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重返大隋 >

第413部分

重返大隋-第413部分

小说: 重返大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所有土著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的未婚嫁的女子,或者是丧偶离异的女子,都要奉命往州县朝廷登记,然后参加官府举办的相亲活动,与州县内的中原移民未有成亲者相亲,然后合适者成婚。
甚至官府还有一条特别命令,每个适龄未婚的原土著女子,只有十次相亲机会,如果十次都相不中来相亲的移民男子,最后就将由官府的官媒,直接帮她们指定对象嫁过去。
这样的命令很严厉,但对于高句丽的百姓们也是有补偿的。那就是只要有女儿嫁给了移民,那么这些土著家庭也有了得到朝廷均地的资格,凡田产不超过百亩的土著家庭,只要有女儿或者姐妹嫁给汉人移民,他们就也能得到均田,补足每户百亩之额。
胡安家族经营着家传的产业,并没有田地,如果他的小女儿嫁给了一个汉人移民,那他家就也能分到一百亩地。而据说只要表现的好,五年后。到时就会改为每个成年男丁授一百亩地,他有三个儿子,再过五年。还有三个孙子都成丁了,那时他家就有七个成丁,一人百亩,那他家岂不是就能得到七百亩自己的田地?这简直是他这些年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扶余,虽然家传的产业也能保一家温饱,可总不如自己的土地让他更满足。而原来想要有自己的地。太难了。高句丽半牧半耕,可农业并不发达,但土地却大部份都集中在那些贵族与豪强头人们手里。绝大多数的高句丽百姓都是些佃农,或者干脆就是那些贵族们的奴隶,很少人能有自己的土地。因此这次汉官的官府命令一下,虽引得大家惊讶。觉得这种强征他们女儿嫁给汉人的命令太过强人所难。可在看到能分田分地后,大家却又几乎都带着女儿们赶赴官衙报名了。一来如今这是大隋的统治,他们小胳膊拗不过大腿,而另一方面,能分田的吸引力确实是很大的。
“咱们家也是汉人,如果能找一个勤快老实的汉人移民小伙子,也是一桩不错的婚事呢。”老头对于田地充满了期望,而如今扶余已经是汉人天下了。自己原来因是汉人,平时没少受过那些扶余的高句丽族贵族头人们的欺压。这次汉人当政,自己总能翻身了吧。若女儿能嫁个不错的汉人女婿,肯定更好,总比再去嫁个高句丽人或者靺鞨人、契丹人、扶余人什么的强的多吧。
老头子这时转过脸来,用他那一年四季见识无数过路人的眼神看着他的女儿,“你平时也有机会见过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了,等相亲的时候一定得擦亮眼睛,找一个勤快老实又聪明的小伙子。这些小伙都是移民,大多数是家里穷,且兄弟多的,因此才出来闯,咱们也不看其它的,就看他是否踏实肯干。只要是个勤快老实的,暂时穷些什么的都不要紧,他不是能分地嘛,咱家也有些积蓄,到时我们支援你们一些,几年下来,这日子就能过红火了,待回头,以后还得要你们夫妇帮衬下娘家兄弟们呢。”
“阿耶,你说什么呢。”小女儿有些害羞的道。
“哈哈哈。”老头高兴的道,“爹这是跟你说实话,本来儿女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可如今既然皇帝有旨官府有命,也只能如此了。你可记住了,千万别只顾着那长相好的,长相好赖没什么关系,关系得是个踏实肯干日子的,另外相貌无所谓,但身体一定得强健,找个高大点的,手粗脚粗的。”
“哎呀,知道了,你别说了。”小女儿捂住了脸,有些撒娇似的对父亲说道。
“好,不说了,不说了。你看,快到了,好多的人啊。”远处扶余城已经遥遥在望,城外的道路上,到处都是车马,更多的则是年轻的女子,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本地未婚的几乎全来了,乌怏怏的一大片,都在排着队等着报名。
胡安小女儿这时早引颈探头,向城门处遥望,看了半天,有些失望和疑惑的道,“怎么没有看到移民呢?”
老汉哈哈大笑,“刚还不让阿耶说,现在你倒是心急了啊。别急,咱家闺女这么漂亮,十里八乡都是知道的。一会相亲,准是众人追捧,你可千万要记住我刚说的那几条就好,别到时一下子眼花了就行。”
“登记登记,没有登记的过来排队了,送人站一边等候,来相亲的女子都在这边排队了。”一名高句丽男子穿着身汉式长袍正站在城门前卖力的吆喝着,胡安一眼就认出这人正是原来扶余城里城主府里的一名书吏,他以往也与他打过交道,很狗眼看人低的一人,可眼下却是一副认真办事的样子,尤其是对着旁边穿着铠甲的汉人军将以及几名青绿官袍的汉人文官,更是一副低三下四的讨好谄媚模样。
“哎哟,胡掌柜过来了啊,是送令千金来选相亲选婿的吧。”高书吏远远看到胡安,眉毛一扬,立即露出一张笑容跑了过来,热情的跟两人是八拜之交似的,弄的胡安有些十分意外。
“胡老儿见过高书吏。”胡安连忙行礼。
“咱们谁跟谁啊,何必这么客气,叫我老高就行。”高书吏十分自来熟的笑道,然后拉着胡安走到一边,小声的道,“老掌柜啊,咱们都是老交情了,因此呢,今天我就特别给你透露一个情况啊。今天呢,其实不止是相亲,还是一次选秀,难得的机会哦。只要你愿意,老高我立马给你个方便,为你争取一个选秀名额怎么样。”
“选秀?”胡安有些疑惑的问。
“就是海选秀女,从天下各地挑选十四五岁的少女,最后优秀的秀女送入皇宫。若是天生贵气,一旦得天子宠幸,那可就是皇上的妃嫔了。就算万一没那个好运气,可只要在宫里待满十年,为陛下服侍十年后,还可以再送回家乡的,那时还能带一笔赏赐还乡,甚至选中秀女的家庭,州上会给五百亩地哦,怎么样,考虑考虑。”
“五百亩地?”胡安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惊讶万分,立时就有些心动了。(未完待续。。)


第562章 开拓者

赵煊是从江淮移民过来的,那里如今叫淮南省,那里是个富饶的地方,江河交错,一眼望不到头的平原,十里八乡都看不到一座山,阡陌纵横,渔米之乡。
不过生长在那个富裕的地方,赵煊家却一直是贫困无比,他父亲兄弟两个原本是生长在江南,后来陈国灭亡后过江到了淮南,官家授田,可淮南人多地少,本来按制是每丁均田百亩,可兄弟俩只分到了二十亩地,这点田地勉强够一家人维持生活。遇上点天灾虫害什么的,就完全不行了,因此平时兄弟俩还给人佃田耕种,家闲时还要去码头揽工扛活,赵煊那时则替地主家放牛。
一家人受了十年的苦,把血汗洒在土地上,一年年过去,慢慢积攒了些钱,又购买了一些土地。可是父亲伯父兄弟俩家孩子生了许多,两家十六个男丁数十口人一起生活,男女老少,都要靠那几十亩地,生活依然困窘。于是只能是佃更多的田地,农闲时就去揽工扛活,连小孩子都和赵煊当年一样去给地主家放牛放羊,混口饭吃。
赵煊是父亲的第三个儿子,家族里排行第七,父亲兄弟两人来到淮南生活,娶妻生子,他们堂兄弟一共十四个,还有六个姐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父亲伯父到淮南时还勉强分到了二十亩地,可之后他们兄弟们成丁,却是一亩地也没有的可分了。
年前赵家听官府的人宣传了朝廷要移民北疆之事,在听说了移民能有田地分后,且每丁有一百亩。甚至连妇人也能分地后,赵煊的父亲和伯父动心了。两兄弟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家族确实繁衍起来,下一代有十六个男丁。可却没有安身立命的田产,十四个子侄也仅有几个娶妻结了婚,大多数早到了结婚成亲的年纪却因为拿不出财礼,也盖不起新房而找不到合适的人家,就连姑娘们,也都没找到什么太好的人家。兄弟俩召集家中的子侄们商议,最后决定报名去辽东。
原本是计划去辽西,但朝廷去年收复了辽东,需要更多的移民去辽东。为了鼓励百姓们移民去辽东,朝廷更是开出了去辽东每男丁可分二百亩地,成亲的妇女也能分一百亩地的特别优惠条件。再加上官府提供路费,送他们去辽东,以及先期会有安家费等好处,最终赵家又决定既然是要闷关外辽东,那不如直辽东,辽西授田百亩,辽东却是翻倍的。
商议好后。赵家就向官府报了名,许多人家都拿不出赵家这样的气魄来,他们虽然家里也穷困,可最终却也只是让家中的庶子或者次子去报名闯辽东。很有少如赵家一样,把家里的那点点土地房屋财产一骨脑后都卖给官府回收,然后就带着祖宗牌位全家去闯辽东的。不过按照赵煊伯父的话说。当年他们兄弟俩在江东的时候,也不过是人家的佃农。后来到了淮南,才分到了二十亩自己的地。通过辛勤劳作,家族下一代有了十四个男丁,可继续呆在淮南,一家人也只会过着他们当年在江东时的穷日子,以后子侄们只能给地主们揽工扛活租佃田地耕作,根本没出头之日。既然如此,还不如去辽东闯闯。虽然一把年纪了,可两兄弟依然不愿意留下来,情愿一家老小一起北上。
故土难离,比不上新土的诱惑,生存总是艰辛的,但有一丝好的机会,总没有人愿意错过。
迁移的过程比赵家人想象的要轻松许多。一切有官府组织安排,他们寿春县的移民组成了一只队伍,共有一千余人,多数都是没成亲的年轻男丁,无牵无挂的,也有些如赵家这样拖家带口的。这一千多人,由官府组织,派出了几名书吏还有十余名衙役随行,又由官府出面组织了百多辆马车,带上了帐篷等物,有些家族也有自己的马车牛车加入。路上时,男丁们步行,还被编成几队,发给了一些长矛横刀,护卫队伍,女眷和孩子老人坐在拉行李的车上,一路上不疾不徐,每天按着预定的路线前行,他们无须带上太多的粮食之类的,沿着大道,每隔一段路程,路边上就会有一座补给站,大多是在驿站里,里面存放了许多的物资,是朝廷专门为这些移民们准备的,还有大夫医生,会帮他们检查身体,大家因此走的很轻松,甚至行路途中,除了组织男丁护卫队,官府的衙役们还会按令教给他们一些武艺,据说这也是朝廷的命令,说是以后到了辽东后,有些武艺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和保护移民,同时每天夜晚,随队的吏员们还会组织他们一起读书认字,教他们拼音,教他们一些简写的文字和计算方法,甚至还会教他们一些高句丽、契丹、突厥等简单的胡族语言。
赵煊很有认字的天份,他从前从末进过学,从未读过书,可就这一路上,他却学会了许多字,甚至能拿着树枝在泥地上写出一家人的名字,虽然有些歪扭,可却都对了。赵煊这个名字,就是这一路上,惊讶于他天份的那位刘书吏替他取的大名,原先他叫狗蛋,自小就是这个名字,按乡下人所说的贱名好养活之意,自小叫到大,长大后也没有说要取个大名。父亲伯父也想不出,而要请人取名,那是得要钱的。他们兄弟十四个,大都是这样的猪狗猫石头树根这类名字,他叫狗蛋,兄弟里还有叫细狗小狗二狗的,还有一个堂弟甚至叫狗妹,以前倒不觉得什么,可现在有了大号之后,他立马就觉得那些名字太上不得台面了。为此,他特地央求先生为他们兄弟们都取了一个大号,先生很和善的一个人,据说以前也没读过书,穷苦人出身,但为皇帝当过兵。后来因为受了伤退役回乡,因有勋在身。因此得以进入县衙当了个书吏,他也是在军中学会了识字计算的。刘书吏为赵家兄弟都取了一个大号。全是火旁。
父亲和伯父对于子侄们的新名字都很高兴,这可是刘书吏帮忙取的,而且又没花一分钱。而对于老七狗蛋居然能得到刘书吏喜爱,教会了读书识字算术,两兄弟更加高兴。能读书识字,这可是了不得的,以前在家,哪有这样的机会,那只是地主大族家的子弟才有的机会啊。如今这位刘书吏居然如此大方。不要钱财就教大家识字。虽然其实他们也跟着一起识字,可根本记不住学不会,勉强就学会了认自己的名字,写还总错。不过大家还是对刘书吏他们很感激的,虽然据说这是圣天子皇帝陛下的旨意,可大家还是在路上凑了一笔钱,然后在经过一座补给站时,花钱置办了几桌酒席,买了一些礼物。做了谢师宴,请刘书吏他们一起喝酒,还特意让赵煊等几个算是学有小成的年轻人给刘书吏几个吏员行了正式的拜师礼。刘书吏几个推辞几遍,见却不过大家的热情。最后也只好收下了几个年轻的弟子,也是一脸的高兴。
一路上有朝廷的组织安排,他们用了几个月时间终于是自淮南一路到了辽东。队伍没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水土不服病逝。多亏了官府沿路安排的补给站,和那里的医生以及药材。加上随行队伍里的刘书吏也会有一些简单的医治,大家顺利的到达了辽东。
来自于淮南寿州寿春县的一千余人,最终被安置到了辽北省的扶余川,就在原来扶余国都扶余王城西五十里路,在那里设立了寿春屯堡。按朝廷的计划,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按来时的故乡,一县或者一州的移民设立一个屯堡,这样一来大家来自同一个地方,说同样的话语,多少有个照应,能更加团结一起,互相照应。而且按朝廷计划,移民们最先的三年,是要一起共同囤田垦荒的,待三年之后,才能按计划均田授地,自己耕种。一开始,他们要一起建立一个屯堡,共同居住,共同垦荒。
开始垦荒这三年,朝廷会借给他们种子、家具、耕牛等,并提供一笔安家费和无息贷款,助他们渡过这最初的三年。
当然,朝廷还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大福利,那就是为那些没有妻子的到达已婚年纪的小伙子们,提供相亲机会,为他们安排辽东土著未婚适龄姑娘成亲,然后他们并不需要支付彩礼,由官府帮他们解决了。当然,如果自己愿意再给的,官府也不反对。
总之,这是一个让所有移民们都兴奋不已的好消息。
寿春屯,这里暂时还是一片临时营地,没有房屋没有围墙,什么都没有。到达这里后,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不过幸好有官上的人过来帮忙,指导他们如何打水井,如何盖房子,立围墙。按官府的计划,寿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