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263部分

一品富贵-第263部分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它是指原始冶铜后的结果,若是推广反射炉冶铜,这个产量会增涨两到三倍,包括一些贫铜矿也能利用上。
    但这些铜不可能全部用来铸钱,大约能利用三分之二,那么一年能铸钱三百到四百万缗。
    这个铸钱数量仍满足不了国家的货币需要,可多少能解决一半钱荒的问题,至少两三年过后,朝廷不需要下诏钱不得过江。
    它尤着国家的民生。朝廷对此十分重视。
    宋九看了看,带着家人前往湖口。
    江州十分麻烦。然而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时光渐渐接近十月。纷争渐渐平息。
    宋九又派出官吏,于彭蠡湖修筑一个面积达到四百多顷的湖圩。它不是为了大兴圩田,江州如今成了地广人稀之所,圩田虽然肥沃,筑圩堤时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筑好后还要兴修沟渠,平整田亩,汛期时又要防洪抗讯,老百姓未必喜欢。
    所以从宋九去湖南提出筑围。再到江东,如今真正的围田与圩田并不多。
    它主要作用,还是起一个表率,以后人口增涨了,就能用它做一个示范。
    同时又于江州城外勒石为巨碑,上面标洲彭蠡湖以及周边地区可以筑圩的范围,可以筑圩,但必须留下深湖区域,以便蓄水。包括各个河道也不能大肆侵占,否则一旦汛期来临,洪水不得泄,就会出现大面积涝灾。所谓的圩,在汛期时圩区远低于河面,一旦圩堤冲垮了。那会死很多人的。
    除了巨图,还有相关的文字说明。
    除了这三件实事。宋九也没有其他举措了,要么就是成天地调解。
    一直调解到年底。才勉强将江州所有宅地处理。
    ……
    风依然很是凛冽,但江河冰川渐渐融化。
    前面就能看到河洲魄丽的身影。
    它已经成为京城最亮丽的风景线。
    潘怜儿高兴地从船舱走出来道:“官人,京城到了。”
    宋九闻声,放下书本,也从船舱里走出。回京的这段时间,宋九一直在埋头苦读,以后的日子一定要做一个文官,但有学问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读书是不行的,能让这群文人活活吃死。
    两人站在船头,潘怜儿悄声问道:“官人,你认为陛下真的病崩?”
    “勿要问。”宋九严肃地说。
    去年年底,宋九在江州听到赵匡胤驾崩的消息。
    听到的传言更多,真真假假,宋九难以辨别。
    中间有诸多谜团,即便是宋九,身在局中,恐怕都不能得到真相。而且他也不能去查问真相,找死啊。
    但在短短两个月内,已经能看出赵匡义重视内治的程度。先是在年底发布诏书,以贾琰为三司副使,之前前川与夔峡分别设转运使,峡盐运到荆南,导致西川百姓缺盐,赵匡胤生前时追究了两地转运使的责任。
    这个追究是没有道理的,川盐是井盐,产量就那么大,调到荆南了,当地肯定缺少盐巴。于是赵匡义赦免两地转运使之失,任命西川转运使申文纬遥兼峡路,峡路转运使韩可玭兼西川路,让两地转运使互兼异地长官,那么对对方的情况就会了解。至此,巴蜀盐业运输再没有发生梗阻。
    接着赵匡义闻听有的节度使能养一千多匹马,用一千多个仆役,并且这一情况十分普遍,于是在朝会上问,这些节度使钱是从哪儿来的?就象宋九算的账那样,养一匹马相当于养几个仆役,即便节度使薪酬很高,但顶多养一百匹马一百个仆役就吃不消了。在赵匡义逼问下,大臣不得不吐出真相,各节度使利用朝廷官运,夹带私货进京贩卖,以谋取私利,既省了运费,又避免了税务。
    赵匡义下诏严令禁止。
    然而他无论在内治上再怎么精通,赵大死得不明不白,军事上又成了短板,只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不好的名声。
    但赵匡义登基,对宋九却是一个福音,刚过完元旦节,赵匡义便下诏,将宋九提为参知政事。
    宋九返回船舱,问怜奴:“你家官人究竟叫什么名字?”
    他写信让昇州知府杨克让打听李秀,杨克让年底给他回了一封信,说查无此人。
    金陵有叫李秀的大户,但皆与怜奴所说的李秀不符合。
    宋九便追问怜奴,问急了,怜奴便哭。宋九无奈,只好让杨克让再打听,但快近了京城,宋九又接到杨克让的信,信上首先恭贺宋九进入两府,最后还是说查无此人。
    在江州也就罢了,但到了京城,宋九不能不明不白地带着她回家。
    怜奴急切地说:“宋国公。奴婢替你带孩子。”
    “你有何难言之隐,尽管说出来。说不定我能替你解决。”
    怜奴又垂泪了。
    宋九没办法,只好不问。但向潘怜儿努了努嘴,自己不便问得太深,可是妻子能问。
    回到家中,三个姐姐也高兴地赶过来。
    赵匡义登基后大赦天下,然后封赏群臣,宋氏封为开宝皇后,赵德昭封为武功郡王同平章事加节度使,赵德芳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赵匡美为齐王。位宰相之上,昭庆公主为郑国,延庆公主为许国,永庆公主为虢国。权知高丽国事王伷为高丽国王,后面的这个就别当真了。
    而且赵德芳虽为开封府尹,但无处理开封政务之权,真正处理开封事务的是赵匡义的亲信,原开封判官程羽权知开封府。
    宰相薛居正加左仆射,沈义伦加右仆射。卢多逊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曹彬呆在京城什么事也没做,加同平章事,楚昭辅为枢密使。
    等到京城安定后。赵匡义这才下诏让潘美等将回京,然而那些大兵们继续留在北汉境内。
    要召回的,但那时不敢召回来。
    这段时间。升官发财的不知凡几。
    可真正升得快的只有宋九一个人,再看看两府。薛居正他们都是老人了,就是赵匡义登基。新人仍然仅是卢多逊一个人。
    因此宋九一回来,大姐准备摆香案祭祖。
    “大姐,不用急,我会祭祖的,但不能太嚣张,做人还是低调一点好。”
    “也是。若是玉苹能回来就好了。”
    “大姐,放心吧,我一定会让契丹将玉苹送回来的,若不是为了她,我也不会这么快答应做参知政事。”
    “玉苹回来,也要做参知政事。”
    “大姐,你不懂,这个参知政事那么好做的?”
    潘怜儿在边上点点头,在路上宋九也与潘怜儿说过,两府数人,薛居正、曹彬、沈义伦是老好人,楚昭辅与宋九关系不错,卢多逊虽奸滑,但与宋九没什么矛盾。
    然而洛阳还有一个人。
    潘怜儿表示怀疑,宋九道:“你看吧,他会回来的。”
    赵普手腕太高明了,而是两府诸相才能比较弱,除了卢多逊外,其他几人皆拿不出手。因此只要给赵普一个机会,继续从鱼又化为龙。一旦赵普回来,那么宋九呆在东府同样会难受。
    大姐又看着怜奴,问:“她是谁?”
    “你问怜儿吧。”宋九没好气地说。
    数次问怜奴,皆让妻子打断了,这个娇小的弱女子跟在他身后快半年时间,居然还没有摸清她的身世,这让宋九感到很无语。
    潘怜儿小声地在大姐耳边说了几句。
    大姐看着怜奴,眼中狐疑,潘怜儿是说怜奴知书达礼,宋家太单薄了,想让宋九纳下来。可她弱小的身材,让大姐怀疑她能不能生养孩子。
    宋九听不到她们在说什么,但能猜到,低声道:“怜儿,她是有夫君的人。”
    “她叫怜奴,与我有缘,你不要为难她哪。”
    “由你吧,我去中书报到去。”
    宋九骑马去中书交接,中书几个大佬齐齐贺喜。
    刚在谈话时,小黄门让宋九进宫。
    由小黄门带到皇宫,见到赵匡义,宋九山呼万岁,然而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赵匡义让他坐下来,说道:“宋卿,你在江州做得不错。”
    “不敢,臣临行前,江州还有许多矛盾。”宋九道。表面上看宋九在江州做得不出色,产生诸多纠纷。原江州百姓还是感恩宋九的,但江北来的百姓心中皆在怨恨宋九。实际两者,真正吃亏的是原江州百姓,现在估价,无论是宅或是地,都贬值了,并且贬得厉害,江北大户与商贾暂时多出了一些钱,然而相对于江州的前景,他们其实是沾了大便宜的。除非他们想学赵承宗,或者象张霁时那样,以小博大。
    宋九喊过去的诸衙内管事能理解,然而这些江北百姓不能理解。
    因此走的时候,送行的百姓并不多。
    但宋九在江州所做的,为以后江州打下了好底子,并且多少挽回了朝廷在江南的恶劣名声。
    赵匡义笑咪咪地看着他,很早的时候赵匡义就想用宋九为相了,说道:“宋九,朕以你为参知政事,可有什么国策对朕说一说。”
    “啊。”
    “就象诸葛亮见先主,王猛见符坚,姚崇见唐明皇那样。”
    朕赏识你,给朕来个隆中对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四章 契丹恶梦之始(上)
    “呵呵,陛下,能不能要求降低一点?”宋九乐了。古今往来名相很多,但有几人能达到这三人的高度?
    赵匡义可能是一个玩笑,表示亲近。
    但说玩笑也不是玩笑,自己一下子上来了,也必须拿出一些东西。
    自己能拿出什么?说文治,不要说自己,就是赵普,在赵匡义面前谈文治,只能是班门弄斧。
    或者说陛下,你是跛脚鸡,文治一百分,武功只有十分,可能连臣也不如,能说吗?
    想了想说道:“陛下若是想臣说几句,臣就说几句。”
    “说来听听。”
    “第一是治政之道,务实求实。”
    赵匡义脸色有些难看了,道:“何为务实求实?”
    “臣先举一个例子,就说臣的那几艘海船。”
    赵匡义知道,符昭寿说了,但自己未插手,宋九在这件事上处理得不错,隐隐猜出宋九想说什么,脸色才缓过来,道:“行。”
    “陛下想听,我们去中书。”
    中书就在皇城,大内的南边,不远。
    他们来到中书。
    到了中书后赵匡义坐下,中书除了几个大佬,一干书吏衙差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官员,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等,不常设。
    看到宋九将皇上带到中书,皆感到好奇。
    宋九道:“陛下,臣当初造那几艘海船,起初是研发费用巨大,臣所得不如所出。也是想避开京城的纷争。”
    赵匡义额首,宋九的大好青春就花在河洲上了。然而河洲所赚的钱帛一起用在研发上,最后连河洲也交给了朝廷。这件事做得十分光明磊落。
    “它还有一些深远的意义。开拓国人的眼界,不会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繁荣国家经济,解决部分钱荒。唐朝时不让百姓出国出海,交易全部是西域或者大食南海商人,因此国家所产金银多向国外流通。现在交易是国人来完成,就是南海的香料,无论它所得归私归公,若是从大食进口过来。金银是流向大食的,如今让国人来完成,它还在国内,虽然国家设置铸钱监,钱荒仍不能解决,金银同样是一种准货币。”
    这个也能理解,就是让钱往国内流,而非是流向国外。
    “内治之道,自先帝起。再到陛下,无人能及,三国先主说以人为本,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先帝说齐人,但三国与唐皆没有解决门阀问题。只能说是一个口号,先帝说齐人虽是口号。然而开始有了一些实际措施,这就是微臣所说的务实。因此以后人口必然暴增。有了南海诸岛屿,面积几乎相当于我国的三倍以上,落后能占有的区域也是两倍以上,那么就能养活五千万户以上的百姓,自此再也不用担心人口增涨。”
    “五千万户啊,”薛居正惊讶道。
    “若我朝能长存,不用多,两三百年后就会达到,薛公,难道你不想我朝连两三百年就不能存在吧?”
    “就是两三百年,如何能达到五千万户?”薛居正犯邪乎了。
    “好,我就说落后的唐朝,至少齐人之道不及我朝,唐朝立国之初只有两百万户,天宝时多少户?从唐朝立国到天宝时又有多少年?莫要忘记了,河洲书院每年出现的人才,它会带来更多的钢铁,有钢铁就有足够的武器,甚至以后会出现更多先进的武器,国力会越来越强,又无门阀贵族兼并之苦,百姓增涨速度会远远胜过唐朝,立国时间也会更加长远。两三百年后,人口会暴增到何等地步?”
    “宋卿,你往下说,”赵匡义打断了宋九的话,这个五千万户的什么,莫当真。
    “因此臣已于南海设置了一些供给点,做为试探。然而出海就有风波之险的。再说先帝时禁百姓采海珠。可是百姓要生活,京城贵人们也需要购买海珠做装饰品,因此禁令不禁,反而百姓因为是偷偷摸摸下海的,风险多多,官吏借机苛刻,商人从中暴利,此禁令没有利民,反而害民。为何不下禁令,禁止官府参与,听民自采之?”
    赵匡义沉思。
    “朝中有人会想到的,包括臣,但皆不敢说,为何,人命关天!人命关天,重视百姓生命安全是好事儿,因为不能求实,无人敢对它进一步的诠释。就象赋税,一年为押送赋税进京,死了多少役夫厢兵?同样不敢说,为何,难道因为人命,国家就不要赋税了吗?所以这个人命关天,成了口号,成了攻击政敌的法宝,而没有延伸它真正的意义。”
    “臣的两艘海出事了,臣虽妥善安排,可害怕别人用此攻击,于是派船夫抓了几个南海部族的国王来京朝贡。实际除了高丽有战略需要外,大食或南海这些国家的国王来朝贡,于国有何意义?万国来朝,又有何意义?来朝的使节越多,国家赐予越多,这些赐予是要花钱帛的,钱帛哪里来的,还不是从百姓头上征过来的。百姓生活得好坏,才是国家之根本。为何要舍本求末?”
    “再如言事,先哲诸贤之言是好的,偶尔引证便可以了。其实包括夫子在内,他们一生还没有探讨出一条真正的治国之路,只是给后人留下许多思想。大臣们言事,言水利就说水利,言民生就说民生,何必乱引用诸圣之言?陛下,你看一看。”宋九随便抽出几本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