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颠覆大宋-第3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依陛下之见,该当如何?”王庶道。
“上,尊也,下,卑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以为某个人是大夫,刑罚就不施加在他的身上!不因为某个人是庶人,我们就可以不用行礼。王庶,你觉得如何?”赵谌道。
“这个……陛下所说似乎也有道理。”王庶思考了许久,点了点头,道。
这一次他是真的觉得赵谌说的有道理。
“还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朝历代都认为不应该让百姓知道朝政,不应该让百姓知道太多的东西,这也是误解了圣人之意。这句话应该这样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达到了一定程度,就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权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如果民众的知识素质还比较低,就‘知之’,朝廷来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和素养。”赵谌道。
他站了起来,走到了窗边,观看外面的风景,心中则是在思索儒家的精华、糟粕。
儒家的精华很多,比方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都是劝人好学、谦虚,劝人奋进,这些应该保留,还有礼数、孝道等等都可以保留,但是儒家的糟粕也不少,最突出的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有一定的哲理性,但是号召世人都不要出头,都不要力争上游,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人人都存保全之心,人人都不愿意冒头,社会如何能够发展?至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奴性教育,一些官本位教育,一些阶级教育,赵谌更是不以为然!这些奴性、阶级教育对于皇帝的统治大有好处,但是赵谌所要的却不是以往的封建王朝。
王庶站立在赵谌的身后,此刻却感觉大汗淋漓。
“朕刚才所说,你赞同吗?”赵谌道。
“陛下,您这样理解儒家经典,一般的儒士只怕不能赞同!”王庶道。
“孔圣人死去之后,他的弟子仅仅是记录了他的一些话而已,他的这些话具体是什么涵义,这些都是后人的一些解释!历朝历代的那些大儒可以解释孔圣人之言,朕难道不能解释吗?”赵谌道。
“陛下所说的这些和历朝历代大儒们的解释完全不同,未必能够让人心服。”王庶道。
“关于儒学,其中绝大多数知识是不用变化的,这个你尽管放心!如果是一些有争议的,实在不行咱们可以先删掉!又或者是一些年幼的学子不用学习这部分内容,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可以将朕的观点和历朝大儒的观点都列出来,写在书中,看看他们是学习朕的观点还是学习大儒们的观点。”赵谌道。
“陛下威震四海,学子们自然是选择陛下您的观点了。”王庶苦笑道。
“王庶,你我要开创前人从来未曾开创的盛世,自然要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制度自然要和前人完全不同!咱们都知道光靠着儒学根本无法兴国,历朝历代都以儒学为尊,儒学号称忠诚,但是历朝历代到了末期,百姓都要反对朝廷,可见儒学不可靠!既然如此,不如改变现在的儒学,将儒学发展成我们所要的新学!历朝历代,儒学都愚弄百姓,现在我们不再愚弄百姓,而是开百姓智慧,让百姓明白事理,这样一来,或许不用蹈前人覆辙。”赵谌道。
“陛下,这样一来,民智大开,百姓懂得的事情太多了,对于我们治理天下十分不利!百姓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对于朝廷的政策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未必会赞同。”王庶道。
“如果这朝廷是民智大开的百姓选出来的朝廷呢?”赵谌淡淡道。
“朝廷是百姓选出来的?这怎么可能?”王庶道。
“朕心中有一个庞大的想法,现在可以和你说一说了!”赵谌道。
外面阳光明媚,赵谌、王庶两人在御书房中,赵谌将后世的一些政治模式讲给王庶听,渐渐的一个上午的时间过去了。
王庶呆呆的坐在那里,脸色冷汗直流。
“朕所说的你认可吗?”赵谌道。
“听起来匪夷所思,这样一来,陛下您的权利大为下降!微臣忠于陛下,是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的。”王庶想了想,道。
“皇室子弟,良莠不齐,像是朕,被百姓说为圣君,可是朕的子孙后代,谁也不能保证其中每一个人都如同朕一样,又或者会出现亡国之君!在这样的情况下,虚尊皇位,可以保的皇室永远荣华富贵,这已经很好了!朕不是考虑自己,而是考虑后人,考虑大宋未来!如果朕所说的都能够得到实行的话,将来天下百姓或许再也不用受兴亡之苦,我大宋之强也将真正、彻底、完全超越汉唐,真正雄霸世界,无人可敌!”赵谌道。
王庶根本不敢去想这样的问题,他只是脸色苍白低着头。
“这些事情即使是施行出来,需要的时间也极长极长!朕已经答应过李纲、李若水他们,首先需要保证的是国家稳定,只有在国家稳定繁荣的情况下才会做出一步一步的变革!又或者条件不成熟,朕永远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是去交给后人去做……罢了,能够做多少是多少吧!对了,关于教育变革,你说说还有什么。”赵谌道。
“是,陛下,各个学堂之中,儒学占到一半!除了儒学之外,实学现在分为算学、农学、工学、商学,其中算学最为重要,因为算学乃是诸多实学的基础,编写算学书籍也最为困难,需要许多人手。”王庶道。
“关于算学,朕心中也有一些想法!咱们现在记数的方法实在是太过繁琐,朕认为可以将数字简化起来,你来看看朕的这些记数方法。”赵谌道。
当下赵谌将后世三岁小孩都懂得阿拉伯数字写了出来,将阿拉伯数字的记数方法告诉王庶。
王庶一边按照赵谌所写的写下来,一边用心的思考,过了一阵之后他呆在了那里。
“陛下真乃是学究天人,对于算学都如此精通!”王庶震撼道。
阿拉伯数字本来是印度人发明,一直到了公元八世纪的时候,一个印度数学家将阿拉伯数字带到了巴格达,之后在阿拉伯世界流行起来!等到了十二世纪,阿拉伯数字才传入了欧洲,到了十四世纪才传入中国!不过阿拉伯数字进入中国之后,并没有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才开始大规模使用阿拉伯数字!
在国际上,阿拉伯数字被当作是数学进步的最大基础发明,对于数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且,赵谌所写的乃是后世现代社会的阿拉伯数字,这些也是到了十四世纪才正式出现。
“这些不算什么,朕曾经看过一些色目人记数,和这有些不同,因此加以变化!关于算学,应该由浅入深,先总结出一些简单的算学规律,如加减乘除等等,然后再加入稍稍高深一些的东西!”赵谌道。
“到时候正式编书的时候可能还需要陛下指导。”王庶道。
赵谌点了点头。
“除了算学之外,农学也至关重要!孩童学习农学,只是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如一些节气歌等等,明白四时划分,明白何时播种何等作物等等。等到他们年纪稍长,再学习一些简单的播种方法,用以增长见识。年纪更大的时候,则会学习一些农家经验。”王庶道。
“节气歌?现在的节气歌是怎样的?”赵谌感兴趣道。
“节气歌各地都不相同,微臣所在的家乡是这样说的‘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王庶不明白赵谌为何对这个感兴趣,不过还是说了起来。
赵谌笑了笑,这个时代的节气歌比起后世的二十四节气歌要复杂得多,不过也好听的多。
“关于工学,主要是一些图形之学,比如制作农具、制作船只,需要先画图出来,如何画图,期间有什么规律,这些要交给学子!另外还有一些火药之学。”王庶道。
“商学则是一些经商之学,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交税,各地的风土人情等等,都在商学之中。”王庶又道。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什么?”赵谌道。
“那日里陛下曾经和我说过,全国学堂应该规范化,微臣回去仔细的思考,各地的学堂可以分为各个年级,每个年级所学也不一样,第一年入学,只需要学会简单的识字即可,第二年则要学习论语、简单算学,之后依次加深难度。”王庶道。
“很好!”赵谌点了点头。
“陛下,制定书籍,之后散发全国,所需的钱财实在是太多!尤其是陛下所说,实学书籍以后或许会增加新的内容、改进旧的内容,这样一来,需要的银钱就更多了!印刷书籍,首先要雕版,几年一变,实在是不好。”王庶道。
第五百八十章 变革2
“雕版?雕版印刷?”赵谌道。
“是的!陛下,您或许不知道印刷术的工序,首先便是要制作雕版,这十分的困难,并且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王庶道。
“王庶,你没有听说过活字印刷吗?”赵谌有些惊讶的道。
“活字印刷?这是什么?”王庶困惑的道。
赵谌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表情来。
活字印刷本来是北宋初年毕生发明,距今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到了现在,王庶竟然没有听说过活字印刷!历史上,活字印刷术确实是中国发明,只是活字印刷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用!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虽然有活字印刷的书籍出现,但是数量极为稀少,活字印刷一直没有成为中国印刷术的主流!等到了清朝末年,洋人靠着船舰打破中国的大门,进入中国之后,因为洋人要印刷圣经,这才将经过西方改良的铅字印刷传进了中国,中国人这才大规模使用活字印刷。
“陛下,这很重要吗?”王庶道。
“国人不看重实学,只看重儒学!从古到今,我中华发明众多,但是都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真是可惜可叹!关于教材,主要是下发给各个学堂的老师,一开始可以用誉写,不用印刷!至于活字印刷术,你回去之后找找相关的资料,百年前就有人发明出这个东西来了!”赵谌道。
中国古人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尤其是其中的造纸术、印刷术,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传播文明的重要工具,可惜在中国只有造纸术流传开来,活字印刷一直没有传播开!至于四大发明的火药,在中国更是使用范围狭窄,在西方反倒被发扬光大!
从古到今,中国的读书人只想着要做官,从来未曾将书中的知识用在实学之上,对于实学的重要发明,读书人也根本不放在心上,这些都让赵谌叹息不已。
“看来除了教育、科举改革之外,还要在整个国家鼓励创新、鼓励发明,给予创新者以重大的奖励,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今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赵谌暗暗道。
“微臣回去之后便会去查看这活字印刷术。”王庶道。
“教材除了儒学、实学之外,我看还应该再加上一项。”赵谌道。
“陛下请说。”王庶道。
赵谌站立在窗前,沉默了许久,道:“将朕的一些话语汇集起来,让学堂学习。”
他主要是想要将自己心中的一些民主、创新、开拓的精神写出来,用以冲淡儒学的中庸气质,改造国民。
“陛下,这本就是宣传处应该做的事情,微臣疏忽了,学堂里必须学这些。”王庶急忙道。
“朕给你三个月的时间,你先编写出一套简单的书籍来,然后给朕查看!另外,现在就将消息散发出去,告知百姓,朝廷即将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赵谌道。
“微臣明白!”王庶点了点头,这才告辞离去。
赵谌站立在窗前,看着外面,外面现在竟然阴云密布。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中原大地虽然受尽了磨难,但是许多腐朽文人也同时被清除!眼前的中华大地好比是一张白纸一样,我可以在上面任意的作画!这教育科举改革对于我来说只是动动嘴皮子、说说话,但是真正实施起来需要的人手之多,花费的金钱之多,社会的影响之大都将超乎想像!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之后,科举改革自然也能够顺利进行!通过教育改变国民思想,让国民重视实学,重视创世,愿意开拓,这样一来,即使没有其他的改革,十年之后,百年之后,中国定然要比现在强大得多!中国现在之所以强大,那是因为外族入侵,我们的潜力被逼迫了出来,而以后则是不用别人逼迫,我们也会显得强大无匹。”赵谌暗暗道。
******
已经到了麦收季节,天空中阴云密布,燕云地区的农民们都在抓紧时间抢收庄稼。
下午的时候,燕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吏、守城的将士都纷纷出动,帮助燕京周围的百姓收割小麦。
在燕京城以南十余里的地方,天色越来越黑,渐渐的小雨下了起来,又过了小半个时辰,所有的小麦才收割完毕。
这个时候天空中开始电闪雷鸣,雨越来越大。
一个老农全身湿透闯到了村口的屋檐下,几个中年人迎了过来。
“老刘头,你们家里的小麦收割完了吧?”一个中年人道。
“总算是收割完了!多亏了军中的那些小伙子帮助!”这老农一边擦拭身上的雨水,一边欣慰道。
“大宋和大辽果然是完全不同!”有一个中年人乃是契丹人打扮,此刻突然开口道。
“这是自然!如果是当年辽国统治之下,他们的官吏、军队不来欺压我们就好了,哪里会帮助我们收割庄稼?”老农点头道。
“是啊,现在的朝廷、皇帝都远远胜过以前的朝廷、皇帝!”旁边众人纷纷开口道。
“你们知道吗?刚才还有一个官员问我咱们村子里谁种田最好,你猜怎么着,他们竟然去了东头的钱家,向钱家人询问种田的法子!”远处有一个年轻人冒雨跑了过来,之后冲着这些人道。
“还有这样的事情?他们询问这个做什么?”老农惊讶的道。
“我听说朝廷要编写农书!”年轻人道。
“哦!”老农点了点头。
中国古代农业方面的书籍很少,即使有也脱离大众,大部分都是一些奇思妙想,不接地气。
“朝廷很快要在全国各个州县开教育、办学堂,到了那个时候,学堂里面的学生也要学习农学!”年轻人道。
“学堂里面的学生学习农学?”这一下子老农呆住了。
“你这是胡说八道吧?学堂里面学的都是圣人之学,怎么会学习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