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301部分

一品富贵-第301部分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九没有多说,开始办正事了。
    辽东的消息早就反馈回来,这是宋九意料之中,他临离开之前就看出一些苗头了,但不能生气,现在还需要乌玄明。
    不过宋九也有办法对付。
    但宋九需要更多的情报,因此直到现在才有决策。守住大本营,勿得反攻。不看耶律斜轸兵力少,若反攻还会必败。
    也不能一昧防御,那么虽得到宋朝大量物资,早晚人心也会散的。
    因此宋九替他们制订了一系列计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收买黄龙府与长春州附近的一些小部族,让他们配合乌玄明。探听情报。
    然后骚扰辽军的供给,不攻城,辽军不善长攻城,乌玄明部下更不善长攻城,就是利用手中的情报,不停的骚扰其相关的后勤供给,这会让耶律斜轸头痛,败也不会大败,胜虽是小胜则可以大肆宣传,鼓舞士气。
    当然说起来简单。执行会很难。因此宋九写了很多。
    写好了,让人立即送向辽东。
    ……
    “官人,小妹要出嫁了,我们该送什么贺礼啊。”
    潘美的另一个女儿与皇家联亲。嫁给赵匡义的第三个儿子赵元休。刚改的名字。赵德崇改为赵元佐,德明改为元佑,德昌改为元休。德严改为元隽,德和改为元杰,恐怕以后还会改名字。
    这不算太稀奇。
    自赵匡胤起,皇家就有喜欢与武将联亲的传统。
    而且赵元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且不说元佐是长子,就是次子赵元佑也不错,性格沉默寡言,但听说此子不简单。因此未来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这个老三。所以这门亲事并没有引发太多联想。
    “你看吧,挑一件名贵的。”
    “小妹喜欢那件朱红珊瑚树……”
    珊瑚未必是红色的,蓝色的,白色的,黑色的,金色的,五颜六色皆有,但现在对颜色不是很挑剔,主要看大小,造型,以及色泽,若是株大,造型好看,色泽纯正,不带有败灰色,不管什么颜色的,都十分昂贵。
    然而宋九可能受后世影响,收藏了数株造型奇特,株又很大的红珊瑚。
    其中有一件朱红色珊瑚高达两尺多,色泽也好,浑身朱红似宝石,造型更不差,就象一株五老松一般,宋九十分喜爱。
    潘怜儿指的就是这株。
    宋九感到牙齿有点酸,最后咬了咬牙说道:“就那件吧。”
    潘家在准备嫁女。
    不过婚礼还有一些日子,是在年底,正好让潘美回京叙职,呆上一段时间再去河东。
    但这次未来的宋真宗娶潘美女儿并不吃亏,不但长相好,潘家在宋九带动下,这几年赚了不少钱。
    女儿是嫁给皇子的,因此准备了无数的嫁妆。据潘怜儿从潘家回来说,大约田氏准备近二十万缗钱铺嫁。
    “没谱了……”宋九喃喃道。
    然而只隔了几天,宋家便来了一个奇怪的客人。
    乃是宫中的一名女宫,她替赵匡义四儿子赵元隽求亲的。
    “不行啊……”潘怜儿说道。
    自己小妹嫁给了赵匡义家的老三,女儿再嫁给老四,这整乱了。
    宋九也不同意。
    不但辈份乱了,万娘还小呢。潘美女儿十六岁就嫁人,但他可不想自己女儿十几岁就嫁人。想嫁人,最少也在等到二十岁以后。
    但是宋九感到很奇怪。
    虽说赵元隽是老四,怎么轮也轮不到他成为未来帝国接班人,但自己终是宰相,并且岁数不大,赵匡义一点忌讳也没有?这不是赵匡义啊。
    难道赵匡义暗示什么?
    更奇怪的是女宫看到潘怜儿婉拒后,也没有多说,笑咪咪地回去了。
    “皇上在乱来啊,”潘怜儿也感到不对劲。
    若自己真同意了,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窅娘在边上说道:“万娘有才有貌,真要嫁,也要嫁给皇太啊。”
    “胡说八道。”宋九笑骂道。难道让赵元佐不成亲,一直等着自己的女儿?
    况且他不知道因为什么,但知道最后不是这个赵元佐做的皇帝。
    并且与皇家联亲,也未必是好事,那怕是迎娶公主。无论怎么算,最少是一个外戚。尽管是四皇子,非是皇太子,也会对宋九仕途多少产生一些影响。但在这几年,宋九还渴望中手中有一定的权利,说为国家那个太高大全了。然而玉苹还没回来呢。
    夫妻俩人猜了半天,也没猜出赵匡义的用心。(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章 新人
    很快答案揭晓。
    第二天宋九早朝,大家进奏。
    不过今天奏本不多,赵匡义再三的暗示赵普,大多数人都知道了。
    但天知道赵普会不会离开相位,这时言事言得不好,可能会让赵普产生联想的。
    试问有几人不忌惮赵普?
    一会儿没人言事了,按照规矩,有事早奏,无事退朝。这时黄门突然宣旨,元佐进封楚王,元佑进封陈王,元休封韩王,元隽封冀王,元杰封益王,并加同平章事。
    皇子做王爷很正常。
    况且再想想赵匡胤犯的严重错误,若是他早早将赵德昭培养起来,能轮得了赵匡义做皇帝吗,或者说能轮到他死得不明不白吗?
    赵匡义是不可能再犯赵大错误了,应当来说,这次封王时间还来得晚了。
    然而黄门还在面无表情的继续宣旨,司徒兼侍中赵普罢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
    轰!
    这是发自所有人内心的一声暴响,但大殿里却是鸦雀无声。
    但还没有结束,以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琪、工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昉并本官同平章事,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石显加检校太保加枢密使,兵部尚书枢密使宋九加检校太傅枢密使。
    检校太保太傅与兵部尚书是职官,但没有实权,枢密使是差官,它才是有实权的,而且加了检校二字代表着临时的,不是真正的太傅太保。迁一迁表示宋九仍在石显班上。
    然而所有人又一起愣住了。
    没道理啊。
    凭什么宋李二人能做首相,宋九却原居不动,而且又将石显任为枢密使,这明显是牵制啊。
    特别是柴禹锡,他当场呆住了,宋九做西府首相倒也罢了,凭什么石显跑到我上面,还上了一大截。
    皇上,你节操呢?
    宋九也傻了眼。
    不是他想做真正的首相,实际上赵匡义就是让他做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也未必会接受。他非是历史教授。记的历史没那么清楚,但也隐约知道这三四年内宋朝是最关健的时候,一是西北李继迁,二是雍熙北伐。若处理不好。自己一家不得团圆。宋朝说不定还会走回头路。但处理得好。最少能将西夏危害减去了,说不定还能为收复燕云打下基础。因此这段时间他也不想离开西府。
    然而为什么让李宋二人为平章事?
    敢情赵普离开中书,还丢了两个大尾巴在中书。随时能起死回生啊。
    这个就不提了,宋李二人因为附和赵普,已经公开与宋九有敌意了,若是没有中书支持,自己能做好事吗?
    宋朝不是没人哪。
    如开封府尹李穆,那怕就是赵普提上来的良臣辛仲甫,他也比宋琪识大体啊。老臣王祜,贾黄中,许仲宣,王明……宋九能说出十几个大臣,这些人要资历有资历,要政绩有政绩,要能力有能力,若做平章事,也不会弱于宋李二人。
    难道这就是自己苦苦盼来的结果?
    然而他忽然醒悟过来。
    赵匡义数次敲打赵普,让他下,赵普就是不下。赵匡义也没有好办法,毕竟赵普替他做了那么多事。至于过去的仇恨,若连这个都放不下,还能做好皇帝吗?
    可是灾害在逼,长子在逼,包括自己也在逼,赵普不得不下了。
    于是赵匡义与赵普做了一些交易,不让自己去东府,免得自己打击报复,就是自己不打击报复,其他大臣看到这个动向了,也会纷纷向赵普开火。两个尾巴在中书一丢,其他大臣就不敢开火。那么赵普至少能过一个平安的晚年,算是赵匡义一个回报。
    赵匡义又怕自己理解不了,于是派女官上门提亲,亲不亲的赵匡义无所谓,也料到自己必然会拒绝。主要是释放一个意思,朕还看好你,但你得理解朕。
    想到这里,宋九不由苦笑起来。
    宋李二人不怕,可这样一来,赵普还能东山再起啊。
    接下来发展验证了宋九的猜测。
    赵普在准备收拾行李,再度去洛阳。
    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进入中书视事。
    听到这个消息,宋九反而感到幸庆。赵元佐五兄弟进入中书能干嘛,这是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学习的。那么教还是不教,不教不好,教更不好。他五个儿子能独立理政了,赵匡义又会有何感想?
    也许赵普也会有这个想法吧,因此他反而走得很快。
    赵匡义刻意于长春殿设宴,赐赵普一诗送行。
    赵普捧着诗当场泣不成声:“陛下赐臣诗,当刻于石,与臣朽骨同葬于九泉之下。”
    “好忠心”的老臣,赵匡义为之动容,不由掉下几滴眼泪。
    反正换宋九,肯定眼泪挤不出来的。
    第二天赵匡义仍不能释怀,对左右大臣说道:“赵普为国立有大功,朕在布素时就与之从游,素有友情,我看到他年岁渐衰,不忍烦以机务,故择善地助他养天年。这也是我诗里的意思,没想到赵普感极且泣,朕也忍不住掉眼泪了。”
    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反正宋九想吐了。
    但也能反应出赵匡义的一些心情。
    毕竟赵普这两年抹下脸皮为他做了那么多事,连金匮之盟都弄出来了,屁股在首相位子上还没有坐热呢,就下去了,赵匡义多少感到过意不去。
    作为赵普手下大将,宋琪立即站出来替赵普表示忠心,也替自己表示忠心,说道:“赵普昨天至中书,执御诗对我流涕说道,此生余年没机会报效皇上了,愿来世再替陛下效犬马之劳。臣听了赵普的话。今再听陛下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也。”
    好个尽善……
    然而好景不长,隔了几天,赵匡义又下了一道诏书,以翰林学士李穆、吕蒙正、李至并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张齐贤、王沔并为右谏议大夫、同签署枢密院事。
    李穆不用说了,是老臣,宋九说他是宰相之才,刻意将赵匡义拉到他家中替他平反。
    主要是下面几人。
    吕蒙正。三十九岁。太平二年进士。
    李至,三十六岁,太平二年进士。
    张齐贤,四十一岁。太平二年进士。
    王沔。三十三岁。太平二年进士。
    也就是他们花了六年时间,就从一个小进士升到了堂堂的东西两府副相的高位上。
    特别是李至与王沔二人,初为将作监丞。再通判鄂州,然后成了知制浩,连一个独立知任州府的阅历都没有,就成了参知政事。
    李至知过怀州,可才三十三岁……
    大家再次傻了眼。
    论升得快,宋九当年升得也快。
    可实际从他在办学舍时就授官,也等于是一种磨砺。然后为农场察看了北方大部分地方,又南下荆湖岭南,西下巴蜀,用一串串耀眼的政绩点缀成最明亮的珍珠项链,中间起起浮浮,这才成了参知政事。
    但就是这样,宋九进入中书后,对老臣们表达了足够的尊重,对部下也表达了足够的谦虚,同时又有才干,这才渐渐被大家接受。
    这四个小家伙从哪儿冒出来的?
    因此一起看着宋九。
    宋九也摸着胡须苦笑,尽管他早就猜出新时代到了,可真到了,还是让宋九大吃一惊。
    而且四人当中,除了张齐贤与吕蒙正那是他记得的名字,因此在中书刻意与他们交流,去辽东前又让赵匡义让他们二人去登州与密州,替自己掩护。
    当然,这也是有私心,虽不说培养班底吧,最少以后能在朝堂上不会反对自己。
    至于李至与王沔,他还真没有太注意。若让他选,最少能选出五十名官员才能在他们二人之上。就是在新进士中选,他也能选出二十人才能在这两人之上的。
    只能说这两人运气好,李至为知制诰,时常与赵匡义打交道,王沔在赵匡义北征北汉时,曾到行营里觐见,因此留下了印象……
    不过宋九稍稍松了一口气,吕蒙正去了中书,对自己还是有利的。
    就不知道宋琪与李昉会不会打压他,将他生生逼出中书。
    打压来了,但不是吕蒙正,吕蒙正很聪明的,他上朝时,有一个老官不服气,在后面指着他说道:“这小子也能混到副相了。”
    吕蒙正很郁闷,便将此事对李至说了,李至道:“是谁?我去向他论理去。”
    吕蒙正却劝住了他:“算了,一旦让你知道他姓名,恐怕终身难忘,还不如不知为好。”
    但是他们四人所至之处,几乎吸引了所有人视线。
    然后苏易简悲催了。
    苏易简与王祜儿子王旦皆是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王旦在知平江县,这也不错了,前面一中进士,后面就成了知县。但与苏易简相比呢,二十六岁的苏易简就成了堂堂的知制诰。
    而且苏易简持才为傲,再加上四个新人莫明奇妙地成了副相,我儿子难道比你差了吗?因此他时常挑剔,王祜找麻烦还不算,还有宋琪呢。
    除了苏易简,还有一个年轻的知制诰,韩丕,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他胆子很小。因此写制诏时怕出事,写得很慢。但知制诰有一个规订,国家怕贻误时间,必须在规订时间内必须及时将制诏写好,以便迅速颁发。但因为韩丕写得慢,于是心中同样憋火,加上升为首相,更加盛人凌人的宋琪便公开地毫不留情数落他。
    韩丕也要脸面啊,老宋同志天天来打脸,韩丕不堪忍受了,便跑到赵匡义面前说陛下,俺不能胜任知制诰之职,陛下,你还是将臣调走吧。
    韩苏二人天天受的罪,外人看不到,这太风光了。
    另一个状元胡旦看得眼红,俺是状元啊,为什么只是一个右补阙?但怎么才能吸引赵匡义注意自己呢?
    正好滑州决口堵上,于是写了一篇《河平颂》,献给赵匡义。
    古之王者,必有大患,然后彰大圣,必有大灾,然後成大功。贼臣多逊,阴泄大政,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