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5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的时机,其二是从辽东或者辽南的方向发动进攻,试探郑家军的意愿,若是能够在这些地方打败郑家军,则能够更进一步的明确发展的方向,或者说更直接的能够占领中原。
皇太极很清楚,目前的情况之下,想着直接进攻山海关或者金州和复州等地,难度是很大的,郑家军的骁勇,满人权贵都是知晓的,也没有谁愿意主动率领大军发动对郑家军的进攻,若是这样的进攻再次失败,那么对于大清国来说,后果难以承受。
骁勇的皇太极,第一次感觉到迷茫。
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多铎、阿济格和岳托等满人权贵,以及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悉数来到了大政殿。
这一次的商讨非常的关键,所有人内心都是明白的,进入大政殿之后,众人的脸色都非常的严肃,一直都看不起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多铎、阿济格等人,甚至忘记了对着范文程等人瞪眼,进入到大政殿之后,就低下头沉思。
这样的情况太罕见了,要知道满人权贵好勇斗狠,基本不存在服输的想法,不过在面前郑家军的时候,这些满人权贵收敛了嚣张,因为他们嘴上的嚣张没有任何的作用。
八旗军被迫撤离山海关,将山海关拱手送给了郑家军,这是八旗军的耻辱,更是八旗军打不过郑家军的明显写照。
范文程和洪承畴的思索则更多了,他们是汉人,投靠了大清国,在汉人眼里他们就是汉奸,是要遭受到最为严厉惩处的,一旦郑家军彻底打败了八旗军,他们,没有任何的活路。
皇太极进入大政殿,感受到了压抑的气氛。
“这都是怎么了,骁勇的巴图努就是这样的气概吗,朕请你们来,是和你们共同商议八旗军如何获取最大的胜利,难道你们都认为八旗军必败无疑了。。。”
皇太极的训斥,让众人都抬起头来了。
尽管气氛还是有些压抑,不过代善等人的脸上,倒是显露出来强悍的气息了。
皇太极内心高兴,满人权贵不惧怕任何强大的力量,满人的骨子里就是强悍不屈的,不管遭受多大的困难和压力,都敢于面对。
“文程,说说情况吧。”
范文程打起了精神,开始讲述皇太极的想法,其实也就是两种选择。
范文程说完之后,首先开口的是多尔衮。
代善年纪大了,很少直接参与到战斗厮杀之中,在这方面不好直接开口说,济尔哈朗更多的时候都在维持沈阳的稳定,参与的战斗同样不多,五大亲王之中,最具有发言权的就是多尔衮了,故而多尔衮这个时候开口说话,也是正常的。
“皇上,臣弟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要想到应对郑家军火器的办法,郑家军实力虽然强悍,可若是单打独守,八旗军绝不会落于下风,郑家军最为倚重的就是火器和火炮,臣弟这段时间也稍稍了解情况,郑家军使用的火器称之为毛瑟枪,这种毛瑟枪与火绳枪有很大的不同,风雨天气也可以射击,至于说火炮,以红夷大炮和弗朗机为主。。。”
多尔衮开口就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毕竟是多次指挥作战的亲王,很快抓住了重点。
“。。。皇上,臣弟认为当今最为重要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大清国要加强与草原部落的联系,促进自身实力的发展,第二件事情就是大力发展火器和火炮,至少有抗衡郑家军火器的能力。。。”
多尔衮的意见是朝着草原方向发展,联合草原部落。
多尔衮说完之后,代善、济尔哈朗、豪格与多铎等人悉数表示赞同。
范文程也开口了,但说的很是小心。
“奴才以为睿亲王殿下说的是正确的,草原已经不稳定,特别是以鄂尔多斯部落为首的一些草原部落,就看着蝇头小利,已经归顺甚至公开投靠大明了,若是不能够彻底阻止这样的状况,则草原危险了,奴才的建议是,趁着郑勋睿稳定内部局势的时候,八旗军进入到草原,打击甚至是剿灭那些归顺大明朝廷的部落。。。”
范文程开口的时候,四周同样很是安静。
范文程说完之后,洪承畴没有开口,也许是觉得没有什么可说了。
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众人的认识就达成一致,不约而同的选择朝着草原的方向发展,这是很少见的,满人权贵骨子里除开强悍,还有一点那就是极其的自负。
大清国朝着草原的方向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事情,紧靠着陕西的鄂尔多斯部落、土默特部落和吐鲁番部落等的草原部落,基本都归顺大明朝廷了,也就是归顺郑勋睿了,大清国想要彻底稳定草原的局势,就务必要打败以鄂尔多斯部落为首的归顺大明朝廷的草原部落。
皇太极慢慢的站起身来。
“朕以为十四弟说的很是正确,我大清国首当其冲的事情是找寻对付郑家军火炮和火器的办法,其次是稳定草原的局势,马上就要进入秋季了,正是草原游牧的季节,这稳定草原局势的事宜,就由十四弟直接负责,所需调集的八旗军,下一步商议,应对郑家军火器的事宜,由文程直接负责,要么我们也获取到数量不菲的红夷大炮和弗朗机,要么就想到能够真正应对火器的办法。。。”
皇太极开始了安排,此番商议能够在很短时间之内取得统一,他内心五味杂陈,这不是说诸多的满人权贵异常的团结,而是众人都变相承认了郑家军的强大和骁勇。
第八百九十一章皇上的野心
在内阁首辅徐望华看来,大明已经稳定下来,完全可以在辽东和辽南开始对八旗军全面的征伐了,毕竟这才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事情,在皇上身边那么多年,徐望华当然知道皇上的某些想法,北方的八旗军以及大清国一直都是巨大的威胁,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大明北方巨大的动荡。
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过去,皇上一直都没有提及征伐八旗军的事宜,而是在内阁、朝廷以及军队重组的方面耗费心思,折让徐望华感觉到奇怪了。
不仅仅是徐望华,内阁次辅周延儒,以及其他的内阁大臣,也对此表示了不理解,就连最为忙碌的左都御史文震亨,都在早朝的时候提到了征伐八旗军的事宜。
都察院的职责早就不一般,直接对皇上负责,不受内阁的节制,监督大明所有的官吏,且无凭据的弹劾与诬陷被严厉禁止,这让文震亨的压力巨大,在省府州组建都察院的分支机构,明确其职责,那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
可惜皇上对这一切好像都是无动于衷的。
与此所不同的是,皇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开始对郑家军实施了诸多的改革。
第一项改革就是调整郑家军各级军官的组成,以前郑家军的各级军官,基本没有什么读书人,哪怕是秀才都很少,几乎都是从战斗厮杀之中成长和提拔起来的,可现如今皇上专门下旨,郑家军游击将军以上的军官,除非是特殊情况,今后都需要有举人以上的身份。
第二项改革就是彻底废除军户制度,军队改为招募制度。这一点彻底的改革非常的关键,可以说完全否定了大明以前的军队构建,也正是因为废除了军户制度,才能够设立七大军区,撤销各省的都指挥司,不过伴随废除军户制度的实施。军士的饷银也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其开销全部由朝廷直接承担。
第三项改革就是放开了军士招募的限制,鼓励有一定学识的年轻人进入到军队之中,这些人进入到军队,若是表现良好,能够得到优先提拔。
第四项改革是最为关键的改革,那就是关于文官和武官的身份事宜,大明朝廷历来都是重文轻武的,可皇上下旨。军队之中的军官若是进入到文官队伍之中,仅仅是低半级安排,譬如说正五品的游击将军,出任文官的时候,其品阶为从五品。
而且文官和武官的区分不再是牢不可破的,文官随时有可能进入到军队之中成为武官,武官也能够随时进入到文官队伍之中。
皇上同时还耗费了最大的气力整顿水师。
驻扎在蓬莱和福建的水师,其最高指挥官水师都督由郑锦鸿直接兼任。这完全出乎众人的预料,就算是郑家军诸多的总兵副总兵。都没有特别的重视水师。
皇上对军队的重塑,在朝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反对的声音还是不少的,毕竟几百年甚至接近千年的时间过去,重文轻武已经成为了习惯。
可是皇上不为所动,坚持如此做。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初五。瑞元元年十一月初五,乾清宫。
早朝已经结束,此次的早朝,有关军队改革的事宜争执已经达到了顶峰,原因就是皇上下旨。要求在国子监培训的诸多两榜进士之中,抽调一部分成绩优秀的进士直接进入郑家军,担任郑家军的各级军官,而这些两榜进士很是想不通,不愿意进入到郑家军之中。
当然,要说这些两榜进士抗旨不遵还是不可能的,不过他们思想上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进入到郑家军之中,也难以承担重任。
皇上于是将内阁大臣以及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系数留下,要专门说明派遣两榜进士进入郑家军为军官的事宜了。
按照先前的安排,讲武堂正在慢慢发生改变,成为专门培训郑家军各级军官的学堂,郑家军各级军官全部都要进入到正在慢慢转变职能的讲武堂培训,若是培训不能够合格的人员,不能够继续担任郑家军的各级军官。
内阁大臣以及朝中大部分的官员认为,由讲武堂培训郑家军军官就足够了,没有必须从国子监抽调两榜进士进入到郑家军之中,再说军官人选的挑选,完全可以通过武举的方式进行,说白了,两榜进士对于武官和武将的看法还是戴着有色眼镜。
郑勋睿看着诸多的大臣,语气凝重的开口了。
“朕决定对郑家军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诸位爱卿是有想法的,诸位爱卿若是想通了,下面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议论,国子监的两榜进士进入到郑家军之中,也就不会产生阻力,故而朕认为根子还是在诸位爱卿的身上,今日朕就与诸位仔细说说此事。”
“军队乃是国家只根本,没有强盛的军队,一切都无从说起,就算是我大明王朝富裕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手里有钱有粮了,可是没有强悍军队之保证,这样的富裕也就是昙花一现,根本不可能维持。”
“南宋和北宋的惨痛教训,诸位爱卿都应该明白,也正是从这方面考虑,朕才下定决心建设好郑家军。”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是流传民间多年的俗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更是形容了军士素质之底下,为什么会形成如此之认识,也就是朝廷认为当兵的只要能够冲锋陷阵杀敌就可以了,不需要有什么学识,这就导致了军士素质低下。”
“我大明王朝开国三百余年了,这样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军户制度更是让军士的素质低下,军队之中识字之人极少,千人之中难以挑选出来一人,就连军士自身都认为,学识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用,只要能够冲锋杀敌就可以了。”
“真的是如此吗,朕看这样的认识大错特错,极其的愚蠢,天启和崇祯年间,杀良冒功的情形屡屡出现,流寇肆掠的时候,老百姓甚至支持流寇、痛恨朝廷大军,这也导致流寇不断的发展壮大,最后甚至杀入到京城,逼迫先皇自缢身亡。”
“军队需要有军魂,军士需要有素质,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情形,绝非是什么好事情,军士一旦没有素质,没有军纪军规的约束,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侵害百姓利益,无恶不作,导致军队整体素质下降,真正到了冲锋厮杀的时候,就是一盘散沙。”
“郑家军组建的时候,订立了严格的军纪军规,现如今这些军纪军规已经成为郑家军的军魂,这样的军魂必须延续和发展下去,可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提升军士个人的素质,能够做到这一点,郑家军就能够长时间的强盛下去。”
“郑家军承担的还有数不清的任务,北方有八旗军和蒙古部落,海外有诸多的蛮夷,这些都需要郑家军的将士去打败和彻底征服,或许十年,或许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朝廷如何维持郑家军强悍的战斗力,其中之一就是提升军官和军士的素质。”
“盛唐时期的军队,威震四方,令人不敢侧视,其原因无非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作战,对于军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其二是充足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为军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其三就是军官军士的素质极高,军士主要由良家子弟和品行良好的读书人组成,他们有着很不错的学识,有着极强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如此高素质的军士,必然组成作战勇敢、意志顽强的军队。”
“反面的例子也很明显,那就是元朝的军队,其战斗力极其强悍,可谓纵横四海无敌手,可惜元朝统一中原之后,其统治仅仅维持了不到九十年,就轰然倒塌了,这里面原因众多,军队素质低下也是主要原因,纵横四海的军队,在最后不堪一击,令人警醒。”
“我大明天启和崇祯年间,军队素质低下也是明显的,这些诸位爱卿都是知道的。”
“军队乃国之重器,朕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军士不需要任何的学识,随便一个大老粗都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军士。”
“当然,朕的意思并非说寻常的军士也要学识满腹,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可军官之素质是绝不能够马虎的,军官必须要有很好的学识。”
“大明王朝已经慢慢稳定下来,如此情况之下,朕和朝廷对郑家军之要求就更高了,郑家军的各级军官,必须是高素质之人才,能文能武,从一定程度上面来说,郑家军的高级军官在综合能力方面,甚至要强于朝廷之中的文臣。”
“朕已经做出了决定,这一点不能够改变,首先是内阁大臣、三品以上的官员,认识方面必须要统一,今后六部的侍郎、都察院的御史以及其他的官员,进入到郑家军为军官之调整,或许会成为常态,而郑家军军官进入朝中为官的事情,也一样会时常的出现。”
第八百九十二章孰先孰后
两份奏折放在御案上面,郑勋睿已经陷入到沉思之中。
奏折是福建巡抚史可法、郑家军参将、水师提督丁宝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