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骑-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海关。”皇太极双眼一亮,山海关可是他向往的地方,明朝之所以定都北京,固然是因为政治因素考虑,而北京有燕山之险,长城之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这其中,山海关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关口,若是能攻下山海关,北京就掌握在手中。
“先生是想先诱降吴襄,然后再通过吴襄掌握吴三桂,最后掌握山海关?”皇太极一下子就看出了范文程的算计。
“正是如此,不管怎么样,短时间这父子二人是不会投降的,但是只要时间久了,明朝内部有变化,那就说不定了。”范文程轻轻的说道:“这个吴家父子和李信可是有恩怨的,李信贼子有朝一日牧马中原的时候,就是吴家父子投靠我大金的时候。”
“这件事情可以去做,就算是时间长一点也没有关系。”皇太极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物,一下子就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我就去先攻占皮岛。”
“不,皇上不是让您去攻占皮岛,而是去攻占旅顺口。”范文程赶紧阻止道:“吴襄为了接管皮岛上李信流下来的势力,将大部分军队都去守卫皮岛去了,现在的旅顺口大营缺兵少将,皇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攻占旅顺口,击败了吴襄,让吴襄丢兵去职,这样我们才能接近吴襄。”
范文程一环套一环,将吴襄算计在里面。果然次日,皇太极亲自领正黄旗大军两万人,趁着吴襄猝不及防的时候,进攻旅顺口,这位善于逃跑的将军这次也没有例外,匆忙抵抗一阵之后,又狼狈而逃,丢失了旅顺口,这下皮岛算是真正的孤悬在海外了。
丢失了旅顺口的吴襄没有让范文程失望,回京之后,崇祯皇帝罢免了吴襄,让他在京师养老,只是他的儿子吴三桂却仍然是在山海关受到了重用。
崇祯六年四月,李信率领大军横扫整个东部草原,大军所向之处,无人敢与之相抗衡,纷纷归顺李信麾下,而在四月十九日这一天,与赵广等人在老哈河边汇合。至此,李信东征的任务才结束。
当然,就在李信与赵广胜利会师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消息传来,多尔衮率领大军突袭了科尔沁的牙帐,正式吞并了科尔沁部族,吴克善等人归顺了多尔衮,科尔沁等部落的归顺使的后金实力大涨,整个草原上,只剩下李信与皇太极两雄争霸。
而在中原,义军仍然是闹的热火朝天,崇祯皇帝苦不堪言,加上延安、平凉、庆阳等地受灾,崇祯皇帝无奈之下,只得减免了三地的“辽饷”,至于让祖大寿趁火打劫也因为粮饷的问题只得作罢。当然,也有让崇祯皇帝感到安慰的地方,就是他派遣的川军将领邓玘射杀了著名的义军首领紫金梁,使得官军名声大振,也算是给了崇祯一点安慰吧!
不过,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并没有高兴多长时间,邓玘击杀了紫金梁之后,这些起义军无奈之下退到了河南林县,明军游击将军杨遇春追杀义军,这个与明朝功臣常遇春有着一字之隔的人经常自称自己就是常遇春第二,可惜的是,只是第二,而不是本人,也没有主角的光环照耀,在追击义军的时候,中了埋伏,丢了性命,而这一股起义军中还是有能人存在的,他们用了这位杨遇春的旗号,又诱杀了其他官军,最后连邓玘都给击败了,身边仅仅只有百余亲兵狼狈而逃。等到六月份的时候,土司马凤仪率领一支军队,也被起义军击败,一时间,河南起义军声势浩大,极为嚣张,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也都纷纷加入起义军,河南的形势顿时成了紧张起来。
“听说皇帝陛下已经派遣了监军前往各个大将军中?”琉璃宫内,一大早上,李信披头散发,身上穿着一身道服,极为轻松,盘坐在炕上,在他对面,分别坐着石元直、宋献策、张采、张春和孙元化等人,这些都是他的班底。
“不是吗?”石元直点了点头,说道:“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玘军中都派了太监前往。这些阉货一出,这些将军们恐怕是人人自危了。”
“朝廷是着急了。”张采低声说道。他言语复杂,一边的张春、孙元化也都是如此,这三人都是从崇祯手下背叛过来的,虽然是有不得已的因素,可是对朝廷还是有感情的。让他们短时间内彻底对李信归心,将朝廷视为仇敌,显然是不可能的。
“恩,是着急了。”李信又从诸多情报中调出一份来,递给张采等人说道:“最近朝廷中有人建议催要各省历年逋赋(未交或者逃逸的赋税)一千七百万两银子。崇祯皇帝准许了。而且是限期完成。”李信言语之中极为轻松。
“这么多?”张采等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个情报,陡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骇然一惊,只听他说道:“数额巨大,需要一个月内完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可笑的是,这个时候,温体仁和周延儒二人斗的是相当的厉害,朝中上下的文官们几乎都被席卷了进去,崇祯皇帝也被弄的焦头烂额啊!”石元直不禁摇摇头。
“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同舟共济才对,朝廷却分成了两派,为了一点权力而争斗,这样的朝廷难怪能将天下治理成这个模样。”宋献策幸灾乐祸的说道。他现在在李信内部已经站稳了脚跟,声音也逐渐大了起来。
“旅顺口失守之后,朝廷又派了何人镇守?”李信忽然想到了什么,对石元直问道,张采等人竖起了耳朵。李信不是有意询问此事的,肯定是有其他的想法。
“一个叫做沈世奎人做了代总兵。”石元直扫了众人一眼轻轻的说道。
“可有此人的信息?”李信又问道。
“此人的女儿曾经是毛文龙的侍妾,此人好杀,贪财,极为骄横,横行皮岛,众将无人能治。”石元直按照情报上说的念道。
“朝廷居然让这样的人做了皮岛总兵?”李信有些惊讶的说道。将领骄横本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样的人做冲锋陷阵的将军还行,若是做了一军之主,迟早是出事情的,尤其是仗着裙带关系上来的人更是如此了。
“可不是吗?大概是因为他在皮岛的时间很长,所以朝廷才会让他做总兵。”宋献策冷笑道:“此人做总兵,皮岛从此不为朝廷所用了,锦州的压力也增大了许多。”
“可惜了,可惜了。”李信摇摇头,他感觉到有一丝惋惜。
“侯爷,我军刚刚占领了大量的地盘,西至弱水,北至科尔沁,东至大兴安岭,这广大的一块还需要消化,还是不要生事的好。”张采听了李信的语气,还以为他又要寻找地方进攻对方了,赶紧说道。
“这个我自然知道。”李信点了点头,说道:“这段时间,还是休养生息的好,将士们近半年的征战都辛苦了,若是再打下去,恐怕也接受不了。”李信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战争这根弦要绷紧,但是也不能老是进攻,尤其是李信这么多年入主草原,每年都在打仗中度过的。虽然有七大世家支撑,可是将士们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再打下去,迟早有崩溃的时候,李信也会走上穷兵黩武的时候。在一定的时候,内政治理,恢复生产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夯实根基,现在李信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夯实根基。
都说农民军厉害,但是实际上,真正成事的又有多少,就是如此,中原大地烽烟四起,看上去到处都是烽烟,然而,这些农民都不会成事,包括日后差点成就大业的李自成,现在都是流寇作战,攻打一处就毁一处,没有任何的根据地,就是如同无根之浮萍,成不了大事,只要朝廷缓慢剿灭,一步一个脚印,将这些人逼的毫无退路了,自然就能取得胜利,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或者他的朝廷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见识,东一榔头西一斧子,朝廷的百万大军被这些义军牵着鼻子转,加上朝廷战后政策的变化多端,赋税压的百姓都承受不住,自然是战火绵绵,按下了一个葫芦,另一个又起来了,弄的军队疲惫不堪,将领们也是苦不堪言。偏偏崇祯皇帝还是一个急性子,这边刚刚打了一个败仗,崇祯皇帝就发火,下旨训斥是轻的,丢官去职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军中的后勤又跟不上,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呢?
李信不是崇祯,也不是李自成这样的流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崇祯六年六月十三日,李信在琉璃宫下达命令,抽调老弱前往河套一带进行开垦荒地。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争取做到炎黄军内部粮食的自给自足。
第351章 周延儒罢相
北京内,周延儒府邸,这位当初意气风发的周延儒这段时间,明显的感觉到一丝疲惫,温体仁的咄咄逼人,还有其他来自各方的暗箭,让这位首辅大人身心疲惫,更重要的还是崇祯皇帝的不信任,更是让周延儒感到一丝凄凉。
“李信,其智不小。”此刻的周延儒面前摆放的是李信淘汰老弱,并且加强了移民,以山西七大世家为首的晋商们在全国各地鼓吹李信,宣扬河套好风光,鼓励那些失去土地的流民前往河套一带垦荒。这固然是帮助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麻烦,但是周延儒还是能从其中察觉到一丝阴谋,李信这是在摆脱中原的前奏,河套一带本就是土壤肥沃的地方,黄河在此弄出了一个硕大的“几”字,早就了一个塞上粮仓,李信现在粮草都依赖中原,一旦他有反意,中原只要关闭宣府等关隘要塞,失去中原粮草支撑的李信,很快就和以前的历朝历代草原部族一样。但是一旦让李信有了自给自足的机会,周延儒可以断定,李信绝对不是一个久居人下之辈。
“温体仁昏庸无能,这样的人也想着做首辅。”周延儒又想到了温体仁,这个家伙为了打倒自己,居然利用李信来打击自己,也不想想,李信是什么样的人物,也是你这样无能的家伙能控制的?到头来,恐怕是李信利用你自己还不知道吧!
“我周延儒虽然没有干多少好事,但是为了朝廷,这次绝对要将李信的势力挡在关外。”周延儒想了想,猛的抬起头来,从抽屉里拿出一封奏章来,放在怀里,然后站起身来,对外面,大声的说道:“备轿,去皇宫。老夫要见皇上。”
官轿很快就来到了皇宫,周延儒在御书房外等候了片刻之后,才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让他入内说话,周延儒心中忐忑不安,以前他都是不用等候,通报一声之后,就进入书房内,但是今日却让他等候了片刻,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等到他进入御书房之后,才发现温体仁正站在那里,嘴角还露出一丝阴笑,而崇祯皇帝面色阴沉,他顿时心中一阵咯噔,暗称不好。但是他做了好几年的首辅,自然是不会将自己的心思放在脸上,而是恭恭敬敬的向崇祯行了一礼。
“周卿前来,所谓何事?”崇祯皇帝望着周延儒一眼,声音淡淡的说道。
“臣参奏征北侯李信有谋逆之嫌疑,请皇上早做准备。”周延儒一阵暗叹,还是将奏折取了上来,王承恩呈了上去,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并没有看,而是将他放在书桌上。
“皇上,李信在河套一带开垦荒地,又命晋商在全国招徕流民前往河套,充实河套一带,在那里开垦荒地,以储备粮食,微臣以为这是他准备脱离中原朝廷的前奏,朝廷不可不防。”周延儒不紧不慢的说道。
“周大人,征北侯招徕流民,这本是为国分忧之事,怎么到首辅大人口中,就成了阴谋造反呢?若是如此,朝廷上下,又有何人愿意为朝廷做事呢?”温体仁阴沉的说道。
“李信原本粮草尽数是依靠晋商从中原购买,然后运到云中,这些年虽然积累了大量的粮草,但是到底是买来的,不能持久,朝廷只要掌控九边,就能掐住李信的咽喉,使的李信不得不依赖朝廷,依赖中原。但是李信现在统一了整个草原,地域之广,难以想象,麾下兵马之强壮,无人能挡,现在更是在河套垦荒,一旦他粮草自给自足,温大人,你说,他还会满足做他的征北侯,还会安心为朝廷抵挡建奴吗?”周延儒用不屑的眼神望着温体仁,只知道攻讦他人,不知道治理天下的人还想做首辅,真是可笑之极。
温体仁察觉出周延儒目光中的含义,更是又羞又怒,忍不住说道:“周大人为宰辅,应该辅佐天子,治理天下,试问现在河南、陕西等地流民无数,叛军之所以声势浩大,就是因为这些流民之固,流民如同土壤,只有流民消除,这些叛军就等于没有土壤的野草,杀之如同杀鸡。征北侯就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命人招徕流民,以断叛军的根基。如此忠君体国之心,在周大人眼中却是谋逆的前兆。真是笑话。周大人既然认为征北侯想要谋反,那就不妨关闭九边,中原的一文钱都不要出关,至于中原的无数流民,想必周大人也有办法解决了?”
周延儒听了之后,恨不得跳起来,给温体仁几巴掌,这流民之事他自然是知道,说难解决,也是很好解决。流民众多,一方面是气候缘故,连年干旱,庄家毫无收成,官府赈灾不力,赋税严重,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兼并严重,河南的许多土地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若是掌握在一些家族手中,倒是好解决,但是若是掌握在宗室手中,那就难于上青天了,在河南之地,在嘉靖年间,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至于其他的将军、中尉、县主、县君之流将近两千多人,到了崇祯年间就更多了,这么多的人,这些年以来,早就将河南之地分的七七八八的了,再加上大家族之类,剩下的到百姓手中的土地不足一成,而河南又是人口最多的地方,这样一来,失去土地的百姓就更多,灾荒年一起,这些人就成了流民,加上一些叛军的蛊惑,河南之地就成了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炸。
周延儒做了首辅,也不是没有才能,他知道要想安定河南,首先就是得到土地,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将这些宗室手中的土地都夺来,将他们仓库中的粮食都拿出来,分发给灾民,就能还一个安定的河南了。
可是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周延儒不敢做,莫说是周延儒,就是崇祯皇帝明知道这个道理,他也不敢做,生怕别人会说他欺压宗室。最重名声的崇祯皇帝又怎么会背上这样的名声呢?更重要的是,这些叛军进攻州县的时候,宗室失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