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第8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不久之前的封赏群臣之中。从太学院结业出仕的上万名学生当中,军事学院的学生大多获得提拔封赏之外。从政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升迁。为此,这些出自孔融、蔡邕等大儒门下的学生们意见很大。纷纷请求他们的老师替自己做主,出面讨个说法。
至于谁能给他们一个说法,这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皇帝李利之外,何须劳烦蔡邕和孔融这样位列三公的当代大儒亲自出面?
换句话说,当下也只有蔡邕、华佗、孔融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国宝级人物才敢直接询问李利,在李利面前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论对错,李利都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原则上只要不涉及军国大事或触及底线之事,李利一般都会应允,都要给他们一个面子。毕竟,多年以来他们很少主动开口提要求,一直都是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真正称得上是劳苦功高。对于他们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型大儒,李利打心眼里敬重他们,只要是合理要求,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
不过同样是皇家学院的院长,却也有亲疏之别。相对而言,蔡邕在李利面前无须顾忌,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询问,可华佗、张机和孔融三位副院长却要谨言慎行,轻易不会开口,有事相求的时候也需要慎重组织语言,想好之后再说,不会贸然开口。
详细解释了重建皇家学院的原因和相关事宜之后,李利看得出来,孔融似乎有话要说,却又心存顾忌,欲言又止。顿时李利心下了然,大致猜出了他的心思,却不当面点破,对此事避而不谈,随即转移话题道:“新校区建成后,老校区将改成崇文馆。崇文馆分两部分,一部分作为专门培育皇室子女和功勋大臣子女的场所,另一部分作为储藏典籍和撰写史册之用。届时,皇室子女和功勋子女的教育问题,朕自有安排;一旦有暇,朕会亲自前来授课,因此授学之事就不劳烦诸公了。余下收藏典籍和编写史册便全权委托于诸公,还望诸位不辞辛劳,编写我晋国史册,本着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宗旨,务必给后人留下一部详实的史册典籍。不知诸公对此可有异议?”
“此乃臣等份内之事,义不容辞,请陛下放心。”孔融应声答道。他是负责撰写史册的太史监,也是太学院主管政法授学的副院长,崇文馆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他理应代表学院向李利郑重表态。
“如此甚好。”李利颔首笑道,随即放下茶盅,起身说道:“既如此,朕就不打扰诸公了”
“陛下且慢!”眼看李利要走,孔融立刻就急了,再也顾不上忌讳,急忙打断李利的话,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李利面前,急声道:“微臣尚有一事相求,不知陛下能否应允?”
李利闻声止步,笑道:“文举公无须客气,但讲无妨,只要不违礼制,合乎情理,朕自当应允。”
孔融闻言后面露喜色,不假思索道:“我朝新立,陛下大封群臣,满朝文武皆有封赏,为何我太学院出仕的武将均有封赏,而文官却无一受封?此举令微臣颇为费解,不知其中原由,还请陛下明示。”
此话一出,蔡邕、华佗和张机三人神色大变,纷纷对孔融摇头示意,暗示他这番话说得有些出格了,甚为不妥。奈何话已出口,再想反悔也为时已晚,于是他们三人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李利,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利的神色,一旦发现不对,就立刻出面替孔融求情。
与此同时,坐在堂下一味倾听却不发表意见的李玄和郭嘉二人,同样是闻声色变。孔融嘴上虽说是有事相求,实际上却是质问李利,为何对太学院出仕的学生区别对待,这是公然为自己的学生鸣不平啊。说得好听些,孔融这是想替学生们出头讨个说法;说得直白一点,他就是袒护自己的学生,公然出面给学生们讨要官职。这样以来,问题就严重了。孔融既是学院的老师和领导,还是李利麾下之臣,如此公然出面为自己的学生争名夺利,这岂是为师之道,岂是为臣之道?
最重要的是,眼下堂中的四位院长并不了解内情,根本不知道此次大封群臣之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其中就包括李利对晋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全面布局,只是眼下时机未到,有些事不宜公之于众,做得极其隐晦,说是半遮半掩亦不为过。可是他们不了解情况,并不代表李玄和郭嘉也不知情。恰恰相反,李玄、郭嘉以及其他六位军机大臣都是此事的参与者,如果说李利是始作俑者的话,那么他们八位军机大臣就是同谋,也是负责具体实施的执行者。
“文举公此言差矣。”果不其然,孔融的话音未落,李玄就立刻起身走到孔融面前,神色肃然道:“此次大封群臣乃是论功行赏,任何封赏均是有据可查,并非刻意偏袒,厚此薄彼。太学院的学生出仕之后大多下放到各郡县为属吏,治理地方郡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短则两三年、长则三年五载都不会出政绩,因此他们没有得到封赏亦在预料之中,并没有不妥之处。
相比之下,在军中出仕的学生随军征战,冲锋陷阵、浴血沙场,只要他们英勇作战,不惧生死,就能有所建树、积攒军功,由此获得封赏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也不存在厚此薄彼之说。是以文举公此话有失偏颇,听信学生们的一己之言,偏信偏听,不了解内情便贸然为学生鸣不平,实为不智。”
李玄贵为相国,又兼领吏部尚书,管的就是官帽子。因此孔融刚才那番话就等于公然对他发难,他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遂毫不客气的予以反驳,言辞犀利,根本不顾及孔融的大儒身份和位比三公的崇高地位,直接指责孔融为学生出面讨要官职,难脱袒护包庇之嫌,有*份。
第224章 洛神出世
伴随“嗵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寂静的养心殿随之动起来,十余名宫女来往穿梭于宫殿之中,赶在陛下踏进宫门之前做好一切。
片刻工夫,宫殿里再度恢复平静,一名身姿靓丽的内侍女官挥手屏退宫女,独自跪坐在御案旁边煮茶,静候出宫巡视的陛下归来。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宫殿里煮茶,沸腾的茶水“咕嘟咕嘟”作响,随着热气缓缓升腾、飘散,宫殿里充斥着清香的气息,闻之令人心旷神怡,见之令人心情愉悦,将烦恼和忧愁全都抛却。她是专管养心殿的女官,只要李利在宫里,她就在养心殿里侍弄煮茶,随时恭候李利的到来。这是近几年里一成不变的规律,她的存在似乎只为等候李利,为他煮茶,给他一个停下脚步歇息的空间。
她的身份很特殊,整个皇宫都可以随意走动,无论是长乐正殿还是内府后院,她都不受限制,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没有人阻拦,还可以随意支配各个宫殿里的侍女和禁卫,地位超然。
原本她可以得到更加丰厚的封赏,成为晋国第一位正式受封的女官,可她却毫不犹豫地推掉封赏,只求能够长期待在养心殿里。这样的要求曾一度让皇帝李利很为难,奈何内府上下一致同意,共同举荐她出任养心殿主事,于是皇帝也无法拒绝,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她高兴就好。
不多时,出宫视察的李利大步流星地走进殿门,跟随他一同前来的还有相国李玄、卫将军郭嘉、中常侍李儒、右将军诸葛亮和长安尹陈宫等五位当朝重臣。
乍见这些人进来,这位身姿靓丽的女官并未立即起身上前行礼。依旧坐在原地一动不动,俨然视若无睹。直到李利走近之后,她才起身迎上去。欠身施礼,却并不言语。随即动作娴熟地走到李利面前,解下他的裘皮大氅,抱在怀里,遂躬身退到一旁。而李利似乎早已习惯了她的存在,仅是微微颔首而已,没有额外表示,这时被女官屏退的宫女再次现身,奉上温热的毛巾为李利净手。
随着宫女们快步离去。李利在御案后坐下,靓丽女官跪坐在他身边,斟上一杯热茶,递到他手里,遂坐在一旁静默不语。堂下自有宫女为李玄等五人奉茶,而他们见到女官之后纷纷揖手施礼,而后方才落座。
这一套无声的礼仪,如果让不明内情之人见了一定会感觉很奇怪,堂堂六部尚书和位比三公的将军为何要向一个内侍女官施礼,而她却摆出高姿态。甚是傲慢,俨然故作矜持。可是李玄和郭嘉等人早就习惯了这种特殊的见面方式,早已见怪不怪。或者説他们同李利一样默认了她的存在,并且将她视作内廷十几位娘娘之中的一份子,身份尊贵,地位超然。
她就是甄宓,甄氏张蔼的掌上明珠。自从张蔼跟随李利之后,她就跟着母亲一起住进内府,那年她刚满十周岁,不经意间十年过去了。如今她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早已过了及笄之龄。平日里帮助母亲打理内府名下产业,天资聪慧。乖巧喜人,加之又生得花容月貌。深得李欣、滇无瑕等人的喜爱,説是宠爱丝毫不为过。
由于甄宓打xiao就爱缠着李利,她的母亲张蔼跟随李利多年却没有生养,显然是对未来心怀顾虑,或者説有着长远考虑。而今张蔼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全身心投入到打理内府名下产业之中,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如果李利不主动找她,甚至很少和李利单独相处。并且,在不久前的赐封内府妻妾之时,张蔼不在封赏之列。这并不是李利不愿意给她名份,而是她坚决推辞,于是她没有接受嫔妃的名分,转而成为内府总管,正式接管皇室名下产业,地位之高、权柄之大不逊于任何一位贵妃。此外,张蔼还担任宗正府内事监,相当于宗正府主事,而宗正李傕不过是挂名而已,并不参与具体管理事宜。这是李利对她的变相补偿。
同样作为补偿,李利有意敕封甄宓为晋国第一位有正式名号的公主,却遭到张蔼母女俩和一众妻妾的一致发对。由此封赏甄宓之事便不了了之,权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实际上李利知道众女的心意,也知道甄宓一直就没把他当成继父,从十几岁开始就黏着他,除了她的母亲张蔼之外,对李欣等女从来都是以姐姐相称;真正是人xiao鬼大,身体还没长成呢,但心智却不次于成年人。但是李利一直迈不过心里的那道坎儿,一直对甄宓宠爱有加,有的只是经年累月中积累的亲情,却没有男女之情,从不逾越雷池半步。
怎奈甄宓一天天长大,而且越长越漂亮,越来越动人,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更何况,她现在已然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放眼天下,像她这么大还没嫁人的少女实在是屈指可数。闲暇之时,李利都替她发愁,可她却像个没事人一样一dian不着急;只要李利一提起她的婚事,她就急眼了,毫无形象地冲上来与李利厮斗一番,打得李利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这让李利对她一dian办法没有,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她自己高兴就好。
然而不管甄宓心里想什么,李利都没有非分之念。他可以接受姐妹花,也可以和众多妻妾大被同眠,却不能接受母女两代大xiao通吃的荒唐之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有底线,毫无原则的处世方式断不可取,至少李利目前还做不到。
此外,登基大典之后,李利明显感到自己越来越孤独,正在朝着孤家寡人的方向发展。作为帝王,他所做的每件事都为了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无限巩固统治地位;其二,打压家族势力,摒弃个人私利,为黎明百姓谋福祉。説是两个目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同一目的:巩固统治。
正是因为身份和地位的转变,无形中让李利失去很多东西,失去了正常人所能享受的生活和快乐,变得越来越孤立,愈发孤独。在此之前,他和麾下文臣武将可以称兄道弟,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偶尔还能和他们插科打诨,一起逛窑子。但现在不行了,即使他自己愿意,麾下文武百官却无时无刻不陪着xiao心,处处毕恭毕敬,做事説话都要仔细斟酌之后才敢呈报给他,轻易不敢开口,更不敢无的放矢。
好在李利的妻妾们还没有太大变化,即便这样,她们之间还是有些改变。例如,她们之间越来越客气,越来越懂礼数,想方设法讨李利欢心,闺房之中越来越火辣,几乎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甚至还会做出让李利都大感吃惊的事情。为此,李利特意将她们聚在一起,好好给她们上了一堂政治课,做做思想工作,然后又是昏天暗地的大被同眠,让她们姐妹之间坦诚相见,破除她们之间尚未成型的隔阂。事实证明,他和妻妾们十几年的感情经得起考验,经过他的开导之后,内府之中的无形隔阂迅速消失,众女之间再度和睦如初,亲如姐妹。
尽管如此,李利依然感觉到她们之间还有一定的隔阂,只是暂时被他压制下去了,短期之内不会凸显出来,却终究无法根除。时至今日,真正没把他当做高高在上的皇帝之人,恐怕只有敢和他打架的甄宓。就因为这样,李利允许甄宓自由出入皇宫,并把养心殿教给她打理,还给予她很多特权,尽量让她不受约束。这是因为李利渴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希望甄宓永远保持这份难能可贵的纯真;只有见到她,李利才会感觉自己与普通人没有两样,身心才能真正平静下来,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在李利看来,所谓的人间帝王、高高在上的皇帝,其实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烘烤,把自己摆在所有人的对立面,自己想的是巩固统治和黎民百姓的利益,而站在自己对面的文武百官却时刻被他们的自身利益所困扰,并为此殚尽节虑,想法设法和他这个皇帝周旋。而所谓的忠臣就是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克制自己的私心和私欲,或者説他们考虑的是家族利益如何长远,真正无欲无求的忠臣并不多,寥寥无几。相比之下,武将要比文官更纯粹一些,更豪爽直白一些,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只是为了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而已,很多时候都能顾全大局。
就像眼前的情形,半个时辰前李利在皇家学院郑重宣布将于四月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从此以后废除举荐制,全面推行科举制。
这不,前后不到半个时辰,李利还没有回宫,诸葛亮、陈宫和李儒等人就闻讯赶来了。
这并不是説他们都有私心,都不赞成科举制,而是他们第一时间察觉到科举制一旦实施,必将掀起轩然大波,从而彻底改变现存的出仕体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