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门1619-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业务上的事情,赵万里还是理解的很快的,可是赵万里不明白这话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关系。
冯新民继续对他说道: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我们追赶这种变化,应对这种变化,那就已经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王老师就是知道这样的事情我们这些学生干起来不容易,所以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才很低。他知道能够把工作完成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只要求我们尽量的要把事情完成,不要犯错误就可以了。”
掐灭了香烟冯新民有些无奈的对赵万里说道:
“其实王老师早就知道,我们这些弟子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就是基本的能够把工作完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出现错误反倒是一种经常性的现象。所以,王老师才会制定各种工作手册,在我们党内全面的完善和贯彻各种制度。”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王老师爱护我们,不希望我们犯错误。他是在用各种制度和原则来保护我们啊!”
听到这里,赵万里一下子感到,自己好像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可是这种感觉却有些模模糊糊的不是很清楚。
在离开冯新民的房间之后,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的赵万里一直想着,最近两年自己总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上了。自己确确实实的应该好好的读一读党的理论刊物,加强一下自己的理论学习了。
在赵万里离开之后,冯新民却陷入到了思考之中。
坐在办公桌前,冯新民没有像往常一样写自己今天的日记。他拿出一叠稿纸,在抽了两支烟理清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准备写一篇文章投到《复兴日报》去。
复兴党治下,目前只有枝江和荆州地区建立了发电厂。而点灯这种东西,也不过是在枝江的部分的地区正在进行着试验性的试用。
在复兴军西北第一军团的驻地里现在当然还没有电灯。在昏黄的煤气灯的灯光下,冯新民正在奋笔疾书。
冯新民的这篇文章标题像一切复兴党的文件材料一样简单直白。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制度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
第339章制度这个事儿4
虽然用非化学制剂发酵出来的馒头口感就已经很好了,可是王书辉照样不喜欢吃纯白面的馒头。
作为一个现代人,王书辉不喜欢长期以来他吃的那些从市场上买来的那种使用泡打粉之类的化学制剂生产出来的馒头。可是在全面工业化的现代中国,除非能够狠下心来自己做,或者有着充分的时间和兴趣,那么要不就不要吃馒头,要不就只能吃那种蒸的过度的喧腾,颜色白的让人心神不定的馒头了。
因为复兴党的粮食生产完全是单纯的追求产量的过程。所以,在复兴党的治下,虽然小麦和水稻的产量都已经比同时代的本土品种高出几倍来了,但是产量更大的玉米、地瓜和土豆的种植,却仍旧是复兴党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
这样一开就导致了,即使在复兴军的军需供给上,玉米、地瓜和土豆也仍旧是复兴军的主要主粮。
王书辉的早饭非常的简单。就是五个杂合面(白面、玉米面、地瓜面和土豆面混合而成)的馒头、一条罐头江鱼、一碗水煮青菜而已。要是和普通士兵比较起来,王书辉的菜单里还少了一个鸡蛋或者鸭蛋,以及红烧肉之类的肉类罐头。
这倒不是书王书辉在进行节约。单纯的就是因为王书辉不喜欢吃蛋类的东西,而且也不喜欢在早晨吃味道过于浓郁的肉类食品。就说那条江鱼吧,那也是清蒸鱼罐头,而不是复兴军的官兵们都喜欢的那种麻辣口味的鱼罐头。
因为时空门的未知辐射的影响,王书辉的身体产生了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变异状况。他的速度变的非常快,反应时间变的非常的短,力量有四五个正常人那么大。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的身体产生了某种类似壁虎式的变化,他因为工伤断掉的小手指居然重新长了出来。与此同时,王书辉的睡眠时间变得只有两三个小时那么短。
当然了,身体上产生这样的变化的同时,王书辉的饭量也在不断的变大。他一天要吃五六次饭,而且每次吃饭的饭量都要大于正常人几倍。这让专门负责王书辉饮食的一个炊事班的战士们都感到非常的神异。
王书辉即使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的觉,可是他的工作仍旧非常的多,他的生活仍旧非常的忙。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在他吃饭的时候,还是在他走路的时候,他都必须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这也是为什么王书辉办公室的助手非常多,而且执行三班倒的制度的原因。
就比如说现在吧。王书辉一手拿着馒头往嘴里填的同时,他还要看早上七点钟左右复兴军西北第一军团军团长、总政委冯新民送来的一篇文章。
在复兴党内,现如今开始能够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能够写出比较有真知灼见的文章的人并不多。复兴党中央常委会主任孟离算是一个,还有就是行政口和军事口的几个政工干部能够写出点理论正确,思想鲜明,表达合理的文章了。
毕竟,即使复兴党上下一直采取的是全面学习,全民学习的制度,可就是这样,复兴党上下所有的党员,现如今也不过是接受文化教育九年左右的时间。就是最早开始加入复兴党开始学习生活的人,现在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通人的文化水平。
一个初中毕业生想要通过文字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不是非常的容易。看看大部分初中生写的作文就知道了。
而且和现代社会里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接受文化熏陶不同,复兴党的党员们只能通过学习材料和教材来学习文化,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是非常弱的,远远不能和现代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相比较。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个二三十个人,能够写出文字通顺表达意思明确的文章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就是到了现在,复兴党的主要文件和材料,也还都是那种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的表格形式呢。
在中国这种人口基数的国家里,人才其实是非常多的。
之所以封建农业时代的人总是认为有些人是有天命在身,有些人是难得一见的天才的原因,不是真的因为有谁真的天命在身,有谁是真正的天才。这种认识的产生,单纯的就是因为可以接受文化教育人太少,文化教育的资源太贫乏。
知识就是力量,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在封建农业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不就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垄断来保障自己的地位的吗。
所以,在复兴党努力的推广了九年的文化教育之后,文化教育普及工作的成果最先在复兴党内开花结果。冯新民这个最纯正的本时空的泥腿子出身的土著,也能够写出一篇有分量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就是一个证明。
王书辉很喜欢冯新民的这篇《制度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的文字风格。简单易懂,清楚明白,口语化程度非常的高。文章中夹杂了不少朗朗上口喜闻乐见的俚语和俗语,这些俚语和俗语的存在,绝对能让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些道理非常的生动和形象。
三口两口的吃掉了桌子上的饭菜,王书辉立即动笔修改起冯新民的这篇文章。
实际上,除了文字风格以外,王书辉最高兴的还是看到复兴党内有冯新民这样的党员,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明白自己的想法。
复兴党在成长,复兴党的党员们在成长,实际上,王书辉也是在这个时空里,通过不断的实践在成长着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通人,王书辉对于革命实践也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
可能在理论上王书辉非常的系统和先进,可是在革命实践的具体工作上,王书辉也是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加深认识的过程。
重制度,重规则,尽一切的可能把复兴党的工作规范化。这就是王书辉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办法。
他也是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之后才认识到,理想状态之所以是理想状态,那是因为理想状态的不可实现的特征。就像自然环境下不存在真空一样,完全符合自己想法的人和事情都是不存在的。
王书辉过去曾经认为自己可以塑造出理想状态下的复兴党党员,可是现实却告诉他,对于自己的这些学生,自己不能够过高的要求他们。
王书辉现在对于复兴党党员的看法就是,能够按照步骤完成工作达成目标就是好党员,就是合格的党员了。他之所以给复兴党制定了大量的制度和规则,目的就是要努力的让复兴党可以做到有步骤的发展。
错误不可避免,怎样才能让复兴党在错误中进步,才是王书辉现在的目标。
所以说,看到冯新民这个党员干部能够对于复兴党的制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王书辉是真心感到高兴的。
第340章刘二怂的劳改生涯1
刘二怂今年二十五岁,可是从面相上看,他比现在已经三十出头的王书辉还要老很多。除了王书辉这个人本身受到了时空门的未知辐射影响的因素外,因为长期的户外劳动和永远贫乏的营养,古代人总是会比现代人显得老上许多。
刘二怂祖籍河南,他家还是在孝宗皇帝在位的时候迁到陕西的。他家的祖宗是当年朝廷征召的修建长城的劳动力之一。因为运气很好,在工程结束之后,他家的祖宗在榆林镇落户,成了边镇地区的军户之一。
在大明的九边重镇里当兵,这可是个相当艰险的事情。刘二怂这一家人的运气确实不错,他的祖先们没有像那些同乡一样,死在和蒙古鞑子的作战中。哪怕就是有人死在蒙古鞑子的马刀弓箭下,也是在有了子女传续血脉之后死掉的。
所以上百年的时间里,刘家人邀天之幸终于传到了刘二怂这一代。
作为一个普通的军户人家,刘二怂他们家肯定是没有族谱这类东西的。关于自己祖宗的事情,都是一代代的人口耳相传下来的。刘二怂也是听了他爹的述说才知道了这些事情。
刘二怂大体知道祖宗们大约过的是什么日子。总的来说,基本上老刘家的境况是黄鼠狼下逗鼠子,一代不如一代的境况。刘二怂的爷爷也好,刘二怂的父亲也好,他们在世的时候都和刘二怂说过如今的世道不比从前的事情。
对于以前的事情,刘二怂没有经历过,所以他是不知道的。作为一个边镇军户,刘二怂家一直以来也不是什么边军的主力,他们家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事屯田。要不然刘家人也不可能在这百来年的过程中一直传承下来。
可是就说这个种地的事情吧,在自己的父亲去世之后承担起家业的刘二怂也越来越感到,种地这事儿是越来越难了。
原本在边镇种地,就因为缺乏水源土地干旱土质不良,所以往往种不出什么东西来。可是不管如何,这地总是要出些什么东西的。可是自从七八年前,刘二怂就发现,在当地种地连一丁点儿的收益都收不到了。
地从来也不是刘二怂家的。边镇的土地,那都是边镇军官名下的。这些武官们作为地主必须要衡量最基本的投入和产出,在种地完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刘二怂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只投入不产出的负担了。
所以从四年前开始,刘二怂就成了边军作战部队的一员。
因为小冰河气候的影响,陕西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异常。同样的原因,也是因为小冰河气候的影响,蒙古鞑子对于陕西地区的打草谷也变得非常频繁和激烈了。
刘二怂原本是个庄稼汉不假,可是作为战场上的炮灰,刘二怂接受了现实的教育。他明白了手里没有些硬扎的手段,是很难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就这样,在大量的战斗实践中,刘二怂从一个普通庄稼汉慢慢的蜕变成了一个能够硬得起心肠,能够杀得了人的具有战斗技巧的庄稼汉。
在一次偶然中,刘二怂结识了在他眼里有点缺心眼儿,自己跑来投军的张献忠。
张献忠是个很四海的人,随着和他的交往和接触,刘二怂越来越佩服这个讲义气,有面子的年轻人。到了1624年的时候,刘二怂毅然决然的跟随因为犯法而被开除的张献忠离开了榆林镇,准备跟随他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刘二怂觉得张献忠讲义气,有面子,所以觉得张献忠值得跟随。他不知道的是,张献忠对别人之所以会非常热情的原因,不是因为张献忠的本性如此,而是因为张献忠过去在县衙里当捕快的时候,养成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方式。
对于张献忠来说,在榆林镇的时候,同样作为炮灰,身手相对较好的刘二怂对他很有用。在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在自己身边,就可以极大提高自己的生存几率。
而到了张献忠准备拉起队伍摆开车马的开始造反大业的时候,刘二怂这个有点身手的步卒就变得不重要了,反倒是那些骑术相对精湛的马贼和逃亡边兵的作用重要了起来,他们的身份也高了起来。
刘二怂这个庄稼汉很快就在张献忠的队伍里领略了人情冷暖。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刘二怂已经没有什么退路了。作为一个逃兵,他除了和在他眼里已经变得非常势利的张献忠一条道走到黑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就这样,凭借着有点军事素养,见过些大场面,自己也有些保命的手段,刘二怂随着张献忠的队伍从陕西到山西,又从山西到陕西,最后又到了湖广。
因为刘二怂确实有两下子,所以张献忠给刘二怂在炮灰流民里面安排了个小头目的职位。刘二怂原本以为自己恐怕一辈子要和张献忠走到黑了。毕竟他在张献忠部队里接触到的所有官军都打不过张献忠的部队。没想到,在西平镇这里,张献忠和他那几千不可一世的马队(骑兵)遭遇了灭顶之灾。
刘二怂一开始也准备逃跑了。不过从陕西到山西,又从山西回陕西,最后有跑到湖广来,这几千里的路程全靠两条腿跑下来,刘二怂在心理上已经绝望了。带着一种早死早托生的想法,刘二怂没有和其他的那些张献忠安排在流民里的小头目一样逃跑,反而和普通的流民一样,乖乖的接受了复兴军的逮捕。
复兴军在刘二怂这个有点眼界的边军眼中,是个非常难以置信的存在。他在榆林镇的时候也不是没见过大炮开炮。可是和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