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卫国大军阀 >

第179部分

卫国大军阀-第179部分

小说: 卫国大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他能力不行不代表眼光不好。唐继尧看事情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他能够看到新军按照蔡锷的方式会遭受到怎样的困境。
    “老唐,不能因为前面是困境就退缩。革命的道路本就充满了荆棘!必须流血牺牲才能实现。世界上哪有不流血的革命。现在已经是民国了。不管外界怎么说,咱们不是军阀,咱们新军必须保证革命果实的传承,绝对不容许国家再次出现独裁者!”蔡锷无比坚定的说道。
    唐继尧点点头,虽然心中对蔡锷的坚持不置可否,但他却选择了支持蔡锷,因为他明白,自己在新军中威望虽然不小,但却无法和蔡锷这样的名将相比,新军因为有蔡锷这样的名将才会焕发出如此惊人的凝聚力。而他自己的却缺乏这种魅力。他无法想象没有了蔡锷的新军会变成什么样。
    统一了内部思想,蔡锷迅速发表强势声明,明确反对北洋政府对德国宣战,声称这是某些野心份子的阴谋,是对中华和平的践踏!
    消息传到东北,冯庸叹了口气。蔡锷还是那个蔡锷,并没有因为成立了新军,成为实际上的西南王而有任何的改变,这样一心为国的蔡锷无疑是让人敬佩的。但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势力来说,蔡锷这样的首领又是不合格的。因为蔡锷的行为是军人的思想,而不是政治家的思想,军人勇猛刚毅,但是政治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领域。在后世有一种说法: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蔡锷赤裸的喊出反对中央政府的决定,就差没有直接反对哪个人了。新军的强势的反应使的国内的舆论吵成一片,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有支持蔡锷的,毕竟中华经历的几十年的战乱,国力贫弱,是不适合再参与到大战中。但是相比于这些支持蔡锷的,支持北洋政府的人更多。虽然中华几十年来逾战逾败,但是政府的行为却是向民众表现出一种积极奋进的态度。而且谁又能保证中华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几十年的失败让中华民族面对战争的心态是复杂的,既渴望胜利,又害怕再次失败。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心态,一战中国成为战胜国才会对中国民族产生如此大的冲击。也就在希望破灭后爆发出席卷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另一个时空最辉煌的篇章。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章 形式急转直下
    蔡锷赤裸裸的发对北洋政府的政策,甚至可以说是明确反对北洋政府现在的当权派。这就使得蔡锷在舆论方面处于下风。全国舆论在谴责蔡锷的同时,将目光看向北洋政府。现在的西南新军和北洋就像是两个知名的剑客,我出了一招,等着你来应对。
    关于北洋政府可能出现的反应,报纸上也是众说纷纭。各方的势力也在紧密关注。而且对于新军的反应,最难做的反而是和西南接壤的地方小军阀。他们处在北洋和西南新军中间,本来还能起到缓冲双方矛盾的作用,但是一旦双方撕破脸,这些小军阀又会首当其冲。毕竟在交战区除了盟友就是敌人,那些地方小军阀大都是些地头蛇,作为盟友实力不够,放任不管又十分碍眼。所以在北洋政府和西南关系紧张起来之后,这几个省小军阀立马发动全部的关系,想要寻求庇护。可惜,目前的中国,有调节能力的只有东北,偏偏东北远水解不了近渴。
    北京!总统府!
    “大总统,这是总理让人送来的布告!”伍廷芳将来自总理府的布告送到黎元洪的手中。
    黎元洪脸色很差,尤其是伍廷芳从东北回来后,黎大总统的了脸色更是一天差过一天。
    “念吧!又是什么事?”黎元洪的声音有些沙哑,再也没有原来的那种意气风发之气。整个人在一个月内仿佛衰老了十几岁!
    伍廷芳打开手中的布告,脸色一变,小心的看了黎元洪一眼,说道:“大总统,总理要求您以大总统的身份签署这份布告,罢免蔡锷的一切职务,宣布其为中华叛逆,号召各方势力共同讨伐他!”
    “什么!”黎元洪吃惊的站起来,“你确定是西南新军?”黎元洪有些激动的说道。
    “不错!是西南新军!大总统,事情果然如同你预料的那样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了!”伍廷芳脸色也不好看。黎元洪失势后,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们这些总统心腹自然受到全面的打压。段祺瑞对黎元洪的监视极为严格,严格限制了总统府对外消息的传播,但却没有限制外界的消息传入总统府。毕竟总统府还是民国名义上的最高机构。黎元洪在市区权势之后也算比较听话,尤其在总统府代表民国政府发布对德宣战公告之后,段祺瑞忙于因对国内的反应,对他的监视也送了一些,全国各方势力的反应黎元洪也大体清楚。东北的顺从出乎他的预料,西南的刚硬也同样出乎他的预料。但是无论各方是个什么反应,黎元洪从来没想到中华会因为这次对德宣战而引发大规模的内战。毕竟中华对德宣战更多的只是个名分,真正参与到西方战争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英法等交战国看重的是中国充足的劳动力而不是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虽然那名义上中国对德国宣战了,但是实际上中国只是为英法等国做点后勤,同时摇旗呐喊的小角色。如果看明白这一点,国内的势力压根就不会太过较真。
    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未虑胜先虑败,和德国宣战虽然有很大的可能不会将中国卷入战争中,但是如果德国一方成为胜利者呢?他们会放过摇旗呐喊的中国吗?以目前中国名义上统一的形式,绝不可能是德国等世界强国的对手!虽然英法等国的优势很大,随着英国外交的胜利,优势还在不断的增大,但是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占据优势不一定代表能够取得战胜的胜利,中国历史上无数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告诉我们,战争的胜负不只是和国力有关系。还和军队的训练,准备,统帅的能力等等因素有关系。
    就像现在的西南新军,虽然军队扩编很快,但是百战老兵却只有万人左右,剩下的十几万人都是新兵。但是因为有了名将蔡锷的统领,西南才会成为中华顶尖的大势力。这就是名将的影响。
    “这个布告我不能签署!”黎元洪坚定的摇摇头。他之所以能够继承袁世凯留下的大总统的位置,除了临时约法的规定的之外,可以说是蔡锷率领的护国战争的结果。虽然蔡锷未必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黎元洪却是记在心里。但是等到蔡锷在西南崛起的时候,黎元洪已经成为北洋直系军阀的代言人,双方之间没有了合作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黎元洪在面临大危机的时候,选择了距离较近的东北而不是西南的原因。
    黎元洪清楚,如果自己签订这个布告,虽然不会对新军的实力产生影响,但是在舆论方面新军却会处于绝对的下风!失去权利后的黎元洪想了很多,这些年为了爬上这个位置他做了多少龌龊事?原本还能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安慰自己,但是在他爬上了这个位置,反而被人撤去了根基。成为别人利用的棋子。黎元洪清楚段祺瑞为什么不将他赶下台。第一是段祺瑞在民国的威望远远不如自己,毕竟自己头上还顶着一个革命首功之臣的称号。没有绝对的把握段祺瑞是不会对他动手的。第二就是现在天下不太平,东北和西南都成为让其重视的大势力,如果这个时候将自己赶下台,东北的反应或未可知,但是西南肯定会再次起兵。蔡锷嫉恶如仇的性格实在不适合作为一方统领。第三点就是利用自己对德国宣战,以换取英日等国的资金援助。不管是在满清后期还是袁世凯统治时期,民国政府的财政都极为拮据的,列强加注在中华头上的枷锁并没有因为民国的成立而有所松动,反而因为东方恶邻的崛起而锁的更紧了。政府看似强大,但无论是财政还是军队建设都非常滞后,再加上袁世凯称帝,国内一片混乱,更是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袁世凯上台之后,北洋体系也渐渐散发出迟暮之气。虽然北洋还是那个北洋,但却早已没有指战天下的雄心壮志了。北洋统领段祺瑞和冯国璋迫切需要国外的援助资金更换军备,提高北洋的战斗力。毕竟东北和西南已经给了他们沉重的压力。
    “大总统!”伍廷芳满脸纠结的喊了一句。
    “退回去!就算本大总统被赶下台也不会签署这份布告的!”段祺瑞脸色涨红的说道。
    伍廷芳叹了口气,悄悄退了出去,只留下不断喘息的黎元洪。
    “段祺瑞,你够狠!想要让我背黑锅,哪有这么容易!东北,冯庸,希望你能成为曹操!”黎元洪将自己隐藏在黑暗中。脸上的神情扭曲的不成样子。
    被黎元洪拒绝的布告返回到总理府段祺瑞的手中,段祺瑞不屑的说了句:“不识抬举!”
    然后转头命令新闻部按照原定程序发表,当然是以大总统的名义,在段祺瑞的心中,黎元洪已经被他废了,如果这样的废物不加以利用就浪费资源了。至于黎元洪的态度,段总理压根就不在乎。如果不是想要留着黎元洪为他背黑锅,他绝对不会容忍其在大总统位置上呆着。虽然段祺瑞认为世界大战英法获胜的概率高达九成,但是在战争没有结束前,谁都不能保证结果。毕竟战争是最具有偶然性的东西。如果一旦中国成为战败国,发布命令的黎元洪就是最好的替罪羊。如果最终胜利了,将他搞下台也不是个难事,毕竟一个没有军队支持的大总统只是个虚名。
    随着这篇署名大总统的布告发布,全国一片哗然,北洋这个庞然大物再次疯狂运转起来。湖北,湖南两省的北洋军频频调动起来。同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也接到了段祺瑞的密令,要求其整顿守军,防备东北的军队从甘宁地区发动攻击。
    虽然在关于对德国宣战的事情,东北和西南意见并不一致,但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冯庸肯定明白,如果冯庸不想将来独自对抗北洋的话,他肯定会选择支持新南新军。
    现在北洋内部的两个派遣结盟了,整个北洋能够调动的力量堪称恐怖。在湖北湖南两个省区的北洋军总兵力达到了近二十万人,后续的援兵和军需物资还在源源不断的向着两湖运输运输。也许是为了方便指挥,也许是害怕自己的力量被吞并。北洋军兵分两路,湖北是以皖系力量为主,总指挥更是和东北治安军有过交集的皖系大佬徐树铮。湖南则是以直系军阀为主。正副指挥也是后世名人。指挥官曹锟,副指挥吴佩孚。一开始北洋就表现出了咄咄逼人之势。
    蔡锷也针锋相对,将后方的所有兵力尽数抽调到两湖前线,虽然新军规模也达到了十几万人,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兵,看起来在前线处于下风。但是风流将军的威名还是给了众人更多的期待。
    战争阴云笼罩两湖,双方几十万大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作霖的苦恼
    民国政府对西南开战早有准备,整个大军调动不见丝毫慌乱。在段祺瑞始和日本人接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凭借强大的军队横扫天下,彻底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新民国。不过当时他心中最大的敌人是冯国璋为代表的直系势力。但是全国形式的发展太过惊人,东北的崛起,西南的崛起。使的最终段祺瑞改变了初衷,选择和冯国璋联合,打压东北和西南。
    随着英日等国贷款转为美国的军火武器的订单,段祺瑞和冯国璋变的前所未有的自信。北洋作为统治中国的最大军阀,军队总数大约在八十万左右,其中能够被冯国璋和段祺瑞调动的也有近七十万人。剩下的都是从北洋分出去的各省督军的私军,规模不等,而且需要仰仗北洋鼻息才能生存。如果北洋真的发生大战,各省督军也能抽调出一部分力量。
    直系和皖系差不多有一半力量集中在两湖地区,这次集中二十万人进攻西南绝对算是大手笔。北洋这个体系虽然开始散发出迟暮之气,但却并不代表北洋军的战斗力不行了。在这个时期,虽有有很多驻守地方的北洋军被地方的繁华腐朽,但是始终压在两湖前线的北洋军还是非常精锐的。在加上北洋占据中央政府的大义,能够调动的资源庞大,甚至可以光明正大的向外国银行借款订购军火。同时当年洋务运动的工业成果也大都控制在北洋的手中,虽然技术并不先进,但是却也能够解决一部分军火供应问题。相比于西南新军来说,北洋算是拥有了一定的军工基础。战争潜力自然更大一些。而且从控制的人口来说,北洋有两亿多人口,而西南只有一亿多,双方战争潜力相差很大。再加上西南地处内陆,唯一联系世界的交通大动脉长江下游还被民国的海军封锁了,军需物资和其他物资很难运送到西南地区。虽然西南占据了半个广西,但却并不靠海,广西的海岸线完全控制在广东督军陆荣廷的手中。而陆荣廷因为不满蔡锷强力控制新军的做法,始终和新军不太对付,在北洋大军压境的时候,他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帮助西南的可能性不大。可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西南都不占优势。
    不过东北通电改变了这一现状。
    东北少帅冯庸以东北治安军司令的身份呼吁两方停止战争,希望双方可以用和平方式解决纷争,如果政府一意孤行,进攻西南,东北不介意全力支持西南新军。
    随着东北的强硬表态,中原腹地的北洋军也频繁调动起来,山海关地区北洋的军力从三万增加到十万人。而且热河,绥远的北洋部队也得到了加强。同时察哈尔南部,北洋军皖系大佬靳云鹏出任北洋北方联军统领,强势要求盘踞在察哈尔的奉系势力张作霖部接受自己的统领。
    张作霖接到靳云鹏的电报,陷入两难之中。张作霖自从被冯庸挤出东北之后,凭借手中不弱的兵力,逐渐控制了察哈尔大部,现在除了察哈尔南部还有少部分地区控制在北洋军亲近的督军手里,整个察哈尔省可以说已经姓张了。察哈尔人口不多,但是张作霖却是招募了七八万大军。虽然说有些穷兵黩武,但却也没办法,毕竟他的周围都是强大的势力。张作霖的军队虽然和东北治安军同称北洋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