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557部分

明末传奇-第557部分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出现,所以有些部门没有成立的必要,官僚机构更是能够精简就精简。

银行的飞速发展与职责职能的变迁,与工业化也有着巨大的关系,包括商贸的飞速和巨大的发展,与工业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大明皇家银行总部设立在京城,总部之下北直隶和每个省设立分部,府州县设立的则是皇家银行专门的办事机构,其管辖的方式也是每层递进的,府州管辖县,省管辖府州县,京城的总部则管辖所有的分部和办事机构。

地方官府不得干涉皇家银行的业务,必须对皇家银行办理业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让人更加吃惊的还在后面。

大明皇家银行的行长由皇后娘娘文曼珊出任。

总部副行长由德妃冬梅和恭妃卞玉京等人出任。

各省皇家银行分部设立行长一人,副行长两人,府州县则设立行长一人,副行长一人,分部的行长副行长由总部决定任命,府州的行长副行长由分部决定,县的行长副行长由府州决定。

总部分部和府州县的办事机构,需要的人选也有严格的限制,根据业务量的大小设立,总数不允许突破。

皇家银行所有人选与地方官府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双方各自独立。

唯一可以干涉皇家银行事宜的是省府州设立的都察院的分支机构,他们负责监管皇家银行是不是有不作为或者贪墨的事宜,同时可以直接弹劾不负责任的行长与副行长。

内阁对于总部行长和副行长的人选,是不敢说话的,毕竟是皇后娘娘和德妃、恭妃等出任行长和副行长。

这恐怕只有皇上能够开口说话了。

让文曼珊等人掌控大明皇家银行,郑勋睿有自身的考虑,这样做不算是最佳选择,但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可谓是最好的选择,这可以让大明的士大夫、商贾以及百姓完全的相信皇家银行,要知道皇家银行的行长是皇后娘娘了,那还有什么问题,由此类推,皇家银行发行的宝钞更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说管理的问题,那就需要郑勋睿多多操心了,名义上内阁与户部可以管辖大明皇家银行的事宜,可文曼珊出任了皇家银行的行长,内阁和户部根本不敢开口说话。

监管方面,都察院不敢监控总部的事宜,但可以监控北直隶和省府州县的皇家银行。

利弊都是存在的,目前的情况之下,只能够选择最好的办法了。

其实郑勋睿也是明白的,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不管是朝廷的诸多机构,还是大明皇家银行,都需要一步步的慢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出诸多的调整,想着在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做到万无一失,那是痴心妄想。

当然文曼珊出任大明皇家银行总部的行长,还有一点考虑,那就是为来年即将开始的征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崇祯十七年十月中旬,瑞元元年十月中旬,大明皇家银行正式成立。

由大明皇家银行负责发行的宝钞正式更名为大明宝钞。

文曼珊、冬梅和卞玉京等人出任大明皇家银行总部行长和副行长的决定,在各地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不管是诸多的士大夫商贾,还是寻常的百姓,都是没有想到的,这颠覆了他们的三观,不过谁都知道,大明皇家银行将成为顶尖的存在。

因为大明皇家银行的成立,大明宝钞迅速在各地推行开来,速度之快让人想不到,到了十一月底,大明宝钞已经进入到大清国、蒙古部落和朝鲜等地,成为这些地方权贵和百姓收藏的货币了。

第八百九十四章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

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杨廷枢忙的不可开交,不仅仅是因为皇上决定开恩科,准备在瑞元二年年初的时候就开始科举考试,吸纳人才,至于说考试的内容暂时不会变化,还是按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的顺序进行,所出的题目依旧是四书五经,可不同之处在于,乡试和会试出题目的事情由礼部会同翰林院进行,也就是统一出题。

不要小看这个改变,乡试统一出题,等于剥夺了各省主考官出题目的权力,也就是说考取举人的学子,内心感谢的是礼部和翰林院,不会直接感激主考官。

同时朝廷也明确规定了,今后的乡试和会试,不允许出现拜访主考官的行为,乡试内帘官的确定由内阁直接掌控,在乡试开始之前三天时间抵达各省,实行封闭式管理,不允许见任何人,乡试结束之后,主考官不参与阅卷的事宜。

这一条的规定,让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甚至来不及认识主考官。

这里面的原因,杨廷枢当然是知道的。

就在杨廷枢忙于国子监培训事宜以及准备来年的科举考试的时候,内阁突然开始商议东林党的事宜了,这是皇上直接安排的事宜。

这让杨廷枢感觉到奇怪,也不是很明白。

东林党已经分崩离析,特别是在出现张溥被毒死的事情之后。

三司会审最终的结果,是东林党为了自身的利益,决定除掉张溥,此事的策划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都参与其中了,甚至连瞿式耜都没有能够幸免,吴昌时之所以会亲自动手毒死张溥。无非是得到了承诺,一旦张溥死于非命,或者是遭遇到损毁,那么吴昌时就将出任复社的领袖,而且得到东林党的推荐,在朝中为官。

当然调查结果之中。没有给钱士升等人解释的机会。

吴昌时因为毒死了身为两榜进士的张溥,犯下了死罪,已经被三司判决斩首,早就执行了,如此情况之下,钱士升等人根本就无从辩解。

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后,内阁趁机吸纳了一部分做事能力不错的原东林党人进入到朝廷,成为了低级的官员,不过他们必须与东林党划清界限。必须要进入到国子监学习,吸纳新的知识,改变之前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之中,老辣的周延儒做得更加过分,他要求这些东林党人一方面在国子监学子,一方面揭露东林党所做的一些结党营私、热衷于党争、党同伐异等事情。

通过这些手段,东林党、复社和应社的形象完全坍塌。

控制大明的舆论可不比几百年之后,朝廷只要能够控制住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思想。就完全控制了舆论,掌握了主导的方向。至于说寻常的百姓,的确是不需要关心的,绝大部分的百姓根本就不识字,能够吃饱饭就满足了,更不用说有什么追求和思想了。

皇上通过国子监,已经掌控了绝对的舆论。应该说现如今大明的各级官吏,完全排斥和摒弃东林党提出来的那些所谓的思想,基本都是跟着皇上和朝廷的要求来做事情的。

如此情况之下,哪里还需要讨论什么东林党人的事情。

进入乾清宫,杨廷枢看见内阁首辅徐望华和内阁次辅周延儒等人早就到了。

很快。皇上进入了乾清宫。

众人拜见皇上之后,都坐了下来。

这也是皇上立下的规矩,皇上与内阁大臣在乾清宫议事的时候,众人都是可以坐下的,不必要站着议事,只是在开口说话的时候,需要站起身来说。

“诸位爱卿,朕决定讨论东林党的事宜,你们可能觉得奇怪,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东林党已经分崩离析,基本不复存在了,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已经摒弃了东林党的思想,当然也有极少数东林党的骨干,譬如说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依旧是死守着东林党的,朕不在乎,内阁不在乎,朝廷更是不在乎,按说如此的情况之下,朕大可不必理睬什么东大路、复社和应社的事宜了。”

“朕很久之前就说过,轻易是不会杀读书人的,到如今朕算是做到了,不过这不杀读书人之要求,也不会一成不变,譬如说吴昌时,前不久就被斩杀了。”

“朕依旧不会动钱士升、侯询、钱谦益和瞿式耜等人,对于那些心存疑惑之读书人,朕的办法历来是用事实说话,要让这些读书人心服口服,而不是采用斩杀的办法。”

乾清宫很是安静,众人都在仔细听着皇上的话语,思索今日究竟讨论什么事情。

“东林党发展之路,诸位都是清楚,包括复社和应社之发展,可以说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凝聚出来巨大的力量,得到了绝大部分读书人、士大夫和商贾的支持,其力量显赫,包括朝中的文武大臣,一部分也成为了东林党人。”

“为什么会出现此等的情况,这是朕这么多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东林党、复社和应社已经分崩离析,表面上看不不足为惧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士大夫、商贾和读书人心目之中,东林党等被彻底摒弃。”

“可是朕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林党有关的理论,也被完全摒弃,这恐怕是不正确的,譬如说顾宪成老先生之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应该是不错的,这提醒读书人,不能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死读书是无用的,读死书更是害死人,看看好多的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连好多基本生活知识都不知道,这也就导致出现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说法了。”

“读书人拼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朕不用说,诸位基本都是两榜进士,也是通过读书才改变了身份,朕很多时候想到一种景象,若是读书人不知道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不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况,该是多么的可怕,这样的读书人为官之后,到一方去出任百姓之父母官,能够很好的做事情吗。”

“由此朕想到了,东林党、复社和应社,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发展,那就说明他们提出来的理论,某些方面是正确的。”

“朕今日请诸位商议,就是要说到此事。”

“翰林院、国子监和讲武堂,都是在负责专门培训各级文武官员之事情,这种培训之目的,主要还是让诸多的官员担任各级官职之后,能够知道做些什么事情,该如何的做事情,如何让我大明王朝强盛富裕起来,如何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平静富裕之生活。”

“更进一步,朕想到了理论之重要。”

“让读书人能够真正的明白为官之责任,让大明王朝能够真正的强盛富裕,且将这样的势头长久的延续下去,就很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的理论,仅仅凭借着儒家思想,凭借着四书五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儒家思想延续近两千年的时间,必须要随着时间之推移发生变化,注入很多新的理论,这个道理解释起来很是简单,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与现如今的情形大不一样,我大明王朝若是死死抱着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不知道改进和进取,那就必定会落后,国富民强的局面就不可能长时间的维系下去。”

“由此朕觉得,很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专门研究理论之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责很明确,那就是结合当前之实际情况,专门研究和提出相关的理论,提出来的理论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必须是可以推行下去的,必须是让我大明王朝能够长时间维持强盛富裕情形的。”

“朕思考了很久,这个机构之名称就叫做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能够进入这个研究院的都是大儒,朕不管他究竟是什么想法,也不管他是不是完全效忠于朝廷,只要他有足够的学识,就可以吸纳进入到研究院之中。”

“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由礼部负责直接管辖,其性质主要是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为朕、内阁和朝廷提供理论上面的依旧,研究院可供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民生、军士、司法甚至是外交等等方面的事宜,研究院之人员,务必保持学识之独立性,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

“当然,研究院提出来的任何理论,都需要经过礼部和内阁的商议,凡是有利于我大明王朝发展的,尽管大胆的接受。”

“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朝廷能够吸纳方方面面的人才,也是大气之表现,换一种方式,让这些人为朝廷所用,更是好事情。”

。。。

杨廷枢终于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原来皇上想着将读书人之中的翘楚集中到某个地方,让这些人讨论理论方面的问题,提出来自身之建议,供朝廷和内阁参考。

那些东林党之中的大儒,包括复社和应社之中的大儒,正好可以进入到新成立的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之中,这样一来,轻易就能够掌控舆论阵地,统一读书人的思想了。

第八百九十五章朕为主宰

到了崇祯十七年十一月,瑞元元年十一月,大明各地基本稳定下来,北方开始逐渐摆脱战乱带来的阴影,诸多的商贾看到了商机,大规模的朝着北直隶附近发展,在他们看来,毕竟京城是大明的中心和重心,就算是这一带暂时是满目疮痍,但总是会很快发展起来的。

商贾的敏锐性是很高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内阁在恢复北直隶秩序、促进百姓稳定下来方面,耗费了很大的气力。

首先在粮食的救济方面,内阁调集了大量的粮食,甚至直接从陕西调运部分的粮食到北直隶,稳定住饥荒之中的百姓,其次在官吏的配备上面,将最为能干的官吏配备到北直隶所属的府州县,最后就是在钱财的投入方面,更是倾斜北直隶。

这就让北直隶的复苏远远强于河南与山西等地。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北直隶迅速开始恢复,展露出来欣欣向荣的局面,

随着北直隶开始复苏,以前大量迁出去的人口,也逐渐返回家乡。

郑勋睿也是赞同这种做法的,北直隶毕竟是京城所在地,只是在如何让北直隶快速复苏方面,郑勋睿倾向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农业方面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譬如说重新分配无主的土地,全面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限制出现过高的耕地租赁的费用,为老百姓无偿的提供粮食种子,包括甘薯和玉蜀黍种子等等,第二是从驻军方面倾斜北直隶,郑家军第一军驻扎在北直隶境内,人数达到了五万人,这五万人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在北直隶境内。必定会拉动北直隶的消费,也让百姓能够找到谋生的门路。

同时,大运河北直隶范围内的河道整修,进入秋季就开始了,整修河道采取了招募民工的做法,给付薪酬。这让北直隶大部分的劳力在农闲季节找到了事情做,而且可以挣到工钱,用以维持家中的开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