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乱臣贼子 >

第53部分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53部分

小说: 三国之乱臣贼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贤隔着老远就看到了这一幕,他急忙快步下马,一揖到底:“使君折煞我了”。

。。。

第一百一十三章落叶归根魂归。。。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介亭县令出城相迎,可谓给足了李贤面子。

如果换成其他人,说不定自我膨胀,反而会得寸进尺,李贤却不是这种夯货,他没有妄自尊大。

无论是翻身下马,还是作揖行礼,李贤都表现的彬彬有礼,让人挑不出毛病。

这种知情知趣的态度让介亭县令一干人等松了口气。

李贤毕竟有强军在手,真要是板起脸来,狂妄自大,介亭县令等人也拿他没辙。

好在李贤颇会做人,寒暄几句过后,使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北上都昌的这段日子,李贤用他无可争议的实力征服了介亭上下的所有人,

在别的地方,官吏百姓可能对李贤知之不详,可在介亭,谁不知道李三郎的根底?

一个二十岁的草根少年用短短一年的时间达到了他人兴许一辈子也无法达成的目标。

这样的人物,宁可为友,不可为敌。

谈笑间,李贤与介亭官吏先行一步,军卒们紧随其后。

见到了久违的城墙,听到熟稔的呼喊,九百名籍贯介亭的军卒们昂首挺胸,阔步迈入城池。

官道两侧站满了翘首以盼的介亭乡民,他们努力在军阵中找寻着自家儿郎。

有找到自家人的,当即喜的眉开眼笑,叫道:“狗儿,狗儿,我是你三哥呀”。

即便没有得到回应,那人犹自大笑,对着旁人自豪地说道:“看见没有,我家狗儿也成才了,我就说嘛,李游缴是做大事的人,跟着他,靠谱!”

另外一人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道:“什么李游缴?那都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现在是李县尉!夷安县的二老爷!”

那人也不恼怒,他连连颌首,讪笑道:“对对对,李县尉,李老爷”。

九百人的军阵很快就走了过去,有的乡民瞪的眼睛都酸涩了,可却没能像其他人一样从中找到自家儿郎的身影,他们颇有些慌乱了。

“你看见我家虎娃没有?”

“谁看见我家柱子了?”

“六儿,我的六儿在哪里?”

嬉笑声,呼唤声充斥于耳,李贤深呼了口气,婉拒了介亭县令接风洗尘的好意,他直截了当地说道:“今日我还有一桩要事去办,各位的美意我心领了,明日换我坐庄,设宴款待诸位,不知可好?”

没有人会说不好,即便是介亭县令也不会不识趣。

稍一犹豫,介亭县令低声说道:“如果维中贤弟有用得着为兄的地方,尽管开口”。

李贤笑道:“还真有一桩事情要说于使君知晓”。

介亭县令眉头一跳,他没想到李贤竟然打蛇随棍上,真的有事相求,木已成舟,这时候再开口回绝肯定要得罪对方,他只好硬着头皮笑道:“喔?什么事?”

“我打算在县内挑选一处风水宝地,为阵亡的将士们建立一处祠堂,不知可否?”

原来是这样,只不过是块土地罢了,介亭县令松了口气,豪气万丈地说道:“让勇士们魂有所依,这也是一桩美事,贤弟看中哪块地,到时候派人到衙门里来一趟就可以了,刘县丞,你把地契准备好,日后交给李县尉便是了”。

县丞笑着应诺。

李贤又寒暄了一番,方才告辞离去。

入城的军卒们依旧驻扎在校场上,没有李贤的命令,所有人不敢私自回家。

李贤的想法很简单,死者为大,必须先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安置妥当了,才能考虑其他。

对此,军卒们不敢有丝毫怨言,相反,对于李贤这等重情重义的作为,他们都很是喜欢。

自古以来,刀枪无眼,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每一次都能平平安安地活下来,如果到时候死的是自己,他们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葬在家乡。

一将功成万骨枯,李贤北上都昌,名利双收,可三百名介亭军卒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没有战死沙场的勇者,就不会有李贤的今天。

逝者如斯夫,悲痛、惋惜都不能挽回生命的流逝,李贤只有尽力补偿,才能稍稍弥补一下自责的心。

九百人,每三人为一队,李贤让他们带着足够的恤金,一一上门慰问。

如果亡者的家属索要阵亡者的遗骸,李贤便会派人送过去,

李贤也让人说明白,他会在城外设立供祠,供人凭吊祭拜。

自家的儿郎竟然有资格进入公祠?听到这个消息,不少老人热泪盈眶,他们第一感觉到,原来自家儿郎没有白死。

死的不明不白跟轰轰烈烈地战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就好像家族墓地跟公墓一样。

死者的遗骸葬到哪里,是祠堂,还是家族墓园,李贤让他们的家人自行选择。

祠堂的位置李贤早已经选好了,那里依山傍水,土地荒芜,即不扰民,又算是一处风水宝地。

上阵厮杀,军卒们都是个中好手,可若是让他们雕刻石碑,那就需要专业人士了。

恰好,李贤的盐场中最不缺的就是各色匠工。

带着李贤的命令,李得寿回了盐场一趟,匠工便齐聚野外,他们忙着取石、雕刻,打桩,建造。

众人齐动手,第一日,祠堂就有了大致的模样。

第二日,荒地上多出了一个个土坑,这是为阵亡者准备的墓穴。

第三日,祠堂的石碑准备妥当了,上面刻着所有阵亡者的名字。

第四日,死者的遗骸入土为安。

祠堂内外哭声振天,当真是闻着落泪,听者伤心。

第五日,李贤准备回返夷安,他将几个手脚不便的伤卒放到了祠堂,为他们配备了武器,让这些军卒看守公祠。

汉时,军卒一旦伤残,多数会遭遇不幸。

不能上阵厮杀,军队们不愿意收留他们浪费粮食,不能下地劳作,回到家中也只能是家中的负担。

生不如死,说的就是这些伤卒。

几百年来,伤卒从没有过好下场。

跟着李贤南征北战,侥幸逃得一条生命却手脚残废的军卒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被抛弃了,没曾想李县尉竟然考虑周全,不但为他们发放俸禄,又给他们找了件差事。

这可比混吃等死要强多了,最起码,李县尉让伤卒活的更有尊严了。

。。。

第一百一十四章宁家堡内制长弓

在介亭停留了五日,将相应事宜安排妥当之后,李贤再度带人离开了。

临行之前,李贤送给了介亭县令价值不菲的礼物,一匹金光闪闪的金马。

县令原本坚辞不受,却耐不住李贤的执拗,最终只得收了下来。

反正那些金银钱货全都是从管亥手中敲诈来的,即便再度送人,李贤没有丝毫不舍。

东西留在手中只能是死物,可若是把它送人,就能够将宝贝的价值最大化,进而换取足够的利益。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介亭县令拿了李贤的好处,自然不敢暗中使坏。

城外祠堂的地契早已经交到了李贤手中,他象征性的以十贯的价格购买了下来。

递交地契的时候,县丞眉开眼笑,好像做出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一开始,李贤不以为然,可当他打开地契,看清楚上面所写的面积之后,也不由得惊讶了一番。

原来,地契上竟然把祠堂方圆五里的地方全部圈给了李贤。

虽说这是无主荒地,可却也远远不止十贯。

毫无疑问,这都是介亭县令做的好事,怪不得县丞笑的那么得意,感情人家是想卖给人情给李贤。

没说的,李贤又让麾下去了县丞家中,送了一贯银钱。

县丞倒是没有多做扭捏,他大大咧咧地收了下来,拍着胸脯保证道:“以后李县尉如果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开口!”

李贤可没有得寸进尺,成功解决了祠堂的事情,他便带着工匠、家奴北上夷安。

一路无话,路上并无宵小滋事。

十日不见,新的宁家堡已经建的似模像样。

成片的民居已经建造完毕,乡民们甚至第一时间搬了进去。

只是匠工的欠缺,使得乡堡内欠缺一些必须的配件。

比如说,水井。

汉时可没有火药,开采一口水井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

凿井,首先要选址,如果选的位置不佳,要么出不了水,要么就是凿了一半凿不动了。

这次李贤特意从介亭寻了一个凿井的老匠工,他只要刨开几尺深的土层,就能分辨出井址是否可以出水。

刚开始,宁家堡的乡民们嗤之以鼻,觉得不可信赖,可几日之后,两丈深的水井里冒出了水花,众人这才大喜过望。

匠工,愈老愈珍贵。

这一日,李贤将麾下的老匠工召集到一处,他首先问了一个问题:“诸位有谁做过长弓的?”

几人面面相觑,不敢多言。

军械可是朝廷禁品,谁要是说自己之前做过,岂不是不打自招?

只有一个红脸的匠工比划了一下尺寸,嘴里道:“回禀县尉,草民之前在乡间曾经制过这么大的角弓”。

角弓力道不强,射程不过五六十步,用来打猎尚且勉强,可若是上阵厮杀,显然有些过于简陋了。

李贤从贼寇手中缴获的弓矢中,有一多半都是这种角弓。

丢了可惜,用着又实在达不到预期效果。

后世里,李贤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制作长弓的资料贴,记得上面说的很清楚,榆木和桑木是制造长弓的最佳材料。

相对比工艺复杂的军用弓矢,长弓制造简单,而且射程更佳,成本更低。

要知道,古语云“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这就是说,按照古法,要想制造一柄合适的弓箭,必须在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之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

这样产出的弓矢,等闲军卒根本用不起,只有骑马的将领才有资格用。

李贤想给麾下大规模装备弓矢,自然不能用古法,那样的话耗时耗力,猴年马月也装备不齐。

可若是采用长弓的话,结果自然不同。

根据资料贴上的记载,长弓的射程可以达到一百五十步,这个距离远远超过了汉时的制式军弓。

射程越长,打击范围越广,两军对阵,每一轮箭雨的打击抛射都显得至关重要。

若是有数量足够的长弓手,几轮箭雨就能把敌人射的士气全无。

收敛了纷飞了思绪,李贤笑道:“我在书上看了一个法子,可以用榆木、桑木来制作弓矢,谁愿意动手试试?”

几个匠工面面相觑,他们想不到李县尉竟然还懂得制弓!

“我来吧”,其他几人发愣的功夫,红脸的匠工已经应诺下来。

李贤微微颌首,制弓的榆木、桑木早已经寻了过来。

多数榆木是从乡民手中收购来的,树木砍伐的很是齐整,丢在阴冷的地方早已经超过了一年。

这样的木材用来制弓效果最佳。

一棵酒坛粗细的榆木大概可以取出十多个弓背用材,李贤按照记忆中的印象,让匠工在榆木上取出了两百六十多个弓背材料。

材料准备妥当之后,接下来就是慢工细活了,木匠须得对木料进行深加工。

按照李贤的要求,匠工必须用刨子将木料的两头挖成八边形,这两个八边形必须保持齐整,不能有任何瑕疵。

红脸的匠工紧张的额头出汗,毕竟是第一张弓,如果失败了,那丢人可就丢大发了。

好在匠工技艺精湛,没多久,木料就达到了李贤的要求。

满意地摩挲了一番,李贤弯曲了弓背,尝试了一番力道。

榆木毕竟不是机械化作业产出的作品,它们天然长成,每一段的密度材质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匠工把硬度较大的一头修改的和另一端完全匹配。

只有弓背上下的硬度相同,才能确保弓矢的准头,如若不然,成型后的长弓只能是一张废弓,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弓背调修完毕过后,匠工又在两头挫出了放置弓弦的弦槽,一段深一些,另一端较浅。

又准备了小半柱香的功夫,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妥当了,李贤便开始“训弓”。

什么叫“训弓”?就是让弓背保持弯曲的弧度,定型。

汉朝的工艺就是把弓背放到慢火上烘烤,那样的话,对弓背损伤极大,不但削弱了弓背的使用寿命,无形中更减小了弓矢的抛射箭程。

李贤可不会犯这种错误,他让木匠制造出一个固定托架,将弓背按照自己想要的弧度卡在托架里。

每过半个时辰,换一道弦。

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趁着训弓的空隙,李贤又让人寻来马筋、羊肠。

这些东西可不是吃的,而是用来做弓弦的。

红脸的匠工做起弓弦来得心应手,便是其他木匠也颇为熟稔。

两个多时辰过后,第一长长弓终于制成了。

。。。

第一百一十五章恩威并施定规矩

实践出真理,网络上的理论知识落实起来肯定会有偏差,要不是红脸的匠工大着胆子,改进了几处可能存在的疏漏,这长弓说不定远远达不到李贤的心理预期。

千呼万唤始出来,等了大半天的功夫,这长弓终于算是妥当了。

李贤摩挲着弓背,尝试着拉了个满弓。

弓背的力道大概在三十公斤上下,即便是未经训练的成年人,也可以轻易拉出三次满弓。

如果经过一番训练,专业的弓手能够拉出六次满弓!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说,长弓在手,同样的弓手可以平添一倍的战力!

在战场上,使用长弓的军卒可以射出更多、更远的箭矢。

一寸长一寸强,作为远程打击兵种的长弓来说更是如此。

若是李贤麾下的军卒能够装备长弓,他们三百人就可以对付六百人。

拿着长弓比划来比划去,李贤颇有些爱不释手,好在他也知道自己的斤两,试弓这件事,最好还是由专业人士来做,“来人呐,去把沐临风唤来!”

沐临风善射,这在李贤军中早已经不是秘密,要想彻底把握长弓的射程以及精准度,非他莫属。

没多久,身材瘦削的沐临风便来到李贤跟前。

成功研制出了长弓,李贤心情大好,他随手指着百步开外的树木,嘴里道:“看见那棵树没有?”

远远看去,酒坛粗细的树木只有碗口大小。

如果是普通弓矢,即便准度达到了,可中途也会因为力道不足坠落下来,只有换上硬弓,才有可能一击必中。

然而,硬弓对弓手的力量要求极高,即便沐临风臂力过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