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我的明朝生涯 >

第75部分

我的明朝生涯-第75部分

小说: 我的明朝生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乡无炊烟,萧条惨楚,目不可忍视。独晋北一方,五里寨之地,百姓安乐,钱粮自足,屯粮百万担有余,此皆为守备岳阳之功也……
  臣愚见,五里寨该地四野平旷,乃无险之地,素来为兵匪聚集之地。今居民稠密,商贩密集,恐为贼虏所垂涎,加之芦芽山丛木茂林,土寇易于啸聚,外患内忧均当防范,乃仅以一守备守之,恐缓急无济于事,议请设之游击,设险固守所当昕夕戒备,公禀可取之商税,不费加增,一调剂间而于地方之御虏弭盗两得之矣……”
  与此同时,在一所房间里,山西镇守太监魏同和也提着毛笔书写着密折:“奴婢山西镇守中宫太监魏同和恭请圣安:奴婢奉皇上旨意勘察山西各处,发现如今山西遍地匪患,唯独应州府却是一片太平。有应州守备岳阳率军民屯田开荒。获粮无数,粗略估计便有百万担,流民得知后蜂拥而至,然岳阳并不慌张,其一边收拢流民,一边发放种子粮种,令其开垦荒地以稳定人心。
  目前应州一地已然成为山西最大产量之地,依奴婢愚见,岳阳此人有大才。守备一职已然不足以发挥其才智,奴婢愚见应褒奖其人,以安民心……”
  公元一九六四年农历四月初三京城皇宫紫禁城前
  一名身穿锦袍的中年大汉正恭敬的站在皇极门前浩浩荡荡的广场前,低着头恭敬的等着召见,此人就是大明锦衣卫指挥使陆全有。
  不知过了多久,一名太监来到陆全有的面前尖声说道:“陆大人,皇上要召见你,现在你随咱家来吧!”
  虽然陆全有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称得上是权柄赫赫,但对着这些日夜伺候在皇上身边的太监依然不敢怠慢,他从袖子里掏出了一锭银子,悄悄的塞到了小太监的手中不动声色的笑道:“公公辛苦了,不知皇上今日心情如何?”
  小太监的手飞快的一缩,隐蔽的在袖子里掂了掂,脸上露出了笑容:“陆大人太客气了,咱家怎么好意思呢。不过陆大人可以放心,皇上今日心情颇佳,陆大人有什么话尽管跟皇上提好了。”
  “谢公公!”
  一路上走过一道道地重檐庑殿,说不尽的富丽气派和风韵,陆全有虽然常来皇宫,但也不敢多看,只是随着传旨小太监急步而走。
  不知过了多久,两人来到了暖香阁外面,那传旨的小太监对他道:“陆大人请稍候,待咱家去通禀皇上一声。”
  陆全有赶紧拱手道:“公公请!”
  不多久,那传旨太监出来,对陆全有道:“陆大人您进去吧,皇上宣您进去呢。”
  进入了御书房,陆全有赶紧跪下道:“臣锦衣卫指挥使陆全有叩见皇上!”(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八章 殿前的争吵

  崇祯皇帝朱由检坐在暖香阁的龙椅上,他的左边坐着当今首辅温体仁,右边则坐着兵部尚书杨嗣昌、户部尚书侯恂、吏部尚书李长庚、右佥都御史陈新甲和一名年纪年约三旬,面容坚毅的男子。
  这些人除了陈新甲之外,都是清一色的大红苎丝罗绢所制的麒麟袍二品朝服,大襟斜领,大袖宽松,胸前有仙鹤翱翔于云中的花样。而温体仁更穿了一身的九蟒五爪蟒袍,腰系玉带。
  温体仁的这身这蟒服与崇祯皇帝所穿的龙衮服有些相似,但却不在官服之列,而是一种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温体仁也是在崇祯五年才获赐予的这件蟒袍。
  乍一看到皇帝和周围这些可以说现在大明权利最大的一群人,饶是陆全有本身也是一名二品的指挥使心中也不禁有些发怵。
  这时崇祯平淡的声音响了起来:“陆全有,平身吧!”
  “谢皇上!”陆全有又对崇祯皇帝磕了一个头,这才慢慢站了起来。
  看到陆全有站了起来,崇祯皇帝眼中露出一丝笑意:“陆全有,朕前几日让你办的事办得如何了?”
  听了皇帝的话后陆全有把手一拱道:“回皇上的话,臣已然打探清楚,那应州五里寨今年确实获得了大丰收,共得粮百万担。其应州守备岳阳确实是一个人才,其人不但在前年以五百步卒打破万余流寇,在担任应州守备后更是大力募兵清剿匪患,目前应州府方圆百里之内匪患流寇已然绝迹。五里寨粮食获得丰收的消息传出后,如今更是商贾云集,可谓是太平繁华之地。”
  “唔……”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看来许鼎臣和魏同和在奏折里说的都是真的。”
  微微闭上了眼睛,崇祯这才对轻声道:“诸位爱卿,你们以为如何啊?”
  这时,户部尚书侯恂开口道:“陆指挥使。本官有些好奇。按理说三晋之地乃苦寒之地,为何粮食能获得如此丰收?这明显不合常理,你能否给本官一个解释?”
  户部尚书侯恂的话可以说是代表了此时朝堂内的普遍声音,随着许鼎臣和魏同和的奏折几乎同时送入朝廷后朝野一片哗然。大臣们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许鼎臣和魏同和在撒谎。
  于是乎一夜之间御史言官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连夜挑灯写奏折弹劾许鼎臣、魏同和以及岳阳三人妖言惑众献媚皇帝。但写着写着大家都回过味来了。
  这事情不对啊,要是这事是那个名叫岳阳的家伙弄出来的或许还有可能,可许鼎臣和魏同和是什么人啊,他们一个是一省巡抚,一个是山西中宫镇守太监,要是堂堂一省巡抚就这种水平的话那岂不是在打他们这些读书人的脸么?
  于是乎那些写了一半的奏折纷纷被扔到了废纸筐里,这几天朝堂上也是一片诡异般的安静。仿佛这件事从未发生过似地。但在暗地里,关于五里寨以及应州守备岳阳的事,成为了京城众人口中的热门话题,连京师言官和大臣们平日里最爱打的嘴炮都停了下来,大家都通过自己的门道,纷纷托人打听五里寨这个地方到底出了什么事。
  而作为皇帝眼睛和耳朵的天子亲军的锦衣卫,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使出了浑身的解数,随着陆全有一声令下,潜伏在应州府的锦衣卫立即把各自搜集到的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入了京城。
  在得到了陆全有肯定的回答后。年轻的崇祯荒地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的欢喜,他一边听着陆全有的汇报,一边打量着周围众大臣的脸色,尤其是户部尚书侯恂。
  你们这些人不是总是喊穷吗。你侯恂不是总说困难吗?为什么在山西边陲的苦寒之地都能获得大丰收,但其他富庶之地,甚至是鱼米之乡却依旧频频喊着颗粒无收,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些人都是一群尸位素餐之辈。用无能来形容他们已经不够了,应该说他们是渎职才对。
  想到这里,自打登基以来心情就没好过几天的崇祯笑得很是开心。他微笑着说道:“陆全有,你给朕说说,那个岳阳他到底是如何经营他那个五里寨,使得那里由一个苦寒之地变成鱼米之乡的?”
  “这……”
  陆全有犹豫了一下回答道:“启禀皇上,微臣只是个粗人,对于如何治理一方并不擅长,这应该是大臣们应该做的事。但既然皇上发问,微臣就把一些自己知道之事说出来,岳阳此人原本只是一名秀才,家中虽有良田百倾,但也只能说是小富之家,但自从两年前他被……”
  陆全有不愧是大明锦衣卫的头子,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将岳阳的绝大部分事情都调查得七七八八。他将岳阳和人在桑干河边与人械斗、一统山西食盐市场、将王家赶出应州府,甚至还出关娶了一蒙古女人为妻的事情都一一道了出来,若是岳阳此时就在一旁,肯定会对这个时代情报机关的效率和能力大为震惊。
  崇祯一边听着陆全有的汇报,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暗自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个岳阳的胆子可真不小,卖私盐也就算了,毕竟现在这事他不干也有别人干。但他竟敢娶一蒙古女子为妻,而且这个蒙古女人还是与后金结盟的科尔沁部落首领之女,这可就不是一般的胆大了,他难道就不怕自己治他的罪吗?
  看到崇祯只是沉吟不语,一旁的温体仁眼珠子一转,站了出来朝崇祯施了一礼大声道:“启奏陛下,岳阳此人虽略有薄名也颇会屯田,但此人却擅自娶蒙古女子为妻,而且娶的还是敌酋之女,老臣以为此人或许略有才干,却不足以让朝廷委以重用,即便不治其私通贼酋之罪也不能提拔其人,否则我大明律法何在?”
  “啧啧……”
  温体仁的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沉吟起来。温体仁这番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总让人觉得哪有些不对劲。
  户部尚书侯恂站了起来,对温体仁拱手道:“温阁老,下官以为岳阳此人虽擅娶蒙古女子为妻,但也不是什么大事,也不能说他私通敌酋。若不对其嘉奖岂不是寒了有功之臣的心么。”
  说到这里,侯恂又转向崇祯说道:“皇上,如今天下大旱,各地粮食歉收。唯独五里寨大获丰收,朝廷正应对其进行褒奖。另外朝廷户部粮食早就没有几粒粮食了,正应派人去应州府押运征收粮税入京,以补充朝廷所需才是。”
  侯恂今年四十四岁,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1616年)进士,三甲第31名。历任山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太仆少卿、户部尚书之职。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户部尚书这个位子的。
  而且侯恂这个人向来推崇简朴,好几次都向崇祯提出消减朝廷开支和各地藩王俸禄,但却遭到以温体仁为首的文臣的反对,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
  按照职能来说,明朝的户部尚书和后世的财政部长有些类似,早就穷得叮当响的他一看到五里寨竟然获得了大丰收,心中立即动起了收税的念头。虽然五里寨能收的粮税相比起整个大明来说并不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能收多少是多少。
  但是侯恂的提议却遭到了杨嗣昌的反对,只见杨嗣昌站了出来说道:“侯大人此言差矣,五里寨虽获得丰收,但太祖早就有过训示,开荒之地免除三年粮税,如今岳阳刚开垦了第一年,朝廷就眼巴巴的跑去收银子,岂不是让地方寒心,如此今后还有谁敢开荒种粮?
  且本官听闻岳阳手下还有八千士卒,每年的粮食就要消耗不少,若是征收过多连养兵的粮食都没有了,闹起了哗变谁能负责?”
  杨嗣昌出身于名门,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以督军著世。杨嗣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崇祯元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崇祯三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升山海巡抚,七年官至兵部尚书。
  杨嗣昌和侯恂两人是有矛盾的,身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助长大力募兵,要求朝廷拨粮拨银,可侯恂却总是以国库空虚为由反对杨嗣昌的提议。毕竟冉家掌管着钱袋子,杨嗣昌也只能悻悻作罢。如今听到侯恂提出要征粮,杨嗣昌立即不假思索的跳了出来。
  侯恂立刻反驳道:“可无尽朝廷国库空虚,若不征税,老夫敢问杨大人,朝廷用度开支要如何维持?”
  杨嗣昌笑道:“那是你们户部之事,侯大人怎么倒问起本官来了?”
  侯恂冷笑起来:“是啊,杨大人伸手问本官要银子的时候你们不说这话?哪好,只要杨大人答应从今往后不再让户部拨发饷银,那本官就答应免了那五里寨的粮税!”
  “这是两码事。”
  “不……这是一码事……”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九章 终于定下来了

  看着杨嗣昌和侯恂你一言我一语的在殿前吵了起来,崇祯伸手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只觉得心中一阵烦躁。
  而坐在他左手边的温体仁的脸色却有些不好看,他刚提出要治岳阳的罪,但却没几个人响应,反倒是为了要不要征税吵了起来,这分明是没有将他这个首辅大臣放在眼里啊。
  杨嗣昌大声道:“侯大人。五里寨有功是不错,老夫认为是应该大力表彰五里寨和岳守备的功劳,可效仿太祖高皇帝时嘉奖康茂才所部一样,以五里寨为天下之表率。不但不能象其征收粮税,反而要鼓励其多开垦荒地,安定流民之心。”
  “杨大人此言差矣,想必你也知道。现在户部财政困难,各地粮食纷纷歉收,户部却是无粮可拨。现在五里寨大丰收,得粮百万担,老夫又不是要那五里寨将那百万担粮悉数上交。拨个五六万担押解进京以解朝廷燃眉之急何不可?至于太祖皇帝时,太祖下令免开荒免除三年粮税,那是体恤百姓疾苦,鼓励百姓多开荒地。可如今那岳阳难道还缺那点粮食不成?所谓特事特办,如今朝廷眼看着就要揭不开锅了,咱们还死抱着什么太祖遗训不放,岂不是本末倒置吗?”侯恂也是振振有词的反驳着。
  “好了!”
  一旁的温体仁又发话了,一直感到没有存在感的他重重的咳嗽了一声,这才说道:“杨大人、侯大人,老夫刚才说了,岳阳此人擅自迎娶敌酋之女,即便朝廷不将其治罪,但也不能进行褒奖,否则日后满朝文武有样学样,个个都如此那还了得。可你们呢。却还在为了征粮而争吵不休,这成何体统?”
  首辅发话了,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杨嗣昌和侯恂这才停止了争吵,只是两人对温体仁的话却不是那么认同。
  杨嗣昌皱眉道:“温阁老此言是否过了,不过是娶了一个番邦女子而已,何以就不能褒奖了。难不成那女子还能翻了天不成?”
  按理说,温体仁身为内阁首辅,他的话杨嗣昌总应该给面子,但温体仁此人在朝廷的风评着实太差,在位数载除了排除异己之外于朝政上毫无建树。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站着茅厕不拉屎的典范,不少大臣对其都很是鄙夷,杨嗣昌也不例外。
  侯恂也附和道:“杨大人的话老夫认为颇有道理,不过娶了一个番邦女子而已,难不成就要为此而将一名如此有为的朝廷命官抛弃不成?”
  看到刚才还在相互争吵的两人竟然一致将枪口对准了自己,温体仁的脸一下就黑了下来,感到身为首辅的尊严被挑衅的他正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