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

第100部分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第100部分

小说: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岳飞猛地松手释弦,“嗖”的一声尖锐而急速的破空之声响起,一支长箭射出,疾如闪电快似流星,随着汜水关下的一声惨叫声,一杆金兵的大旗应声倒下。
原来岳飞的目前是金兵掌大旗的旗手。
这些金兵的旗手位列于金兵队伍的中央,与汜水关相隔起码有四百步远,远远超出了一般弓箭的射程,本应是非常安全才对。
不幸的是,今天他们遇上了身具神力,射术精湛的岳飞。
《宋史。卷一九七》中记载:官制神臂弓,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木半笴,为大力士设。
而岳飞的弓箭是周侗根据岳飞的身高和力量所制,弓之身五尺,弦长四尺,箭木羽长约三尺余,射五百余步,入木半笴。故号称“镇天弓,穿云箭”。

第二百二十六章:**回到解放前

如是者,岳飞连珠箭射出,在很短的时间内,竟然把满满一箭囊里的穿长箭全部射出,一支不剩。
穿云箭尖锐急速刺耳的破空之声,在汜水关的半空中,连成了一曲催命乐章,笼罩住金兵所有的掌旗手。
箭囊的满载是三十六支,但是,等金兵阵地中央的三十六杆大旗应声倒下之后,紧接着,金兵阵中剩余的旗帜不约而同地各自无声倒下了。
在血腥而残酷无情的战场上,能保住性命的人并不一定是站在胜利的一方,但一定都是识时务者,懂得见机行事。
还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珍贵?
……
在古代的中国,军旗有着非常重要的含义。
首先,军旗带有强烈的图腾崇拜色彩,是军队里的一种信仰,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和灵魂的所在。因此在《释名?释兵》里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
其次,在战场上,军旗是身份辨识的重要工具。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旗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兵种也有不同的旗帜,敌我双方旗帜的差异就更明显了。
最重要的一点,在战场上,军旗是指挥战斗,发施号令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古代,军令的传送和下达大,大都使用旗帜金鼓号炮和号角。在这里,旗帜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金鼓号炮和号角这些命令的来源和调度,就是根据旗令而走;旗令一倒。其他的工具就变成哑巴。命令也就发不出去了。
正因为如此。所有在中国古时有个说法,就是“旗倒人亡,财破军灭。”
所以,唐代诗人韩愈在他的《奉酬振武胡十二仗大夫》中有这样的诗句:“戎旆暂停辞社树,里门先下敬乡人”。
戎旆就是军旗。连戎旆都暂时停放在祠堂的树下,战事肯定也都消停了,因此才有机会里门先下敬乡人。
……
诺大的一个金兵万骑方阵,如今只剩下了主帅纥石烈志宁身后的那杆大旗还在巍然屹立着。迎风飘扬。
这杆大旗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大旆”,又可以叫做“旄旆”。
旄念“毛”音,说的是这面大旗是用牦牛尾巴上的毛来编织而成的;旆念“佩”音,说的是这面大旗的尾端全都添加了尖角用做装饰,而且呈燕尾状。
如此珍贵的大旗,唯有军中的主帅,又或是金国的王爷,才有资格用。
这杆大旗,已经倒下了三次。死了三名掌旗兵,依然还有不怕死的勇士站出来。接替死者。
血性,存在于每一个民族中,不管是这个民族是强是弱。
岳飞的背后,已经重新换了一囊箭。
这种穿云箭,岳飞只有三壶,真用完了,可是要花费一段时间方能补充上。
所以打扫战场的工作非常的重要,不可或缺。
岳飞把双手轻轻来回晃动,放松一下肌肉,然后重新拿起铁胎震天弓,搭上穿云箭,两臂使力,弓弦绷紧。
“嗖嗖嗖”,三道凌厉的风声响过,几丈高的金国主帅大旗“旄旆”,从中间折断成两截,原先高高悬挂在半空的“旄旆”旗面,轰然跌落地面,扬起了一阵灰尘,再也不能够迎风飘扬了。
碗口般粗壮的旗杆,赫然是被岳飞所发出的连珠三箭所射断了。
穿云箭之威力,竟然厉害如斯!
这个时候,不单是城楼上的宋人看着岳飞,即便是汜水关下的一万金兵,也大多数紧紧盯着岳飞。
远达四五百步射程的强弓硬弩,绝对是匪夷所思,前所未闻;所有人的眼里,岳飞已经不再是个弓箭手,而是一个怪物,一个从地狱里逃跑出来的怪物,肆意收取人命。
汜水关下的金兵又是一阵的骚动,因为岳飞的震天弓又再扬起,不过金兵阵中已无旗手,岳飞的目标到底是那个倒霉鬼?
很快,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岳飞的目标。
顺着岳飞箭头所指示的方向,最耀目最显眼最容易看见的,就是金兵的主帅………纥石烈志宁纥石烈志宁也感受到了岳飞的杀气,不由得寒毛直竖,肝胆俱裂,连忙翻身下马,躲藏在大军之中。
岳飞毕竟是年轻,看到堂堂一个金兵主帅,居然是如此窝囊表现,忍俊不已,仰天大笑起来。
岳飞手中的长箭未发,就已经把金兵的主帅给吓唬得掉落马下。
此情此景,站在一旁的老帅宗泽看在眼里,牟然想起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中的一句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咚”的一声巨响,汜水关上第一次响起了擂鼓声,汜水关上乱箭齐发;与此同时,汜水关的城门大开,岳飞带领着杨再兴牛皋等众兄弟们,连同自家的五百背嵬军,冲出城门,朝着金兵的方向奋勇杀去。
紧接着,在金兵左右两边的空地上,突然出现了无数的宋兵,各举刀枪,朝金兵掩杀过来。
这些宋兵虽然有些衣衫不整,呐喊声也乱,但胜在人数足够多,漫山遍野的,自然就成形了一股气势,仿佛要把金兵给一口吞下似的。
没错,在这帮宋人的眼里,这一万金兵就是钱就是粮饷。
因为岳飞已经代替宗泽应允了王善他们,这次汜水关之战的战利品,谁抢到就归谁,无需交公。
这些金兵的战马兵器盔甲,等等,无一不能兑换成钱粮。
说句实在话,二十万宋兵前来瓜分一万金兵的装备,确实是有点不够看。
这场战斗的结果不言而喻。
对于这场战斗,《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会金人攻汜水,泽以五百骑授飞飞大败金人而还,遂升飞为统制,飞由是知名。”
以前岳飞的名气,只是在小圈子内流行;经此一役,岳飞的名字,不单在宋朝中越来越响亮,甚至开始在金兵当中流传,越传越广这一万金兵,并不是岳飞的主要目标,岳飞的目标是在黄河以南的那些被金兵所占据的州府城池。
趁着汜水关大捷,岳飞带领着大枪王善没角牛杨进等义军,在黄河的南岸纵横捭阖,驰骋疆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收服了包括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在内的大部分前朝疆土。
以高宗为主的南宋国,不知不觉间,重新跟金国以黄河为边界。
也就是说,金兵之前几次出兵攻打宋朝,除了抢掠回来的战利品外,在疆土上的收获并不大。
用句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书剑…笑大大玄玉冰麟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二十七章:宗泽的上访

开战之前,并没有人能预料得到,岳飞和那些乌合之众能赢得如此干脆利落,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
在靖康之耻的阴影下,宋朝的民众朝廷官员甚至包括宗泽在内,并没有对岳飞和那些刚刚归顺不久的乌合之众抱有太大的希望。
只要他们能守住城池,不让金兵再一次欺侮宋人,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所以,当宋军大胜的消息传出,当越来越多的州府被收复的消息传出,首先碰到的却是各个方面的质疑。
真金不怕红炉火,当各种事实一一展示出来,宋朝境内,一片欢腾。
当然,也是一个城市对此若无其事,平静如常。这个城市就是高宗皇帝目前所暂住的临时首都………南京应天府。
这连场的胜仗,不但提升了宋军的士气以及汴梁城大军的威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拓宽了开封府汴梁城的财政收入来源。
汴梁城内民众遭逢大难不久,元气尚未恢复,宗泽不愿多加征收赋税,所以财政和军费支出一直都是足襟见肘。
如今控制的城市增加了许多,而且这些城市都有金国留下来的粮饷补给,虽然被大枪王善没角牛杨进等义军分去一半,但收取上来的总金额依旧可观。
也就是说,老帅宗泽已经不用再为钱银粮草而烦恼了。
有了钱,底气足了。老帅宗泽于是马上开展了汴梁城的防御建设工作。以及进攻金国的前期准备工作。
宗泽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守护住汴梁城。而是要打到金国去,把徽宗和钦宗两位前朝的皇帝给迎接回来,一洗国耻。
与此同时,宗泽开始写信,向远在南京应天府的高宗皇帝上访。
当然,老帅宗泽上访的目的不是申诉个人的冤屈,而是催促高宗皇帝把京城从应天府迁移回汴梁城,然后出兵金国。迎回二帝。
宗泽给高宗皇帝发出的第一封上访信。《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泽上疏言:‘开封物价市肆,渐同平时。将士农民商旅士大夫之怀忠义者,莫不愿陛下亟归京师,以慰人心。其唱为异议者,非为陛下忠谋,不过如张邦昌辈,阴与金人为地尔。’”
短短几个月时间,在宗泽的管治下,一片颓垣败瓦的汴梁城,渐渐恢复元气。
治安好了。物价回落了,城内的民众的人心也重新聚拢;假如高宗皇帝愿意迁回旧都。现在的确是个不错的时机。
让宗泽失望的是,这封信如同泥牛入水,毫无反应。
等岳飞把义军的主力从大名府带回来,宗泽又给高宗皇帝写了第二封信。
《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泽视师河北还,上疏言:‘陛下尚留南都,道路籍籍,咸以为陛下舍宗庙朝廷,使社稷无依,生灵失所仰戴。陛下宜亟回汴京,以慰元元之心。’”
这封信其实只有一句话:“难道连你家的祖宗牌位都舍弃不要了吗?”
中国人最讲究孝道,所谓的百行以孝为先。身为中国人的皇帝,自然需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
这一回,宗泽想用老赵家的宗庙和祖宗牌位作为理由,藉此来打动高宗皇帝那颗坚强忍忍之心。也是用心良苦。
对于宗泽的第二封信,高宗皇帝的回应只有四个字:“不予理睬。”
宗泽为人傲气,铁骨铮铮。说白了,是个脑子一条筋的人,做事一冲到底,永不回头。
见高宗皇帝没有任何回应,宗泽发出了他的第三封上访信。在《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泽)复抗疏言:“国家结好金人,欲以息民,卒之劫掠侵欺,靡所不至,是守和议果不足以息民也。当时固有阿意顺旨以叨富贵者,亦有不相诡随以获罪戾者。陛下观之,昔富贵者为是乎?获罪戾者为是乎?今之言迁幸者,犹前之言和议为可行者也;今之言不可迁者,犹前日之言和议不可行者也。惟陛下熟思而审用之。且京师二百年积累之基业,陛下奈何轻弃以遗敌国乎。”
宗泽在信里的言辞非常婉转,意思却是极为凌厉。宗泽是说,别以为你不去招惹金国,金国就不会派人来攻打你;既然横竖都要打,不如先下手为强!
第一封信谈经济民生,第二封信讲孝道,第三封论形势。宗泽的上访攻势,一浪接一浪,冲击不断。
即便如此,身在南京应天府的高宗皇帝依然不为所动。如今的高宗皇帝可不比原来的康王赵构,脸皮之厚,已经达到了盐油不进的程度。
很快,宗泽又找到了一个机会,因为高宗皇帝下诏书,派遣官员到开封府来,把皇宫中余下的六宫中人全部接回金陵。
于是乎,宗泽又写了第四封上访信,交给钦差;千叮万嘱,务求钦差大人把信函亲手交到高宗皇帝的手中。
在《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诏遣官迎奉六宫往金陵,泽上疏曰:“京师,天下腹心也。两河虽未敉宁,特一手臂之不信尔。今遽欲去之,非惟一臂之弗廖,且并与腹心而弃之矣。昔景德间,契丹寇澶渊,王钦若江南人,即劝幸金陵,陈尧叟蜀人,即劝幸成都,惟寇准毅然请亲征,卒用成功。臣何敢望寇准,然不敢不以章圣望陛下。”
在这封信中,宗泽又转变了策略,跟高宗皇帝讲历史。
宗泽试图利用宋真宗坚持抗辽,最终获得胜利的案例,劝说高宗皇帝,投降是没有好下场的,唯有坚持抗战,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可惜的是,对于老帅宗泽的苦口婆心,谆谆善诱,并没有得到高宗皇帝任何片言只语的回应。
对于高宗皇帝的不作为,宋朝的史官替皇帝找来几个替罪羔羊,包括黄潜善汪伯彦等高宗身边的谋臣。
在《宋史。宗泽传》中如此记载道:又条上五事,其一言黄潜善汪伯彦赞南幸之非。泽前后建议,经从三省枢密院,辄为潜善等所抑,每见泽奏疏,皆笑以为狂。
史官认为是黄潜善等奸臣把宗泽的上访信给扣压住,没有上报给高宗皇帝。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当时辅助高宗皇帝的主政太宰正是主战派的李纲,而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并没有权利来扣压宗泽的奏折。
宗泽望穿秋水,始终没有盼来高宗皇帝的圣旨,反而收到了金兵又再一次南侵入寇的消息。
完颜兀术派遣一万金兵入寇宋朝,来势汹汹,但最后只剩下主帅纥石烈志宁等寥寥几人逃回金国,堪称完败。
这样的结果,完全不能被金国的民众和金主吴乞买所接受。
结果是,三个月后,也就是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国再一次倾全国之兵,兵分三路,直奔东京汴梁城而来。
因为完颜兀术犯错,这一次金兵的主帅换成了大皇子完颜粘罕,但换来换去,都还是完颜家几兄弟在主持军政。
这个时候,刚好是靖康之耻的一周年。
ps:谢谢zhuxyhh01大大三牛aa大大大寒尖大大花小瘦大大道是天撒的谎言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二十八章:浚州黄河大桥

建炎元年十二月冬,金国再一次倾尽全国的力量,兵分两路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南侵入寇宋朝。
主帅完颜粘罕负责东路大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穿越太行山,由河阳(今河南孟州)渡河,进入河南,直逼开封府。
副元帅完颜兀术负责西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