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身手,也没人能够阻止。张春和丽质要想跑掉也不是很困难。
张春带着春丫她们搬进去后,春丫住在右厢房,门前的青石场地就成了她们的训练场。
左厢房是小仓库、佣人房和厨房。现在住着来这里做事的村民,他们要从用废弃到一边的条石把竹林边的水沟砌好,并修建木栅栏,防止山林里的动物跑进院子。
主楼两层,张春和丽质住在楼上,楼下有会客厅、书房和客房。只是两个人除了晚上回来,平时都在学堂里。
但不管怎么说,这里也就算是张春的新家了。
张春之所以一定要搬出来,除了自己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是要把张家岭蒙学堂变成真正的学堂,它不再是张春个人的财产,而是所有老师和学生们的学堂,将按照现代的学校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顾明被任命为蒙学堂的校长,王自立为副校长,袁芳为教导主任。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县令李文贵和主薄辛宝久来剪彩了。
第三十八章 李文贵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已经是秋风萧瑟,云龙河两岸,大片的苇荡和矮树林都已经枯黄,许多土地都抛荒了。只有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家族的四周,田野里才是绿色,只是很少看见有人劳作。就是那些大家族,除了高墙大院还算可观,其它的房屋都破烂不堪。
云龙镇,虽然是李文贵辖区第三大镇,但是这里也是匪患最严重的地方。
“致之,这几年辛苦你了。”
李文贵已经五十二岁了,进士出身,在朝中没有跟脚。好不容易混够了资历,却不料朝廷终究还是要变法。
李文贵是个旧文人,一直不得张之洞喜欢。如果不是辛宝久替他拉上一些关系,恐怕这顶乌纱帽早就丢了。他也知道现在已经管不了辛宝久了,把辛宝久外放其实也是给他一个机会。没想到几年下来,风评不错。连带京南匪患也消停了不少。
这次辛宝久请他来为云龙几家新学开学剪彩,完全是一派新式做法。李文贵从内心来讲是不愿意的。
张之洞推广新学不是一年两年,但是下面的很多官员就是靠科举吃饭,李文贵也不例外,所以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九月的时候,朝廷把科举彻底废除了。各地才不得不将旧书院改成新学堂,不过也是换汤不换药。
全县只有辛宝久这里不一样,要说京山县什么地方最开化,也就是云龙镇了,因为这里有船直通汉口,河道上虽然不太平,但是总好过深山里的县城。
“这个张大伢不过十多岁的小娃娃,这几年倒是做了不少事情。”
李文贵喝了一口辛宝久递过来的茶,因为船有些摇晃,稳了一下才放在嘴边喝了一口。
“张春,快十六岁了,以前没有大名,这个春字是自己起的。”辛宝久提醒道。
李文贵看了辛宝久一眼,淡然道:“十几岁的小娃娃真有你说的那么神奇?”
辛宝久笑道:“您是没到张家地面上,到了您一看便知。这张春八岁就拿着盒子炮打土匪,聪明好学,很多人都服他,是北洋工艺学堂的吴思诚大人的妻弟。张家的蒙学堂,留洋的就有四个,校长顾明是上海顾氏商行的三公子。副校长王自立据说家境也不错,取的妻子是东洋人,两口子都在蒙学堂教书。顾明的夫人是云龙镇米商袁家的四小姐。吴思诚大人的大小姐也在,都是汉口女子学堂读的书。云龙镇一共新建了三家新学堂,除了李家,就数张家的了。”
“喔,这么多洋学生都服这个娃娃?”李文贵也吃了一惊。
辛宝久笑道:“还不止,张家有一个新民商行,管事是袁家的三公子,也是东洋留过学的。张家有榨油厂、酒厂、纺织厂,请了一个搞机械的师傅,是去西洋德国留过学回来的,以前在汉阳枪炮厂做事。对了蒙学堂的老师中有一位兰慧芳小姐,是前襄阳知府兰勋兰大人的千金。和张之洞大人关系不错的德国牧师朱利安牧师曾经教过张春两年时间。”
李文贵皱了一下眉头道:“你说这些人不会有乱党吧,说起来这些人都是能人,怎么会甘心窝在这个小地方。”
辛宝久摇头道:“这乱党,大多与洋人亲善,但是张春不是,朱利安牧师虽然教过他,但是常常骂他不通教义。还有,他似乎对维新党人梁启超多有批评。”
“喔,怎么说?”
“空谈误国。”辛宝久说了四个字。
李文贵愕然,随即大笑:“这个张春有点意思。”
辛宝久笑道:“张春能聚起这么多人,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吴思诚大人的夫人张氏,您也知道,这张氏很得吴大人净重。吴大人据说是要去接受东北铁路的,前途无量。”
李文贵点头道:“这日俄总算是停战了,俄国人占去的铁路总是要收回来的。只是南方乱党闹得很凶,都是留学东洋的人,你还是小心一点好。”
“卑职会注意的。”辛宝久答应道。
“不过你要在云龙设守备队,又要让张春到曹武新军训练营学习,怕是要让张春走武官的路子吧。”李文贵也笑了。
“大人明见,如果您真的担心有乱党吧这孩子带坏,还是掌握在自己麾下要好。”
李文贵看着辛宝久笑了:“致之,我在这个位置也没几天了,早晚是要走的,你看好的人,你自己安排。你的眼光和能力我是相信的。现在是多事之秋,我只是提醒你,别被乱党所趁。新军那边的刘管带你也熟,不会有什么问题。”
最早因为云龙镇是县副衙,设了一个武官守备。不过这个守备下面只有一个汛,也就是一个千总,官兵只有两百人。戊戌匪患,县尉和守备以下的一干武官死的死,辞职的辞职,一直没有恢复起来。
辛宝久是主薄,一个文官,主管了钱粮柜不错,但是只有二十多个衙役。
张之洞要整顿武备,新建新军。
所以辛宝久就向新任的县守备营刘管带推荐在云龙镇设一个汛,也就是一个队作为后备军。因为是后备军,顶多派一个队官过来帮忙训练新兵三个月,队官可以让辛宝久自己推荐。
辛宝久就推荐了张春,说这个孩子虽然只有十五岁。戊戌匪患时,张春八岁就拿着盒子炮杀过土匪,姐夫吴思诚在天津新军也是个管带。曾经在张之洞张大人下面当一个参谋,留给了张家十杆汉阳造。这孩子用的很好。乙亥匪患,土匪就没敢去张家。辛丑匪患,张家俘虏了一百多人,收留了几百个孩子。张家有个河南村,住的就是那些人。其后几次匪患都没人惹张家。以前就请了师爷教下人读书识字,现在更加要建新学,有文化,是个秀才,当个外委千总都是可以的。
辛宝久又让顾明送了些银子打点,结果云龙守备队队官的官衔就落到了张春身上。
这些事,辛宝久可事先没有对李文贵说明,一方面,武官要比文官第一等,俸禄也少一半,一向不得李文贵重视。另一方面,武官的任命是县守备营的事情。
当然,辛宝久推荐张春任武官,更多的是要把张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让建塘造田和剿匪的功劳旁落。
这些事辛宝久怎么会跟李文贵说呢。
如果不是需要李文贵在新学的事情上帮忙造声势。李文贵恐怕来云龙的机会都没有。
李文贵何尝不知道这些,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现在是新派任务当权,李中堂大人也好,张之洞大人也罢,就是新入阁的袁世凯大人,拿一个不是洋务派出来的人。李文贵这种靠科举出身的官员纷纷落马,李文贵已经有了走人的准备。只希望自己这位曾经的师爷到时候肯照顾自己就心满意足。
第三十九章 震惊
李文贵坐的官船要轻便,不过进入南河后,还是被两艘装满了矿粉的船拦住了。
辛宝久阻止了衙役和随员们的呼喝。
“大人,不妨跟在货船后面,权当暗访。”辛宝久笑道。
船是蒸汽铁壳船,几个工人正在奋力将煤炭铲进锅炉。几个盘着辫子的护船船工在前舱喝茶,几杆火枪放在门口。远远地能听见他们带着浓浓地湖南口音。这显然不是什么正经的商行的商船,带着**性质。
几个眼尖的衙役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帮人可没有什么王法,随时变成水匪杀人。
“大人,水路上,也只有这些船才能够通行。”辛宝久把李文贵拉进了船舱。
“张家不怕这些人翻脸不认人?”
“呵呵,他们怕张春翻脸不认人。”辛宝久笑道:“水上走货不容易,这些人生里来死里去,把货运到了地头,要是货主翻脸,他们可就真的没了活路。新民商行在这些人的眼里是个好货主。”
“岸上那些人是张家的人?”
进入南河后是吴家的地盘,但是由于张家的影响,整个南河被视为张家的地头,不管是湖匪还是山贼都不会来袭扰。所以只要不内讧,吴家还算安定。田野里的农人都十分放松,一些女子也抛头露面在地里干活。
这在其它地方是很难见到的。
“那是吴家的人,吴家在云龙镇开了一家纱厂,不过本身主要做成衣铺的,以前只是一个布商。”
辛宝久指了远处的一株大树,这株大树上挂满了白色的布或者纸,树下有一座大坟和一片小坟地。“过了张家大坟,才是张家。大坟中埋了张家在匪患中死去的几百口子人。主人奴才都在一起。张春就是那个时候第一次杀人,后来对土匪从不心软,杀掉的土匪有数百人之多。不过他收留的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这时前面的货船已经快到大坟,蒸汽汽笛猛地打开。不过时间不长,短短的三声而已。
“每艘船都需要如此吗?”李文贵问
“也不是,据说张春不信鬼神。不提倡搞这些。这三声汽笛是告诉码头上船到了,不过远行的船夫们习惯在这里鸣笛,让亡人开路,约定俗成的东西。本地的船很少有这样的。”辛宝久解释道。
船刚到金鸡岭。就能发现岸上的不同。
稻田里绿油油地长满了绿肥,不过已经放满了水,农人们赶着耕牛正在翻耕。这种翻耕和别处不同,有正有反,形成了一条条不宽的田垄。农人有男有女,穿的衣服也不再是灰黄色,而是以青色和绿色为主,偶有黄色,有些还有一些花边。
“他们剪了辫子?”李文贵发现男女头上都没有长辫,男人多是和尚一样的短发,女人是散发,有些挽在头上,有些干脆是齐肩短发。
“剪了几年了,开始的时候,因为张家收养的孩子太多,洗头发除虱子很麻烦,就全部剃光了。后来头发长起来,那时张春也还小,不懂事,不乐意再扎辫子,想方设法地捉摸发式。结果就一直没改过来。不过发式还是挺好看的。其他各家的少爷小姐都是这种发式。”
李文贵点头笑道:“是比假洋鬼子的发式好看。”
近来剪辫子成风,特别是去汉口读了书的学生们回来,都剪了辫子。在后脑勺剪一刀,委实不好看。被人笑称为假洋鬼子。没想到了张家岭,居然还多出来好几种不错的发式。
过了大坟,一直没见到的孩子门出现了。他们有的拿着捕捉虫子的小网兜奔跑,有的居然支着画板画着什么,有的蹲在地里拿着小本子写写画画。
有两个干脆躺在河岸上说着话。仔细看,发现头下面枕着两本书,一旁还扔着小书包。还有在河岸上打闹的。没有看见老师,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似乎是中间的头,因为她会不时四处看一下,偶尔会说调皮的过分的孩子。
这些孩子身上的衣服是统一的服装,与军服类似,不过模样改过了,腰身变窄,裤腿也是,这不单是节约布料的问题,而是更加具有线条美,更合身。这样的衣服就不再呆板,而多了一些灵气。而且这些孩子穿着袜子和鞋,田埂上能看见一排鞋子和袜子。
虽然服装大体一样,不过还是有些小装饰区别,女孩子们身上特别明显,主要在发式,衣服的边角上。有几个女孩子居然带着有些花色的小口罩。
“这是冬天了,衣服样式变少了。夏天的时候,张家的小孩衣服在镇上有钱都买不到。”辛宝久解释道。
“这得花多少钱,你不是说他们有几百个孩子。”
“张春年纪还小,不懂得存钱。据说连家都拿出来养这些孩子了。自己搬到牛头山住在小木屋。”
“喔?这孩子如果不是心善,那所图不小。”
李文贵和辛宝久就都沉默了下来。
虽然李文贵和辛宝久都没有现身,但是一艘官船还是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
躺在河岸上的两个男孩翻身爬起来,边跑边叫:“县令李文贵来了,县令李文贵来了。”
在船舱里喝茶的李文贵和辛宝久一口茶全喷了出来。
果然,这两个小子遭殃了,被那个女孩子每人头上敲了一下。
不过接下来的动静把李文贵和辛宝久惊呆了。
因为大大小小的孩子算起来也有五六十人,有些还是脱了鞋子和袜子的。可是转眼都会聚到了河岸上,排成整整齐齐地两排,几个似乎是头头的孩子在检查伙伴们的装束。画板书包什么地都背在背上。没有一样东西落下。然后是喊口令,报数。
为首的一个小孩居然打出一杆红旗,这队孩子居然迈着比李文贵见到的新军还要整齐的步伐走向远处的码头。
红旗上什么也没有,只是一杆红旗,不过是四方的,以前人们做喜事也有这种彩旗,都是三角形。而这面红旗不仅是四方形,还有些大,有些类似军旗了。
更加惊人的是,除了这一队孩子,当红旗打起来的时候,远处也有红旗竖起来,想来还有其他孩子在列队,准备前往码头。这其中的反应时间,短得连李文贵和辛宝久的茶碗都没放下来。
最关键的是,没有见到带队的大人。这些孩子是完全自主和自觉的。
辛宝久擦了擦脸上的冷汗,解释道:“校长顾明在东洋学的是兵科,原本是要到新军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去。这不,把这群孩子当新军在教。”
李文贵叹了口气道:“我同意张春当云龙守备队的队官,先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