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问鼎天下-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啷!”越来越多的长枪大刀被抛在了冰冷的地面之上,血泊之中,尸体旁边。
伤亡最为惨重的前军方阵却还在拼死抵抗,试图在敌军骑兵的不断冲击下,杀出一条血路。
朱校尉赤红着双眼,浑身浴血,势若疯狂的嘶声喊叫着,不知疲倦的举刀、劈下、再举刀,再劈下!
直到一支利箭从侧面飞出,狠狠射入了他的胸膛。紧接着一柄锋利的环刀自他的面前斩落,砍断了那支箭矢的同时,也剖开了他的胸膛!朱校尉怒目圆睁,反手以刀杵地,人虽死,却未倒。
惨烈的厮杀使得许多江东兵都累脱了力,然而这一幕却再度激发了他们的血性,随着一阵悲鸣声,他们举起刀枪,拖着残破的躯体迎着对方杀去。
太史慈深吸了一口气。孙校尉和朱校尉的死,使得他心里那根紧绷着的弦,终于崩断了。
还要死多少人?难道全都要死在这里,才算忠心吗?他们本不该死,更不该这样毫无希望的死去!
这一刻,太史慈的心里忽然释然了,为什么要这样毫无意义的死去呢?大丈夫建功立业,本不该如此……
“传我军令,各军……”太史慈环视战场,声音不可抑制的有些颤抖:“偃旗!”
偃旗,即是放倒旗帜。
即是不再战。
身边的旗手最初有些愕然,生怕自己听错了似的,下意识反问道:“偃旗?”然而当他看到太史慈那沉静的脸庞后,便立刻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听错。
中军统帅的大旗在这初冬的寒风中,缓缓落下。
看到这面代表着全军的旗帜倒下,许多江东士卒随之放声大哭!
回家的路早已截断,最后的希望也已破灭,除了屈辱的活下去之外,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十月十六日,江东军太史慈部,于襄安城外惨败,走投无路之下向荆州军投降。是役江东军阵亡两千五百余人,伤者十之七八。得以生还者,聊聊数十人而已。
消息传来,各方反应自不相同。
对于刘琮来说,可谓放下了一块心病,在江北活动着近万江东人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对整个战局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在太史慈率部投降,正式宣告江北庐江郡内彻底肃清了敌军,不至于影响即将发起的对江东军的全面进攻。
而对江东军来说,这个消息带来的沉重打击,实在太过巨大。
“子义,怎么会投降?”孙权得知消息之后,顿时怒不可遏,挥手扫落案几上的杂物,尤不解恨,心中却悲凉一片。
到底,他还是投降了荆州,这江东军中,还有谁要步其后尘?只怕还有不少人早已暗中做好打算了吧?
只是你们可以降,无非是换个主公罢了!可是我呢……
第230章 天命无常保荆扬
难得今日天晴,春谷军营内外,也因此少了几分肃杀,多了些暖意。不过辕门外的士卒却依旧将身子挺得笔直,并没有因为被这冬日晒的浑身暖洋洋而慵懒懈怠。
然而他们的眼中都蕴着疑惑和好奇,这几天来营中的陌生面孔实在太多了些。有些是高冠博带的儒生打扮,有的衣着普通却难掩武人气质,当然这些人自有营内的将校迎接,看起来都是有些身份的人,但他们到底是什么身份,却不得而知了。
“吁!”一名骑士在辕门外勒住战马,翻身跃下马背时脚下一软,差点没有站稳,好在路过此处的一名都尉伸手搀扶了一把,才没有摔倒在地。那骑士向都尉道了声谢,便取出印信交给辕门处的当值校尉验看。
那校尉见了四方铜兽钮底上的“特卫营外”四字之后眼神一缩,心中纳罕,不过面上却不动声色,立即挥手放他进入营中。看着那骑士牵着战马的背影,校尉暗自思忖道,早就听说特卫营分内外两部,这外字头的人却还是头一次见。瞧他风尘仆仆的样子,莫非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他猜的没错,广陵太守陈登,已于近日发兵,渡过大江围攻丹徙。
摘桃子的还是下山了,刘琮听到这消息之后并不觉得意外,待那骑士退下之后,转而对客人说道:“陈元龙领兵三万众,欲南下吞吴,以子叹兄看来,他可得偿所愿否?”
这位客人笑的很含蓄,目光却闪过一抹厉色:“陈登此举趁火打劫,必将为世家群起而攻之。”
“哦?”刘琮眼角含笑,似乎对此很感兴趣的样子:“这么说,子叹此行,也是代表各大世家而来的?”
顾徽闻言愣怔了下,不过很快神色便恢复了镇定,从容说道:“徽此次冒昧来访,只是仰慕将军风采,怎能代表他人?不过徽虽然人微言轻,但顾家与各家都是世交,彼此声气相通,多少还是知道一些各家的想法的。”
他这次到春谷军营绝非“冒昧”,既有前者李术暗中勾搭,又有兄长顾雍后来的耳提面命,亲自指点,而且来之前顾徽确如自己所言,与各世家“声气相通”,否则以他东曹掾,辅义都尉身份,怎敢跑到春谷来?
来必然有来的理由,只是这理由绝对不是什么仰慕刘琮风采之类的场面话。顾徽此来就是为了给家族改投明主投石问路,试探虚实的。毕竟李术说的再怎么详尽,胸脯拍的再怎么响亮,也不如刘琮亲口所言让他们心里踏实。
刘琮似笑非笑的看了眼顾徽,对于他这番话背后的含义虽然心中了然,但顾徽这种做派,实在让他有些无语。不过欲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现在关注的重点,并非在顾徽的举止做派之上。
也许是这几年都在领兵,刘琮身上杀伐果断的气质愈发明显,从而不自觉的对这种拐弯抹角的试探有些反感。从顾徽的态度和之前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来,江东世家虽有意倒向自己,但他们却是想通过此举为家族谋取更多更大的利益。
事实上顾徽心中也的确是这么打算的。在他看来,无论谁成为江东之主,都离不开世家的支持,即便强势如刘琮,也概莫能外。当然既然选择支持刘琮,那就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说说,必须有所行动。唯有尽快参与到刘琮的攻取江东大事之中,才好在这个过程中为家族谋利益,为后代谋福祉。
“那就请子叹兄,说说各家的想法吧。”顾徽可以旁敲侧击,刘琮可没时间陪他玩这种把戏,当下正色说道。
此时两人在军营漫步,顾徽倒也不虞有人看到自己在此间出现,从而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他相信刘琮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退一步来说,即便孙权知道,又能如何呢?江东即将易主,忠于孙权的精锐部曲几乎损失殆尽,现在孙权就如同失去爪牙的猛虎,看起来吓人,实则早已失去了伤人的能力。
看着军营内堆积如山的粮草,顾徽的眼神有些飘忽,他定了定神斟酌着语气说道:“将军有鞭挞宇内,镇定四海之志,当此乱世,唯有将军这样杰出的英豪,才可荡平凶逆,匡扶汉室……”
他说这话时目不斜视,神态诚恳至极,仿佛真的是发自肺腑一般,不过刘琮想听的可不是这些,他扭头看了眼顾徽,耐心等待下文。
顾徽浅浅一笑,从容说道:“然《周书》有云,天命无常,修德为要。徽窃以为,汉室倾颓,已无复兴之时,将军既已跨蹈江汉,又将称量江东,何不据长江之极,以此天堑,保有荆、扬,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
这话刘琮听着有些耳熟,倒不是之前曾有人这么对他说过,而是鲁肃曾对孙权说过类似的话。这番话的重点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有荆、扬”,至于汉室如何,或者自己是否建帝号以图天下,都是割据荆、扬的前提和手段罢了。如果说在无力抗拒北方强敌的情况下,这么做无疑是非常明智和正确的。但现在刘琮并不认为,“鼎足三分”或“划江而治”是唯二的选择。
通过顾徽所说的话,刘琮更加确定了江东世家的想法,那就是自保。唯有自保,对于这些世家来说,才是最符合其利益的。
他们试图影响自己的决策,而且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想到这里,刘琮看向顾徽的眼神中,便多了几分冷漠。
这就是世家,他们永远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惜为此漠视当今天下大乱,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的现实。然而刘琮也知道,自己早就和世家捆绑在了一起,而且正在为新的世家出现和崛起创造条件。不同的是,荆州世家与江东世家相比,显得更有扩张性和外向,而江东世家则相对保守和内向。
也许是感受到了刘琮眼神中的冷漠,顾徽眉头微蹙,心中有几分忐忑。方才的话他是认同的,因为这是陆、魏、顾三家共同商议之后而做出的决定。虞家虽然未曾参与其中,但也派人暗中与会,至少是了解这个内情的。而就顾徽所知,还有一些世家和豪强,对此也表示了支持。
既然孙权已无法保有扬州,那么换一个人来支持,又有什么不对呢?只要刘琮不是孙策那样鲁莽冲动的性格,相信双方一定能够合作的很愉快,江东,说到底还要靠这些世家大族中的人才来治理啊。
刘琮收回目光,转而望向营内正在操练的将士,眼神变得平和许多,他沉声说道:“子叹所言,非吾当下所念。不过琮即为汉室宗亲,又怎能不竭尽全力,以兴复汉室呢?”
对于江东世家,刘琮肯定是要用的,但怎么用,如何用,却不能由这些世家来主导。所以适当的敲打,让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也是非常必要的。否则的话,这些世家很可能会联合起来试图左右自己,就如同眼下这般……
见刘琮将他汉室宗亲的身份搬出来,顾徽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位镇南将军、成武候可是天子亲口承认的皇兄。他的眉宇间闪过一抹忧虑,但他很快明白过来,刘琮这么说并非拒绝世家的支持,而是再一次明确的向自己,或者说通过自己向江东世家表明态度:其志在天下,非仅仅保全荆、扬而已!
其实在江东世家之中,也并非所有人都是保守的。至少顾徽就不是,所以当他相通了这一点之后,看向刘琮的眼神中不禁多了几分热切。当然他的态度并不足以影响其他世家,甚至连说服兄长顾雍他都没有多少把握,但此刻顾徽的心里,的确是有建功立业、辅佐帝王之心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顾徽已经无需再多说什么了,他暗中思忖,此行回去之后,该如何劝说兄长,又当如何调整家族应对的策略。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各家会采取怎样的动作,顾徽甚至已经有所预料了。毕竟江东世家在对外时可以保持一致,但彼此之间天然就存在竞争关系。
而且顾徽也知道此时的春谷荆州军营之中,肯定还有其他世家大族派来的人,甚至不乏江东军中诸将的密使。
至于他们来此的目的,和自己又能有多少不同呢?只是顾徽觉得那些将领,未必能通过此举谋取多少好处,因为就顾徽对荆州军制的了解,显然和江东军是有所区别的。
江东军乃是世袭领兵制,这一点就和荆州军大不相同。虽然荆州军中仍然还残存着这样的少数几支部队,但总体而言,所有的军队都是由镇南将军府所统帅,部曲私兵在荆州军中的比例,已经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而以孙氏父子为首的江东军事集团,早年只是江右的一般豪强,并无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名望。不要说和虞、魏、陆、顾这四大江东世家相比,便是其他世家都不怎么看的起孙氏。这也是为何孙策在扫平江东的过程中,对世家豪强多有屠戮的原因之一。在孙坚、孙策父子起兵割据江东的过程中,是那些江右豪强带领他们由宗族、亲党、宾客、佃户甚至家奴僮仆等组成的部曲私兵,投靠依附于孙氏父子麾下,这才得以趁乱而起,据有江东。
可是刘琮却和孙氏父子不同。也因为这个不同,才造成了荆州、扬州两者军制的不同。
所以那些仍然以部曲私兵为依仗的江东诸将,只怕这次要大失所望了……
第231章 何不直出取吴会
顾徽倒不是抱着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他只是从两者之间的区别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对于世家而言,尤其是虞、魏、陆、顾这样以诗书传家的世家来说,对拥兵自重趁乱而起的军事豪强,天然就存在抵触和敌意。
和世居江东的世家不同,这些江右豪强有些本身并不是江东人,比如程普程德谋,本是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早年在州郡担任官吏,后来跟随孙坚四处征战,孙坚死后又在淮南跟随孙策,直到在虎林战败自刎而死。这些豪强凭借宗族势力的强弱和部曲私兵的多寡,在孙氏集团中分享相应的权利,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在其死后自然也就由其子弟继承其父兄所统帅的旧兵。
旁的不说,孙策和孙权就是极为有代表性的。这样的世袭领兵制,其结果就导致将领必须解决军队的粮草后勤乃至军械军费的供给问题。换句话说,谁的兵谁养活!
可是诸将领兵四处征战,总不能一直依靠掠夺敌方来养活自己的部队吧?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实行了奉邑制。所谓奉邑制,就是将领可以在其封邑之地征收赋税,充其俸禄用以军资。比如周泰在孙权接掌江东之后便被任命为春谷长,虽然随着江东战事而调往江北,但春谷及宜春的征赋却是属于他的。当然现在春谷已落入荆州军之手,周泰便断了收入。
再如孙权初掌江东之时,曾下令合并一些军队,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些将领负担不了养兵的费用,合并到一起之后不至于使士卒因无粮草而逃亡。为此一个叫吕蒙的小校尉还四处暗中赊贷,以改善部曲装备,就是为了保全其统兵之权。不过孙权此举还有另一层目的,那便是试图收拢集中军权,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激烈反对,才会有后来这些人背叛孙权投奔李术之事。
现在比李术更强势的刘琮率领大军攻入江东,除非已经彻底和孙权捆绑在一起的徐琨及孙氏宗亲,其他人怎么能不为自己和家族考虑后路呢?说到底在这一点上,军事豪强和世家们也并无不同。
而且有时候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并非那么泾渭分明,世家子弟出任将领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