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团。虽然罗耀武放弃了进攻凌海市的作战行动,没有对第二批到达的日军师团产生影响,但是在损失了七个师团,还有三个主力师团丧失作战能力的情况下,日军再也难以协同美军发起进攻。
对日本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长崎遭到战略打击之后,日本国内的战争呼声迅速增强,政府的战争动员计划也得到了广泛支持,就连之前反对战争行动的部分日本人都改变了观点。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必须进行报复,而最有效的方式就在战场上取胜。
胜利没有到来,结果却再次损失十多万官兵。
要知道,这是永久性的损失。
在日军战损的十七万官兵中,被俘的不到一万人,其余十六万多全部阵亡。此外还有大约十万日军官兵伤残,且绝大部分将丧失作战能力,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
这样惨重的损失,丝毫不亚于彰武会战。
可以说,这一结果,对日本战争信心的打击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虽然在日本政府的宣传下,失败只是胜利的开始,而且日本国民的战争积极性并没受到影响,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报名参军,搞得日本当局不得不一再限制参军范围,以确保有足够的劳动力参与国内的生产建设,但是在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问题上,一些有着长远目光的日本人已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突出部战役结束后没几天,就有一名日本记者在发表社论的时候提到,如果按照之前的战争伤亡,打到北京的时候,日军至少要阵亡一百万官兵,还得准备一百五十万张病床。至于取得最终胜利,日军的伤亡数字将更加巨大。
日本能够承受这么巨大的伤亡吗?
要知道,在日本所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也只阵亡了两百多万官兵。
虽然从人口上看,对于拥有一亿多国民的日本来说,一百多万的伤亡还不算大,至少没有超过日本的承受范围,但是相当于国民总数百分之一的伤亡率,肯定会对日本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当前局势来看,日军遭到重创,也对美日联军进军华北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在这场战役中,美军的伤亡并不大。到十四日夜间,也就是第十六集团军放弃了集体抵抗,开始分散突围的时候,美军只阵亡了一万多人,伤残军人不到两万,比帕特里奇最初的估计低得多。但是在东北战场上,美军的兵力本来就不占多数,充当主力的、特别是在战线后方,一直是日军。
这就是问题所在。
即便在前线战场上,日军的表现乏善可陈,可是在后勤保障上,美军仍然得依靠日军。
没有日军的掩护与支持,美军的后勤保障就得不到保证,补给线也没有安全可言,前线进攻自然无从谈起。
这一点,在突出部战役结束之后体现得非常明确。
美军在十四日夜间占领了敖汉旗之后,足足停留了一周,直到二十一日才开始向赤峰推进,而这比帕特里奇预计的多了三天。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军伤亡过大,没有足够的兵力保护后勤补给线,也没有办法为美军提供足够的支持,使得帕特里奇不得不让大批美军执行后勤运输任务,从而拖累了进攻行动。
当然,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从根本上讲,美日联军能够在突出部战役中取胜,除了帕特里奇的指挥因素,特别是他坚定不移的按照战前计划行动,没有因为锦州遭到攻击而放弃进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军队守卫的防线并不牢固,没有像医巫闾山那样的天然屏障,也就没有办法在战线上固守。
如果换个环境,美日联军的进攻行动肯定不会如此顺利。
接下来的进攻正是如此。
虽然美军在十月底拿下了赤峰,完成了从北面迂回攻击北京的部署行动,但是在接下来的进军中,不管是从东面攻打山海关,还是绕道赤峰进军承德,美日联军都得在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下作战。
在此情况下,日军的支持显得至关重要。
因为美军将主力放在赤峰,妄图绕过山海关,所以美日联军的后勤部极限长达一千多公里,期间三分之二在山区。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援力量,美军的进攻很难得逞。
如此一来,帕特里奇不得不放慢进攻步伐,等到日军的补充兵力全部到位,并且巩固了后方补给线之后再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即便在占领赤峰之后,美日联军也无法立即发起进攻。
按照日本的增兵速度,以及美日联军控制占领区的能力,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之内,帕特里奇都得老老实实的呆在关外。
照此计算,美日联军最快也只能在十二月底发起进攻。
此时已经是严冬,就算美日联军有足够多的御寒衣物,主战准备也做好了防寒准备,要想在山区内取得迅速突破,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毫无疑问,这就是罗耀武在突出部战役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事实上,也正是断定美日联军无法在冬季到来之前再次发起进攻,罗耀武才会在战役后期让部队全面撤退,主动放弃关外防线。
只要拖到冬季,随着大雪降临,帕特里奇有点头脑的话,就会再等上两到三个月,在开春后才发起进攻。对罗耀武来说,别说四五个月的休整时间,只要有两个月,他就能组织起新的战略防线。
更重要的是,只要能在最后一道战略防线上再次消耗美日联军的有生力量,就算最终不得不退守北京,以罗耀武的才能,他也有足够的能力守住首都,至少不会像沈阳那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战败。
不管帕特里奇是否愿意,都得承认,日军遭到重创,使美日联军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作为一名精明的战场指挥官,帕特里奇在这个时候最应该考虑的不是进军华北,而是在另外一个战场上,即在东南战场上取得突破。
如果能够在进军北京之前打到南京,肯定会对进军北京的作战行动起到帮助作用。
正是如此,十月底,在着手调整东北战场上的军事部署的时候,帕特里奇把重点转到了东南战场上,为进军南京做准备。
事实上,东南战场上,进军南京只是一个战略方向。
因为这一战场更为广阔,所以在该方向上作战的美台联军有更多的选择!
(。。)
卷一 时势英雄 第一百五十四章 深入内陆
更新时间:2011…3…8 12:54:14 本章字数:3505
虽然在美日联军攻占了沈阳之后,东北战场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战场,决定着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但是处于政治上的原因,在东南战场上,美台联军的进攻行动一直没有停歇过。
在奥康纳发表了战争宣言之后,美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台湾政权光复大陆。
从政治上讲,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可惜的是,在战场上,很多时候决定战争走向的并不是政治因素,特别是在胜负未明的情况下,政治的影响力并不明显。
这一点,在美军登陆浙江之后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登陆之后,美台联军首先把重点放在南京,以攻占南京,帮助台湾政权回归正统为主要目的。不管怎么说,“中华民国”的首都是南京,只有在打下南京,才算得上是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为此,美台联军在该方向上投入了几乎全部兵力。
问题是,中国军队在东南战场上的主要目的也是守卫南京,而且不惜代价。
结果就是,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美台联军终于将战线推进到了南京郊外,却迟迟无法攻入南京城区。特别是在陈必时重新就任东南战区司令,与王虞珉珠联璧合,通过一系列的战术级别的小规模战斗稳住了长江南岸的战线之后,美台联军再也无法前进。要想打下南京,美台联军肯定得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阜锦会战之后,美军就对进攻南京做了一个简单评估。
当时,帕特里奇还没有调整战争计划,仍然将攻占南京当成主要目的,因此打算在东北战场上发动下一轮进攻之前,发起针对南京的进攻行动。
按照美军的估计,除非发生奇迹,比如炸死了陈必时,或者用其他方式导致中国军队士气溃败,不然美军将在进攻南京的战斗中阵亡十万到十五万官兵。这还没有算上台军的伤亡数字,如果算上的话,那将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美台联军不惜代价的打下南京,也很难继续进攻。
受此影响,美台联军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一拖再拖。随着长崎遭到战略打击,帕特里奇按照总统的意思调整了战争计划,将重点转向东北,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就搁置了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当然,这并没妨碍美台联军在其他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相对而言,东南战场上另外两个方向上的进攻行动顺利得多。
短期内打下南京无望之后,美台联军开始加强其他方向上的进攻力度。
最初的时候,因为帕特里奇仍然指望能在南京取得突破,所以美台联军把重点放在了长江流域。
按照帕特里奇的部署,在八月初,美台联军就从铜陵出发,向池州与安庆推进。
虽然在攻打池州的战斗中,美台联军依靠强大的空中优势取得了胜利,甚至没有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但是等到美台联军向安庆进发的时候,因为用来打击导弹部队的战斗机占用了大量前线支援,台军又没有像样的空中力量,所以美台联军的进攻行动遭到挫败。
打到九月中旬,美台联军都没有攻下由王虞珉亲自部署防御的安庆。
随着东北战场上的战斗在十月初打响,大批支援航空兵被派往东北战场,帕特里奇不得不在十月初下令结束了攻打安庆的作战行动。
到突出部战役结束的时候,该路美台联军仍然在池州。
因为王虞珉趁此机会增强了安庆的防御部署,将安庆变成了一座防御强度丝毫不亚于南京的军事要塞,所以美台联军要想在短期内打下安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在拿下南京之前,美台联军很难向长江上游推进。
原因很简单,仅仅依靠铁路线与公路线,美台联军的后勤保障压力非常巨大,不得不将大批兵力部署在后勤保障线上,从而使得投入前线作战的部队严重不足。
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打通长江航道。
要想打通长江航道,就得打下南京。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掐住了长江航道的就只有南京了。
在此之前,美台联军已经攻占了苏州,完成了对上海的包围行动。因为上海确实无险可守,城区内有三千多万平民,人口密度过大,如果在上海与美台联军交战的话,最受伤的肯定是平民,所以在八月初,陈必时就开始逐步撤出部署在上海的部队,仅仅留下了十多万民兵。
有意思的是,美台联军并没立即占领这座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帕特里奇没让美台联军进军上海,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背上三千多万人的负担。
要知道,这三千多万人得吃饭,得生活,所占用的资源超过了美台联军的承受能力。
在东北战场上,罗耀武就用这一办法牵制了数十万美日军队。
如果美台联军立即进驻上海,作战行动必然受到影响。
直到九月初,在没有大战事的情况下,帕特里奇才让美台联军开进上海,首先控制了上海港,让运送物资的船只靠港。随后,台湾当局在上海市区内设立了一百多处救济站,按照配给向市民发放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食与药品。
也就是说,到九月份的时候,美军的船只已经能够进入长江了。
可惜的是,美军船只无法沿江而上,因为在南京还有上百万中国军队,而且部署在长江北岸的岸防部队对美军船只构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确保船只能够顺利进入上海港,美军不但占领了崇明岛,在岛上部署了几套防空反导系统,还对北岸方圆一百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军事目标、甚至是可疑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持续轰炸。
由此可见,美军要想逆江而上,至少得打下南京。
因为在攻打芜湖与铜陵的时候,美台联军就吃到了不少苦头,所以在向池州与安庆进军的时候,帕特里奇开辟了另外一条进军线路。
从浙江进军上饶,然后攻打南昌。
最初,这条进军线路只是佯攻,即配合攻打池州与安庆,迫使王虞珉将部署在九江地区的战略预备队派往南昌,守卫江西省会。随着进军安庆的作战行动失利,无法继续沿长江南岸推进,该进军线路的重要性才显现出来。
实际上,到这一步,帕特里奇的目的已经不是攻打南昌了。
要知道,以鄱阳湖为中心九江、景德镇、上饶、宜春、南昌、鹰潭、抚州与新余等市是长江中下游的主要产量区之一。
因为之前没有受到战火威胁,该地区的粮食生产没有受到严重影响。
按照美军的统计,该地区仅二零一三年的秋粮产量就足够养活两亿人,而鄱阳湖的水产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
如果能够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该地区,就能使中国军队失去二零一四年的夏粮。
对于已经处于粮食危机中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实际上,对于急于在大陆建立政权,得到民众支持的台湾当局来说,如果能够控制这一产量区,也能使其形象得到极大改善。
即便对美国来说,并不存在粮食问题。
别的不说,美国在二零一三年的粮食产量至少能够养活二十亿人,除掉本国过分消费之后还能供养十亿人。
可是要将这些粮食运往中国,确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美国当局还得为此买单。
与之相比,控制中国的产粮区,让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无疑是最划算的办法。
受此影响,从九月下旬开始,美军就把重点放在该方向上,首先集中兵力攻打之前数次没有打下来的上饶市。
因为王虞珉将主力