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金手指-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叫何陵和李定国过来……”张弘斌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让旁边的侍从去传话。
大概十几分钟之后,何陵和李定国两人匆匆赶来,看他们满头大汗的样子,想来是真的赶得很急。
“微臣见过陛下!”两人来到张弘斌的面前,纷纷鞠躬行礼。
当然,并没有忘记朝立花宗茂身上看了看,对于这个陌生的老男人感到好奇。立花宗茂是公元1567年出生,如今却已经是1635年,故而今年的他已经是68岁的老男人了。
“宗茂,你说你懂得兵法韬略,懂得治政手段。那好,我这里的首相和元帅就在这里,你和他们交流一下。对了,时间也差不多了,大家在这里吃个午饭好了!”张弘斌示意宗茂对他们进行交流,当然是吃过午饭之后。
三人谢恩,然后围着张弘斌吃了一顿午饭之后,张弘斌就由着他们去交流。
立花宗茂也算是家学渊博,至少对倭国的政治手段和军师韬略都还算精通,但是在涉及热武器的使用上面,却是严重落后于共和国。故而军事思想或许可取,但是很多不符合华夏的情况,故而三两句下来就无话可说了;治政手段方面多少还有点可借鉴的地方,但说穿了也差不多,故而说了一半也无话可说。
“不想华夏人才济济,下臣惶恐却是在班门弄斧了……”立花宗茂诚惶诚恐的说道。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习惯和形势,你习惯了倭国,却不知道华夏的具体情况,有这样的失误也是必然。现在你的处境其实已经非常危险,因为你所说你精通的东西,我根本看不上眼。若是你打造火器的能力也和现在这样垃圾,那对不起,你该是奴隶就依然是奴隶,这点不会有任何改变。”张弘斌非常郑重的对他说道。
“臣明白……”立花宗茂咬了咬牙。
很快,在张弘斌的带领下,立花宗茂来到了火器局,并且见到了这里的主管老木头。
双方根据火器的制造指示进行讨论,立花宗茂先是非常的谨慎,然后说得非常的吃力,最后完全是浑浑噩噩。半个小时之后,一脸死灰,他知道自己似乎要完蛋了。
“老木头,这个家伙怎么样?”张弘斌询问道。
“知道的都是一些没什么用处的老知识,但是他对火器的创意还可圈可点……当主管是不行了,当个小工匠还是不错的,若是有更好的创意,可以考虑提拔。”老木头想了想回答道。
“就这样好了,别看他老,该怎么压榨就怎么压榨!”张弘斌笑了笑。
然后,来到了立花宗茂的面前。
看到了张弘斌到来,立花宗茂立刻跪了下来,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知道,此刻说什么也没有用。
“老木头说你的脑子还不错,似乎是个人才。但要给我重用只怕是不可能了,从小工匠开始做起,若是能够在改良和创造这条路上有什么好创意,好成果,自然会提升你的地位。至于你的那些同胞,至少你可以放心,我们这里是最大限度发挥奴隶的效率的,为此首先要提高奴隶的使用寿命。所以,基本安全防护和伙食,至少不会亏了他们。”张弘斌平静的说道。
“下臣感激不尽!”到了这一步,立花宗茂也没什么好苛求的了。
就这样,在倭国历史上也算留下浓厚一笔的大名立花宗茂,加入了共和国的火器局。
第51章 大移民计划(上)
不得不说,倭国人的工作能力的确不错,至少在工作量上超过了非洲黑人和朝鲜人,在八小时工作之后还申请了两小时的加班。这也是工头担心他们会累死,否则他们似乎打算加班到十四个小时……
不过他们的加班并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优待,他们依然需要工作那么多年,才有资格获得自由。不过或许是太过意不去的关系,工头给他们的伙食适当升了升级,也仅此而已。
然而就算是这样,他们也是感恩戴德,而且加快了工作的速度。
其实工头并不知道,倭国人物资匮乏,故而一天只能吃两餐,而且配菜和主食也缺乏。一个富有的大名是晚饭组成就是:大米饭、两指宽小鱼一条、腌萝卜一小碟、白水煮野菜一盅、酱汤一小碗。而他们这种百姓,午饭和晚饭主要构成是:小米饭、煮萝卜两块。
不是说他们喜欢吃萝卜,而是萝卜容易种而且产量高,难得的是块茎和叶子都能够吃,花样还有不少。
但是在张弘斌这里工作,米饭馒头管饱不说,青菜那是油水充足,更别说隔一两天还换着口味吃肉。倭国人的饮食待遇提升上去之后,这肉食的次数和种类也获得了提升,这完全就是天皇级别的饮食待遇了。对于挣扎在下层的倭国百姓来说,得到这个待遇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多多工作只是为了保住这份待遇而已。
甚至于原本立花家的那些家臣,此刻也是默默的工作。没有了过去的高高在上,从基层做起他们也算是拼命。仅存的三名男性家臣,甚至还因为知道说汉化而且会写汉字,被命名为队长,专门管理那些倭人,并且负责教授他们汉语。待遇,自然得到了提升。
至于奴隶里面的女性,除非原本就有婚配的,否则会被打散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到年底,会作为奖励,奖励给那些工作勤奋的奴隶,或许是朝鲜奴隶,或许是蒙古奴隶,当然也有可能是黑人,到时候会在工头的组织下进行集体婚礼。
至于说漂亮的……不好意思,原本已经给满清挑过一次才卖到这里,然后又被挑选出一批安排给国级干部,给他们充当生活助理,剩下的还能够有什么好货色?
不夸张的说,就是主动给工头陪睡,工头还看不上。但对于那些也不知道要光棍到什么时候的奴隶来说,有个女人好过继续撸下去。
立花宗茂也在火器局开始正式上班,按照他的意思,还解放了两名他的小姓作为助手。按照他的说法,这两个小姓跟他身边一段时间,对火器也有些了解,难得的是年轻头脑不错,将来成就或许比他还好。
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两个小家伙才会被解除了奴隶的身份。对立花宗茂,也是非常感激的。
三人贯彻着倭人的知耻耐劳的风格,也是很舍得花功夫投入到火器的制造工作上。效率和质量都相对高一些,让老木头还是很高兴的。只是若仅仅是这样,老木头可不会满意,因为他需要的火器的创新,而不是制造。
单纯制造的话,随便一个工人都会,没必要刻意安排三个异族进来。
奈何三人接触先进的火器的时间太短,就算脑子不错,也没办法立刻给出好的建议。老木头也知道这点,所以给他们一年的时间,若是到时候还没有任何成果,那对不起,只能乖乖回去当奴隶了。
同一时间,张弘斌也在为移民的事情头痛。
近些日子,大明、蒙古等地陆续开始有移民来到共和国定居。一则蒙古部又开始进行内战,大量普通部落不希望卷入其中的,选择南下投靠新兴的共和国;大明那边更简单,如今在大明百姓的心里,共和国仅次于大明,甚至比大明更加具有正统性,所以不少人都渴望能够加入到这个国家之中。
这些移民能够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各个工坊开始饱和,各地用人开始满额之后,这些人就难以安排。
让他们耕种,只是此刻陕西和山西的小冰河时期还没有过去,这个时候在这两个地方种地实际上收获不会大。而且按照张弘斌的设计,两地也会适当减少农作物的种植。至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暂时满额了。
所以,他们必须要往别的地方进行安排。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部分四川的百姓,在规划了新型农业和工业之后,四川的现存人口出现将近三百万人的富余。让他们留在四川,不过是增加四川人的就业压力。
张弘斌经过和国会的讨论之后,决定把这里人,连同蒙古和大明的移民一起,迁徙到云南和缅甸行省。
但非常明显的是,所有的移民对于前往这两个明显落后而且原本还是外邦的地区,非常的排斥,甚至非常的不愿。或许很多人的眼里,缅甸就算如今已经是共和国的领地,但随着朝代的变更,天知道在未来什么时候,会又被缅甸本地人给夺了回去。到时候他们这些已经扎根在那里的华夏人,岂非会很糟糕?
再说,不少人都是北方人,移居到那么南方的地方,说真的他们并不是很习惯。
国会讨论没有结果,利诱的话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够拿出足够的利益,让他们移民到云南和缅甸。威胁的话……不是不行,但效果不会很好,而且很有可能会引发暴动。毕竟四川也好,还是这些移民也罢,对共和国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至少相对陕西和山西的百姓来说。
带着不满和郁闷,张弘斌回到家中。
简单和家人相聚了一番,然后就进入了书房之中。或许是看出了张弘斌有心事,故而一众女眷孩子都没有去打扰他。但凡是总有例外,比如一直担任他秘书的柳如是。
如今柳如是也十八岁了,所以张弘斌履行了他很早的承诺,让她成功受孕。前后才五个月左右,但肚子已经有那么一点了,如今她挺着一个小肚子,来到了张弘斌的面前。
“夫君,可是为了移民的事情烦恼?”柳如是来到张弘斌的身后,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轻轻的推拿。
“若是不安排他们南下的话,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我正要通过移民,来加强对云南和缅甸,尤其是缅甸行省的控制。可如今这帮家伙又臭又硬,却是不知道如何安排才好。”张弘斌苦笑着说道。
“其实不难,只要找对他们需要什么,又愿意接受什么,那就没问题了。”柳如是笑眯眯的说道。
“哦,你可是有办法?”张弘斌兴奋的问道。
“呵呵,其实很简单的,只需……”柳如是来到张弘斌的耳边,低声对他解说了起来。
第52章 大移民计划(下)
有人说蒙元的好处就是提高民族的融合,提高民族的团结性。
恩,感觉就像是被欺凌了的小妇人,在对邻居解释那个男人其实是自己的丈夫一般。毕竟被人强上了难免不好意思,若是还生下了什么那就更没脸见人了。索性告诉大家‘这是我的丈夫’,所以哪怕是生下了什么,也是我和丈夫爱的结晶,是不限民族的!
这个姑且不深入讨论,但不得不承担,当年的蒙元的版图的确很大。尤其有一支部队,来到过云南,并一直驻扎在那里。他们的确是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同时也把蒙古的一些生活习惯给带到了云南。时至至今,云南依然或多或少的保留着蒙古的一些习惯。
在公元1636年的春天,这里迎来了一批远来的陌生人。在各地的村长和镇长的陪同下,在这片大地上安定了下来。
“老村长,这些来我们这里住下来的,怎么感觉和汉人不太一样啊?”在某个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的村庄里,一位少数民族的同胞,正在向老村长询问到。
“他们是北方鞑靼内附的鞑靼人,当然说鞑靼人你或许会有点陌生,实际上他们就是蒙古人。”老村长解释到。
“啊?这蒙古人怎么跑来我们这里定居啊?”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就算是汉人也有点担心了。
毕竟他们也算是属于南方人,身材比较矮小。而蒙古人一个两个人高马大的,站在一起对于云南原住民,尤其是男性来说亚历山大。更别说,数百年前,蒙古一度统治着华夏,其中包括了云南。
“这是陛下的意思,他们已经南下归附了我们,愿意遵守共和国的法律,积极履行一名公民的义务,所以他们获得了在共和国定居的权利。但是北方按照朝廷的规划,人口已经饱和,所以就迁移到了我们云南来了。”老村长多少知道一些内情,故而也算是非常自豪的解释到。
“可是老村长,我听说蒙古人都是吃人的……而且无女不欢又不尚婚嫁,往往都是在路上逮着一个女人就往上了。”有一些比较八卦的村民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那是以前,别说他们已经加入了共和国,必须要遵守共和国的法律,他们敢这样做难道就没警察处罚他们?再说以前那些传闻不过都是老一辈吓唬人的,就算是,这几百年来鞑靼人也有婚娶,也重视血统的传承问题了。”老村长连忙解释到,这可是他的政治任务,若是处理不好他要升迁只怕是无缘了。
在村长好说歹说之下,村民们暂时接受了这批人的存在。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也存在这样的疑虑,但在各级主管的主动调和下,双方暂时没有发生任何不高兴的事情。
不多时,在云南省政府的提议并且拨款下,数十个国营养殖场被兴建起来。不仅仅养猪,也养羊和养牛。当然,自然也少不了云南最出名的滇马。而这些养殖场的主要工作者,就是来自这些移民到云南的鞑靼人。
以前他们就是通过放牧来交换生活用品的,不过从放牧到正规的养殖总还是需要一定的培训。所幸他们本来基础就不错,很快就适应了下来,并且非常高效率的在养殖场工作起来。
有个别不愿意进入养殖场的,也可以耕种或者伐木,反正云南空出来的职位很多,政府愿意负责他们的技术培训。但若是这样都不学习的,那就对不起,政府不是慈善机构,仁至义尽若还不领情,只能驱逐出境。
蒙古人和当地的居民一开始都是各忙各的,所谓的交易也是在各自的小圈圈里进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发现对方的生活方式里面,都有自己的影子。故而慢慢的就有了话题,有了话题就开始交流,然后开始成为朋友。这时间久了,蒙古人就顺利的融合了进来,并且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另外还有一批汉人,自然也被移民到了这里。和蒙古人不同,他们经商的经商,耕种的耕种,对未来充满了热情。
终其原因,主要是张弘斌许诺,耕种的每人至少可以有十倾的私有土地。若是经商的话,则可以享有三个月的技术培训,以及三年的免税,若是经商失败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再培训安排工作。
前者而言,很多人都知道共和国在陆续回收土地,并规定耕地将逐步国有化。换言之,日后所有的耕地都将掌握在国家的手中,不会再成为任何人的私有物。在这样的前提下,有十倾土地的私有权,这就非常宝贵了。在别的地方只能当‘佃农’,在云南和缅甸可以当‘自耕农’,傻子才会不选去云南。
甚至缅甸那边,还放宽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