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3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承宗说完之后,郑勋睿没有马上开口,在孙承宗这种饱经风霜的老人面前,说大道理是没有作用的,以朝中东林党人的做法来涵盖东林书院的问题,也是不合适的,孙承宗的观点很有道理,东林书院做的不好的地方,地方官府可以指出来,责令其改正,但将其驱逐,这有些说不过去。
不过郑勋睿是早有准备的。
“在老先生的面前,在下也不会遮遮掩掩,朝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老先生应该是知道的,是非曲直在下不想评说,这种争来斗去的做法,不是在下的作风,在下既然来到了淮北,既然出任了漕运总督、四府三州的巡抚,那就必须治理好淮北这一片的地方,不辜负皇上的期盼和信任,遗憾的是在下的想法和做法,与东林党人的想法不大一致,在下认为官府和官吏做事情,一切都要以民生为重,民以食为天,若是百姓吃不饱肚子,官吏给他们讲任何的大道理都是没有作用的。”
“农户贫苦,甚至是活不下去了,士大夫和商贾富庶,富可敌国,官府拿不出来钱粮救济百姓,该怎么办,在下觉得更加奇怪的事情是,士大夫和商贾富庶,却没有承担任何的赋税,甚至朝中不少大人以藏富于民的观点,来护卫士大夫和商贾的利益,可已经穷的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和农户,却要承担所有的赋税,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思来想去,在下终于明白了,这都是利益作怪,老百姓处在最底层,他们没有靠山,任人欺凌,士大夫和商贾不一样了,他们和朝廷之间有着不一般的关系,有人出来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将钱财看的死死的,甚至不择手段发财,就算是看着百姓饿死,也不会拿出来一粒粮食和一钱银子,在他们的眼里,救济百姓是官府的事情,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
“藏富于民的意思,就是老百姓活该饿死,官府没有钱办事也该自身想办法,这些事情与士大夫和商贾无关,他们还可以站在高处,吃着民脂民膏,大声的斥责官府和百姓,甚至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他们要求官府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要求增加农业赋税,至于百姓是不是能够承受,是不是会逼得造反,他们不会考虑,这大明江山与他们没有关系,钱财与他们才是最亲密的。”
“东林书院的宗旨在下不会去研究,在下看的是事实,东林党人与士大夫和商贾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下很清楚,想必老先生也清楚,朝中的党同伐异,在下管不到,也不愿意牵涉其中,但想着一味的护着士大夫和商贾的利益,想着护卫自身的利益,置天下危局于不顾,那恐怕是不行的。”
。。。
郑勋睿说话的过程之中,孙承宗的脸微微有些红,郑勋睿所指他当然清楚。
“孙老先生,在下敬重您的威望,但在下也是实话实说,一切都要依靠事实说话,一切都要以理服人,站在道德的高度指点江山,掌控权利,享受利益,却不愿意承担任何的责任,这样的事情,在淮北不要想着出现,有人想着这样做,过不了在下这一关,不愿意按照在下的规矩来,那就请他走开,不管是谁来劝说,在下也不会改变此等的决心和初衷。”
第四百九十一章醉翁之意
孙承宗离开总督府之后,徐望华送了一口气,郑勋睿与孙承宗之间交谈,他一直都在旁边的屋子里仔细听着,郑勋睿严厉和直白的话语让他担心,不过想不到这些话语的效果很好,鼎鼎有名的孙承宗最终居然沉默了,不再说及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事宜。
郑勋睿进入东林书屋,徐望华面对笑容跟着进来了。
“大人,这下没有什么事情了,孙老先生被大人说服了。”
郑勋睿微微摇头。
“没有那么简单,你以为孙老先生到淮北来,真的是为了东林书院的事情吗,没有那么简单,不客气的说,为了东林书院的事情,老先生根本不会出马,我从老先生的话语之中听出来意思了,老先生对朝中东林党人也有看法,而且是很不好的看法,钱士升等人想着凭借这件事情就让老先生到淮北来,还做不到。”
“大人的意思,孙老先生到淮北来还有其他的事情。”
“不错,老先生在朝中的威望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难道仅仅凭着身为两位先皇的老师吗,这只能够让人羡慕,不可能真正得到尊重,老先生的功劳还是在辽东,还是在战场上,老先生担任蓟辽督师的时候,辽东是最为平静的,老先生亲手创建的关宁锦防线,已经成为后金鞑子的梦寐,根本无法突破,而且威震辽东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老先生直接提拔和推荐的。”
徐望华频频点头。
“大人是说,孙老先生到淮北来,其实是想着看看郑家军的情况。”
“不错,我已经感觉到了,老先生的注意力根本没有在东林书院上面。老先生七十六岁高龄,什么没有见过,要说关心东林书院和东林党人,早就应该出面了,仅仅为了东林书院的事宜,老先生是绝不会屈尊的。先前的交谈之中,我试探了老先生的意思,在我说完东林党人的弊端之后,老先生根本就没有辩解和说明,这说明老先生的心思根本没有在东林书院,这不过是老先生来到淮安的借口罢了。”
“孙老先生的注意力若是在郑家军,属下觉得也不是坏事。”
“也不是好事情,郑家军尽管是大明之军队,可诞生以来。几乎就没有收到朝廷的关注,军饷粮草一直都是自筹,最为关键的是郑家军根本就没有按照朝廷其他军队那一套来做,迄今为止皇上没有派遣监军,郑家军之军官一直都是我直接做主的,恐怕皇上也知道,就算是派遣监军到郑家军,也是难以立足的。戚家军的事宜你是知道的,戚继光将军当年训练和组建戚家军。耗费极大的心血,却因为朝中有人嫉妒眼红,一段时间让戚少保和戚家军分割开来,可惜离开了戚少保的戚家军,不能够称之为戚家军。”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徐望华脸色有些严肃了。他当然知道其中奥妙,也知道朝廷的手永远不要想着插进郑家军之内。
“东林党人最终的算计,眼睛是盯在郑家军上面的,所以说郑家军必须稳如磐石,郑家军的军官。不管面临什么样的诱惑,都不会动摇,我们能够在陕西和淮北等地大胆的推行不一样的政策,依托的就是郑家军的威力。”
“孙老先生此番前来,是想着了解郑家军的情况,只是我还不知道老先生真正的意图,究竟是代表谁来了解郑家军的情况,若是代表皇上或者朝廷的,那就不是好事情,若是郑老先生自己想着看看郑家军,那就是好事情,我表示欢迎。”
听见郑勋睿这样说,徐望华沉默了好一会,郑勋睿说的是实际情况,大明尚未郑家军这样的军队,不会听从皇上和朝廷的调度,这本来就是皇室所不能够容忍的,只是这些年以来,大明到处都是厮杀,流寇作乱,后金鞑子侵袭,而朝廷大军根本无力应对,关键的时刻还是要依靠郑家军来平定局势,故而皇上和朝廷也是无可奈何的,孰轻孰重皇上是知道的,可一旦天下太平了,恐怕这样的平衡就要被打破了。
“大人,属下觉得还是要很好的应对才是。”
郑勋睿笑了,那是自信的笑容。
“没有多少值得担心的,我一手创建的郑家军,任何人都不要想着能够夺走,辽东和边关的驻军,以及卫所军队,其战斗力是众人皆知的,这些军队更加缺乏的是信念,没有好的管理模式,那种将帅分离的管理模式,的确让皇上放心了,可军队越来越孱弱,无法征战厮杀,军队乃是国家之柱石,朝中有几个人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连年拖欠军饷,各级的军官还克扣和虚报冒领军饷,寻常军士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无法养活家人,甚至比寻常百姓还要困苦,主帅走马灯一样的调整,主帅和监军之间不合,武将没有多少的地位,所有的这些,已经成为朝廷军队之毒瘤,根本无法革除。”
“郑家军与朝廷其他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朝廷没有插手,才能够到如今的程度,否则也强不到哪里去,郑家军将士都明白这一点,这么多年军队坚持的教育,让将士有了真正的归属感,他们以军营为家,我们就是用棍子打也撵不走他们的。”
两天之后,孙承宗果然再次到总督府来拜访了。
这一次孙承宗同样非常的直接,点名是想着看看郑家军,毕竟郑家军屡次击败后金鞑子,而且令流寇恐惧,如此强悍的战斗力,是孙承宗很有兴趣的。
面对孙承宗,郑勋睿同样不想遮遮掩掩。
“孙老先生,您德高望重,若是能够指点郑家军一二,在下是求之不得的,不过在下也有明确的要求,孙老先生若是自身想着看看郑家军的情形,在下是欢迎的,孙老先生若是代表其他人来巡查郑家军,在下的态度又是不一样的。”
郑勋睿的话说的非常直接,孙承宗不怒反喜。
“郑大人果然爽快,不过老夫的话语你就那么相信吗。”
“老先生在朝中多年,得到诸多大人的敬重,最受人称道的就是信义和信誉,在下肯定是相信老先生的。”
孙承宗看着郑勋睿,稍稍沉默了一下。
“老夫若说自身是想着来看看,那郑大人也不会相信,的确有人委托老夫前来看看,不过老夫也不是那么容易受摆布之人,不管是谁委托,也不管他是什么目的,老夫都不在乎,老夫相信的是郑大人所言,眼见为实啊。”
郑勋睿也笑了,孙承宗到了如此的年纪,可以说是无欲无求,更不会参与到诸多的阴谋和旋窝之中,况且刚刚的话语已经说的非常明确。
“如此就好,老先生最好是直接到郑家军军营之中去看看。”
吃饭的时候,徐望华、郑锦宏、刘泽清和洪欣瑜等人都参与了,郑勋睿一一介绍,孙承宗看见徐望华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惊奇的神情,似乎是想着说些什么,不过最终没有开口。
郑锦宏等人的精气神,让孙承宗很是感慨,军人的气质是需要长时间磨砺才能够体现出来的,查看军队的情形如何,首先需要看到的就是军官的气质如何,郑锦宏等人不亢不卑,举止得体,言谈之中透露出来威猛气息,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是不过分的。
当然孙承宗更大的感慨是郑勋睿的表现,按说这么多年了,在官场上经历太多,早就看透了很多事情,有些时候甚至几句话就可以看出对方的品性和气息,不过和郑勋睿已经交谈两次,相处的时间不能够算短了,可他一直看不透郑勋睿,郑勋睿身上既有军人的直爽,也有文官的儒雅,这两种气息的融合,让年轻的郑勋睿,有着不一般的气质。
吃饭的时候,孙承宗的兴致很高,频频的举杯喝酒,来者不拒,并且主动给郑勋睿等人敬酒,考虑到孙承宗的年纪大了,郑勋睿等人是很克制的,免得孙承宗喝醉了,对身体造成了伤害。
孙承宗的二儿子孙鉁和长孙孙之沆,一直都陪着,看他们的样子,很想劝阻孙承宗喝酒,不过不好开口,他们的脸上也带着笑容,大概是很少看到孙承宗的兴致如此之高。
孙鉁已经四十七岁,孙之沆是他的儿子,也已经二十九岁。
吃饭之后,孙承宗一行直接在官驿住下了。
“徐先生,锦宏,你们特别注意一下孙之沆,我看孙老先生对他这个嫡亲的长孙很是看重,说不定老先生在郑家军看过之后,会提出来一些要求的。”
郑锦宏点点头。
“少爷说的是,属下也注意到了,孙老先生好几次要求孙之沆帮忙代酒。”
徐望华说的就更加直接了。
“郑总兵,说不定你马上就要招募军士了。”
郑锦宏愣了一下,很快明白其中意思了,不过他认为可能性不是很大,要知道进入郑家军之中,需要有不一般的能力,要能够经受严酷的训练,孙之沆好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砺,恐怕是吃不消的。
第四百九十二章连锁反应
吴伟业回到京城,很快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按说他主持公道、实事求是反应情况的举措,是应该得到赞誉的,至少能够保持平静,可惜东林党人不会允许此番情况的存在,有关吴伟业的很多传闻,在朝廷内外散布开来,甚至连他崇祯四年参加殿试时候,携带青楼女子的事情,都被翻出来了,成为人们议论的新闻,当然更多的还是有关吴伟业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传闻,总之这些传闻都是牵涉到吴伟业人品如何不堪的,要知道为官最为主要的就是人品,一旦人品被否定,就意味着你永无出头之日了。
吴伟业倒很是淡定,没有被这些传闻所干扰,每日里还是准时上朝,只是他的身边已经没有什么朋友,基本都是一个人了。
张溥、张采、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好像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没有公开弹劾吴伟业,毕竟这样做太过分了,再说以前吴伟业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份子,若是毫无忌惮的攻击,也显得他们心胸过于狭窄,这也可能让东林党人遭遇到唾弃,不过他们想到的对付吴伟业的办法,比起弹劾更加的恶劣。
一方面他们推动传闻的扩大化,毕竟他们对吴伟业是非常了解的,知道吴伟业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另外一方面他们有意无意的威胁吴伟业,让吴伟业时刻感觉到不安,吴伟业性格平和,稍显懦弱,学术方面的成就没得说,可政治上却是幼稚的,这样的人和几百年之后的书呆子差不多,性格方面的胆怯和懦弱也是难以改变的。
吴伟业在朝中为官,不管怎么说都是需要接触人的。但因为忌惮张溥等人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官吏与吴伟业接触,众人丝毫将其看作是另类,这肯定让吴伟业痛苦,加之东林党人在朝中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对于吴伟业之类算是背叛之人。肯定不会客气,这也让吴伟业更加的不得安宁。
终于在忍受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后,吴伟业提出了辞呈,恳求辞去官职,回到老家去,辞官的理由是身体不适,无法署理政事。
有关是不是接受吴伟业辞呈一事,在内阁里面出现了很大的争议,钱士升和侯恂等人是完全赞同的。可张凤翼等人持有异议。
内阁首辅张至发的态度依旧不明确,看着几个内阁大臣吵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