在提到“跑着去求救”时,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她说:“是医师,事情发生四天前,我想应该去看精神科医师,我向男友提起这件事,当时他在W镇做兼差工作。”
事情已逐渐明朗化,因为M小姐就是在W镇被警方发现失去记忆而带到医院来的。医师认为上述“如梦的景象”一定是她所丧失记忆中的片段,于是将她催眠,在催眠状态中,M小姐终于忆起了那段七小时的空白:
她搭公共汽车想去看P医师,因为最近几天她产生了想杀死父亲、弟弟和儿子的可怕幻想,她必须寻求医疗帮助。在下车后,她去按医师的门铃,但没有反应,到药房打电话给他,也没人接。于是她决定去找她的男友F,她必须去看他,而他也必须帮她的忙,因为她父亲、母亲都不关心她,要好的女友避不见面,医师又不在,F一定要帮助她才行。
于是她又搭车到W镇,抵达W镇时差不多是午后二时,她看到他的车子停在停车场,F正从停车场的一个入口走向他的车子。她在另一个入口处等他,M想F一定会看到她,载她一起走,他应该知道她的处境,她需要他的帮助。但F没有看到她,径自开车离去。于是她急急穿过大街,迎面而来的一辆车子差点将她撞倒,她开始觉得头晕目眩。她需要帮助,然后她看到一个警察局,于是走进去……
在催眠状态中,M小姐讲述至此时,突然变得焦虑不安,语不成声,但慢慢又恢复正常。在从催眠状态中醒来后,她终于恢复了对那七个小时的记忆。
解析:
这是一个“心因性记忆丧失”(psychogenic amnesia)的病例,属于“解离型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所谓“解离”,我们在《父亲病榻边的黑蛇》里已提过,它意指一个人的意识、记忆、情感、智能,甚至运动行为等的正常整合功能发生突然而暂时性的改变,以致这些功能的某些部分丧失的情形。本案例中的M小姐,她所丧失的是“七小时的记忆”。
沙考的得意门生之一冉涅(P。 Janet)认为,正常人的精神功能及想法等整合构成他的“人格”整体,在正常情况下,他可以依他的意识召来(知晓)这些精神功能及想法,但如果神经系统发生变质,使沟通各种精神内涵的能量降低,则某些精神功能即不再为个人意识所觉知,这是造成“解离状态”的主因。
而沙考的另一得意门生弗洛伊德则认为,在解离状态中,患者所失去的常是他无法接受的精神内涵,他借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潜抑作用——将它们驱赶到潜意识的领域,而无法为意识心灵所忆起,换句话说,它是一种主动的心灵作用。解离症状对患者形成保护作用,使他免于因回忆起那些无法接受的精神内涵而产生悲痛。患者无法接受的精神内涵有两种,一为外在的恼人事件,一为内在的心理冲突。目前对解离型障碍的解释,大都采用弗洛伊德的这种动力心理学理论,但并非每一个面临外在恼人事件或内在心理冲突的人,都“会”或者“能”产生意识的解离,因此,意识解离可能也含有冉涅所说的“体质”因素。
七小时的大脑空白(2)
()
“心因性记忆丧失”是最常见的解离型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本案例中的M小姐在病发当天亟需他人帮助,但却四处碰壁,男友在她眼前离她而去,更是致命的一击,当时的孤独、无助与绝望,超出她的负荷,于是“潜抑”就发挥了作用,将这些遭遇及其半生的情感一股脑儿扫出意识层面,免得她因想及它而悲痛难当。另一方面,“记忆丧失”也使她得到警察的帮助,并因此而被送到医院,成为医师、护士、家人和朋友关心的对象,这些“附带收获”也使她更不愿再忆起那些痛苦的遭遇。
“心因性记忆丧失”既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它的“记忆丧失”因此也常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病人只选择遗忘会带来痛苦的经验。M小姐所遗忘的只是那天中午十二点到晚上七点的“七小时记忆”,至于其他经历却都记得一清二楚。某位女士的记忆丧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